《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于2015年6月1日起施行,條例規(guī)定,在公共場所、工作場所室內(nèi)環(huán)境、室外排隊等場合禁止吸煙,如今控煙已正式實施近6年。隨著各項細化舉措的逐步落地和持續(xù)加壓,公共場所吸煙現(xiàn)象大為減少,正規(guī)餐廳和商場基本告別煙霧繚繞。但如上述統(tǒng)計所展示的,寫字樓及辦公室成為了煙民“過癮”地。
在寫字樓等場所,盡管墻上貼著控煙標語,桌上擺著“溫馨提示”,依然有人熟視無睹、我行我素:工作間隙,躲到樓道角落、犄角旮旯“點上一根”;去趟衛(wèi)生間,“有個隔間,不抽白不抽”;更有個別人,會議室、工位上都無所顧忌地“吞云吐霧”。對此,管理方也叫苦不迭,“制度也定了,該培訓的也培訓了,但他們煙癮一犯,根本管不過來”。
事實正是如此。抽煙者大多“躲貓貓”,衛(wèi)生間、雜物間等角落又多,物業(yè)巡邏難免顧此失彼。有保安說道:“一支煙的工夫,也就幾分鐘,抓不著現(xiàn)行,就毫無辦法?!贝送?,不同于餐廳、商場等公共場所,大家互不相識,當面提醒也沒有那么多顧忌。而在寫字樓和辦公室里,許多人都是低頭不見抬頭見,即便見著同事吸煙心有不滿,也抹不開面子直接讓人“掐”了。如果對方是上級領導、合作搭檔,就更加不好意思制止了。久而久之,礙于面子,大部分人對吸煙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禁煙制度淪為一紙空文。
禁煙控煙,要人防更要技防。尤其在熟人社會,后者發(fā)揮的作用恐怕要更大一些。既然同事不好開口,那么不妨讓技術發(fā)聲。比如,從今年3月起,北京市控煙協(xié)會就開始向一些寫字樓、辦公樓等免費贈送“煙草煙霧報警器”,發(fā)揮煙草煙霧主動采樣、精準定位、實時監(jiān)控、語音播報等功能,收到了不錯的效果。想想也是,當點著一根煙,報警器就開始全樓播報“某某處有人吸煙”,或者發(fā)出巨大的鳴笛聲,相信沒有多少人能頂住壓力、依然故我。
吸煙有害,控煙卻難。當下,不妨利用技術手段,適當加壓,促使吸煙者認真檢視自身行為,明晰約束條例,優(yōu)化自己的生活習慣,這樣煙民手中的煙頭便會“不掐自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