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合應用社會學、藝術學和文學的研究方法,以明代陶瓷藝術作品為載體,分析研究其裝飾圖案中的宗教哲學元素。研究發(fā)現(xiàn):明代陶瓷裝飾圖案中道教題材世俗化,佛教題材呈現(xiàn)方式多樣化以及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宗教哲學思想融入陶瓷圖案裝飾不僅豐富陶瓷裝飾內(nèi)容,也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物質(zhì)凝固。
關鍵詞:明代瓷器;裝飾圖案;道教;佛教;儒家思想
Abstract: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means of sociology,art and literature,this paper,taking the Ming ceramics as an example,expounds the religious and philosophical elements in Ming ceramics.Findings of the paper: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Taoism pattern,the variety of the Buddhism pattern and the rootedness of the Confucianism,all of which not only enrich the ornamental art of Ming ceramics but also are the solidification of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Ming dynasty.
Keywords:Ming ceramics;Ornamental pattern;Taoism;Buddhism;Confucianism
宗教、哲學題材頻繁出現(xiàn)于陶瓷裝飾圖案,極大地豐富了陶瓷圖案裝飾內(nèi)容。明朝(1368-1644)是中國瓷器生產(chǎn)飛速發(fā)展的一個時期,由于社會相對穩(wěn)定,少有戰(zhàn)事,人們生活安定,因而瓷器的生產(chǎn)和發(fā)展到了興盛時期[1]。以景德鎮(zhèn)為例,到明朝宣德時期(1426-1435)不僅有官窯為皇家生產(chǎn)御用瓷器,名窯的發(fā)展達到空前規(guī)模。據(jù)明末法國傳教士丹特克爾的筆記說當時景德鎮(zhèn)有窯3000座。雖然此說法有些夸張,但據(jù)清人唐英的《陶冶圖說》所說,當時(明代)民窯二三百座[7]應該是可能的?!短照f》中寫到:“饒州府浮縣西興鄉(xiāng)景德鎮(zhèn),水土宜陶。鎮(zhèn)設自宋景德中,因名”[8]據(jù)記載盛世景德鎮(zhèn)“白天滾滾濃煙彌漫天空,夜晚窯火照亮夜空?!盵2]本文將以明代瓷器為載體,分別從道教、佛教和儒家哲學思想等三個方面剖析明代瓷器裝飾圖案表現(xiàn)出的時代宗教特色和哲學思想。
一、道教
道教是發(fā)源于中國春秋戰(zhàn)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道教的真正流行和世俗化則是在明朝。明朝社會尤其到中晚期,上至皇帝下到黎民百姓都對道教狂熱崇拜。因而陶瓷裝飾藝術迎合當時社會對道教的追捧將道教題材廣泛應用于其裝飾圖案中[4]。
瓷瓶圖案裝飾主題為“八仙祝壽”。圖中主要人物為壽星,他正看向其左側(cè)-人們喜愛的仁慈仙人劉海和他那馴順的三足金蟾。劉海身后的男子捧著一枚巨大的仙桃。此類仙桃乃西王母在昆侖山的仙園中所種。西王母的果園一千年才結(jié)一次果實,食用后能夠長生不老。而另外一位神仙則在追趕一只小狗;這位神仙可能是二郎神,他為世間驅(qū)魔,坐騎是一只犬。附近還有八仙中的三位,即韓湘子、張果老和曹國舅。瓷瓶上部則繪有兩個陸上神仙人物和三個海中神仙人物。陸上人物一人手持長杖,一人拿著筆和卷軸。海上,一位神仙乘著葉子在波濤上漂行;另一位騎著蟾蜍;第三位則踏浪而行。
此裝飾圖案展現(xiàn)多位道教神仙以及其提倡的長生不老、濟世救人的思想。
另有圖描繪一相貌年輕的仙人赤腳在梅樹底下舞蹈,狀極瀟灑。他身配葫蘆,腰帶處纏有一串錢幣。陪伴其身旁的蟾蜍背上也系有葫蘆。這位仙人便是仁慈的道教仙人劉海,他是廣受歡迎的財富和成功的象征。傳說中,劉海用一串錢幣作為誘餌,將他的三腳神蟾從井中引了出來。從此,蟾蜍便與劉海形影不離。道教奉行濟世救人,為世人帶來財富和好運,明朝社會尊奉劉海便是祈求神靈賜予富足的生活。陶瓷作品中大量使用道教元素是道教教義世俗化的體現(xiàn)。
二、佛教
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國后,便成為中國流行度最廣的宗教。佛教所倡導的普度眾生的教義以及與佛教相關的符號、佛教圣人、眾神等成為陶瓷裝飾圖案中常見的表現(xiàn)主題。
一件青花算盤內(nèi)繪有兩只佛門獅子犬,在纏枝牡丹紋飾中奔跑;下方飾云紋邊飾,上方兩個角落各飾一只程式化蝙蝠紋。外壁繪有佛門八寶,即: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雙魚及盤長。輪象征佛法像輪子一樣旋轉(zhuǎn)不停,永不熄滅。法螺代表佛的三條頸紋,寓意菩薩法音廣大悠遠;傘代表張弛自如,曲覆眾生,除一切煩惱魔障;蓋代表佛頂,寓意遍覆三千,遮蔽魔障;蓮花寓意出五濁世無所染,至清至純;罐(寶瓶)寓意福智圓滿,永生不死;魚代表智慧。盤長也稱吉祥結(jié),寓意吉祥如意。
佛教彌勒佛又稱布袋和尚。陶瓷經(jīng)典布袋和尚塑像中彌勒圓臉肥腮,大耳垂肩,眉角飛揚,笑眼瞇縫,嘴大張若元寶,作開懷大笑狀,著僧袍,培佛珠,袒胸露乳。塑像塑造出彌勒“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的形象。其世俗化的踞坐姿態(tài)亦蘊含了“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的佛門智慧[5]。
一青花碗內(nèi)壁書有六個漢字,逆時針方向分別為:禮、數(shù)、書、御、射、樂。碗外壁繪五羅漢圖。第一位羅漢坐于柳樹下的花席上,右手持念珠;他似乎在觀看上方云層中隱現(xiàn)的一條游龍。傳說中佛教禪宗的創(chuàng)始人菩提達摩則以其標志性的濃眉密須形象出現(xiàn),立于一根蘆葦上渡過大江。河岸上立著馴虎羅漢和他的老虎,他正注視立于巨大法螺之上的另一羅漢。羅漢是佛祖的門徒,幫助其他人和傳播佛法。
三、儒家思想
由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在傳統(tǒng)儒家哲學中,多生子女-尤其兒子是完成組建家庭、傳宗接代、合乎禮儀習俗的關鍵。處在封建思想控制的明代社會當然崇尚多子多福的思想。這一思想反映在瓷器創(chuàng)作上便是流行的“百子圖”。代表多多益善的愿望,代表人們對多子、多財、多福的向往。
罐身繪畫圖案是典型百子嬉戲圖。圖中畫有十六個個在花園中嬉戲的男孩。男孩們玩著各種游戲:一個孩子騎玩具馬;另一個將大荷葉當做雨傘擎在頭頂;還有一個正從箭袋中選出一支箭;還有一個舉著甘蔗;一個嬰兒正爬向一本書,坐在附近的一個大一些的孩子正在鼓勵他,旁邊還有一個男孩坐在桌前讀書;另一個拉著連著玩具車的繩子;整副圖案以百子為描繪中心,展示中國傳統(tǒng)儒家“多子多?!钡乃枷?。在儒家思想中,多子多孫對于向祖先和家庭盡責以及舉行各種典禮和儀式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這些孩童們看似在隨意嬉戲,這些游戲象征著未來仕途上的成功。例如舉著甘蔗的圖案代表人們對子孫生活越來越好的期盼:甘蔗是一節(jié)一節(jié)的,其味甘甜,男孩舉著甘蔗代表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射箭代表男子身強體壯并且有武藝,能騎馬打仗;而爬向書本以及讀書的孩童則代表儒家思想提倡的文韜武略,科舉考試,求得一官半職。整幅圖通過男孩們各種嬉戲的游戲反映出當時社會對男丁的向往,對家族香火傳遞的執(zhí)念,對多子多福的追求[3]。
四、結(jié)語
陶瓷藝術源于生活,同時反映社會時代特征。宗教與哲學思想作為社會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融入到人們生活之中。正如許之衡[6]所說“吾華制瓷,可分為三大時期,曰宋、曰明、曰清?!泵鞒谴善靼l(fā)展盛世之一。明朝陶瓷圖案裝飾創(chuàng)作中大量使用道教、佛教以及儒家思想理念不僅豐富了陶瓷裝飾圖案內(nèi)容和風格,同時反映出當時社會上道教世俗化,佛教思想傳播形式多樣化以及儒家思想深入人心的社會現(xiàn)實,從而體現(xiàn)永恒的真理:藝術源于生活又服務和反映生活。
參考文獻:
[1]Jessica Harrison-Hall.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M].London:the British Museum Press,2001.
[2]Li Zhiyan,Cheng Wen.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84.
[3]霍吉淑.大英博物館館藏中國明代陶瓷[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4.
[4]李知宴.明代瓷器研究(一)[J].中國歷史文物,2002(03).
[5]倪亦斌.看圖說瓷[M].北京:中華書局[M].2008.
[6]許之衡等.飲流齋說瓷[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7]葉喆民.中國陶瓷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1.
[8](清) 朱琰.陶說[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
本文系2017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項目《大英博物館館藏中國明代瓷器反映的時代人文特征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720-05078
作者簡介:侯曉華 (1976 —),女,漢族,湖北潛江人,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陶瓷文化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