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鈺
摘要: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全面發(fā)展,使他們在獲得知識技能水平提升的同時,自身的其他能力也都能獲得提升。為此,教師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可以積極對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積極進行學科整合,在勞技實踐活動當中提升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本文主要探討下勞技實踐活動中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以期為學科融合發(fā)展提供部分參考。
關鍵詞:勞技;創(chuàng)新;生活化;多維
引言: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含主要包括語言的構建和運用、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chuàng)造、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四個方面的內容。而勞技實踐活動決定了其活動形式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通過改變活動方式的做法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操作實踐,從而為實現(xiàn)學生的健康全面發(fā)展而提供幫助。本文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對勞技實踐活動與語文知識的結合策略進行展開說明。
一、將勞技活動與語文寫作結合在一起
勞技實踐課要求學生從書本中走出來,在實踐活動中獲得自身體驗。因此教師可以以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主題安排勞技實踐活動內容,使他們的核心素養(yǎng)在活動的過程中得到提升。由于語文教材當中并沒有給定明確的活動內容,因此教師在選擇題材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選擇相關的教材內容[1]。在決定活動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對活動形式進行變更,實現(xiàn)二者的有機結合。教師在勞技課與語文知識結合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到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考慮到他們的動手能力和認知水平,因此在活動的選擇過程中應盡量選擇一些危險性較小的活動內容,避免意外受傷情況發(fā)生。
以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中第二課時《臘八粥》為例,教材內容主要是描述在臘八節(jié)的一次煮粥的經歷。教師可以以此為基礎,安排一次特色節(jié)日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引導學生在勞動實踐的過程中感受勞動的艱辛,讓他們理解父母的辛勞。在活動結束之后自擬題目說明自身在勞動過程中得到的感悟。在選擇題材的過程中,由于所處地區(qū)不同,因此民俗節(jié)日和民俗活動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題材選擇的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選擇貼合當?shù)孛袼滋攸c的活動,例如包餃子。結合東北地區(qū)風俗特點,在勞技實踐活動中由教師帶領所有學生一起包餃子,在包餃子的過程中使用各種顏色的面團,豐富視覺感受,在包餃子的過程中體會搟皮和包餃子的感受,在餃子上做好相應的標記,通過標記辨識哪些是自己的餃子,在吃自己包的餃子的過程中體會勞動的快樂。在活動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結合這次的活動內容寫一篇文章,文章內容和題目自擬,主要目的是讓他們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寫作的內容主要來自于生活,而與生活經歷結合在一起的文章才能夠滲透出真實情感[2]。將寫作與傳統(tǒng)節(jié)日慶祝活動結合在一起,可以在活動的過程中提升他們的語言建構與運用以及文化的理解和傳承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
二、將教學內容與勞技課程結合在一起
在小學階段的教育過程中,由于學生的認識能力有限,對日常生活規(guī)律的認知存在一定不足之處,因此教師為了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可以通過手腦結合的方式,在實踐過程中將語文教學涉及到的內容通過動手操作的方式進行驗證,增強教學效果的同時,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深化他們對所學知識內容的理解。正如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上的格言所說:“我聽到了就忘記了,我看到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通過動手將內容展現(xiàn)出來,使學生的記憶印象更加深刻。
以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課文二中《曹沖稱象》的故事為例,由于現(xiàn)在市場上電子秤居多,很難再見到秤砣這種重量測量工具,因此即便小學生閱讀完整篇文章,也無法理解為什么通過這種這種工具進行測重,而利用水的浮力進行稱重的方式也由于缺少對事物的觀察經驗而難以理解其中原理。因此在勞技實踐活動課中,教師可以以重量為主題,以蹺蹺板的起伏原理教導學生秤砣的使用方法和測重原理,再通過實際測重的方式幫助他們掌握秤砣的使用方法。在利用水池和水盆,引導他們通過反復閱讀課文的方式理解稱象的過程,再重復這一過程,通過實踐活動理解浮力的作用,對課文內容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依靠實踐活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豐富他們的認知,使其對事物現(xiàn)象和課文內容理解更加深刻,為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以及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能力相關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起到促進作用[3]。
三、在語言互動中理解他人意見完成合作
文字的最大意義在于可以將人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小學生本身具有一定的口語敘述能力,如何讓這種能力得到發(fā)展,幫助他們能夠融入到社會當中并正常的進行人際交往和溝通是語文教師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也可以在語文學科的教學當中所要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以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課文三《畫楊桃》為例,文章說明了人們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會對事物產生不同的認知,因此交流和溝通的能力極為重要。為此,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相關的溝通情境,讓他們在溝通中完成彼此之間的交流。在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陶土捏制的方式將自己心中所想的內容通過手工藝品的方式表達出來,之后再安排上臺展示活動,在展示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拿著陶泥雕塑介紹其創(chuàng)作理念、形象來源、各種形態(tài)代表的意象,幫助他們與其他人進行溝通,使其言談舉止、文化素養(yǎng)、語言技能等方面得到充分的提升[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語文學科與勞技實踐活動課程結合開展的過程中,教師應立足實踐,抓住教材特點與勞技實踐活動課的學科交叉內容,充分發(fā)揮勞技課的輔助作用,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使他們的學習素養(yǎng)得到提升,從而完成資源的整合,從多角度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進行提升,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成長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丁宏喜.統(tǒng)編語文教材勞動教育資源的開發(fā)[J].教學與管理,2020(32):36-39.
[2]蔣曉飛.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融合勞動教育的實施建議[J].基礎教育課程,2020(22):4-8.
[3]鐘慧萍.充分挖掘文本內涵?有效滲透勞動教育[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20,22(02):134-137.
[4]商曼.論教科書中的勞動精神滲透——以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為例[J].基礎教育課程,2019(11):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