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其對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產生了深遠以及深刻的影響。近現代以來,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受到質疑,被某些知識分子當作是“封建”糟粕加以批判。“孝”作為其中的一部分,不可幸免地被卷入其中。本文旨在討論“孝”字的起源,“孝”文化產生的時代背景以及其對于當今中國各方面的正面影響這三個方面來討論“孝”的意義,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孝”所蘊含的真正價值。
關鍵詞:孝順;中華文明;儒家文化
一、“孝”文化所面臨的危機
從近現代以來,中華文明受到外來文化大規(guī)模地沖擊,源自中華文明中的“孝”文化被人批判。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孝”文化被人批判的原因。
1、中國長時間的落后挨打。從19世紀40年代的第一鴉片戰(zhàn)爭以及《南京條約》的簽訂開始,中國一直遭受著西方列強的侵略,被迫割讓土地,簽訂一個又一個的不平等條約。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失敗,更加嚴重地挫敗了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這種狀況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才得以結束。許多人把中國落后挨打的局面歸咎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落后與陳腐,中華文化逐漸衰微,不受重視,面臨危機。
2、“西學東漸”的影響?!拔鲗W東漸”從中國明末就開始了,在清末,在“以洋人為師”的風潮下,這種影響逐漸加強,西方文化越來越受到國人歡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卻逐漸被國人有意識地遺忘,持續(xù)良久。
3、文化運動的影響。在上世紀20年代左右,中華大地上卷起了新文化運動,此運動雖然促進了中國人的思想解放以及中國白話文的發(fā)展,但其“全面地肯定西方文化,全面地否定東方文化”的文化立場也使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真正價值被人忽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被“千萬夫所指”;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言更是一場浩劫,在“全面打倒一切”的口號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為“被批斗分子”被人污蔑,被人唾罵。即使“文化大革命”于1976年結束,但其給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帶來的傷害是無法估量的。
4、西方“和平演變”的影響。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為了不可告人的邪惡目的,大肆收買我國知識分子,使其成為西方文化的“傳聲筒”,讓其在中國大肆宣傳“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許多不明就里的中國人受其蠱惑,聽信了他們的謠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真正價值又一次被遮掩。
基于以上種種原因,中國傳統(tǒng)文化被人污蔑,“孝”文化也同樣如此。有人斷章取義,用孟子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批判其愚昧無知,有人用“郭巨埋兒”“王祥臥冰”等故事批判其殘忍。
二、“孝”的原義以及其產生的時代背景
“孝”,對于傳統(tǒng)中國人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一個字了。作為表意字,我們通過分析其字形,得出其義為認真對待父母,贍養(yǎng)父母。在古代,是否孝順父母成為官員是否能順利晉升職位的一個重要考核;若一個人非常孝順父母的話,他就很容易獲得好的名聲,被萬人尊敬,有的甚至還會得到皇帝的夸獎。
一說起“孝”,我們就不知不覺地想起孟子的所講的那句家喻戶曉的話“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安恍⒂腥?,無后為大”,其源自孟子的《孟子·離婁上》,它的意思是“不孝順的行為有很多種,其中以沒有后代奉祀最為嚴重。”若我們想正確地了解這一段的正確含義,就必須結合時代背景來進行分析。在孟子所生活的時代,政治上,中國由奴隸制社會逐步向封建社會過度;經濟上,從原來的刀耕火種逐步向鐵農器耕作方向上過度;文化上,“禮崩樂壞,百家爭鳴?!蹦莻€時代,不僅一個亂世,同時還是社會激烈變化的時代。那個時代的人們生活很單調,很沒有安全感。在那時,生孩子、養(yǎng)孩子可以看成是保障自己生活的唯一途徑。“人多力量大”“養(yǎng)兒防老”等俗語都生動反映了那個時代。筆者認為,孟子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
“王祥臥冰”“郭巨埋兒”等故事是封建愚忠文化的產物,我們不能因此把這口黑鍋放在“孝文化”上背,更不能讓儒家文化來背?!叭寮椅幕彼岢摹靶ⅰ笔潜M心盡力的孝,而不是時時事事順心于父母?!墩撜Z》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孔子的學生曾參有一次不小心犯錯,把父親惹怒了,他父親拿了一根粗棍子打他,他沒躲,因此被打暈了??鬃勇犝f后,表示不認曾參這位學生了。曾參找孔子詢問原因,孔子回答道“你爸要是拿粗棍子打你的話,你就應該躲。如果你不躲,要是被你爸打死的話,這豈不是驚動了官府,讓你的鄉(xiāng)人看你爸的笑話嗎?這是孝的表現么?”通過這段故事,由此可見,儒家文化是極其反對愚孝的。封建愚孝文化是地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利用“儒家孝文化”這塊皮,在思想層面上建立起“君臣,夫妻,父子”的封建綱理,以便更好地維護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這是封建糟粕,應該摒棄。但與此同時,錯誤地把“儒家孝文化”與“封建愚孝文化”混為一談,忽視它們之間本質的區(qū)別,也是極其愚鈍的行為。
三、“孝”文化對于當今中國的正面影響
在我看來,孝的意義重大,對于國家和個人都產生了很深刻的影響。
對于國家而言,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影響下,人們努力地繁衍后代,從為國家提供了充足的經濟勞動力與軍事后備力量,為中華文明的擴張以及中華文明的繁榮昌盛奠定了物質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騰飛,其背后的原因離不開人口因素的影響,正是因為我國擁有巨大的人口紅利,所以其他國家才愿意在我國投資建廠,從而促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最近中國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已經出來,結果顯示:65歲以上人口總數為8800萬,
60歲以上老年人口撫養(yǎng)系數為15.7%?。通過以上數據,我們發(fā)現,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大,養(yǎng)老負擔相對較重;我國人口紅利即將消失,我們有可能會“未老先衰”。究其原因,我覺得與“孝文化”的衰微脫不了干系。
對于個人而言,“孝文化”對于個人發(fā)展而言也有很大影響?!靶⑽幕本S護和鞏固了家庭的存在,從而使得上一代少了養(yǎng)老的煩惱,下一代能夠在相對安全和穩(wěn)定的條件下成長,此舉有利于人素質的提高。在危機來臨前,家庭還充當了蓄水池的作用,在2008年,金融海嘯來臨之際,世界經濟持續(xù)低迷,從而使得我國許多沿海外貿企業(yè)破產,2000多萬工人失業(yè);而作為金融海嘯的溯源地,美國有800多萬人失業(yè)。若從經濟總量、經濟規(guī)模、人口總量等方面對比的話,明顯地,我國的失業(yè)率與美國的失業(yè)率“旗鼓相當”,甚至在某些方面比美國問題還嚴重。但為何這場金融危機在中國并沒有演化成社會危機,而美國會演化成“華爾街運動”這樣的社會危機呢?因為在中國,有家庭這樣鐵一般的存在,使得個人即使遇到金融危機,也有一條退路;反觀美國,由于”個人主義”思想在美國的泛濫,使得美國人的家庭意識淡薄,在巨大的金融海嘯危機面前缺少家庭的蔭蔽,一擊即潰。
四、對待“孝”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
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我們應該對“孝”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重視家庭,發(fā)揚“孝文化”,讓中華文明走上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之路。
作者簡介
余浩瀚,男,1999年9月生人?現廣州工商學院在讀學生,指導老師:時臨云,女,1957年12月生人,現廣州工商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