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路過小河岸邊時,或許會聽到一聲尖叫,若駐足觀望,可能會看到一抹藍色的身影從水面掠過,也許還伴隨著陣陣漣漪。“擘波得潛魚,一點翠光去”描寫的就是這樣的畫面。
沒錯,它就是知名度甚高的普通翠鳥。
普通翠鳥的蹤跡遍布我國大江南北,甚至我們家門前的一條小水渠也可以是它們的家園。在蘇軾的《戚氏》、馬戴的《送從叔赴南海幕》中都曾出現(xiàn)過普通翠鳥。寫《戚氏》時,蘇軾正處玉龜山,也就是在今天的河北省秦皇島境內(nèi),而馬戴則在湖南省內(nèi)的洞庭湖周邊,可見從古至今普通翠鳥的分布就十分廣泛了。
普通翠鳥廣布的一大原因是它們適應(yīng)能力強,只要是有水的地方便能生存。除了對環(huán)境不挑剔,還有一點就是不挑食,基本上水生生物都能成為它們的飽腹之物。不過,在食物豐富時,它們也會挑自己最喜歡的小魚吃。通常普通翠鳥會在一處地方等上許久,待有小魚浮至水面時,它們便一嘴扎進水里,戳穿小魚后再帶到岸上吞咽。如果附近沒有樹枝等可供站立的地方,普通翠鳥還可以上演懸停捕食,即如同直升機一般停在水面上空許久,待有魚浮上來時,便俯沖下去一頭扎進水中。為了加大沖入水中的力,普通翠鳥進化出了又尖又長的嘴巴和短而小的腳,以利用最小的風阻、最快的速度戳穿小魚。
每年春季來臨時,普通翠鳥都會做好繁殖后代的準備。但是它們不把巢筑在樹上,而是選擇把家安在河岸邊接近垂直的土坡上。普通翠鳥夫婦利用嘴巴,在土壁上啄出一個勉強能讓一只鳥進入的洞穴,待雌鳥進入產(chǎn)卵后,雄鳥就當起了“外賣小哥”,全天無間斷地給雌鳥和還在殼里的寶寶送餐。等雌鳥坐累了,它們便換班,改由雌鳥“送外賣”,雄鳥負責孵蛋。如此循環(huán)約一個半月后,小翠鳥陸續(xù)從巢中飛出,開始學習獨立生活。因為小翠鳥生存能力弱,所以它們的穿著打扮十分低調(diào)、樸素,全身沒有什么光澤,就像蓋了一層褐色的毯子,這是很好的保護色,當靜立時,它們能和周圍的環(huán)境融為一體。成年后,它們會長出和父母一樣漂亮的羽毛。
普通翠鳥全身上下由藍、白、橙三種主色調(diào)組成,其中不乏如寶石般的亮藍色點綴,雌鳥甚至還涂上了“口紅”:在雌鳥的嘴基處有著透明的紅色,這是雄鳥沒有的。而“翠”這一詞,在最早時就指普通翠鳥。由于翠鳥十分漂亮,所以后來“翠”字也表示色彩十分鮮明。
遺憾的是,普通翠鳥的美麗給它們招來了殺身之禍。有人看中它們色彩鮮艷的羽毛,并通過復雜的工藝用這些羽毛制造美麗的頭飾、衣物等,即俗稱的“點翠”。自古以來翠鳥就一直受到獵殺,每制作一個宮廷頭飾就要殺死十幾只普通翠鳥以及它們的近親(如白胸翡翠)。到了現(xiàn)代,沒有了宮廷,但戲劇表演及各種舞臺劇仍舊使用點翠物品,雖然仿制品已經(jīng)出現(xiàn),可為了追求仿古效果,還是有人捕獵普通翠鳥。普通翠鳥的生存能力十分頑強,可數(shù)量依然在持續(xù)下降。好在,普通翠鳥已經(jīng)被列入我國的三有保護動物,任何捕獵它們的行為都是違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