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東明縣農(nóng)業(yè)局 劉棟 黃先坤 吳振華
優(yōu)質(zhì)小麥地塊可選用濟麥20、濟麥22、山農(nóng)28、山農(nóng)31、山農(nóng)32等;一般地塊可選用魯源502、良星77、濟麥44、菏麥19等;干旱地塊可選用煙農(nóng)19、山農(nóng)16等品種。2009至今,國家加強了小麥良種補貼力度,如東明縣地區(qū),國家補貼良種有濟麥22、魯源502、良星77、山農(nóng)28、濟麥44等品種。
秋種前施足底肥,尿素30千克左右,磷肥60千克左右,鉀肥8千克左右或復(fù)合肥每畝1袋(50千克/袋),利用深耕技術(shù),對土地進行整理(深度25~33厘米),可增產(chǎn)15%~25%。播種前要曬種,曬種時將厚度保持在5厘米左右,夜間注意遮蓋,連曬2天左右,以保證種子的發(fā)芽率和抗蟲蝕性。
小麥秋播期蟲害主要有地下害蟲(蠐螬、螻蛄、金針蟲);病害主要有小麥莖基腐病、根腐病、紋枯病;草害主要有播娘蒿、薺菜、婆婆納、豬殃殃、泥胡菜、野燕麥、節(jié)節(jié)麥、雀麥、看麥娘等雜草。小麥莖基腐病、根腐病、紋枯病為土傳病害。小麥莖基腐病俗稱小麥癌癥,由于土壤中秸稈未充分腐熟,病菌積累多,所以在播種時易于侵染為害,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近幾年有加重發(fā)生趨勢,該病害在苗期和抽穗期有兩個發(fā)病高峰期。苗期侵染,在莖基部2~3節(jié)莖稈受害最重;抽穗期發(fā)病旗葉葉尖變黃,5~7天后麥株青枯狀死亡形成白穗,受害植株在莖基部易折斷,根部一般不能拔出。
秋播期深耕翻土壤25公分以上,精耕細作,既能機械殺傷15~30%的越冬害蟲基數(shù),也能充分腐熟秸稈,減少土壤中土傳病菌。
地下害蟲密度大的地塊,播種期可用農(nóng)藥處理土壤,每畝用5%二嗪磷顆粒劑0.8~1公斤或3%辛硫磷顆粒劑1公斤兌細土20~30公斤,撒垡頭,然后耕靶入土中。
可選27%苯醚?咯?噻蟲懸浮種衣劑等進行種子包衣,1毫升對500克麥種進行包衣,或者選600克/升苯醚?吡蟲啉懸浮種衣劑包衣處理,農(nóng)藥與種子比為1∶400,既防莖基腐病、根腐病等土傳病害,又防治金針蟲等地下蟲害,雙管齊下,有效減少用藥次數(shù)。
對小麥根腐病發(fā)生重的地塊,苗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畝250克+25%丙環(huán)唑乳油每畝50毫升,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畝250克+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35克,對水50公斤順麥壟均勻噴施根部,兼治小麥莖基腐病
冬前除草防治適期掌握在大風(fēng)降溫前5天,平均氣溫不低于10℃,一般年份在11月上旬。對以薺菜、播娘蒿、婆婆納、豬殃殃等闊葉類雜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45.9%雙氟?滴辛脂懸浮劑每畝30~35克或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60毫升;對以野燕麥、雀麥、早熟禾、硬草、看麥娘等禾本科雜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6.9%精噁唑禾草靈乳劑100~120毫升或15%炔草酯可濕性粉劑30~40克;對以節(jié)節(jié)麥、野燕麥等禾本科雜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3%甲基二磺隆懸浮劑每畝20~30毫升或3.6%甲基二磺隆+甲基碘磺隆水分散粒劑每畝15克。使用除草劑要嚴格掌握安全用量,一要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程,不漏噴,更不能重噴,以免對作物造成藥害;二要禁止使用殘效期過長的藥劑,如綠磺隆、甲磺隆、胺苯磺隆在麥田使用后易對后茬花生、玉米等作物產(chǎn)生藥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