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詩瑤
伴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前沿技術的飛速發(fā)展,零售行業(yè)從制造、采購、銷售到服務環(huán)節(jié)呈現數字化、智能化的特點。在供應鏈上、貨倉里、柜臺前、小程序內,一場關于智慧零售的變革正在進行……
上海的張女士打開手機小程序,推薦界面立刻彈出了她最近經常購買的一款水果茶信息。點擊“購買”,選擇了“半小時送達”,不一會兒,張女士就在家品嘗到清涼新鮮的水果茶。近年來,消費者的購物方式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既能選擇在實體店里盡情挑選,也能足不出戶在網上購齊所需物資。
所謂智慧零售,通常是指運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感知消費習慣,預測消費趨勢,引導生產制造,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無人超市、小程序下單、虛擬現實試衣、智能供貨等場景都屬于智慧零售的應用范疇。
常見的一種智慧零售模式,就是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下開展電子商務,獲取更多流量,分析零售數據,洞悉消費者的需要。包括某些企業(yè)對實體門店進行智能化改造,瞄準的目標仍是將客流最終引至線上。
另一種智慧零售模式則把目光聚焦于線下。相較于線上零售,實體零售最大的優(yōu)點在于體驗感強,并聯合周邊電影院、餐館等配套消費場所構成了群聚效應,自帶客流。在此基礎上探索的線下智慧零售,就是通過數字化改造、智能化賦能,讓實體店變得更智慧,牢牢將消費者“黏”在線下。
智慧零售的“線上”和“線下”從來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愛筆智能創(chuàng)始人林元慶認為,智慧零售的發(fā)展能幫助線下實現數字化和在線化,把線下零售業(yè)也變成可搜索、可推薦的形態(tài)。消費者以后尋找店鋪、搜集優(yōu)惠券,都如同在線上一般方便。將來有一天,每名消費者既在線上也在線下,在不同的購物場景里都能獲得最大程度的便捷舒心。
據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白峰介紹,目前,國內推進智慧零售的參與者大概有三類:一是互聯網企業(yè),通過自己的平臺和流量,從線上到線下進行零售技術的突破;二是軟件及服務供應商,為用戶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三是傳統零售企業(yè),正在積極進行智慧零售的改造和升級。
成都的王先生驅車駛入一家百貨商場的地下停車場,打開商場客戶端的泊車程序,根據實景三維導航,迅速找到車位。當他走進商場一樓,用手機輕輕一掃電梯旁的交互屏,選擇要去的品牌店,手機上立刻出現了虛擬現實指引,一步步引導他抵達目的門店。
這種場景正出現在國內越來越多的零售場所。在計算機視覺、大數據分析、機器人、語音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下,許多傳統的百貨大樓和連鎖超市進行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讓消費者從進場到離場,都能享受全方位的智能服務。
智慧零售對技術提出了不少考驗。白峰介紹說:一是互聯網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需要5G的大規(guī)模普及、物聯網的大范圍連接;二是大數據的處理能力以及算法的優(yōu)化,比如實現人與貨的高度匹配,僅靠數據采集遠遠不夠,還需算力增強和算法優(yōu)化;三是硬件設備以及軟件體系的普及,如智慧零售的落地,需線下零售實體在軟硬件上進行迭代變革。
如今的智慧零售已經更“智慧”。在線下“人、場、貨、車”等實體零售場景里,都呈現出更精準的決策判斷和更極致的運營效率。
“傳統倉庫作業(yè),每單倉配時效為3小時左右。我們目前實現平均每單倉配時效僅為3~5分鐘,峰值揀選商品可達到2000件/小時,單件商品分揀成本下降50%,實現庫存結構優(yōu)化,加快庫存周轉,降低滯庫率。”蘇寧易購IT總部執(zhí)行總裁荊偉說,通過持續(xù)的科技轉型和投入,整個集團在商品供應鏈的數字化上取得了豐碩成果,盡最大努力按照消費者需求完成智能化的選品、智能化商品庫存管理。
林元慶表示,現在針對顧客消費行為的智能識別技術,已能克服數據精度不高、無效或者反復計數的誤差,不會再將店員和顧客混淆,能更精準描繪零售客流的情況。除了零售中的“人”,所有區(qū)域、貨架的空間位置以及識別陳列商品已可以被數字化。例如,通過室內3D實景地圖機器人,以厘米級定位場內每個區(qū)域、店鋪、柜臺甚至是商品的三維坐標,使空間中的全要素得以精準地坐標映射。貨架上的每一款商品的拿起、拿走都能被識別、記錄……
近年來,智慧零售逐步興起,催生了一系列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但也經歷著優(yōu)勝劣汰的過程。
一項調研顯示,制約智慧零售行業(yè)整體發(fā)展的原因主要來自于技術、人員和資金三方面。從技術層面看,市場上約有70%以上傳統零售企業(yè)由于自身技術不完善,無法支撐高度數字化的智能運營業(yè)務體系,從而導致轉型升級遇到瓶頸;從人員層面看,市場上缺乏智慧零售專業(yè)的人才,零售一線作業(yè)人員觀念較為傳統,智慧零售意識較為薄弱,相關數字化環(huán)節(jié)落地緩慢;另外,不少傳統企業(yè)仍認為數字化轉型投入成本偏高,不愿意投入更多資金。數據顯示,近五成商家關于智慧零售的年投入預算在10萬元以下。
但智慧零售給予人們的想象空間巨大。一個傳統地圖設備掃描一個10萬平方米的購物中心需30天以上的時間,但愛筆智能公司研發(fā)的全景地圖機器人卻只需要1~2天就能完成。通過技術的升級,加上更精確的算法、更巨大的算力和更豐富的數據,智慧零售能躍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荊偉認為,數字化轉型不等于盲目投入IT系統,不等于不管不顧地“燒錢”,企業(yè)必須結合自身的核心能力,思考如何在發(fā)展的不同階段確定合乎自身特點的數字化轉型模式,由此再匹配全新的平臺工具和方法。
智慧零售的發(fā)展不只靠技術驅動,還需要完備的運營。荊偉認為,技術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業(yè)務的價值,只有技術和業(yè)務配合協同,才能最終推動數字化轉型落地。從商場管理者具體到門店店長,都需要轉變觀念,身體力行擁抱變化,學習運用數字化智能化的知識與手段。
專家提出,智慧零售涉及每一位消費者,要解決好數字安全和隱私保護的問題。相關主管部門也應盡快完善數據采集、交易和安全披露的法律法規(guī),幫助行業(yè)主體做好風險管理和控制,讓更多傳統零售企業(yè)放心投入數字化及智能化的升級換代,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據《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