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洲
人行千里路,
月是故鄉(xiāng)明。
許身死社稷,
但拋兒女情。
說的是,康熙名臣吳伯美,
內(nèi)閣首輔作股肱。
這年南省遭荒旱,
受命南巡訪民情。
閣老私訪出帝京,
青衣小帽一隨從。
胯下一頭小毛驢,
走村過市一溜風。
一日來在沁州地,
眼前風物格外親。
滿眼莊稼一片綠,
漳河流水好動聽。
四處農(nóng)人勤勞作,
隨風飄來讀書聲。
家鄉(xiāng)父老光景好,
大慰宦途游子心。
但愿政通人和順,
但愿官清民安寧。
想到此處加一鞭,
毛驢越跑越精神。
閣老微服往家走,
捂嚴的瓦缽透了風。
地方長官得了信,
潑水掃街掛紅燈。
徐村就像趕廟會,
人山人海亂哄哄。
聽說閣老要回村,
(看看)甚的風光甚陣容?
(白)這時,遠處來了一隊人馬。
不知是誰喊了一聲,“閣老回來啦!”
人群就像抽了筋。
呼啦圍過一窩蜂,
個個伸脖瞪眼睛。
有的個子不太高,
踮起腳尖打能能①。
孩子身小看不到,
拤樓樓上往前沖。
你往前頭擠,
我往后底擁。
擠一擠,擁一擁,有人手捧半碗飯,(人這一擠)噗嚓,扣到小個子(外)正頂心。
(白)街道上人們紛亂,都要擠著看看閣老回鄉(xiāng)的派頭。這時,遠處的一隊人馬走來。前頭是三班衙役,緊跟著各鄉(xiāng)各約鄉(xiāng)約保長,中間是一頂藍色官矯。眼明的人高呼:“錯了,錯了!是州官不是閣老……”
州官下轎街前站,
吹胡瞪眼耍威風:
“秩序為何這樣亂,
人員混雜摸不清。
村前道路重灑掃,
閑雜人等趕出村?!?/p>
五步一崗列大陣,
官衣錦袍壓劍叢。
此刻又來一隊人。
烏烏央央數(shù)不清。
(白)州官老爺打下馬蹄袖,大肚子朝前一挺,慌忙跪在地上,不敢抬頭。眼前人馬兩旁站,
大紅官轎停當中。
簾子掀起露藍頂,
海水江崖繡珍禽。
(白)原來是道臺老爺。
道臺老爺派更大,
先把州官罵幾聲。
州官連聲稱“該死”,
下令再把百姓轟。
棍棒無情直管打,
如同餓狼入羊群。
哭爹喊娘人離散,
個個頭上血淋淋。
(白)百姓逃命咱不表,
單說說,一頭毛驢受了驚。
白發(fā)老漢朝前走,
手牽毛驢受了驚。
一口咬住瘦個子,
一蹄踢倒胖大人。
眾班衙役蜂擁上,
有的揪籠頭,
有的拉韁繩,
有的拽尾巴,
有的抓驢鬃。
(白)“老爺,有個老漢不聽話!”“老
爺,刁民趕驢踢傷人!”
道臺一聽怒氣生,
吹胡叉腰瞪眼睛。
罵聲刁民不要命,
老爺面前逞威風。
說罷抬手就要打!
(白)二目相對楞了神,“啊呀,啊呀,
壞了!”(倒吸一口涼氣)
道臺老爺抬頭看,
只見來人大不同。
青衣小帽留美髯,
眼如秋水氣如虹。
個高體瘦著藍衫,
身如泰山一棵松。
壯著膽子來動問:
“中堂何事到徐村?”
老漢輕聲來答問:
“水有源來樹有根,
老漢少小離家走,
霜鬢經(jīng)年一世空。
老驢近家行走快,
棍棒亂打為何情?”
聽罷老漢一番話,
道臺張口不出聲。
雙腿如同中了電,
噗通跪在地當中。(作求饒狀)
閣老怒從心中起,
手指狗官罵連聲:
“官箴官德全不講,
百姓面前耍威風。
圣賢之書拋腦后,
朝廷法度兩眼空。
欺上瞞下耍奸滑,
趨炎附勢顯奇能。
不是老夫親眼見,
不知爾等虎狼行。
綱紀不伸要作怪,
吏治不清不太平。”
手中高懸尚方劍,
當場處置動法繩!
(白)眾官受罰,戰(zhàn)戰(zhàn)兢兢而去。
回頭再說吳閣老,
腹內(nèi)打翻五味瓶。
身負皇命出帝京,
解民危難報天恩。
心頭私念一時起,
回鄉(xiāng)惹出大事情。
百官之錯實我錯,
自降三級警后人。
回頭望見鐵爐院,
高堂奉養(yǎng)在草篷。
兒望草堂雙膝跪,
不肖無顏見慈容。
兒望娘親跪在地,
娘的教誨震耳聾:
“為人要正派,
做官須愛民,
做事多謹慎,
為政獻忠誠,
內(nèi)心多清潔,
寬厚又和平。”
“今日兒違老母命,
今日兒子悔無窮!”
村前拜別老娘親,
風燭殘年要自珍。
(白)“老娘??!不孝兒,走了?!?/p>
說罷手牽毛驢走,
從此天涯不相逢。
宦途路上多風雨,
一路風雨一路情。
萬民憂樂擔肩上,
柱國老臣傳美名。
① 山西方言,長輩一手握住兒童的雙腳(或者兒童站在長輩的一只手掌上),一手護持,讓兒童在半空中直立,稱為“打能能”?!幷咦?h3>點評:
山西沁縣有一句流傳了300多年的民謠:“沁縣三件寶,雞蛋、瓜子、吳閣老?!边@位吳閣老,就是吳琠。吳琠字伯美,號銅川,山西沁州徐村人。他苦讀經(jīng)史,博覽百家,23歲中進士,累官遷任至保和殿大學士,管刑部。他為官40多年,嚴謹務(wù)實,勤奮不茍,清廉如水,寬厚和平?!肚迨犯濉酚涊d:“琠所至多惠政,兩湖及確山皆祠祀。”康熙皇帝也書匾“風度端凝”賜之,以示表彰。而本作把握住了吳琠寬厚和平的“好官”特質(zhì),再用地方“官老爺”頭頂生眼的表現(xiàn)反襯,為受眾描畫出了一幅兼具諷刺和教育意義的《官員群像圖》。
吳閣老還鄉(xiāng),消息不脛而走,當?shù)毓賳T聞風而動,都想著給他留下“綏化有方”的好印象。州官是牧民之官,嫌棄地方官“潑水掃街掛紅燈”做的不夠,吩咐“村前道路重灑掃,閑雜人等趕出村。五步一崗列大陣,官衣錦袍壓劍叢”。道臺緊跟其后,又嫌州官不用心。他們的頂子越來越亮,“指標”也越來越高,但凈空地方的代價,卻是老百姓“哭爹喊娘人離散,個個頭上血淋淋”。但當衙役惹到了閣老的小毛驢后,一切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最后“宦途路上多風雨,一路風雨一路情。萬民憂樂擔肩上,柱國老臣傳美名”的唱詞,點出了吳閣老為官堅定的信念,結(jié)合“滿眼莊稼一片綠,漳河流水好動聽。四處農(nóng)人勤勞作,隨風飄來讀書聲”中蘊藏的鄉(xiāng)思鄉(xiāng)情,更有悠長深遠的意味。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架構(gòu)人物形象中,在刻畫州官、道臺的欺上瞞下所表現(xiàn)的矛盾沖突還不夠強烈,不夠集中。吳閣老罵官后的反思、拜高堂、自責等這一部分內(nèi)容占比稍大,讓作品回到了說教模式的“鉛錘”式結(jié)尾,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人物特質(zhì)出現(xiàn)“板結(jié)”化,在一定程度上與前半部分疊進輕巧、趣味性較強的內(nèi)容共振乏力。這種共振乏力的又一原因是故事還不夠精巧,建議作者用心打磨作品,比如進一步刻畫下級官僚再見到閣老后的丑態(tài),增加一些閣老撫慰地方百姓的描寫,構(gòu)筑更強烈的沖突,讓“萬民憂樂擔肩上”的故事主線在正反兩面更有說服力。
(點評 中國曲協(xié)曲藝創(chuàng)作委員會秘書長、山西省曲協(xié)副主席、國家一級編劇 暴玉喜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