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蘋
20 世紀20 年代左右,文化思想及文化藝術的革新在文學藝術領域開始轟轟烈烈的展開。在中國傳統(tǒng)畫發(fā)展中,同樣提出了革新的口號。為尋求中國畫改良革新,徐悲鴻、林風眠等眾多中國畫家選擇赴法留學,希望能夠在當時的西方藝術中心的巴黎找到中國傳統(tǒng)化發(fā)展的出路。常玉是留法中國畫家的其中之一,他與其他中國畫家一樣,在學習西方現代繪畫技法的基礎上,不斷探索中國元素在繪畫作品中的運用,并最終形成了中西融合的常玉繪畫風格,是當時最具典型代表風格的畫家代表之一。通過對常玉繪畫作品中的中國元素分析,能夠為現代繪畫藝術中西融合發(fā)展提供有效指導。
常玉自幼便有學習繪畫的能力,但根據其現存作品,以及相關資料顯示,常玉繪畫創(chuàng)作的真正開始時間,是在其留學法國之后,約在1925 年前后開始的。
1918 年,常玉得益于二哥在日經商,有機會前往日本參觀,也就是這一時期,常玉接觸到了西方野獸派、后印象派的藝術風格。1919 年,常玉返回上海,為其二哥開設的牙刷公司提供設計。尤其是上海作為中國當時最大的通商口岸,與國外經濟、文化、思想的交流最為頻繁,國外廠商印制的精美宣傳圖冊以及用月份牌推銷商品的方法,為中國的廠商提供了經驗,同時為宣傳公司產品,常玉還負責進行月份牌和宣傳海報的設計工作,并在其中較多運用民間圖案進行設計,這一工作奠定了常玉的繪畫創(chuàng)作基礎。
1919 年,國內文化藝術發(fā)展進入了變革的重要時期。正是在這一時期,常玉順應當時興起的留學運動,選擇趕赴法國巴黎留學。作為當時西方文化藝術中心,巴黎聚集了眾多現在已聞名世界的畫家,藝術氛圍活躍。1921 年,常玉進入了巴黎“大茅屋畫院”學習,該畫院不同于正統(tǒng)的學院派教學,以自由的現代素描技巧為主,這與常玉崇尚自由表達的藝術追求相吻合。常玉一生都留在巴黎,前期過著自由的創(chuàng)作生活,但后期由于國內兄長的逝世,失去經濟來源,再加上個人孤傲的性格,導致常玉生活開始變得拮據,晚年潦倒孤寂。在常玉的創(chuàng)作中,他用畫筆講述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對西畫的認知與了解為基礎,融合自小受到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形成了中西融合的獨特藝術風格,將東方情韻深刻融入繪畫作品中。
繪畫作品中的藝術語言是畫家運用不同媒介材料對自我主觀思想意識的表達,是畫家進行繪畫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種手段。繪畫語言是畫家思想情感表達的工具,常玉繪畫作品中的藝術語言表達是通過油畫材料,將主觀意識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其中,實現東西方文化碰撞,形成繪畫作品中獨具風韻的東方特色。
常玉個性中對藝術自由表達的追求,使其在繪畫作品創(chuàng)作中,與當時巴黎學院派畫風完全相反,毫不拘泥繪畫形態(tài)的準確。這一思想在其水墨紙本人物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其運用自由簡練的線條將女人的腿部夸張表現出來,與理性和寫實恰恰相反,作品中呈現出的是感性與抒情,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寫意性的“神似”相吻合,突出“以形為質、以神為用、形神兼?zhèn)洹钡奶攸c。
線條是繪畫造型的基礎方法,西方線描強調寫形象物,突出理性。而中國繪畫則更傾向于情感的表達,線條更加具有韻律感。常玉繪畫作品中,完全以線條進行畫面表達的作品非常多,動物、盆景、人物各個系列中都有。例如,常玉五十年代作品《馬戲圖》,用剛硬但不沉悶的黑粗拙線條勾勒出一匹馬的形態(tài),馬的關節(jié)轉折有力,整體如同雕塑一樣給人以硬朗的感覺。常玉對線條運用的簡練灑脫和富有韻律節(jié)奏感,與其骨子里的中國繪畫與書法功底脫離不了關系。
符號是社會文化交流的一種重要力量,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符號元素聯系著民族思想、文化、精神與情感。中國傳統(tǒng)符號眾多,吉祥符號是其中的重要一種,在中國畫中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常玉出身富貴,其父作為四川當地有名的畫家,使其在年幼時期就有較多的機會接觸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富裕的生活使常玉家中不乏附有精美傳統(tǒng)裝飾圖案和符號的擺件、屏風等,從而使常玉能夠在年少時耳濡目染,對中國傳統(tǒng)民間圖案符號有深刻的認識和了解,這為其后期繪畫作品中對中國傳統(tǒng)符號的使用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在常玉作品中,對中國吉祥符號的使用非常多,他將吉祥符號融入于西方現代繪畫,不僅僅是對東西方人文精神和諧的價值觀念表達,更重要的是其對自身民族文化的推崇和對鄉(xiāng)土的眷戀。常玉繪畫作品中對中國傳統(tǒng)符號的使用非常多,尤其是吉祥符號的運用。常玉繪畫作品中,對中國傳統(tǒng)符號的使用,是其身處異鄉(xiāng)不能歸國的思鄉(xiāng)之情既含蓄又直白的表達。
題材是繪畫作品的主題,是畫家內心向往的重要體現。常玉繪畫作品中,無論是植物、動物,還是人物題材的作品中,都充滿了中國元素,是常玉繪畫作品中國韻味與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
常玉繪畫作品中,植物題材作品中包含大量的以梅蘭竹菊為主題的作品。梅蘭竹菊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被稱為“四君子”,是中國精神文化的代表性植物,是中國氣節(jié)、中國精神和文化寓意的表達。西方畫家中以梅蘭竹菊為主題的作品并不多見,這與西方信仰及哲學思想息息相關。同樣的,中國的文人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多用梅蘭竹菊表達個人精神情感,贊揚“四君子”的傳統(tǒng)詩歌不勝枚舉。常玉的盆景花卉繪畫作品中,將梅蘭竹菊統(tǒng)統(tǒng)表現了一遍,并且在筆法上可以明顯地看出,雖然他使用的是西方油畫材料這種媒介,但確是用中國傳統(tǒng)書法用的筆來描繪植物的質感,蒼勁有力。同時,在作品背景中,運用大面積的平涂,與中國畫中的留白相呼應。這些都彰顯出常玉繪畫作品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表達,也是常玉身上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氣節(jié)的體現。
常玉動物題材的繪畫作品中,最常見的動物就是馬,受其父以畫馬聞名當地的影響,馬在常玉的心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例如,常玉繪畫作品《紅土雙馬》《枯樹/雙馬》,都是將兩匹正在吃草的馬置入廣闊的自然空間中,顯得他們寂靜且渺小。此外,在常玉動物繪畫作品中,豹子也是他筆下常見的動物,將兇猛的豹子用如同貓咪一般溫順的姿態(tài)表現出來,如《木下雙豹》。作品同樣將動物描繪的非常小,并且空間場景廣闊。在常玉動物題材繪畫作品中,最典型的中國元素是其畫作的表現手法,在動物之外大片的空間背景中,常玉采用了平涂法表現,這是典型的中國式繪畫。此外,在常玉的動物題材繪畫作品中,畫面構圖帶給人一種安靜思索的意味,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表達中,“委婉含蓄”從不直言其事的文化特點相吻合。常玉的動物畫中隱藏了豐富的個人情感,需要觀眾細細揣摩。這也是常玉繪畫作品中中國文化元素的重要體現。
常玉人物題材作品中,仕女畫是最具有中國元素的作品。中國傳統(tǒng)仕女畫歷史悠久,是中國傳統(tǒng)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常玉筆下的仕女在中國仕女畫的歷史發(fā)展中,占據了對中國傳統(tǒng)仕女畫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地位,是將中國傳統(tǒng)畫與西方繪畫藝術融合的重要體現。在常玉《戴手套的仕女》作品中,畫面中的仕女的動作與神態(tài)與中國美人的評價標準十分吻合,微低頭面、柳葉眉等,將美人的嬌羞之態(tài)充分表現出來,雖然她低著頭,但卻讓人有下一秒她即將要抬頭一笑的感覺。這幅作品可以說將中國古代女子的聰慧美麗表達得淋漓盡致。在常玉的另一幅仕女圖《端坐仕女》中,將仕女的面容描繪嬌小,身體如“柳條”,與中國傳統(tǒng)女子審美特征相吻合,但對女子小腿部進行了夸張?zhí)幚?,大約是作者見多了國外女子強健的形體之美,以此來反映對現實的描繪。
常玉繪畫作品中,在繪畫語言的表達上,充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在常玉作品中體現出的中國傳統(tǒng)書法寫意性的線條,用不同的形式特征進行了差異顯著的繪畫語言表達。例如,在得意時期以線條流暢、簡潔有力描繪勾勒出女性的纖細輕盈,充分表達出他生活的輕松愉悅;在失意時期則以強勁有力、雄厚遒勁的線條體現他的孤傲不屈。同時,在平面裝飾畫構圖中,常玉在油畫作品創(chuàng)作中運用中國傳統(tǒng)的平面裝飾化藝術特色,以色彩平涂配合線條勾畫物體輪廓,而不追求物體客觀再現,是油畫作品具有獨特的東方意境。常玉繪畫作品中所表達出的獨特的繪畫語言,是其在創(chuàng)作中深深扎根于自身的本土文化藝術,并將其與西方藝術有機結合,同時,在作品中融入自身豐富的主觀感情,賦予作品寫實與表達情感的功能。在常玉繪畫作品中,其對中國繪畫元素的充分應用,使其能夠在復雜激烈的社會變革中堅守住自我,保持特色,最終形成具有獨特常玉風格的繪畫語言。
在同一時期探索中國繪畫藝術與西方文藝融合發(fā)展的道路的過程中,常玉與其他人的中西融合之路有著非常大的不同。以徐悲鴻為代表的留法學院派一直提倡的都是寫實主義,注重繪畫結構等要素的寫實主義風格,最終形成了注重光感與質感的中西融合繪畫風格。而在常玉的繪畫作品中,將中國文化元素作為表現基礎,以中國傳統(tǒng)書法文化為例,其通過運用傳統(tǒng)的筆墨元素進行作畫,從而實現了中西自覺融合的效果,這種中西融合方式與徐悲鴻的寫實主義水墨有著很大的區(qū)別。造成常玉繪畫中獨特的中西融合路徑形成的原因,與其特殊的教育經歷和繪畫方式有著莫大的關系。一方面,從教育經歷上來看,常玉雖然順應了當時赴法留學的趨勢,但是在留法期間,常玉并沒有同其他人一樣,進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等正規(guī)西方美術教育學校,成為學院派中的一員,而是選擇了巴黎“大茅屋畫院”學習,其完全不同于正統(tǒng)學院派教學的方式,使常玉學習了以自由的現代素描技巧為主的繪畫技藝,并形成了崇尚自由表達的藝術追求。另一方面,常玉在繪畫學習中有著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即深入生活。常玉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經常深入到生活中去了解和認識法國的現代文化藝術,從而從中汲取養(yǎng)分。他經常在畫廊、歌舞廳的場所流連,去觀察法國市民的生活,并從中發(fā)現藝術,在體驗他們的生活過程中獲得藝術靈感,提煉繪畫技巧。與此同時,常玉自小接受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與熏陶,及其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使其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能夠結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終形成了具有常玉特色的中西融合道路。
常玉所處的時代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也是在這個時代,東西方文化進行了激烈的碰撞。在此背景之下,常玉的繪畫作品中,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為創(chuàng)作的基礎,運用西方油畫材料為媒介,繪畫技法為手段進行作品創(chuàng)作,融入自己的情感體驗,形成了獨具風格特色的中西融合的繪畫作品。在常玉繪畫作品中,無論是具象化的中國元素,還是抽象化的中國文化,都始終貫穿于其繪畫作品的始終,在充分把握中國傳統(tǒng)畫的文化精髓的同時,融入時代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展現出當時時代特有的精神風貌。這為當代美術藝術創(chuàng)作進行中西融合提供了重要思路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