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琪
(本溪泓源供水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本溪 117000)
在巖土工程領域中,邊坡穩(wěn)定性一直是備受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邊坡工程在工程實際中也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工程建設的迅猛發(fā)展,邊坡失穩(wěn)破壞問題日益凸顯,因此許多國內外學者通過各種方法開展了對邊坡穩(wěn)定性的研究工作。例如,Modesto D[1]等利用模型試驗,分析研究不同降雨條件下邊坡坡體內部孔隙水壓力變化規(guī)律;Montrasio L[2]等基于現(xiàn)場測試結果,總結了在降雨條件下邊坡內部的基質吸力分布規(guī)律;Courage[3]基于振動理論,利用Hankel變換和Fourier反變換,研究路基路面的臨界動荷載;Drosner S[4]把分布荷載代替車輛荷載,利用傅里葉變換,研究移動荷載下路基的動力響應;Hunt H[5]通過坐標變換,將無限長梁作為研究對象,利用移動集中荷載模擬列車運行,研究移動荷載下的響應解;Jones C[6]等利用積分變換,通過數值求解方法,研究移動荷載下彈性半空間地基的動力響應特征;Marcondes J[7]等基于Winkler地基模型,計算分析移動荷載下無限大薄板的動力響應與恒載作用的差異;鐘陽[8]利用拉普拉斯-漢克爾積分變換,通過矩陣理論,研究彈性半空間路基的動力響應理論解;華政輝[9]利用模型試驗,進行循環(huán)荷載加載試驗,研究移動荷載作用下路基的動力響應特征;劉鋼[10]通過動力循環(huán)試驗,構筑大型路基模型,研究路基不同位置的應力分布情況;冷伍明[11]結合某項目工程,采用模型試驗的方法,研究分析在動力荷載作用下路基的動力響應特征。
綜上可知,目前現(xiàn)有研究多針對于僅在動力荷載作用或降雨條件下的邊坡穩(wěn)定性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本文基于相似理論,通過模型試驗,研究降雨條件下動力荷載對邊坡穩(wěn)定性的變化規(guī)律,以期為現(xiàn)有邊坡穩(wěn)定性研究分析提供參考。
本研究結合我國某地區(qū)公路工程,取一具有代表性的路堤橫斷面作為研究對象,基于相似理論,采用相似比1∶40,選取重度相似比為1∶1,其余物理量綱通過推導可得到,見表1。
表1 模型試驗物理量綱
從工程現(xiàn)場人工取土作為試驗土樣,通過一系列土工試驗可知,該土為粗粒土,其重度為18 kN·m-3,飽和滲透系數為1.50×10-6m·s-1,黏聚力為17 kPa,內摩擦角為30°,其他物理力學參數見表2。
表2 試驗土物理力學參數
為了探究降雨條件下動力荷載對邊坡長期穩(wěn)定的影響,本研究使用一種動力荷載模擬裝置(圖1),分別采用基質吸力傳感器、體積含水率傳感器以及土壓力盒監(jiān)測邊坡內部負孔隙水壓力、體積含水率和土壓力變化規(guī)律,其具體布置見圖2。
圖1 動力荷載模擬裝置圖
圖2 路堤模型傳感器布置圖(單位:cm)
本研究通過分層填筑法進行模型試驗邊坡的填筑,壓實度控制在85%,降雨強度按照1.74×10-4mm/s模擬現(xiàn)實降雨條件,降雨時長為12 h,其動力加載條件按照表3模擬現(xiàn)實交通荷載。通過對比不同加載方式下邊坡內部負孔隙水壓力、體積含水率和土壓力變化規(guī)律,探究降雨作用與動力荷載耦合作用下邊坡的長期穩(wěn)定性研究。見圖3。
表3 試驗加載方案
圖3 模型試驗過程圖
土體中由于基質吸力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土體的抗剪強度,使邊坡整體保持一定的穩(wěn)定性。但基質吸力的大小與土體含水率有關,且在降雨條件和動力荷載作用下,邊坡內部形成雨水滲流,導致邊坡土體內部的孔隙水壓力慢慢增大,而基質吸力逐漸減小,從而導致其抗剪強度減弱,直接對邊坡的長期穩(wěn)定造成影響。圖4為降雨作用與動力荷載耦合作用下,邊坡基質吸力(負孔隙水壓力)隨降雨歷時變化的變化曲線。
圖4 路堤試驗基質吸力分布規(guī)律圖
由圖4路堤試驗基質吸力分布規(guī)律圖可知,隨著降雨歷時的增加,路堤邊坡土體的基質吸力(負孔隙水壓力)呈現(xiàn)出逐漸減小的趨勢。其中,處于坡表的基質吸力傳感器響應最快,其對應的基質吸力減小速率較快;而邊坡內部的基質吸力傳感器響應最快,其對應的基質吸力減小速率較慢。埋設于邊坡表面的基質吸力測點1-測點5,在降雨歷時3~5 h內,其基質吸力逐漸減小至0 kPa,即意味著基質吸力全部喪失,基質吸力減小速率表現(xiàn)為:測點1>測點2>測點3>測點4>測點5;而埋設于邊坡內部的基質吸力測點6-測點9,在降雨歷時7~10 h內,其基質吸力逐漸減小至0 kPa,減小速率表現(xiàn)為:測點6>測點7>測點8>測點9;相較于上述測點,位于邊坡深處的測點10,在降雨歷時12 h內,其基質吸力由53 kPa逐漸減小至17 kPa。
分析上述變化規(guī)律認為,在降雨條件和動力荷載作用下,雨水經由邊坡表面向內部入滲,由于試驗土體為粗顆粒土,因此隨著雨水的不斷入滲,粗粒土之間的骨架空隙逐漸被雨水填充,使土顆粒間基質吸力開始逐漸減小。伴隨著降雨作用的不斷持續(xù),雨水由邊坡淺層逐步向邊坡深處遷移,邊坡內部基質吸力傳感器開始得到反饋,呈現(xiàn)出基質吸力逐漸減小的趨勢。加之模型試驗通過動力模擬裝置代替實際交通荷載作用,使邊坡頂部土體孔隙率受到動力荷載的作用而變小,即坡頂土體表現(xiàn)得更為密實。因此,坡表徑流在坡頂處雨水入滲量較少,大部分沿著邊坡表面流向坡腳,使坡腳處土體入滲情況較為嚴重。通過基質吸力傳感器響應情況亦可看出,坡腳處的基質吸力減小速率相比于坡頂較快。此外,降雨歷時達到12 h后,由于雨水入滲受時間與延拓深度限制,所以測點10的基質吸力并未完全喪失,這也說明土體基質吸力的大小、減小速率與土體深度有關。
本研究采用體積含水率測定邊坡土體內部含水率的大小。已有研究學者發(fā)現(xiàn),當邊坡土體達到飽和體積含水率時,其邊坡內部則會形成暫時保持穩(wěn)定狀態(tài)的飽和區(qū),使土體自重力迅速增加,即土體下滑力增大,隨著飽和區(qū)的不斷擴大,極易發(fā)生邊坡失穩(wěn)破壞。因此,本研究在邊坡模型的表層及深層共布置10個體積含水率傳感器,以期獲得在降雨條件和動力荷載作用下,路堤邊坡內部體積含水率的變化規(guī)律。圖5為路堤試驗體積含水率分布規(guī)律圖。
圖5 路堤試驗體積含水率分布規(guī)律圖
由圖5可知,隨著降雨歷時的持續(xù)增加,邊坡內部體積含水率呈現(xiàn)出逐漸增大的趨勢。其中,在降雨歷時5 h后,埋設于邊坡表面的體積含水率測點1-測點5,其體積含水率值逐漸增加至23%,增加速率表現(xiàn)為:測點1>測點2>測點3>測點4>測點5;在降雨歷時10 h后,埋設于邊坡表面的體積含水率測點6-測點9,其體積含水率值同樣也逐漸增加至23%,增加速率表現(xiàn)為:測點6>測點7>測點8>測點9;在降雨歷時達到12 h后,測點10的體積含水率增加至17%。
分析上述變化規(guī)律認為,由于受到自重和基質吸力的作用,雨水經由坡表入滲后,由邊坡表面逐步向邊坡內部遷移,進而形成穩(wěn)定滲流。在經歷一定時長的降雨后,雨水入滲經過體積含水率測點,體積含水率呈現(xiàn)逐漸增加趨勢,而對應的基質吸力隨著體積含水率逐漸減小。隨著雨水的不斷入滲,測點處的體積含水率逐漸達到飽和狀態(tài),形成暫時保持穩(wěn)定狀態(tài)的飽和區(qū)(即暫態(tài)飽和區(qū))。雨水入滲后,向邊坡內部逐漸延拓,邊坡頂部的延拓速率大于坡腳處,因此坡體表面土體的體積含水率首先達到飽和。當暫態(tài)飽和區(qū)形成后,隨著降雨歷時的增加,其飽和區(qū)面積隨之增加,由于內部延拓深度也增加,使體積含水率測點6-測點9響應,并逐步達到飽和。而受降雨量限制,雨水未在12 h內延伸至體積含水率測點3處,因此該處體積含水率值僅達到17%,處于非飽和狀態(tài)。
由于坡表徑流的存在,加之雨水的入滲,使邊坡表層形成不同程度的滲流情況,同時增加土體自重,易導致邊坡發(fā)生失穩(wěn)。在動力荷載作用下,邊坡失穩(wěn)情況會因此加劇。見圖6。
圖6 路堤試驗體積含水率分布規(guī)律圖
由圖6路堤試驗體積含水率分布規(guī)律圖可知,在降雨條件和動力荷載作用下,隨著降雨歷時的持續(xù)增加,路堤邊坡的坡前應力逐漸增大,當停止降雨后,其增速呈現(xiàn)出先減慢后減小最終逐漸穩(wěn)定的趨勢;在降雨歷時12 h后,邊坡內部的土壓力測點a-測點d分別增加至15、13、11和9 kPa,其增速表現(xiàn)為:測點a>測點b>測點c>測點d。其中,當停雨后12 h(試驗時長達到24 h),土壓力測點a在12 h內由15 kPa逐漸提升至20 kPa;土壓力測點b在12 h內由13 kPa逐漸提升至16 kPa;土壓力測點c在12 h內由11 kPa逐漸提升至13 kPa;土壓力測點d在12 h內由9 kPa逐漸提升至11 kPa,最后又減小至6 kPa。
分析上述變化規(guī)律認為,在經歷12 h的降雨條件下,雨水在坡面形成徑流,沿著坡面由坡表向坡內入滲,形成一定的坡內滲流。在降雨歷時達到9 h后,大量雨水已入滲至坡體內地下水位處,導致地下水位逐漸抬升,當降雨歷時達到24 h后,坡腳已基本被雨水滲入,在坡體內部形成大面積暫態(tài)飽和區(qū)。這也導致了坡體內部大面積土體容重增加,進而直接影響土體抗剪強度大幅度減弱,并且坡頂受到動力荷載的作用下,土壓力測點a和測點b相較于土壓力測點c和測點d較大,坡體也漸漸發(fā)生沿坡腳向外滑出的趨勢,也表征著邊坡穩(wěn)定性在一定程度上的降低。停止降雨后,隨著基質吸力的恢復,雨水深入邊坡土體,其坡面孔隙水壓力逐漸消散,坡體內暫態(tài)飽和區(qū)也漸漸減小。
本研究采用基質吸力傳感器、體積含水率測定儀和土壓力盒作為監(jiān)測儀器,通過對降雨條件下邊坡動力響應的模型試驗研究,揭示了在降雨條件和動力荷載作用下邊坡穩(wěn)定性的變化規(guī)律。通過分析,得到的主要結論如下:
1)在降雨條件和動力荷載作用下,雨水由坡面向坡體內部滲入,在持續(xù)的降雨條件下,坡表徑流在坡頂處雨水入滲量較少,大部分沿著邊坡表面流向坡腳,使坡腳處土體入滲情況較為嚴重。
2)由于受到自重和基質吸力的作用,雨水經由坡表入滲后,由邊坡表面逐步向邊坡內部遷移,進而形成穩(wěn)定滲流。在經歷一定時長的降雨后,雨水入滲經過體積含水率測點,體積含水率呈現(xiàn)逐漸增加趨勢,而對應的基質吸力隨著體積含水率逐漸減小。
3)在降雨條件和動力荷載作用下,隨著降雨歷時的持續(xù)增加,路堤邊坡的坡前應力逐漸增大;當停止降雨后,其增速呈現(xiàn)出先減慢后減小最終逐漸穩(wěn)定的趨勢。
4)在停止降雨后,隨著基質吸力的恢復,雨水深入邊坡土體,其坡面孔隙水壓力逐漸消散,坡體內暫態(tài)飽和區(qū)也漸漸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