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瑩 李昕(黑河學院)
接觸語言學最關鍵的就是接觸。顧名思義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民族在相互接觸中所產生的語言交流,而詞匯作為語言的基本單位成為接觸語言學中基數最大、研究最廣的對象。這些詞匯的產生并不是憑空地無規(guī)律地產生,而是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下以不同的形式產生的語言變化。
接觸語言學中對借詞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是將其界定在“音譯”詞上,即音和譯的借用。廣義的借詞不僅旨在“音譯”,還包括“意譯”詞和“形譯”詞?!耙庾g”詞的詞源是外來的,其詞性也是在借用外來語的過程中形成的。而“形譯”詞的詞源、詞性和詞義也都是外來的,所以它們均屬于借詞范圍。
語言并不是一成不變存在的,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發(fā)展,它隨著經濟生活方式的變化,其語音、語義、書寫、語法均發(fā)生變化,借詞也不例外。下面我們就舉例從詞匯的基本元素出發(fā)來說明借詞的變化?!傍P凰”—中國古代一種神獸,在俄羅斯也有類似形象的神物,中國古代的鳳凰為百鳥之王,鳳為雄,凰為雌,是吉祥和諧的象征。自秦漢以后,龍成為帝王的象征,帝后及妃嬪們稱為鳳,鳳凰的形象漸漸不分雌雄,整體“雌”化。而俄羅斯神話故事中的“鳳凰”與中國的鳳凰在外形上很像,都是以鳥的形象為主且都會給人們帶來祥瑞、希望,因此在漢語中稱其為“鳳凰”。從音譯的角度出發(fā),俄羅斯的феникс(鳳凰)音譯成漢語是“菲尼克斯”,詞源出自希臘語。但從外形上看兩種神獸有所不同,其中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中國的鳳凰有五彩色的羽毛,周身有太陽光環(huán)圍繞,而俄羅斯的“菲尼克斯”通體赤紅、身覆火焰且終日不熄,因此漢語中又叫它為“火鳳凰”,這樣又可以把它定義為混合借詞中的派生混合借詞,即“前綴+詞根”;再是從義借詞的角度分析,俄羅斯的феникс每隔五百年會采集有香氣的樹枝或草葉將其引火自焚,留下的灰燼中會重生幼鳥。根據這一特點,在漢語中又被稱為“不死鳥”。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fā)現,一個詞匯的借用可以基于不同角度而得出不同稱謂,那么對其分類自然也是各種角度各種說法。
由于中俄兩國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兩國人民有著悠久的交流史,民族間的交流必然帶來語言間的接觸,只不過時代背景不同所反映出的詞匯借用重點也沾上時代的印記,下面我們就隨著時間的推移來分析一下借詞及其在漢俄借詞中的構成特點。
中國和俄羅斯的文化交流從古至今從未間斷。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古文明發(fā)祥地之一,到了隋唐時期發(fā)展到了鼎盛,各國使節(jié)紛紛來到中國希望可以一睹“天朝帝國”的芳容,隋唐時期很多先進的思想、科技被當時的使節(jié)傳到本國,比如中國的四大發(fā)明、儒家思想、中醫(yī)藥等。當然使節(jié)不僅帶走了中國的文化,也將本國的文化傳遞到了中國,俄羅斯的油畫就是其中之一。文化間的交流大大促進了文字的交流。首先就是中國特有的古文化詞匯在俄語中的借用,例如:儒學、道、風水、陰、陽、功夫、太極拳、武術,這種本國特有的事物,它們獨一無二,大多都會以音譯借詞的形式出現,一般人名、地名、山河湖泊的名稱也都是音譯借詞,如:Иван(伊萬)、Наташа(娜塔莎)、салат(沙拉)、Москва(莫斯科)。復合混合借詞在俄語借詞的體現,如:春節(jié)、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元宵節(jié)等民族節(jié)日,這些節(jié)日名稱在俄語中的借用一般以時間為標志或將節(jié)日的重要元素借用到詞匯中。一般語言的傳播速度都要比事物本身傳播的速度快。就如中醫(yī),15世紀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中醫(yī)藥進入俄羅斯的市場,讓俄國人對中醫(yī)有了初步認識,但由于路途遙遠、運輸困難,中藥的價格很貴,因此只有貴族才有能力使用。俄國人并沒有放棄對中醫(yī)的探索,他們派遣醫(yī)學專家到中國學習中醫(yī)技術,在本國種植中草藥。漸漸地,中醫(yī)技術讓更多的俄國人認可并應用于臨床。有關中醫(yī)藥的借詞也就大量涌入,如:針灸(иглоукалывание)、穴位(местоположение точек)、把脈(щупать пульс)、中藥(целебные травы китайской медицины)、內火(внутренний огонь)、中醫(yī)推拿(китайский медиценский массаж)、火療(лечение огнём)、拔罐(ставить банки)等,以上可以看出,醫(yī)療方面的借詞大多也是以復合混合借詞的形式為多。中醫(yī)技術在俄羅斯發(fā)展到今天,很多借詞也已經簡化了,比如:иглоукалывание (針灸)我們只說игоуки、местоположение точек(穴位)— точка、целебные травы китайской медицины (中藥)—китайские травы 等。
在20世紀80年代初,發(fā)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為這一時期發(fā)展的重點。大批中國人不再墨守成規(guī)靠“鐵飯碗”,一時間外貿經濟得到空前發(fā)展?;ナ匈Q易的密切帶動了兩國人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于是漢俄語言間有關經貿、文化、日常生活的借詞頻繁地使用起來。有關中國飲食的詞匯在俄語中的借用,如:北京烤鴨、火鍋、地三鮮、鍋包肉、涼菜。俄羅斯美食在漢語的借用,如:блин(薄煎餅)、кулич(復活節(jié)烤制的甜面包)、салат(沙拉)、цезарь(凱撒沙拉)、суп(蘇伯湯)、хлеб(列巴)、водка(伏特加)、малина(馬林果),其中很多中國的地方特產也被俄語借用,如:高粱(гаолян)、人參(женьшень)、豆腐(доуфу)、荔枝(личжи)、小米(чумиза)。說到特產就不得不說茶文化,眾所周知茶文化起源于中國,與茶相關的詞匯在俄語中的借用有很多,就茶的品種來說有白花茶(байховый чай)、大紅袍(дахунпао)、祁門紅茶(кимун)、普洱(пуэр)、龍井茶(лунцзин)、鐵觀音(тегуаньинь)、烏龍(улун)。18世紀中下期茶文化在俄羅斯興盛,俄羅斯的茶文化有其自己的特征,俄羅斯人喜歡喝чёрный чай(紅茶),直譯過來是“黑茶”的意思,俄羅斯人喜歡在茶里面放糖或蜂蜜和檸檬,配上甜點一起吃。俄羅斯的самовар(茶炊)也有自己的特點,較中國的茶壺,俄羅斯的茶炊體積更大,一般由金屬制成。因為中國品茶的目的一般是解渴、消遣、提神,講究細品慢飲,因此中國的茶具都很小。而俄羅斯飲茶一般與甜點搭配可以代替一頓正餐或墊補的作用,因此俄羅斯人都是用大杯喝茶,茶量要大很多,體積較大的茶炊更適合俄羅斯人的飲茶習慣。從上面的例子不難看出,這些有關日常生活的詞匯也是以音譯借詞為主,或將食物的做法、重要元素等直譯過來組合在一起成為復合混合借詞。
社會經濟、科技的進步推動人們生活的進步,當名與實發(fā)生矛盾時就會產生新的詞匯。中俄兩國世代友好往來,自2006年起通過“國家年”“語言年”“旅游年”“青年年”“媒體年”等主題年活動,使得兩國友好合作關系持續(xù)走高,經濟、文化、教育、科技各方面都有了深入互通,網絡時代的到來讓我們真正地活在“地球村”里,距離已經不是問題,交流互通的頻繁使得很多漢語里的新詞很快傳遞到了俄羅斯,如:一帶一路(пояс и путь)、華為(хуавей)、淘寶(таобао)、阿里巴巴(алибаба)、支付寶(алипей)、微信(вичат)、網紅(инфлюенсер/интернет селебрити)等。
綜上所述,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大量借詞的使用不僅豐富了本國語言的詞匯量,也通過優(yōu)勝劣汰影響著語言的構成,適合環(huán)境的詞匯保留下來甚至繁衍出相近語素的其他詞匯,不適合環(huán)境的詞匯被排擠出局,更重要的是詞匯從來都不是獨立生存的,他的出現、使用,必然帶來經濟、科技、醫(yī)療、生活等方面的改變。絲綢之路的開通讓世界認識了茶、認識了絲綢、認識了中國。新時期我們重開絲綢之路,開啟了中俄兩國間地方合作的新篇章,兩國關系的加強進一步影響著詞匯更新、變化、發(fā)展,這就是語言的魅力。
本文通過時間的推移,分析研究了漢俄兩種語言間借詞的產生及發(fā)展。不難看出,每一時期都有其一定的規(guī)律,那就是一方變革劇烈、發(fā)展迅速就會帶動另一方的發(fā)展,并且發(fā)生劇烈變革的領域必定會帶動這一領域借詞的產生,它們所影響的不僅僅是語言,還表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