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梁啟超與中國近代史研究

        2021-12-04 23:32:00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6期
        關鍵詞:研究

        吳 漢 全

        (杭州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杭州 311121)

        梁啟超不僅在中國學術界首倡全新的史學理論——“新史學”理論[1],而且運用其“新史學”思想積極從事史學實踐活動,其對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近代史的研究多有貢獻。史學家蕭一山說:“梁啟超對清代學術與近百年學術史的研究,其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與探幽開微的功力,都為學術界所公認,為近代史的研究,建立了可信賴的足為信史的一些楷模。”[2]911其實,梁啟超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亦不局限于“清代學術與近百年學術史”,其所涉方面大大超出目前學界的預知。學術界對梁啟超研究中國近代史的貢獻近來已有所注意,但深入研究仍有相當大的空間[3]49-59。從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百年歷程來看,形成了以李大釗為代表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的中國近代史研究[4]和以梁啟超為代表的以進化論為指導的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兩種范式。本文試就梁啟超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貢獻做一較為系統(tǒng)的梳理,以進一步凸現(xiàn)梁啟超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開創(chuàng)者地位。

        一、關于中國近代歷史變遷的研究

        梁啟超研究中國近代史在當時是當代人研究當代史,為現(xiàn)實社會演進尤其是政治變革服務,具有總結(jié)最近歷史經(jīng)驗的性質(zhì),因而政治史的意識十分強烈。這與他的政治活動家的身份是密切聯(lián)系的。梁啟超研究中國近代歷史變遷的代表作是《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清代學術概論》等,雖然在今天看來沒有能全面而系統(tǒng)地揭示近代中國歷史變遷的規(guī)律,但他關于中國近代社會變遷的研究大致勾勒出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層面及變遷的基本軌跡。

        (一)對中國近代思想演變的研究

        梁啟超在進化論的指導下看到中國近代思想演進的歷史進程,認為近代中國在“學問和思想方面”,“確已替將來開出一條大進步的路徑”。他指出,近代中國思想演進的“最大關鍵,就是科舉制度之撲滅”,科舉制度的廢除如“用歷史家的眼光看來”,則是近代中國的“一件大事”。自然,科舉制度的廢除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與近代中國思想解放聯(lián)系在一起的歷史過程。梁啟超具體地將中國近代思想的演變劃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期,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時間是“從鴉片戰(zhàn)爭后漸漸發(fā)動,到同治間借了外國兵來平內(nèi)亂”,一直到甲午戰(zhàn)爭。其主要表現(xiàn)是自強運動,那時的“曾國藩、李鴻章一班人,很覺得外國的船堅炮利,確是我們所不及,對于這方面的事項,覺得有舍己從人的必要,于是福建船政學堂、上海制造局等等漸次設立起來”,但是,這一時期的“思想界受的影響很少,其中最可紀念的,是制造局里頭譯出幾部科學書”[5]44。梁啟超認為,這一期是近代中國“講求西學”的重要階段,在根本上是因為中國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所引起的刺激而在思想上的反映。梁啟超指出:“質(zhì)而言之,自從失香港、燒圓明園之后,感覺有發(fā)憤自強之必要,而推求西之所以強,最佩服的是他的‘船堅炮利’?!盵6]26梁啟超將這一時期中國思想的演變與中國所受的外部壓力聯(lián)系起來,剖析中國社會變動尤其是政治上變化給予思想變遷的影響,這是符合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思想發(fā)展的狀況的。

        第二期,是從制度上感覺不足。時間是“從甲午戰(zhàn)役起到民國六、七年止”。這一時期思想的變動是因為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而引起的刺激,而有戊戌變法等尋求制度的變革。“自從和日本打了一個敗仗下來,國內(nèi)有心人,真像睡夢中著了一個霹靂。因想道堂堂中國為什么衰敗到這田地?都為的是政制不良,所以拿‘變法維新’做一面大旗,在社會上開始運動,那急先鋒就是康有為、梁啟超一班人”。這一階段的政治運動雖然是失敗了,只剩下“廢科舉”那件事算是成功了;但在學術思想也有很大的進步,“這一期學問上最有價值的出品,要推嚴復翻譯的幾部書,算是把十九世紀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紹進來”[5]44。梁啟超認為,戊戌變法失敗之后清政府所進行的“新政”則是“掩耳盜鈴的舉動”,因而思想的變動仍然在繼續(xù)并有新的特點。

        第三期,便是從文化上感覺不足。這一時期是在第二期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同時也是對第二期“政治界雖變遷很大,思想界只能算同一個色彩”的推進。那時因為“覺得社會文化是整套的,要拿舊心理運用新制度,決計不能,漸漸要求全人格的覺悟”。再加上“新近回國的留學生,又很出了幾位人物,鼓起勇氣做全部解放的運動。所以最近兩三年間,算是劃出一個新時期來了”[5]45。當然,梁啟超對正在發(fā)展中的新文化運動也頗有些不滿,如他就有這樣看法:“這幾年所謂新思潮、所謂新文化運動,不是大家都認為蓬蓬勃勃有生氣嗎?試檢查一檢查他的內(nèi)容,大抵最流行的莫過于講政治上、經(jīng)濟上這樣主義那樣主義?!盵5]2盡管如此,梁啟超對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發(fā)展史上的地位還是予以肯定的,并認為近代思想進到“文化上感覺不足”的階段有其必然性。

        梁啟超對中國近代思想變遷的梳理和描述,不僅充分肯定中國近代思想前進的總趨勢,而且認為中國近代思想表現(xiàn)出“劇變”的特征和“新陳代謝”的特征。在梁啟超看來,中國近代思想處于急劇的變動之中。他說,幾十年前郭嵩燾的游記因為對西方文明有所肯定,曾引起“滿朝士大夫的公憤”,其結(jié)果是遭到“人人唾罵,日日奏參,鬧到奉旨毀版才算完事”;然而,“曾幾何時,到如今‘新文化運動’這句話,成了一般讀書社會的口頭禪,馬克思差不多要和孔子爭席,易卜生差不多要推倒屈原”??傊@幾十年中國思想的確處于“劇變”狀態(tài),而且“確為從前四千余年所未嘗夢見”[5]43。梁啟超同時認為,中國近代思想的變遷還具有“新陳代謝”的特征,其表現(xiàn)是:“第一期,如郭嵩燾、張佩綸、張之洞等輩,算是很新很新的怪物。到第二期時,嵩燾、佩綸輩已死去,之洞卻還在。之洞在第二期前半,依然算是提倡風氣的一個人,到了后半,居然成了老朽思想的代表了。在第二期,康有為、梁啟超、章炳麟、嚴復等輩,都是新思想界勇士,立在陣頭最前的一排。到第三期時,許多新青年跑上前線,這些人一趟一趟被擠落后,甚至已經(jīng)全然退伍了。這種新陳代謝現(xiàn)象,可以證明這五十年間思想界的血液流轉(zhuǎn)很快,可以證明思想界的體氣,實已漸趨康強?!盵5]45梁啟超認為中國近代思想的變遷是“劇變”和“新陳代謝”,把握住了中國近代思想演變的主要特征。

        梁啟超關于中國近代思想變遷三階段的劃分,為以后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現(xiàn)代化學派”所繼承和發(fā)展。殷海光于20世紀60年代所著《中國文化的展望》一書中,認為近代中國的現(xiàn)代化“首先是追求‘船堅炮利’,繼而是藉‘變法’以至于‘革命’來改變制度,最后則攻到‘孔家店’”[7]253,并以很大的篇幅論述了近代中國從事“器用的現(xiàn)代化”“制度的現(xiàn)代化”“思想的現(xiàn)代化”的歷史進程。金耀基認為,近代中國的歷史是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國現(xiàn)代化的第一個運動,是曾國藩、李鴻章以至張之洞等人所領導的洋務運動”;“中國現(xiàn)代化的第二個運動,是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所領導的戊戌維新運動”;“中國現(xiàn)代化的第三個運動,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中國現(xiàn)代化的第四個運動,是陳獨秀、胡適等人所領導之文化運動”[7]313-315。此外,張朋園、張玉法等關于中國現(xiàn)代化歷史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受梁啟超關于中國近代思想變遷三階段的劃分影響[8]。

        (二)對中國近代學術演變的研究

        梁啟超著有《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著作,對清代學術有系統(tǒng)的研究。其中關于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晚清學術有著宏觀的梳理和細密的剖析,成為中國近代學術史研究的開創(chuàng)性成果。梁啟超認為,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中國近代學術處于清學的“蛻分期”和“衰落期”階段,一方面是傳統(tǒng)學術的衰落,另一方面則是新興學術的興起,近代中國學術有著過渡性特征。具體說,近代學術雖然是清學“分裂”的產(chǎn)物,但更重要的是“由環(huán)境之變化所促成者”[9]51。梁啟超對中國近代學術史的幾個重大問題有這樣的分析:

        關于今文經(jīng)學。梁啟超梳理了今文經(jīng)學在晚清變遷的歷程,認為今文經(jīng)學的基本精神在“經(jīng)世致用”,“代表這種精神的人”是龔自珍和魏源,并且“給后來光緒初期思想界很大的影響”。當然,說今文經(jīng)學的復興,不是說今文經(jīng)學一開始就居于學界的主流地位,事實上,今文經(jīng)學“在嘉、道間,不過一支‘別動隊’,學界的大勢力仍在‘考證學正統(tǒng)派’手中”[6]25,只是在光緒年間才達到興盛的局面。

        1.“今文學派之開拓,實自龔氏”。梁啟超認為,今文經(jīng)學的復興起自武進的莊存與所著《春秋正辭》,專求“微言大義”,繼之者為同縣后進劉逢祿。其后,“段玉裁外孫龔自珍,既受訓詁學于段,而好今文,說經(jīng)宗莊、劉”。龔自珍在近代今文經(jīng)學復興中處于開拓者地位,“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確與有功焉。光緒間所謂新學家者,大率人人皆經(jīng)過崇拜龔氏之一時期”。與龔自珍同時代的魏源亦為“今文學之健者”,“源有《元史》,有《海國圖志》。治域外地理者,源實為先驅(qū)”,故“后之治今文學者,喜以經(jīng)術作政論,則龔、魏之遺風也”[9]54-56。

        2.康有為是“今文學運動之中心”。梁啟超認為,今文經(jīng)學經(jīng)過龔自珍而復興,到康有為時而興盛,故康有為是“今文學運動之中心”;但康只是晚清今文經(jīng)學的“集大成者”,而“非其創(chuàng)作者”,其最先所著的《新學偽經(jīng)考》為其今文經(jīng)學的系統(tǒng)表達。對此,梁啟超評價道:“《新學偽經(jīng)考》之要點:一、西漢經(jīng)學,并無所謂古文者,凡古文皆劉歆偽作。二、秦焚書,并未厄及六經(jīng),漢十四博士所傳,皆孔門足本,并無殘缺。三、孔子時所用字,即秦漢間篆書,即以‘文’論,亦絕無今古之目。四、劉歆欲彌縫其作偽之跡,故校中秘書時,于一切古書多所羼亂。五、劉歆所以作偽經(jīng)之故,因欲佐莽篡漢,先謀湮亂孔子之微言大義?!苏f一出,而所生影響有二:第一,清學正統(tǒng)派之立腳點,根本動搖;第二,一切古書,皆須重新檢查估計。此實思想界之一大颶風也?!盵9]56梁啟超還對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及《大同書》在今文經(jīng)學史上的地位作了分析,突出康有為對晚清今文經(jīng)學興盛的影響。

        3.梁啟超為今文經(jīng)學作“猛烈的宣傳運動”。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對自己在復興今文經(jīng)學中的作用作了客觀公正的分析,并說明自己的經(jīng)學觀與其師康有為的差異:“啟超治《偽經(jīng)考》,時復不慊于其師之武斷,后遂置不復道。其師好引緯書,以神秘性說孔子,啟超亦不謂然?!盵9]61梁啟超雖然評價自己是“新思想之陳涉”,但同時亦有“自知之明”,認為“啟超之在思想界,其破壞力確不小,而建設則未有聞”,而且“中間又屢為無聊的政治活動所牽率,耗其精而荒其業(yè)”;其治學的特點是:“‘學問欲’極熾,其所嗜之種類亦繁雜,每治一業(yè),則沈溺焉,集中精力,盡拋其他;歷若干時日,移于他業(yè),則又拋其前所治者。以集中精力故,故常有所得;以移時而拋故,故入焉而不深。”[9]66梁啟超對自己學術特點的剖析,從總體上來說是較為客觀的。

        梁啟超闡發(fā)今文經(jīng)學在近代復興的歷程,將鴉片戰(zhàn)爭之后今文經(jīng)學的復興理出從龔魏到康梁的線索,并對今文經(jīng)學復興原因做了較為客觀的分析與評價,研究結(jié)論為此后的學者所承繼。

        關于晚清清學正統(tǒng)派。梁啟超認為,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的清學正統(tǒng)處于蛻分與衰落期之中,“其運命自不能以復久延”,但仍有重要的學術影響,并且保有承繼的學統(tǒng):“然在此期中,猶有一二大師焉,為正統(tǒng)派死守最后之壁壘,曰俞樾,曰孫詒讓,皆得統(tǒng)于高郵王氏。樾著書,惟二三種獨精絕,余乃類無行之袁枚,亦衰落期之一征也。詒讓則有醇無疵,得此后殿,清學有光矣。樾弟子有章炳麟,智過其師,然亦以好談政治,稍荒厥業(yè)。而績溪諸胡之后有胡適者,亦用清儒方法治學,有正統(tǒng)派遺風?!盵9]6梁啟超看到了清學正統(tǒng)派在近代中國的傳承,但認為“總而論之,清末三四十年間,清代特產(chǎn)之考證學,雖依然有相當?shù)牟糠诌M步,而學界活力之中樞,已經(jīng)移到‘外來思想之吸收’”[6]31,考證學之主流地位式微。梁啟超尤為重視章炳麟的突出地位,認為章炳麟在晚清是為“正統(tǒng)派大張其軍”,是清學正統(tǒng)派的殿軍?!捌渲涡W,以音韻為骨干,謂文字先有聲然后有形,字之創(chuàng)造及其孳乳,皆以音衍。所著《文始》及《國故論衡》中論文字音韻諸篇,其精義多乾嘉諸老所未發(fā)明。應用正統(tǒng)派之研究法,而廓大其內(nèi)容延辟其新徑,實炳麟一大成功也?!盵9]69-70梁啟超對章炳麟學術成就予以很高的評價,認為章炳麟的學術思想“非清學所能限”,對近代中國學術的影響“亦至巨”。

        關于晚清西洋思想之運動。梁啟超認為,近代中國學術思想的演變有著一個“講求西學”的運動。洋務運動期是西學輸入的第一階段,然而這一階段“提倡西學法,不能在學界發(fā)生影響”,但“江南制造局成立之后,很有幾位忠實的學者——如李壬叔(善蘭)、華若汀(衡芳)等輩在里頭,譯出幾十種科學書,此外國際法及其他政治書也有幾種。自此,中國人才知道西人還有藏在‘船堅炮利’背后的學問,對于‘西學的觀念’漸漸變了”[6]27。這種變化當時只在極少數(shù)人之中,一般的士大夫?qū)ξ鲗W仍是極端的仇視與排斥。甲午戰(zhàn)爭之后,進入西學輸入的第二階段,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處于“學問饑荒”的環(huán)境中,“冥思枯索,欲以構(gòu)成一種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學派”,但為舊派所不容。戊戌變法失敗之后,在“壬寅、癸卯間,譯述之業(yè)特盛,定期出版之雜志不下數(shù)十種。日本每一新書出,譯者動數(shù)家。新思想之輸入,如火如荼矣。然皆所謂‘梁啟超式’的輸入,無組織,無選擇,本末不具,派別不明,惟以多為貴,而社會亦歡迎之”。其時,對西學輸入中國貢獻最大者“獨有侯官嚴復,先后譯赫胥黎《天演論》,斯密亞丹《原富》,穆勒約翰《名學》、《群己權(quán)界論》,孟德斯鳩《法意》,斯賓塞《群學肄言》等數(shù)種,皆名著也。雖半屬舊籍,去時勢頗遠,然西洋留學生與本國思想界發(fā)生關系者,復其首也。亦有林紓者,譯小說百數(shù)十種,頗風行于世,然所譯本率皆歐洲第二三流作者。紓治桐城派古文,每譯一書,輒‘因文見道’,于新思想無與焉”[9]71-72。梁啟超對晚清西學輸入過程的梳理,理出西學東漸的線索和軌跡,他對西學中國化的評價也是極富有見地的。

        梁啟超對近代中國學術演變的研究,用力最勤,工夫最深,學術的分量也最重,這是他研究中國近代史最為突出的貢獻。就梁啟超研究中國近代學術史的成果來看,他是將中國近代學術的研究放在整個清代學術系統(tǒng)中來考察的,體現(xiàn)出學術本身傳承的內(nèi)在理路,但同時又與近代中國政治變遷密切聯(lián)系起來,反映學術演變與近代中國政治變動的關聯(lián),并進而從學術演變中來展示近代中國社會的變遷的概貌。

        (三)對近代中國政治進化的研究

        梁啟超在20世紀20年代認為,近代中國政治的進化尤為突出。當時不少人對近代中國政治的進化持懷疑的態(tài)度,甚至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五十年里頭,別的事都還可以勉強說是進化,獨有政治,怕完全是退化吧?”梁啟超不同意這樣的觀點,而認為“從骨子里看來,也可以說這五十年的中國,最進化的便是政治”[5]46。

        梁啟超認為“國民對于政治上的自覺,實為政治進化的總根源”,因而要從“國民自覺”的角度來剖析近代中國政治的演變。他指出:“從國民自覺的方面看來,那意識確是一日比一日鮮明,而且一日比一日擴大。自覺,覺些甚么呢?第一,覺得凡不是中國人都沒有權(quán)來管中國的事。第二,覺得凡是中國人都有權(quán)來管中國的事。第一種是民族建國的精神,第二種是民主的精神。”[5]46-47雖然梁啟超將清朝的推翻看成是“五胡亂華以來一千多年外族統(tǒng)治的政治根本鏟除”,將清朝視為“異族”而帶有明顯的大漢族主義色彩,但他肯定推翻清朝在“將秦始皇以來二千多年君主專制的政治永遠消滅”上的意義,應該說是看到了近代中國政治的大變動。

        梁啟超雖然對民國初年的中國政治表示不滿,認為民國初年的“政治現(xiàn)象”確實“令人慪氣”,但他認為對政治也“不必失望”。在他看來,民國初年的政治現(xiàn)象是由兩個特別的原因造成的,一是“革命的時候,因為人民自身力量尚未充足,不能不借重固有勢力來做應援。這種勢力,本來是舊時代的游魂?!欢甑牟保瑒菟y免”;二是“社會上事物,一張一弛,乃其常態(tài)。從甲午戊戌到辛亥,多少仁人志士,實在是鬧得筋疲力倦,中間自然會發(fā)生一時的惰力”。梁啟超認為,造成民國初年不良政治現(xiàn)象的原因正在發(fā)生變化,由于“這些原因都快要消滅了”,因而“政治上的新時代,自然會產(chǎn)生出來”,所以他對中國政治前途表示樂觀的態(tài)度,堅信中國政治有不斷進步的希望。他說:“要而言之,我對于中國政治前途,完全是樂觀的,我的樂觀。卻是從一般人的悲觀上發(fā)生出來。我覺得這五十年來的中國,正像蠶變蛾、蛇蛻殼的時代,變蛾蛻殼,自然是一件極艱難極苦痛的事,哪里能夠輕輕松松的做到。只要他生理上有必變必蛻的機能,心理上還有必變必蛻的覺悟,那么,把那不可逃避的艱難苦痛經(jīng)過了,前途便別是一個大世界。所以我對于人人認為退化的政治,覺得他進化的可能性卻是最大的哩?!盵5]47

        梁啟超對近代中國歷史變遷的研究,描述了近代中國思想演變、學術變遷、政治進化的基本歷程,并且是以政治變遷和社會現(xiàn)代化為主線的,力圖揭示近代中國發(fā)展的歷史趨勢。梁啟超的這一努力在中國近代史的研究上有重要意義,誠如有的學者所評價的那樣:“從一定意義上講,梁啟超是20世紀從社會變遷的角度觀察近代中國的第一人,也是20世紀從現(xiàn)代化視角考察近代中國的緣起。”[3]54

        二、關于中國近代重大事件的研究

        梁啟超親身經(jīng)歷了近代中國許多重大歷史事件,與近代中國的一些歷史人物也有不同程度的交往。他在中國近代史的研究中,也特別注重對近代史上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考察與分析,其論斷頗有諸多的合理之處,對此后的中國近代史研究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一)關于太平天國的論述

        梁啟超通過分析太平天國運動(梁啟超稱為“洪楊之役”)爆發(fā)的情形,認為太平天國運動與社會矛盾的尖銳化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具有“勢有必至,理有固然”的性質(zhì)。他指出,作為異族的清朝統(tǒng)治中國,當時國內(nèi)“郁積既久,必有所發(fā),及道咸以后,官吏之庸劣不足,既已顯著,而秕政稠疊,國恥紛來……于是一世之雄洪秀全、楊秀清、李秀成等,因之而起”[10]11。梁啟超還肯定太平天國具有“革命”的性質(zhì),是革命時代的一個表征。他說:“即如最近洪楊之役,前乎彼者,廣西群盜,即已積年;后乎彼者,捻、回、苗、夷蜂起交迫,猶前代也。由是觀之,中國無革命則已,茍其有之,則必百數(shù)十之革命軍同時并起”[11]35。梁啟超對太平天國運動發(fā)生原因的分析雖然有其片面性,如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影響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但他看到了階級矛盾和國內(nèi)的民族矛盾所起的作用,這在當時還是很有學術見識的。

        關于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梁啟超認為一方面在于“同道互戕”而表現(xiàn)出的內(nèi)部分裂,另一方面則在于清政府的嚴酷鎮(zhèn)壓。他指出:“洪楊之役,革命之進行,尚未及半,而韋昌輝與石達開同殺楊秀清矣,昌輝旋復謀殺達開矣,諸將復共殺昌輝矣。軍至金陵,喘息甫定,而最初歃血聚義之東、西、南、北、翼五王,或死或亡,無復一存矣。其后陳玉成被賣于苗沛霖,而上游始得安枕;譚紹洸被殺于郜云官等,而蘇州始下,金陵隨之而亡。豈必官軍之能強,毋亦革命家之太不濟也。”[11]38梁啟超認為,太平天國的失敗實質(zhì)上源于政權(quán)的腐敗,定都天京是重要的轉(zhuǎn)折點,“秀全既據(jù)金陵,驕態(tài)漸生,內(nèi)部殘殺,腐敗已甚”[10]12。對于太平天國“內(nèi)部殘殺”,梁啟超表示極大的惋惜,認為“此真吾中國革命史上不可洗滌之奇辱”[11]38。梁啟超認為太平天國的“宗教招牌,賈怨益甚”,也是導致失敗的重要因素[6]27。在梁啟超看來,太平天國的失敗還因為當時處于“外族侵入之時代”,這一時代背景使得“舊政府借外族之力以倒革命軍”,其結(jié)果是“李鴻章之以戈登滅洪秀全”[11]38,造成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值得注意的是,梁啟超還看到清朝貴族與漢族地主階級聯(lián)合起來絞殺太平天國對晚清政局的影響,他曾這樣分析:“及洪楊之發(fā)難也,賽尚阿、琦善皆以大學士為欽差大臣,率八旗精兵以遠征,遷延失機,令敵坐大,至是始知旗兵之不可用,而委任漢人之機,乃發(fā)于是矣。故金田一役,實滿漢權(quán)力消長之最初關頭也。”[10]8梁啟超的這一見解對此后的太平天國運動研究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后起的近代史研究者逐漸注重分析和考察太平天國的影響,尤其是對晚清政治變動的影響。如李劍農(nóng)認為,太平天國造成“清廷政權(quán)的推移”,使得以漢族為主要力量的“地方勢力漸次加重”[12]100。

        梁啟超對太平天國的評價是從正面進行的,盡管他有時也稱之“洪楊之亂”,但他對太平天國運動主要是從“革命史”的角度進行定位的,這應該說是很有見地的。雖然,梁啟超對太平天國的論述具有片段性,不是很有系統(tǒng)的敘述,但其許多見解卻是極為深刻的,對以后的太平天國史研究確實有著啟迪意義。

        (二)關于戊戌變法的研究

        梁啟超是戊戌變法的主要領導者之一,在戊戌變法剛剛失敗之時,他就寫了《戊戌政變記》《戊戌六君子傳》等記敘這段歷史。此后,梁啟超又在《中國歷史研究法》等著作中對戊戌變法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

        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中認為:“政變之總原因有二大端:其一,由西后與皇上積不相能,久蓄廢立之志也;其二,由頑固大臣痛恨改革也?!盵13]69這一分析應該說是較為真確的。此后,梁啟超曾根據(jù)他的“因緣”理論來分析戊戌變法的歷史必然性,認為戊戌變法作為一場“社會革新運動”是由一系列“因緣”因素促成的。他指出,戊戌變法“其所以覺醒而督促之者,則尤在外交壓迫之新形勢。其一,為日本新著手之大陸政策;其二,為俄國積年傳來之東侵政策;其三,為德國遠東發(fā)展政策。以此三種外‘緣’,故甲午戰(zhàn)敗,日本據(jù)遼,三國干涉還遼,而膠州、旅順、威海之租借隨之,瓜分之局,咄咄逼人。于是變法自強之論,驟興于民間,而其動力遂及德宗,無端與清室宮廷問題發(fā)生連帶關系?!缡莾?nèi)外新故諸‘緣’湊合,遂有戊戌政變之役”[14]124。

        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中認為戊戌變法是政治改革運動。他說,戊戌變法前的“所謂變法者,若練兵也,開礦也,通商也,交涉之有總署使館也,教育之有同文方言館及各中西學堂也”,則是“溫和改革者”;而戊戌變法是“除舊布新”的政治改革,“其大端在請誓太廟以戒群臣,開制度局以定規(guī)模,設十二局以治新政,立民政局以地方自治”[13]85。此后,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又認為,戊戌變法也帶有“新學”與“舊學”之爭的性質(zhì)。梁啟超回憶道:“當時我在我主辦的上?!稌r務報》和長沙時務學堂里頭猛烈宣傳,驚動了一位老名士而做闊官的張香濤(之洞),糾率許多漢學宋學先生們著許多書和我們爭辯。學術上新舊之斗,不久便牽連到政局??的虾U谟谩兎ňS新’的旗號,得光緒帝的信用,舊派的人把西太后擁出來,演成‘戊戌政變’一出悲劇?!盵6]29

        (三)關于義和團運動的研究

        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對義和團運動爆發(fā)的“因緣”、歷史過程及其結(jié)果作了較為細致的分析,其認識對于學術界對義和團運動展開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關于義和團運動的“因緣”,梁啟超認為中國有著“排外的心理”和“迷信的心理”,“此兩種心理,實使義和團有隨時爆發(fā)的可能性。此‘因’之在心的方面者也?!盵15]123這兩種心理是“潛伏”的,“茍環(huán)境不宜于彼之發(fā)育,彼亦終無由自遂”;然而,“清季之環(huán)境,實有以滋釀之”,其一是“外力之壓迫”,其二是“政綱之廢弛”,“此因在境的方面者也”[15]124。以上,梁啟超從“心”與“境”兩個方面來剖析義和團運動之“因”。梁啟超還認為,義和團運動的發(fā)生還有其“緣”的方面,而“緣”有“親緣”(直接緣)和“間緣”(間接緣)之分,“義和團之‘親緣’有二:其一,則社會革新運動之失敗。其二,則宮廷陰謀之反撥也。此二者又各有其復雜之‘間緣’”。概而言之,“戊戌政變?yōu)榱x和團之‘親緣’”[15]124?!坝H緣”之中復有“主緣”與“助緣”之別,而“助緣”對于義和團運動的發(fā)生又有很重要的推動作用。梁啟超指出:“戊戌政變?yōu)榱x和團唯一之‘主緣’,固也。然政變之波瀾,曷為一轉(zhuǎn)再轉(zhuǎn)以至于仇外耶?其一,因康有為、梁啟超等亡命外國,清廷不解國際法上保護政治犯之先例,誤認維新派人以外國為后盾。其二,因政變而謀廢立(立端王之子溥儁為大阿哥),外國公使紛起質(zhì)問,志不得逞,積怒益深。其三,連年曹州、兗州、沂州、易州等教案,鄉(xiāng)民與天主教徒構(gòu)怨益劇。得此等‘助緣’,而義和團遂起?!盵15]124

        關于義和團運動的歷史進程,梁啟超將其梳理為八個階段:“一、山東、直隸、團匪之私自組織及蠢動;二、兩省長官之縱容及獎勵;三、北京王大臣之附和;四、甘軍(董福祥)之加入;五、孝欽后以明諭為之主持,軍匪混化對全世界宣戰(zhàn);六、前后戕殺教徒及外國人數(shù)千;七、戕殺德國公使及日本使館館員;八、毀京津鐵路,圍攻使館?!盵15]125-126

        關于義和團運動的結(jié)果,梁啟超認為有如下數(shù)端:“一、八國聯(lián)軍入京,兩宮蒙塵;二、東南各督撫聯(lián)約自保,宣告中立;三、俄軍特別行動,占領東三??;四、締結(jié)辛丑條約,賠款四百五十兆,且承認種種苛刻條件;五、德宗不廢,但政權(quán)仍在孝欽;六、孝欽迎合潮流,舉行當時所謂新政,如練兵興學等事?!盵15]126

        梁啟超還對深入研究義和團運動提出建議,認為應在“民族性之總根柢”“群眾心理”、階級心理下的“一致行動”、歷史劇主人翁“特別性格”之“源泉”“專制政治”之“政體”“當時之政象”“維新派”及其“對面之抵抗力”“世界政局之潮流”等八個方面,加強對義和團運動的探討?!敖?jīng)過此八方面之研究,則義和團一段史跡,何故能于‘當時’‘此地’發(fā)生,可以大明”[15]125。

        梁啟超對義和團的評價似沒有對太平天國運動評價那樣高,如他將義和團稱之為“拳匪”,將義和團運動稱為“禍”,并將外國勢力對中國的進一步干涉歸咎于義和團運動,甚至認為“鬧出義和團事件,丟盡中國的丑”[6]29,這是他的階級局限性在歷史研究中的表現(xiàn);但梁啟超提出義和團運動研究的基本思路,強調(diào)要對歷史文化、民族心理、秘密社會、當時的政局和外部環(huán)境等方面進行研究,對后來開展義和團的研究應該說是有積極意義的。

        (四)關于辛亥革命的研究

        梁啟超對辛亥革命的研究很是重視,辛亥革命剛剛爆發(fā)不久,他在所著《新中國建設問題》中就高度評價辛亥革命,認為:“武漢事起,舉國云集響應,此實應于時勢之要求,冥契乎全國民心理之所同然。是故聲氣所感,不期而洽乎中外也?!盵16]27此后,梁啟超從“因緣”的角度對辛亥革命進行分析,并就研究辛亥革命發(fā)表過很重要的意見。

        關于辛亥革命的“因緣”,他說:“有可能性謂之‘因’,使此可能性觸發(fā)謂之‘緣’。……以辛亥革命之一史團而論,國人種族觀念之郁積,晚清政治之腐惡及威信之失墜,新思潮之輸入……等等,皆使革命有可能性,所謂‘因’也。鐵路國有政策之高壓,瑞澂之逃遁,袁世凱之起用,能使此可能性爆發(fā)或擴大,所謂‘緣’也?!盵15]123從梁啟超這里所分析的辛亥革命的各種“因緣”來看,他是力圖從晚清社會的各種因素及其相互關系來解釋辛亥革命發(fā)生的歷史必然性。

        梁啟超對辛亥革命歷程進行了分析,不僅強調(diào)革命派的作用,而且也估計到立憲派的努力,同時也注意到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的影響。梁啟超指出:“當光緒、宣統(tǒng)之間,全國有智識有血性的人,可算沒有一個不是革命黨,但主義雖然全同,手段卻有小小差異。一派注重種族革命,說是只要把滿洲人攆跑了,不愁政治不清明;一派注重政治革命,說是把民治機關建設起來,不愁滿洲人不跑。兩派人各自進行,表面上雖像是分歧,目的總是歸著到一點。一面是同盟會的人,暗殺咧,起事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許多壯烈行為;一面是各省諮議局中立憲派的人,請愿咧,彈劾咧,用公開手段做了許多群眾運動?!洳宦暸陧?,各省咨議局先后十日間,各自開一場會議,發(fā)一篇宣言,那二百多年霸占鋪產(chǎn)的掌柜,便乖乖地把(政權(quán))全盤交出,我們永遠托命的中華民國,便頭角崢嶸的誕生出來了?!盵17]4-5

        梁啟超對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予以高度的評價,認為辛亥革命所建立的中華民國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深遠的意義,對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fā)展有巨大的影響,“‘中華民國’一名詞之成立,即中華國民在人類進化史上之一奇跡也”[18]25。梁啟超認為,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有意義的三回革命之一(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了黃帝、堯、舜以來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漢朝的革命,打破了三代以來貴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辛亥革命)。他說:“辛亥革命有甚么意義呢?簡單說:一面是現(xiàn)代中國人自覺的結(jié)果,一面是將來中國人自發(fā)的憑借。自覺,覺些甚么呢?……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覺,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覺?!盵17]1-2也就是說,辛亥革命對民族獨立和民主精神的張揚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梁啟超對于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的研究,是在“新史學”觀念指導下的史學實踐活動,藉以進一步深化中國近代歷史變遷的研究,并使其關于近代思想演變、學術變遷及政治進化的探索有更為充分的依據(jù),同時也在于彰顯其所提出的近代“中華民族之擴大”的學術觀點。顯然,這對于中國近代史的研究也是極為重要的貢獻。

        三、研究中國近代史的主要特色

        20世紀初年梁啟超提出“新史學”主張,使中國史壇掀起“史學革命”的浪潮,進化論成為史學研究的指導思想,中國史學現(xiàn)代化由此啟動。正是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中,梁啟超開始了他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學術生涯,將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中國近代史進行全新的梳理,構(gòu)建一個初步的近代史研究體系。因此,梁啟超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不能不帶有時代的特點和個人的學術風格。

        (一)進化論的歷史觀

        以進化論為指導來研究中國近代史,將中國近代歷史看作是進化的進步的過程,是梁啟超研究中國近代史最為鮮明的特色。梁啟超在《變法通義》中,初步表達了自己的進化史觀,認為“變”是“古今之理”。此后,梁啟超將進化論運用到歷史研究領域,認為“歷史者,敘述進化之現(xiàn)象也”,“敘述人群進化之現(xiàn)象也”,“敘述人群進化之現(xiàn)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研究歷史就在于“以過去之進化,導未來之進化者也”[19]7-11。所以,他認為近代以來的歷史是進化的歷史,近代“中華民族之擴大”是進化的重要表征,“可以證明我們民族正在青春時代,還未成年,還天天在那里長哩”[5]41-42。至于在“學問思想的方面”也有很大的進步,并且“確已替將來開出一條大進步的路徑”[5]43。就近代中國政治而言,如前所述,梁啟超認為“國民自覺”是“一日比一日鮮明,而且一日比一日擴大”,因而近代中國“最進化的便是政治”。梁啟超在《辛亥革命之意義與雙十節(jié)之樂觀》中列舉了大量的數(shù)據(jù)和事例說明,民國建立的十年來社會處于不斷的進化之中,“在實業(yè)、教育兩界,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十個年頭的中華民國,的確是異常進步”[17]6-10。梁啟超對近代中國歷史的分析是以進化論為指導的,他關于中國近代史的一系列觀點,也是在進化論的指導下得出的??梢哉f,進化論思想不僅是梁啟超研究中國近代史的鮮明特色,而且進化論思想也貫穿梁啟超研究中國近代史之始終。

        (二)強烈的當代史意識

        梁啟超在研究中國近代史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強烈的當代史意識,這也是一個鮮明的特色。梁啟超在當時研究中國近代史具有當代人研究當代史的性質(zhì),以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為現(xiàn)實政治服務為重要的任務,這不僅是他的“新史學”觀念的學術實踐,而且也是與他強烈的當代史意識密不可分的。梁啟超在《中國史敘論》中提出當代史家職責:“近世史家之本分,與前者史家有異:前者史家,不過記載事實;近世史家,必說明其事實之關系,與其原因結(jié)果。前者史家,不過記述人間一二有權(quán)力者興亡隆替之事,雖名為史,實不過一人一家之譜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間全體之運動進步,即國民全部之經(jīng)歷,及其相互之關系?!盵20]1由于注重歷史經(jīng)驗的探討,強調(diào)歷史為現(xiàn)實服務,因而梁啟超不得不將中國近代史納入自己的研究范圍。而就梁啟超學術興趣而言,他也是主張“史學以記述現(xiàn)代為最重”[6]275。這就使梁啟超更注重最近發(fā)生的歷史事件,更為關注對現(xiàn)實影響較大的歷史人物。前面已經(jīng)提到:戊戌變法失敗后不久,梁啟超就寫出《戊戌政變記》來研究和記述這一資產(chǎn)階級變法運動;李鴻章于1901年9月逝世,梁啟超于同年11月就寫出《中國四十大事記》(一名《李鴻章》),率先對李鴻章進行研究和評價;袁世凱于1916年病死,梁啟超于同年就寫出《袁世凱之剖析》,并就歷史人物評價問題發(fā)表意見。這里還應指出的是,當“護國戰(zhàn)爭”剛結(jié)束時,梁啟超就搜集了“護國戰(zhàn)爭”期間的來往公文、論文、電文等,編撰成《盾鼻集》,不僅給“后之論史者有所考鏡”,而且也在于說明當時是“不得已以從事茲役者”[21]2。梁啟超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不僅是其“新史學”觀念的學術實踐,而且也是具有發(fā)揚光大近代以來的當代史研究這一新的學術傳統(tǒng)的意義。

        (三)經(jīng)世致用的色彩

        梁啟超在學術上是今文經(jīng)學在近代發(fā)展的代表人物,強調(diào)經(jīng)世致用、關顧國計民生,其史學研究(包括中國近代史的研究)也表現(xiàn)出經(jīng)世致用的色彩。梁啟超認為,“凡學焉而不足為經(jīng)世之用者,皆謂之俗學可也”[22]28。這一觀點也反映到他的史學研究中,并與他對史學作用的認識相聯(lián)系。梁啟超研習史學是與變革現(xiàn)實政治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創(chuàng)辦大同譯書局“首譯各國變法之事,及將變未變之際一切情形之書,以備今日取法”[22]58。梁啟超注重歷史研究的政治功能及現(xiàn)實意義,強調(diào)歷史對社會現(xiàn)實的借鑒作用,如他明確指出:“本國人于本國歷史,則所以養(yǎng)國民精神,發(fā)揚其愛國心者”[23]99;“國民教育之精神,莫急于本國歷史”[23]101。因此,梁啟超“不是把史學當作一種單純的學術,而是把它和政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24]19?!肚宕鷮W術概論》是以進化論為指導總結(jié)包括近代學術在內(nèi)的整個清代學術,但經(jīng)世致用的色彩也是特別顯著的[25]33。梁啟超正是從經(jīng)世致用的目的出發(fā),因而特別注重對當代史的研究,一方面為其政治活動提供依據(jù)和參考,并從中汲取政治智慧和思想資源,另一方面又對自己的政治活動進行總結(jié)和分析,為后人變革近代中國社會提供歷史的教訓和啟迪。梁啟超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強調(diào)經(jīng)世致用、史學為現(xiàn)實服務是有著積極的意義,特別是對于發(fā)揮史學的政治性功能有很大的影響,但“由于急切地以歷史附會現(xiàn)實,難免存在牽強附會和不夠嚴謹?shù)娜秉c”[26]186。當然,對此要放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中加以認識。

        (四)“民史”的撰述理念

        梁啟超在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過程中,還貫穿著“民史”撰述理念。在梁啟超的“新史學”思想體系中,他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史學與西方近代史學的比較,認識到“中國之史,長于言事,西國之史,長于言政。言事者之所重,在一朝一姓興亡之所由,謂之君史;言政者之所重,在一城一鄉(xiāng)教養(yǎng)之所起,謂之民史”[27]70。所以,他認為中外史學就其研究重點而言,“有君史,有國史,有民史”之分,但“民史之著,盛于西國,而中土幾絕”[22]59。梁啟超的“民史”思想在戊戌變法時期就有較為廣泛的影響,譚嗣同對此極為稱道,并認為創(chuàng)辦報紙即是體現(xiàn)“民史”思想,他說:“新會梁氏,有君史民史之說,報紙即民史也。”[28]419梁啟超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較為自覺地貫徹他的“民史”思想,并以此作為撰述近代史的重要理念。譬如,梁啟超研究太平天國時,承認太平天國的發(fā)生有民眾力量的因素,認為太平天國的旗號之所以有力量就在于其“與一部分人民心理相應”,李秀成在抗擊清軍中之所以能取得成績就在于“能得士心”。又譬如,梁啟超研究辛亥革命時,認為辛亥革命的發(fā)生是“冥契乎全國民心理之所同然”,辛亥革命之“功勞”應歸結(jié)于“全國人的自覺心,到時一齊迸現(xiàn)的結(jié)果”[17]5。自然,梁啟超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所體現(xiàn)的“民史”思想,亦有其歷史的與理論上的局限。他的“民史”思想就其實質(zhì)還只是強調(diào)民眾心理在歷史進程中的影響,如他說“凡大思想家所留下的話,雖或在當時不發(fā)生效力,然而那話灌輸?shù)絿竦摹乱庾R’里頭,碰著機緣,便會復活,而且其力極猛”[6]28,這與民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思想還是有很大距離的。盡管如此,梁啟超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所體現(xiàn)的“民史”撰述理念還是一個顯見的特色。

        百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歷程,形成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兩大學派(馬克思主義學派和現(xiàn)代化研究學派)和兩大研究范式(“革命史范式”和“現(xiàn)代化研究范式”),梁啟超顯然是現(xiàn)代化研究學派的先驅(qū)性人物。梁啟超研究中國近代史的視角及其觀點,對后來形成的馬克思主義學派所從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也起過某些重要的影響。盡管梁啟超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有諸多不成熟的地方,如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問題沒有明確的界定,對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問題的看法亦有偏頗之處,對近代社會經(jīng)濟變動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等等。但無可置疑的是,梁啟超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重要開創(chuàng)者,在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學術史上居于先驅(qū)者的地位。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nèi)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cè)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日本丰满少妇xxxx| 强d漂亮少妇高潮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的av在线观看| 99久久婷婷国产亚洲终合精品|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男同| 精品乱码卡1卡2卡3免费开放| 九月色婷婷免费| 久久久大少妇免费高潮特黄|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一二区| 在教室伦流澡到高潮hgl视频| 依依成人影视国产精品|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 国产精品女同久久久久电影院| 又湿又黄裸乳漫画无遮挡网站| 色欲AV成人无码精品无码| 精品国产日产av在线| 免费看美女被靠到爽的视频| 欧美最猛黑人xxxx黑人表情| 日韩在线不卡一区在线观看| 日本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男人女人做爽爽18禁网站|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少妇国语|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芒果| 午夜免费观看日韩一级片|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91spa国产无码| 国产成人色污在线观看| 国产三a级三级日产三级野外| 丰满人妻被黑人猛烈进入|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2021在线| 性感熟妇被我玩弄到高潮| 东京热久久综合久久88| 狠狠爱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一区网址大全| 国产一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一本到无码av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18禁网站| 国内精品国产三级国产| 亚洲中字慕日产2020| 在线播放国产女同闺蜜 | 久久婷婷综合激情亚洲狠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