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桂娟
河北省灤南縣水產服務中心,河北灤南063500
當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市場對食用魚的需求量也在逐漸擴大,淡水養(yǎng)殖業(yè)發(fā)展得如火如荼。然而,在淡水養(yǎng)殖行業(yè)中,由于養(yǎng)殖環(huán)境難以保證、養(yǎng)殖密度逐漸增大,導致淡水養(yǎng)殖魚類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疾病,從而影響了魚類的健康生長,給當地的養(yǎng)殖經濟造成損失。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淡水養(yǎng)殖魚類發(fā)生疾病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針對性解決措施,已經成為當下養(yǎng)殖經濟發(fā)展亟需解決的問題。
自然因素是導致淡水養(yǎng)殖魚類出現疾病的重要原因,在淡水魚類養(yǎng)殖中,任何魚類生長環(huán)境的變動可能都會對魚類造成難以挽回的影響,常見的影響魚類生長的自然因素有以下3 種。
1)水溫。水溫指魚類生長的水域的平均溫度,一般而言,魚類會對水域溫度有一定要求,如鯉、草魚等魚類,多生長在15~30 ℃的水域;而羅非魚、遮目魚等魚類,多生長在18~30 ℃的水域。一旦水域溫度發(fā)生改變,超過魚類的適應范圍,那么魚類就會經受不住而容易引發(fā)疾病。此外,水溫的自然變化也會導致一些疾病暴發(fā)率升高,如在春末夏初之時,水域溫度多在15~25 ℃,在這樣的溫度下,小瓜蟲病的病原體很容易生存下來,從而威脅到魚類的健康[1]。
2)溶氧量。溶氧量指的是氧氣在水域中的溶解量,溶氧量是魚類得以健康生存的重要自然條件,一旦水域中的溶氧量發(fā)生變化,魚類的生存環(huán)境也會發(fā)生改變,從而導致疾病的出現。如水域中的溶氧量下降,可能會造成爛鰓病的發(fā)生,而一旦溶氧量低至1 mg/kg,有些魚塘甚至會出現大批魚慘死、翻肚的現象。而如果溶氧量增多,超出魚類的承受范圍,又可能導致魚類氣泡病的流行。
3)酸堿度。酸堿度指魚類生長水域的酸堿度,在淡水魚類養(yǎng)殖中要重視水域的酸堿度,將酸堿度維持在一定范圍內,否則也會出現魚類不適應而造成大規(guī)模死亡的情況。如最適宜魚類生長的水域酸堿度在7.0~8.5 之間;一旦pH 值低于5,會造成水域過酸,從而不利于魚類生長;而一旦pH 值大于9.5,水域則呈現堿性,從而引發(fā)魚類不適,造成魚類死亡。
人為因素是導致淡水養(yǎng)殖魚類出現疾病的另一大原因,在魚類養(yǎng)殖過程中,人們的任何操作不當都可能引發(fā)魚類疾病的產生,常見的影響魚類生長的人為因素有以下2 種。
1)操作粗放。有時候,在魚類捕撈、儲存、運輸過程中,人工操作過于粗放。如人們使用帶鋼叉的工具來捕撈魚類,可能會破壞魚類自身的保護膜,給魚體造成傷害,而在面臨水中的病原體時,魚體造成損傷的魚類難以抵擋病原體的侵入,從而容易引發(fā)疾病。此外,在運輸過程中,一旦人們管理不當,如將病魚和健康魚類混在同一個集裝箱里,病菌就會相互傳染,從而使健康魚類受到病菌侵蝕。
2)飼養(yǎng)密度。在人為因素中,影響魚類健康的原因還有飼養(yǎng)密度,飼養(yǎng)密度過大也會對魚類的健康生長造成威脅。如在水域面積有限的魚塘之中,人們投放大量小魚苗,在魚苗長大的過程中,彼此的生活空間會被進一步擠壓,從而使魚類難以獲得應有的游動空間。由于投食有限,魚類之間對食物的爭奪較為激烈,一些小魚難以獲得充足的食物,從而影響自身的生長。此外,在魚群密集的水域,一旦發(fā)生疾病,水域難以稀釋相應的病菌,導致魚類很容易出現大規(guī)模感染的現象[2]。
病毒性疾病指的是由于病毒入侵所造成的疾病,在淡水養(yǎng)殖魚類中,經常會有病毒性疾病的出現。舉例來說,最容易發(fā)生病毒性疾病的物種之一是草魚,而在眾多疾病中,草魚最容易感染的是出血病?;忌铣鲅〉牟蒴~,一般其腮部、頭頂、眼眶周圍會出現充血的現象,而整個魚體顏色變暗變黑?;忌铣鲅〉牟蒴~很容易死去,一般而言,一旦患上這種病,草魚的死亡率可達到70%以上,并且發(fā)病周期短,2~3 d 內便會死亡。
細菌性疾病指的是由于細菌感染而引發(fā)的疾病,在淡水養(yǎng)殖中,一些魚類也時常面臨細菌性疾病的威脅。如草魚經常患上細菌性出血病,一旦患上這種病,草魚首先會出現輕度出血的癥狀,如在口腔、鰭基等部位發(fā)生出血;其次一旦病情逐漸變嚴重,一些草魚甚至會出現整個體表出血的癥狀,并且腹部也會逐漸膨大開來,某些部位出現紅斑點。此外,鯉和草魚也非常容易患上爛鰓病,一旦患上這種病,魚類首先會出現游動較慢、頭部變黑、食欲下降的癥狀,而隨著病情逐漸變嚴重,通過對病魚鰓部的觀察,可以明顯看到其鰓部出現泥灰色的斑點,或者整個鰓部呈蠟黃色。當然,在對細菌性疾病進行觀察時,要將其與一些類似的寄生蟲病進行明顯劃分。
寄生蟲性疾病指的是魚體內由于出現寄生蟲而引發(fā)的常見疾病,在淡水魚類養(yǎng)殖中,常見的寄生蟲性疾病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粘孢子病,在鯉群內部經常會發(fā)生粘孢子病。發(fā)病時,鯉的魚鰭上會出現一種灰白色的胞囊,隨著疾病愈發(fā)嚴重,一些病魚的眼睛、腸道等部位也會出現相關的胞囊。二是指環(huán)蟲病,在鳙和鯉群中,也會發(fā)生指環(huán)蟲病。患上這種病的魚類,其鰓絲上會存在指環(huán)蟲,而在吃食物時也很容易出現炸群現象。三是車輪蟲病,在鯉群內部,有時候也會發(fā)生車輪蟲病。如每年5-8月是車輪蟲疾病易于暴發(fā)的時候,一旦患上這種疾病,剛開始時在小魚苗內部不易察覺,而一旦這種疾病發(fā)展到中期,一些小魚苗便會出現離開群體、獨自狂游的現象,等到了后期,小魚苗會出現呼吸困難、逐漸窒息的情況。四是錨頭鳋病,在草魚群內部可能會出現錨頭鳋病。每當到了夏季,水體便會逐漸升溫,而合適的水溫便為錨頭鳋病的流行提供了天然的生長溫床。一旦患上這種疾病,草魚鱗片的光澤便會逐漸變淡,到了中期,魚體可能會呈現出血的狀態(tài),并且伴隨著食欲下降、躁動不安的癥狀[3]。
對于淡水養(yǎng)殖魚類來說,由于所患疾病不同,魚群在患病后的癥狀也會有所差異。但有一些癥狀是病魚所共有的,如在行動上,病魚脫離魚群、緩慢游動、魚群躁動不安等;在體色上,病魚的魚體呈現暗黑色或白色等。針對這些常見病癥,可以采取一些共通的治療方法:一是中草藥治療,這種方法通常對魚群沒有明顯的副作用,在使用上較為自然。二是大蒜頭治療,一些魚群患上腸胃炎疾病后,可以將大蒜頭和鹽混入飼料中,或者直接向魚群投放大蒜素,從而達到治愈腸胃炎的目的。三是消毒劑治療,在一些環(huán)境較為惡劣的水域,可以面向魚群發(fā)生疾病的水域針對性地投放相應的消毒劑,從而完成水域殺菌工作。
1)病毒性疾病的治療。以病毒性疾病中較為常見的出血病為例,出血病經常發(fā)生在草魚魚群中,目前針對這種病癥,主要采取的是以預防為主的措施。如養(yǎng)殖戶可以對魚塘或魚池進行定期消毒,如投放生石灰、漂白粉等,或者定期對魚塘進行清淤,以保持魚群生長環(huán)境的整潔。此外,在對小魚苗進行篩選時,養(yǎng)殖戶可以選取更加健康的小魚苗,并且在投入魚塘之前對其進行殺菌處理。
2)細菌性疾病的治療。以常見的細菌性疾病———細菌性出血病為例,一般而言,在發(fā)生這種疾病時,首先要對魚群進行殺菌處理。此時養(yǎng)殖戶要加強對魚群的管理,如對使用工具進行殺菌處理,以及將特殊藥物氯立得噴灑在魚塘周圍等。其次要判定病情的嚴重程度,如果病情較輕,可以使用抗暴威來進行治療,而如果病情嚴重,則要向魚塘投入魚血康寧,并且適當增加抗暴威的使用量和使用時長。
3)寄生蟲性疾病的治療。以淡水養(yǎng)殖魚類中的鯉為例,鯉經?;忌险虫咦硬?。在治療這一疾病時,首先,人們可以用生石灰對魚塘進行消毒處理,通過清潔環(huán)境來壓迫寄生蟲生長的空間。其次,面對患病嚴重的魚群,人們可以使用漁豐碘、菌毒克等藥物對其進行處理,而面對癥狀較輕的魚群,則可以使用晶體敵百蟲、孢殺等手段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