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修群 李博文
呂劇作為山東省的代表劇種,距今已有100余年的歷史,因其內(nèi)容貼近百姓日常生活,藝術(shù)形式群眾喜聞樂見,于2008 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學界對呂劇的起源時間、發(fā)祥地、創(chuàng)始人、名稱由來、藝術(shù)形式、發(fā)展現(xiàn)狀等諸多問題的研究,已取得可喜的成果,但在“呂劇”這一稱謂具體確定時間方面仍有研究的空間,本文結(jié)合民國《續(xù)修惠民縣志》關(guān)于呂劇的記載,對呂劇的定名時間以及呂劇傳入惠民縣的時間作進一步探討。
學界關(guān)于呂劇稱謂的確定時間,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觀點:一為1944 年說,代表人物是第一代呂劇藝術(shù)研究家張斌,他在《呂劇概況》一書中提到,“據(jù)查實,耀南劇團的鵬飛同志在《渤海日報》的《新地》發(fā)表了呂劇《雙尋夫》劇本,呂劇這一名稱開始流傳開來”①張斌:《呂劇概況》,轉(zhuǎn)引自張永杰:《地域文化視野中的呂劇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東華理工大學文法學院,2013 年,第8 頁。東營市文化局:《呂劇起源與發(fā)展——東營市史料匯編》,濟南:黃河出版社,1997 年,第15 頁。;二為1952 年說,《呂劇起源與發(fā)展——東營市史料匯編》一書記載:“1952 年,當時任山東省文教廳副廳長的王統(tǒng)照同志在一次視察當中觀看了當時的呂劇演出,認為這種帶著濃郁地方特色的戲曲演出形式新穎、極具地方代表性,應該將其作為一種文藝形式加以推廣??紤]到該劇當時還沒有一個確實的名字,于是建議取我國古代音樂十二律中音律之‘六呂’中的‘呂’字。”①張斌:《呂劇概況》,轉(zhuǎn)引自張永杰:《地域文化視野中的呂劇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東華理工大學文法學院,2013 年,第8 頁。東營市文化局:《呂劇起源與發(fā)展——東營市史料匯編》,濟南:黃河出版社,1997 年,第15 頁。
無論學者持何種觀點,呂劇名稱的確定時間均不早于1944 年,但成書于1936 年的《續(xù)修惠民縣志文獻志戲劇》中有“近又興綹戲(即呂?。雹陂惾莸?、王鴻績:《續(xù)修惠民縣志》卷十三,民國二十五年手抄影印本,第十六頁下。的描述,雖然寥寥八字,但卻十分難得可貴,這是目前已知文獻中關(guān)于呂劇最早的文字記載。該書成書于民國二十五年(1936),后因“七七事變”未能出版,書稿現(xiàn)存于山東省圖書館特藏部,惠民縣史志工作者為發(fā)揚當?shù)貧v史文化,曾專門復印數(shù)套,從而使這一寶貴的地方史料得以流傳。時任山東省政府委員代理主席兼農(nóng)礦廳長的閻容德曾為《續(xù)修惠民縣志》撰寫《序言》:“此次修志,上接遜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知惠民縣事柳堂所修之‘補志’,迄今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 年),中間三十五年?!蓖ㄟ^這段描述,可知縣志記載內(nèi)容的時間下限為民國二十三年(1934),即書中提到的“呂劇”名稱,在1934 年時已被當時惠民縣官方所認可,所以才被允許寫入志書,這比1944 年鵬飛同志在《渤海日報》使用“呂劇”名稱發(fā)表《雙尋夫》劇本整整早了10 年。
值得注意的是,在《續(xù)修惠民縣志》中使用了“綹戲”與“呂劇”兩種不同名稱,這主要與當時人們對呂劇的認識程度有關(guān),“畢竟,在一種新生事物剛剛出現(xiàn)的時候,參與者和觀眾都可以根據(jù)事物的諸多要素冠以易于傳誦的名稱,而文化背景、社會地位等的不同,使得他們在命名時互有差異”③李沈陽:《呂劇起源諸問題研究述辯》,《濱州學院學報》2014 年第1 期。,志書中僅有呂劇記有兩種名稱,其余劇種的不同稱謂則均一一列舉,且關(guān)于呂劇僅有“八音俱全,悠揚動聽”的籠統(tǒng)描述,可見當時惠民當?shù)孛癖妼蝿∵@種新興戲曲的認識還較為匱乏。
學界關(guān)于“呂劇”名稱的由來,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山東文化藝術(shù)志資料匯編》的記載最為詳細,一是因為表演藝人在演出《王小趕腳》劇目時,使用了“驢子”作為道具,故有“驢戲”之說;二是據(jù)早期呂劇藝人孫中新回憶,呂劇是他們“摸著石頭過河,捋著葫蘆上架”摸索出來的,于是又有“捋戲”之說;三是呂劇表演者在劇中多是扮演夫妻雙方,即“兩口子”,兩口為呂,所以有“呂戲”之說;四是呂劇主要伴奏樂器墜琴,在演奏時常有捋來捋去的動作,故有“捋戲”的說法;五是在呂劇形成初期,戲班多以《呂洞賓戲牡丹》作為開場戲,因而人們將劇中第一個字作為劇種的名字。眾說紛紜,各執(zhí)一詞,但無論是諧音說、樂器說,還是劇目說,均是圍繞“呂”這個字來進行探討的,在學界尚未見關(guān)于“綹”與“呂”的成果分析。
筆者認為,之所以選用“綹”字,稱為“綹戲”,是因為使用了方言的緣故。據(jù)《黃河三角洲方言研究》第二章《語音同音字匯》的記載,“呂”“鋁”“旅”“縷”“捋”“綹”為同音字,均為“呂”字音,故志書中才采用了“綹”字,同時為使讀者明白,便用括號加以說明,注明了“呂劇”。①參見沈興華:《黃河三角洲方言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5 年,第26 頁。這說明當時編纂人員已經(jīng)十分注意口頭語與書面語之間的表述關(guān)系,也正因如此,才使我們今天對呂劇的定名時間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認識。
從上文的“近又”一詞,至少可解讀兩層含義,一是呂劇傳入惠民縣境時間不長;二是呂劇的傳入使惠民戲劇種類進一步豐富,故志書中有“邑境昆腔最古,因詞尚文雅,而好殊不易。最近風行者,唯柳子腔,亦名梆子腔,此戲分兩派,一為西路,一為東路,西路山西梆子根基為秦腔,東路亦名章丘梆子,內(nèi)帶昆腔,因聲調(diào)高低疾徐之不同,而略有變更,亦名笛柳子、亂彈皮黃,以上兩種通名叫大戲。此外哈哈腔,亦名四根弦;秧歌調(diào),亦名謅鼓子、河西梆子、傀儡頭子;近又興綹戲(即呂?。3砀枵{(diào)只有板眼,而無絲弦外,余則八音俱全,悠揚動聽”的相關(guān)記載。但由于“近”是一個模糊概念,關(guān)于呂劇傳入的具體時間很難確定,而光緒三十二年(1906)的《惠民縣鄉(xiāng)土志》中沒有關(guān)于呂劇相關(guān)情況的記載,因此,需結(jié)合呂劇誕生的時間、地點以及惠民縣戲劇需求市場等因素來綜合分析。
學界關(guān)于呂劇誕生的具體時間,目前仍有較大爭議,至少存在八種不同的學術(shù)觀點?!耙_定呂劇誕生的時間,除了化妝揚琴這一外在標識外,必須明確四平腔創(chuàng)設的時間”②李沈陽:《呂劇起源諸問題研究述辨》,《濱州學院學報》2014 年第1 期。,李沈陽在《呂劇起源諸問題研究述辨》一文中對此進行了詳細論述,并根據(jù)現(xiàn)有史料提出呂劇形成的時間宜采取模糊說法,即“無論說19 世紀末20 世紀初,還是說清代末年,甚至說清末民國,都可以”的觀點。在呂劇的起源地方面,無論是“博興說”,還是“廣饒說”,都發(fā)源于黃河三角洲地區(qū),與同屬黃河三角洲區(qū)域的惠民縣距離較近,僅有百余里之遙,彼此商貿(mào)往來,人員流動十分頻繁。
惠民縣自北宋以來歷為州、郡、府治所駐地,有“魯北首邑”“燕齊門戶”“神京鎖鑰”之稱,交通便利、商貿(mào)繁榮、人口眾多,且當?shù)厝擞新爲虻膫鹘y(tǒng)習俗,故戲劇需求市場廣闊。清朝末年,縣城仍存有城隍廟、南門外廣場和大士閣3 處戲樓,城隍廟于“每年九月初七大會,各地戲班在此排演,有時一日換3 個戲班”③安作璋:《山東通史·近代卷》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424 頁。,1918 年,地方紳董在城隍廟東廣場創(chuàng)辦了物資交流大會,“會期定為農(nóng)歷二月初七,又名‘二七交易大會’,會期6 天,由戲班助興……秋季物資交易大會,定于每年農(nóng)歷九月初七”,期間主要進行排演戲劇和物資交易。除縣城之外,鄉(xiāng)村的戲劇市場更加廣闊?!耙鼐乘胤Q窮辟,農(nóng)民終歲勞苦,苦無娛樂之設備,更無機會開情盡歡,精神無所寄托,每遇春秋農(nóng)閑之際,藉以立會酬神,演戲數(shù)天,以助興趣,消除勞倦。年計五十村中定有數(shù)村演戲幾天,全縣計千余村,約演一百臺戲,每臺四天或五六天,年計四五百天,每天幾乎都在戲中,靡費之資,不可計算,人情所不能己者,圣人弗禁,亦不能免也,而對社會之影響,利害各半。”①閻容德、王鴻績:《續(xù)修惠民縣志》卷十三,民國二十五年手抄影印本,第十五頁下。由此可見惠民縣戲劇市場之廣闊。又因“戲劇之感人最為深,而為教亦易普,移風易俗,善于樂信”的功能,統(tǒng)治者十分支持與推崇,使戲曲能在惠民縣內(nèi)進一步擴散流行。
人口流動特別是民間藝人的流動是促進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呂劇自然也不例外,為了謀生的戲曲藝人通常選擇需求市場廣闊且離家較近的地方進行表演,既可節(jié)省時間又能賺取更多的錢財,惠民縣順理成章成為呂劇藝人的首選。由此,說唱藝人便把新興的呂劇帶入了縣境,由于其源于本土、通俗易懂且貼近生活,很快便被當?shù)貝勐爲蚯睦习傩账蛹{,并融入了日常生活。所以在編纂志書時,人們才將其收錄,但鑒于對其了解有限,介紹較為簡略。
通過對以上資料的綜合分析,可知呂劇傳入惠民縣域的時間應為民國初年,故而在志書中使用了“近又”一詞,即呂劇誕生后不久便由說唱藝人帶入了惠民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