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南斌,許 艷,魏玉華,劉中硯,陳泉寧,施寶民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yī)院普外科,上海 200065
急性壞疽性膽囊炎(acute gangrene cholecystitis,AGC)多由單純性膽囊炎、化膿性膽囊炎進展而來,較其他類型膽囊炎病情重、預后差,是急性膽囊炎中最為嚴重的一種類型。AGC 需要早期手術治療,若因延誤診斷,錯過手術時機,導致病情遷延,患者預后將更差,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早期明確診斷,是AGC 診療中的重中之重。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及臨床醫(yī)師操作水平提高,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療AGC 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回顧分析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年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yī)院肝膽外科收治的39例AGC病例資料,報告如下。
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共收治39 例AGC,占同期行膽囊切除術(4 365例)的0.9%。39例AGC患者,男21 例,女18 例,年齡32~86 歲,平均(62±10.9)歲。病程6 h~2 個月,平均(6.3±12.8)d。39例患者均有上腹部疼痛,24 例曾有惡心、嘔吐病史,27例有不同程度發(fā)熱,其中6例曾有體溫>38.5 ℃病史。39 例患者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上腹部壓痛,26例有腹肌緊張;15 例同時伴有高血壓、糖尿病,9 例伴有高血壓,4 例伴有糖尿病?;颊呷朐汉笸晟茖嶒炇覚z查,B超、上腹部CT等一種或多種檢查。
39例患者入院后常規(guī)行B超、上腹部CT以及實驗室檢查。B 超檢查中,39 例患者明確診斷膽囊結石伴膽囊炎,12例提示膽囊壁存在不均勻增厚,5例提示部分膽囊壁周邊見無回聲區(qū),21 例提示膽汁透聲差,14 例膽囊壁厚度>5.1,B 超報告AGC 11 例(28%)。上腹部CT檢查中,39例均明確診斷為膽囊結石伴膽囊炎,14例提示膽囊強化不連續(xù),9例提示膽囊不強化,2 例提示膽囊腔內(nèi)積氣,CT 報告AGC 16例(41%)。39例患者術前查血常規(guī),均提示白細胞、降鈣素原、C 反應蛋白有不同程度升高,且升高程度多與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但也有部分老年患者無明顯不適與陽性體征,但感染指標明顯升高。
完善術前檢查,如合并其他疾病患者請相關科室會診,待病情穩(wěn)定,各項指標均在手術耐受范圍,簽署知情同意書等文件后實施手術。
31例患者在全麻下行LC。常規(guī)三孔法進腹,探查腹腔,利用電鉤等器械仔細分離膽囊與大網(wǎng)膜等組織間的粘連,顯露膽囊三角(Calot 三角),初步確定膽囊管、膽總管、膽囊動脈的解剖關系。鈍性分離膽囊動脈與膽囊管,夾閉并切斷膽囊動脈,游離膽囊管,在距膽總管0.5 cm 處用hem-o-lok 夾,夾閉并切斷膽囊管。部分患者因膽囊壁水腫明顯、張力大,難以夾持,在膽囊底部先行穿刺減壓,抽出膿液后再行分離。最后分離膽囊床,將膽囊從肝臟附著面完整摘除,電凝止血,沖洗腹腔,常規(guī)放置負壓引流管,縫合穿刺孔,結束手術。
7例患者在全麻下先行LC,進腹后探查腹腔,發(fā)現(xiàn)膽囊與周圍組織粘連嚴重,難以顯露、分離、解剖膽囊三角,遂中轉(zhuǎn)開腹手術。取右肋緣下15 cm 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鈍銳結合分離膽囊與周圍組織。7 例手術均因膽囊張力過高,遂采用逆行切除膽囊。剝離膽囊后,1 號線結扎膽囊動脈,4號線結扎膽囊管,探查膽總管無結石后,常規(guī)止血、沖洗,留置負壓引流管后,關閉腹腔。1 例高齡患者因合并心肺功能障礙,在全麻下行開腹手術。手術方法同7 例中轉(zhuǎn)開腹患者。39 例患者,術中探查時均發(fā)現(xiàn)膽囊壁不同程度壞疽,證實為AGC,術后常規(guī)送病理。
39 例AGC 中31 例順利完成LC,其中有2 例因伴有膽總管結石,行LC+膽總管切開取石術+T 管引流,7 例因粘連嚴重,膽囊三角區(qū)暴露不佳而中轉(zhuǎn)開腹手術,1 例高齡患者合并心肺功能障礙直接行開腹手術+膽總管探查取石術+T管引流術。手術均順利完成,無膽總管損傷等不良事件發(fā)生。術中大部分患者出血較少(<50 mL),1例患者術中出血2 500 mL,2 例患者術中有輸血。平均出血(109±401)mL。手術時間為60~255 min,平均(116±48)min,其中中轉(zhuǎn)開腹平均手術時間[(196±41)min]明顯高于LC[(98±29)min]。
39例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為26~120 h,平均(37±18)h。開腹患者術后胃腸功能平均恢復時間為(71±21)h,明顯高于腹腔鏡術后胃腸功能平均恢復時間[(26±14)h]。39 例患者住院時間為6~32 d,平均(12.6±5.6)d。開腹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20.9±5.9)h,明顯高于腹腔鏡術后平均住院時間[(10.9±3.9)h]。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分別是2 例戳孔處皮下氣腫、1 例切口感染、1 例脂肪液化。皮下氣腫未予特殊處理,自行恢復。切口感染與切口脂肪液化均予以術后換藥后好轉(zhuǎn)。3 例置入T 管患者均帶T 管出院,2~3 個月后入院再次行膽道鏡檢查,無結石殘留后拔除T 管。其余患者術后均無異常,痊愈后出院。
AGC 是所有膽囊炎中最為嚴重的一類,多由單純性、化膿性膽囊炎進展而來。目前認為其發(fā)病機制可能是膽汁、膿液大量聚集于膽囊中,引起膽囊迅速膨脹并壓迫膽壁血管,導致出血和組織迅速壞死,甚至發(fā)生穿孔,引起腹膜炎等并發(fā)癥[1-3]。因此,早期診斷AGC,及時手術,能明顯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AGC 進展迅速,常伴有膽囊張力過大、膽汁滲出、腹腔粘連嚴重、解剖結構不清等問題,導致中轉(zhuǎn)開腹率居高不下。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及臨床醫(yī)師操作水平提高,腹腔鏡下治療壞疽性膽囊炎的相關報道層出不窮。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AGC 不再是LC 禁忌,本組39 例AGC,有31 例(79%)在腹腔鏡下順利完成。
導致膽囊炎進展為AGC 的危險因素有很多,高熱、高齡、合并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膽囊頸結石,膽囊壁過厚等都可加速膽囊炎的進展。
Aydin 等[4]研究認為,體溫≥38.0 ℃是AGC 的危險因素,而張志強等[5]研究認為體溫≥38.5 ℃是AGC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組病例中共有27 例患者病程中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發(fā)熱,19 例曾有體溫>38.0 ℃,6例曾有體溫>38.5 ℃病史,但未明確發(fā)現(xiàn)體溫能促進AGC 的進展,因此是否為獨立危險因素有待進一步考證。
白細胞、C 反應蛋白以及降鈣素原是提示機體感染的重要指標。AGC 時這些感染指標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且常與疾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Wu等[6]研究認為,白細胞計數(shù)>13×109/L 是AGC 的獨立危險因素;而張志強等[5]分析表明白細胞計數(shù)>13×109/L 是AGC 的危險因素,因有混雜因素存在,不能證明是獨立危險因素。2018 東京指南將C 反應蛋白作為診斷急性膽囊炎的指標之一,但并未將其列為評判嚴重程度的指標[7]。Mok 等[8]研究發(fā)現(xiàn)C 反應蛋白>200 mg/L 時,對AGC 診斷的陰性預測值為100%,提示可將C 反應蛋白>200 mg/L 作為評估嚴重程度的有效指標。降鈣素原是降鈣素的前體物質(zhì),機體處于感染狀態(tài),脾、腎等組織也可分泌降鈣素原,導致血中濃度升高[9]。AGC 患者降鈣素原均有升高,但其是否為AGC 的獨立危險因素尚有待進一步研究。Liqaae等[10]研究認為男性膽囊炎患者血沉水平、總白細胞計數(shù)升高,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例增大,發(fā)展為AGC 的可能性增大?;仡櫛窘M39例患者入院檢驗報告,白細胞、C反應蛋白以及降鈣素原這3 種感染指標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相比于同期因急性膽囊炎入院患者,指標升高幅度較大。
癥狀和體征是疾病診斷的重要線索。急性膽囊炎多表現(xiàn)為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查體有上腹部壓痛,墨菲征陽性。一般而言隨著感染加重,相應的癥狀和體征也會更明顯,AGC 甚至會有腹膜刺激征等表現(xiàn),但也有患者因膽囊壁缺血壞死引起支配膽囊的神經(jīng)壞死,導致體征并不明顯,出現(xiàn)“癥征不符”[11]。本組39例患者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上腹部壓痛,26 例有腹肌緊張,但只有17 例墨菲征陽性。因此墨菲征陽性并不能作為AGC 的危險因素。腹肌緊張多能反映炎癥的感染程度,與膽囊炎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是AGC的有效指標。
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常改變?nèi)硌袪顟B(tài),造成組織血流灌注不足加重病情嚴重程度,影響疾病轉(zhuǎn)歸。Bader 等[12]研究認為糖尿病是本病的危險因素之一,且患有糖尿病患者比無糖尿病患者術后恢復時間相對延長。Liqaa 等[10]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高血壓能增加AGC 的患病風險。Seda 等[13]統(tǒng)計既往資料發(fā)現(xiàn),糖尿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茿GC 的危險因素。本組39 例患者中15例同時伴有高血壓、糖尿病,9例伴有高血壓,4例伴有糖尿病。與同期收治入院的急性膽囊炎患者比較,伴有慢性疾病的概率較高,與之前報道相符,說明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是AGC的危險因素。
LC 治療膽囊炎與開腹手術相比,具有創(chuàng)傷小、安全性高、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已成為膽囊炎的首選術式。但受限于腹腔鏡自身缺點,當腹腔粘連較重、解剖異常等因素發(fā)生時,中轉(zhuǎn)開腹手術成為最佳解決辦法。確定并預防導致中轉(zhuǎn)開腹手術的危險因素,降低中轉(zhuǎn)開腹率,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Lee 等[14]認為男性、高齡、既往腹部手術史、術前B超提示膽囊壁厚大于3 mm 是中轉(zhuǎn)開腹手術的危險因素。馮一浮等[15]研究發(fā)現(xiàn)低蛋白血癥、纖維蛋白原增高、糖尿病、術中出血量是中轉(zhuǎn)開腹手術的危險因素。本組7 例中轉(zhuǎn)開腹手術患者2 例合并低蛋白血癥,4例纖維蛋白原升高、3例糖尿病患者、術中出血量有1 例較高。與之前報道相符,但哪些屬于獨立危險因素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早期診斷是AGC 診療的重點。文獻報道患者就診時多有上腹部或右上腹持續(xù)性疼痛,發(fā)熱,病程中曾有惡心、嘔吐史,部分患者伴有黃疸。且全身癥狀較其他類型膽囊炎較重。查體有上腹部,甚至全腹部壓痛、腹肌緊張,墨菲征陽性等表現(xiàn)。本組39 例患者均有上腹部疼痛,24 例曾有惡心、嘔吐病史,27 例有不同程度發(fā)熱,其中6 例曾有體溫>38.5 ℃病史。39 例患者入院時查體均有不同程度上腹部壓痛,26 例有腹肌緊張,但墨菲征陽性患者僅有17例,可能是由于膽囊壁缺血引起神經(jīng)壞死所致。本組病例中入院感染指標如白細胞、C 反應蛋白以及降鈣素原多明顯升高,有32 例白細胞計數(shù)>13×109/L,25例C反應蛋白>200 mg/L,因此感染指標明顯升高有助于提高AGC的術前診斷率。
B 超是膽道疾病的首選診斷方法,能明確膽囊大小、膽囊壁厚度、有無結石及結石部位等,Ryousuke 等[16]研究發(fā)現(xiàn)超聲提示膽囊灌注缺損時應當考慮AGC 的可能。Bader 等[12]研究認為膽囊壁厚度>5.1 mm 時,膽囊發(fā)生壞疽的可能性明顯增大。也有報道認為膽囊壁完整性欠佳、膽囊窩積液等也可區(qū)分AGC 與其他類型膽囊炎的有效指標[17]。Oppenheimer 等[18]研究認為膽囊壁存在不均勻增厚,周邊見無回聲區(qū)提示AGC可能。本組39例患者入院常規(guī)行B 超檢查,其中12 例提示膽囊壁存在不均勻增厚,5 例提示部分膽囊壁周邊見無回聲區(qū),21例提示膽汁透聲差,14 例膽囊壁厚度>5.1 mm,B 超報告AGC 11 例(28%)??梢姵晫τ贏GC 的術前診斷有一定價值。
上腹部CT 已廣泛應用于膽囊疾病的診斷。急性膽囊炎具有典型的CT 表現(xiàn),包括膽囊增大、囊壁增厚、囊壁強化、膽囊周圍積液等[19]。劉松等[20]研究發(fā)現(xiàn),膽囊壁強化不連續(xù)或不強化、膽囊壁和/或膽囊腔內(nèi)積氣(有或無膽囊周圍積氣)可作為鑒別急性壞疽性與非壞疽性膽囊炎的重要征象。Uemura 等[21]研究認為,動態(tài)CT 動脈期檢測到短暫性肝衰減差異(THAD)對診斷壞疽性膽囊炎有診斷價值,多變量分析發(fā)現(xiàn)THAD>78 cm3是AGC 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組病例中,39 例均明確診斷膽囊結石伴膽囊炎,14例提示膽囊強化不連續(xù),9例提示膽囊不強化,2 例提示膽囊腔內(nèi)積氣,CT 報告AGC 16 例(41%)。研究結果基本與報道相符合,說明術前完善CT檢查能提高本病的診斷率。
手術切除膽囊是治療AGC 的最佳方法。選擇腹腔鏡還是開腹手術受主刀醫(yī)師技術、患者自身情況、醫(yī)院手術設備等影響。隨著腔鏡技術的發(fā)展,手術醫(yī)師操作水平的提高,患者自身情況成為決定開腹或腹腔鏡手術的主要因素。結合文獻報道,筆者認為選擇開腹膽囊切除術的患者其自身原因主要有:患者年齡過大、不能耐受氣腹對心肺功能的影響;膽囊積膿、積液過多,鏡下難以操作;與周圍組織粘連嚴重,難以暴露膽囊三角;膽囊自身解剖異常;腹腔鏡下突發(fā)血管損傷,且難以找到出血部位等[15,22-23]。隨著術前診斷率、圍手術期管理水平、麻醉技術的提高,這些問題逐漸得到解決。越來越多的外科醫(yī)師將LC 作為治療AGC 的首選。羅文等[24]分析94 例行LC 的AGC 患者資料發(fā)現(xiàn),其中有3 例中轉(zhuǎn)開腹手術,其余均在腔鏡下順利完成,術后無腹痛、黃疸、膽管狹窄、繼發(fā)性膽管結石等遠期并發(fā)癥發(fā)生。張曉征[25]對比86例AGC患者行LC與開腹手術術后療效,發(fā)現(xiàn)行LC 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拔管時間、住院時間等明顯短于行開腹手術患者。本組39 例AGC 有31 例順利完成LC 手術,7 例因膽囊三角區(qū)暴露不佳而中轉(zhuǎn)開腹,1 例高齡患者合并心肺功能障礙直接行開腹手術,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術后恢復可,行LC 患者手術時間、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低于行開腹手術患者。
回顧39例AGC患者的手術方法,筆者認為腹腔鏡下治療的要點有腹腔粘連的處理與膽囊三角的解剖。對于粘連程度輕,粘連部位無重要組織、血管的,可直接用電鉤分離;粘連程度重,靠近血管等組織的,可使用電凝鉤、吸引器逐層分離。但并非所有的粘連都要直接分離,如肝臟膈面與腹膜之間的粘連因為對肝臟有牽拉作用,先行松解反而不利于膽囊暴露,這類粘連可在膽囊完全摘除后再予以松解。AGC 因為組織水腫、膽囊張力大,導致膽囊三角區(qū)解剖關系不清,難以分辨動脈、膽囊管、膽總管??上仍谀懩业撞啃写┐虦p壓,抽出膿液后再行分離,分離時可采用“順逆結合”的方法先從膽囊床分離膽囊,再處理三角區(qū)。相較于膽囊前三角,后三角的粘連較輕,必要時可先沿Rouviere 溝近壺腹側先行處理膽囊后三角[26]。
AGC 是最嚴重的一類膽囊炎,占急性膽囊炎的10%~40%[1]。本病發(fā)病急,進展快,并發(fā)癥多,甚至威脅生命。早期發(fā)現(xiàn)AGC 對于后續(xù)診療至關重要,總結并分析其危險因素,入院后快速完善相關檢驗,能明顯提高AGC 的術前診斷率。隨著腔鏡設備的不斷升級,鏡下手術視野更為清晰,分離、止血等操作更為簡便,使得腔鏡治療壞疽性膽囊炎的成功率不斷提高,且術后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傳統(tǒng)術式。但AGC 行急診手術風險較高,很容易出現(xiàn)膽道損傷、出血等并發(fā)癥。有經(jīng)驗的膽道外科醫(yī)生可以嘗試急性炎癥期行腔鏡手術,但在基層醫(yī)院這種壞疽性膽囊炎行急診手術的話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很容易造成醫(yī)療糾紛。故在基層醫(yī)院最好還是慎重開展較好。遇此情況可以行經(jīng)皮經(jīng)肝膽囊穿刺置管引流術,待炎癥控制6 周后行膽囊切除術比較穩(wěn)妥。
相信隨著臨床醫(yī)師操作水平的提高,LC手術的應用范圍將會更加寬泛。未來AGC 的診療重點將會聚焦于早期診斷,如何在現(xiàn)有研究的基礎上,將定性指標量化,采用一個適用性廣、指標靈敏、快速簡便的評分系統(tǒng)來判定病情嚴重程度,是所有臨床醫(yī)師需要研究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