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禪 編輯:七錦
在一份社交網(wǎng)絡行業(yè)研究報告中,有這樣一個數(shù)據(jù):30.5%的用戶,發(fā)原創(chuàng)內容朋友圈的頻率降低了。曾經(jīng),我們滿心歡喜地在朋友圈記錄美好生活的點滴。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淡出了朋友圈,不再把朋友圈當成情緒的宣泄地。因為人人都漸漸認識到,生活是自己的,與旁人無關。
今山事在《一杯茶垢》里說:“在這個世間,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隱晦與皎潔?!比松蝗缫庵?,十之八九。有很多情緒,注定只能獨自吞咽,可與人言說者,不足一二。
蔡康永曾經(jīng)說過:“我的情緒從不發(fā)表在朋友圈,是因為我怕會麻煩到人家。”因為你一發(fā)不開心的東西,朋友就有義務過來安慰你。長此以往,過來安慰你的人就越來越少。
人與人相逢,都帶著各自的故事。對于大部分的過客,如果他們能夠普普通通地喜歡你一下,摸摸你的葉子,親親你的花蕊,就已經(jīng)足夠慶幸了。如果貪心地希望把地下盤根錯節(jié)的根系都連根拔起,翻到天光之下,要求旁人都喜歡這樣的你,就是種奢望了。大家都很忙,針也沒扎到別人身上,沒有人會停下來安撫你的小情緒。不是所有情緒,都適合展現(xiàn)在人前。
社會學家戈夫曼曾說:“社會和人生是個大舞臺,每個成員作為表演者,都十分關心自己在觀眾面前塑造的形象。”成年人的世界,就是哪怕生活千艱萬難,也要保留一絲體面。就像電影《唐人街探案》里,秦風問唐仁:“你為什么來泰國?離家這么遠?!碧迫收f:“有哪個人在國內混的舒坦,愿意出來呢?”
留下有留下的原因,出來有出來的理由。這世上,比所有人瞧不起你還難受的滋味,就是讓所有人同情你?!毖诓睾米约旱拇嗳鹾筒豢?,就是成年人最后的體面。
在成年人的社交中,有個潛規(guī)則是:大部人都希望你過得好,但不希望你過得比他好太多。朋友圈是云上公共區(qū)域,也是大型人際修羅場,這個萬花筒照出了人心,照見了人性。多少人看到你過得不好,內心看不起你;看到你過得好,默默羨慕嫉妒。
人際關系是不斷變化的,當時的甜蜜截圖可能會因為關系的變化而變成厲害的武器,負面情緒也如此,這是很危險的。于是大家開始形成一種默契:你是個成年人了,要開始學會和情緒獨處了。不是不想說,而是不敢說。那些單純的記錄、想與人訴說的心情,終究還是成為了權衡利弊后的放棄。人生多的是不易,不哭,不鬧,不發(fā)朋友圈。
對待負面情緒不是壓抑它,也不是發(fā)泄它,而是要安頓它,找到它的來處,才能知道它的去處。想盡辦法尋找解決問題之道,才是成年人最大的體面。
在知乎上看到過這樣一個問題:“不太愛發(fā)朋友圈的人,到底是怎樣的一種人?”有人答:“他一定過得很好,因為他想要分享的人大概就在身邊?!币灿腥舜穑骸八欢ê艹墒?,因為他獨自消化了所有的情緒?!?/p>
悲觀的人總是向外界索取安慰,而樂觀的人則懂得,你對生活微笑,生活才會報以你微笑。那些真正厲害的人,早已不作聲響,暗自消化了各種情緒。曾經(jīng)有個獵人進山打獵,但大雪封山,只能穿過一條冰河,冰河有裂開的風險。
獵人思來想去,只能硬著頭皮爬過去。爬了很久,他突然覺得冰河要裂開了,于是停了下來,一個勁的抱怨天氣惡劣,自己運氣不佳。最后,獵人死了。冰河沒有裂開,他是被凍死的,而對岸離他僅有一步之遙?!袄悟}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币馑际钦f,牢騷太重的人,他的人生道路阻塞就多。
成年人的世界,人人都是一邊崩潰,一邊負重前行。如果不能很好的化解負面情緒,簡直舉步維艱。那些還沒說出口的話,那些無人觀看的眼淚,都消化在了每一步走過的路上,四下無人的夜里。然后在被問起來的時候笑著說一句,沒事啊。
不把朋友圈當成樹洞,或者垃圾情緒宣泄場,因為經(jīng)營好你的朋友圈,就是經(jīng)營好你的人品。
最后送給大家一句話:“做一個大場面的人,向著大格局開拔行進,而不是被卑微、短視、糾結和雞零狗碎下降頭?!眲e讓你的朋友圈總是烏云密布,用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去看見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因為,生活總是偷偷獎勵,那些樂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