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烏拉圭古典吉他演奏家、教育家阿貝爾·卡雷巴洛是古典吉他領域中里程碑式的人物。他開創(chuàng)了許多現(xiàn)代古典吉他的演奏技法,并將自己 20多年的演奏與教育經(jīng)驗總結成了一套教學法,于 20 世紀 70 年代出版發(fā)行《古典吉他技術教學系列》(Serie didáctica para guitarra)。該教材一經(jīng)出版便在古典吉他界產(chǎn)生了巨大的反響。他在教材中通過不同的技巧訓練法,將古典吉他的基本技術理論與實際演奏曲目相結合。以該教材為切入點,對卡雷巴洛學派訓練技法進行深度解析,以期為當下的古典吉他教育發(fā)展提供多元化的教學思路。
關鍵詞:卡雷巴洛 ;古典吉他 ;左右手技巧訓練 ;多弦復合換把訓練
中圖分類號: J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21)04 - 0113 - 07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1.04.011
引 言
阿貝爾·卡雷巴洛(Abel Carlevaro,1916—
2001)是烏拉圭著名的古典吉他演奏家、教育家,曾任蒙特維多音樂學院教授。他的古典吉他技術訓練體系對整個古典吉他界影響頗深。如受他的訓練啟發(fā)而開創(chuàng)的新演奏學派、當今的主流學派之一 ——布勞威爾學派,其代表人物華金·克萊爾齊(Joaquin Clerch)在演奏中擅用小臂進行換把,這正是卡雷巴洛技巧學派的代表動作之一。這一演奏動作也影響著當今世界多位古典吉他演奏家,如里卡多·蓋倫(Ricardo Gallen)、馬可·塔馬約(Marco Tamayo)、拉斐爾·阿奎羅(Rafael Aguirre)等。另一個受卡雷巴洛影響的主流古典吉他學派為法國學派,代表人物茱蒂卡·佩羅(Judicael Perroy)在利用小臂移動進行左手換把的基礎上繼續(xù)改進,不需要抬動手指,使左手換把更加流暢,進一步提高了演奏的穩(wěn)定性。
卡雷巴洛將他20多年來的演奏理論總結成一套完整的古典吉他教學法,于20世紀70年代編著出版教材《古典吉他技術教學系列》(1—4)(Serie didáctica para guitarra),成為在現(xiàn)代古典吉他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其嘔心瀝血所編著的《古典吉
他——樂器技巧的理論與應用》,更被譽為近代古典吉他技巧理論的圣經(jīng)。許多曾跟隨卡雷巴洛學習的演奏者至今仍以他的教材為基礎展開教學,其中不乏當今古典吉他樂壇德高望重的演奏家,如羅伯特·奧塞爾(Roberto Aussel)、阿爾瓦羅·皮耶里(Alvaro Pierri)、愛德華多·費爾南德斯(Eduardo Fernandez)等,他們的代表性技術動作包括小臂換把、左右手獨立性練習及圓滑音借助手腕等。
卡雷巴洛《古典吉他技術教學系列》教材共分為4冊——“音階”“右手技巧”“左手技巧”與“左右手配合綜合技巧”。這是一套極有針對性的訓練體系,而非從頭到尾的枯燥練習。從這些技巧訓練中,可以窺見卡雷巴洛是如何通過一組組精準的訓練建立龐大而系統(tǒng)的技術王國的。本文試圖通過深度解析卡雷巴洛學派的訓練技巧,為當下的古典吉他教育發(fā)展提供更多元化的教學思路。
一、左手單弦換把訓練與多弦復合換把訓練
古典吉他是一件彈奏復雜的樂器,它不像鋼琴通過敲擊琴鍵的動作就可以發(fā)出協(xié)和的聲音。在古典吉他演奏中,無論是左手還是右手,動作沒有協(xié)調到位都會造成音的斷裂。
換把是古典吉他演奏技巧中非常重要的演奏動作。教材第3冊的第1課便是一個關于左手換把的訓練 —— 手指橫向移動(substitution),它是教材接下來所有練習的最基本動作,見譜例1。
從譜面上看,這一條是在F與F間做左手食指與大指的替換練習,目的在于訓練兩個手指替換的連貫性。古典吉他作為彈撥樂器,只有左右手在第一時間同時接觸琴弦才不會造成消音。但該項練習容易讓人產(chǎn)生一種誤解,認為應以左手虎口為重心進行移動,這在卡雷巴洛學派中是一個絕對錯誤的想法。因為左手虎口是提供演奏穩(wěn)定性的保障,過度的移動會造成手指的緊張,演奏者應注意保持左手拇指始終在食指與中指中間的位置上。
在固定了左手拇指的位置后,可先慢速練習譜例1。在彈到食指F時,將左手抬起,利用小臂來完成整個動作的移動。左手換把的重點在于小臂移動的使用,只要多次重復練習形成各個把位的肌肉記憶,就能減輕左手換把的負擔。在換把過程中,左手需要保持固定的手型,避免多余的動作。這樣的訓練可以減少左手在換把過程中的失誤。
關于左手換把,需要明確兩個重要概念:第一,無論換把距離的遠近,換把時機是固定的;第二,無論曲子速度的快慢,換把速度是不變的。
通過這個訓練,可使左手充分適應用掌關節(jié)按弦的感覺,同時,可以通過節(jié)拍器來進行輔助,練習在發(fā)聲的一瞬間左右手配合觸弦的能力。當熟練掌握左右手配合的時機后,彈琴的整體連貫性將大幅度提升。這個動作將會在接下來的訓練中體現(xiàn)出它的重要性。
在掌握了同一根琴弦上的換把訓練后,就進階到了不同琴弦上的換把訓練,如譜例2、譜例3。這個階段的訓練將交替手指的位置放在了不同琴弦上??ɡ装吐鍖τ谧笫指鱾€關節(jié)的作用都有明確的說明,在譜例2、譜例3中切換琴弦時,應當非常明確地使用手指的第二關節(jié)來完成。這里就涉及一個問題——基本手型,即左臂自然下垂時,手指呈現(xiàn)的自然彎曲狀態(tài),這樣的手型是手最放松的狀態(tài)。保持手型慢慢放在3弦5品處,這個位置處于古典吉他指板相對中央的位置,有利于彈奏者找到最標準和放松的手型,然后張開手指,每指對應一個品位。在做該練習時需要注意:整個活動過程只有手指運動,手腕需要保持相對筆直的狀態(tài)。當手掌打開后,可以使用掌關節(jié)輕輕按壓琴弦,找到掌關節(jié)發(fā)力的感覺,在放松的狀態(tài)下使用手指的第二關節(jié)向不同的琴弦緩慢移動。如此會發(fā)現(xiàn),以3弦為中心,向6弦方向移動時,手型處于一個向外伸展的狀態(tài);當向1弦方向移動時,則微微向內收縮。為配合不同的手型,左手需要充分掌握在不同狀態(tài)下手指間各個關節(jié)的配合,同時固定左手大指,以其為中心加以練習。在這里要注意,當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從1弦向6弦方向移動時,如果大指跟隨一起移動而忽略了手指第二關節(jié)的使用,使其和指板過于垂直,是不利于左手縱向擴張的,左手手腕在1弦到6弦的移動中無法完全放松。
通過上面兩條訓練可以看出卡雷巴洛對于左手各個關節(jié)與手臂的細節(jié)要求。通過這些強化訓練,會使左手對不同情況下的換把產(chǎn)生肌肉記憶,提高樂曲演奏的完整性。
二、階梯式音量控制訓練法及右手獨立性訓練
在吉他演奏中,左手負責的是音高,而右手扮演著發(fā)聲者的角色(音色與音量)。音量的強弱變化是十分重要的音樂表達手段,預示著音樂情緒的起伏。但在實際的演奏中卻很難做出連貫并附有走向的漸強或漸弱,大部分的強弱只存在于個別音上,而不能在樂句中保持。
為了避免音量變化的直上直下,做到循序漸進,就要提高右手對音量的控制能力。在卡雷巴洛的訓練中,演奏者必須充分地感受到每一根手指發(fā)力的感覺。這時可以用p、i、m指同時彈奏1、2、6弦,并在1弦上彈奏一個半音階,此時要求右手十分突出i指的音量,而p指和m指則需要彈奏得十分輕柔。接下來的練習將半音階移至2弦,突出1弦的音量,再將右手指法替換為p、m、a指。這兩個訓練看似簡單,要達到以上要求卻非??简炇种傅目刂屏?。經(jīng)過這種控制音量方法的有效練習后,右手每根手指對于音量的控制能力都得到顯著提高,在演奏樂曲時能更加準確地表現(xiàn)出音樂的起伏。
除了右手力度控制的訓練外,卡雷巴洛還提出了許多關于右手獨立性的訓練,如分解和弦練習。在這里,他列出了197條關于分解和弦的練習,這個數(shù)字看似龐大,但均建立在開始12條的基礎上,這12條被稱為“右手十二型”。如譜例4,左手只需要保持一個相對放松的手型,并向另一個把位移動,從1品一直彈到12品再返回,這樣就可以把注意力都放在右手的指法上,譜例5、譜例6、譜例7同理??ɡ装吐鍖⑦@12個指法分成了3組,分別以i、m、a指為重心。在平時的訓練中,為了提高訓練效率,演奏者可以將琴的1品到12品分為2部分,每天分別選擇一個不同的手指重心指法來交替練習,進行循環(huán)。
在這些指法的基礎上,布勞威爾學派的演奏家們衍生出了更為進階的訓練方法——消音練習法。以譜例4為例,將p、i、m、a指分別放置在1、2、3、6弦上,前半拍彈奏,后半拍則將手指放回到所彈奏的琴弦上來進行消音。該練習的重點是:要做到實音與消音的時值相同,增強右手手指的演奏控制能力。
三、半音階訓練法
在平時的訓練中,加強半音階練習可以提升演奏者對樂器的熟悉程度,進而提高對樂曲的演奏能力。半音階練習的訓練方法多種多樣,但要避免一些常見錯誤,如下面兩個案例:
1.左手四根手指按在琴弦上后,逐一將手指移動到下一根琴弦;
2.左手每根手指按完后馬上離開指板。
第一個案例在彈奏中有過多的不必要動作,在練習中把每根手指抬起后再放下,在速度提升過程中很容易遇到瓶頸。第二個案例在彈奏時易造成音的斷裂,致使演奏不流暢。
合格的半音階演奏必須具備以下兩個要素:第一,盡可能少的動作;第二,保持音的連貫。在彈奏上行半音階時,左手大指、食指、中指輪流按在琴弦上,保持順序而不離開,當左手按到無名指時,大指、食指、中指才能同時抬起。在練習下行半音階時,4根手指需同時放置在琴弦上,然后逐一抬起,當只剩下大指時,食指、中指、無名指再同時按住下一根琴弦。在半音階練習中,左手一定要足夠放松,協(xié)調好手指間的配合。
當熟練掌握以上的半音階訓練法后,練習者可進階至半音階的縱向擴張訓練來加強左手每根手指的獨立性及縱向擴張能力。首先,將左手食指按在6弦1品處保持不動,隨后左手中指按在4弦2品處保持不動;其次,將左手無名指與小指分別固定在6弦3品處及4弦4品處。該條訓練的重點在于左手各個手指間第二關節(jié)的協(xié)調性配合,當左手食指與無名指固定在6弦時,手指的第二關節(jié)是向外伸展的;當左手中指與小指固定在4弦時,手指的第二關節(jié)是向內收縮的。這條縱向擴張練習從第1把位覆蓋至第9把位,當熟練掌握第1把位的訓練后,練習者將左手食指固定在4弦2品處,隨后左手中指在6弦3品處保持不動,最后將左手無名指與小指分別固定在4弦4品處及6弦5品處。第2把位的縱向擴張訓練可使練習者左手手指的第二關節(jié)得到更全面的鍛煉,增強左手無名指與小指的縱向擴張能力。
以上是關于半音階的縱向擴張訓練,為了增強左手手指的控制力,卡雷巴洛還擴充了大量的半音階橫向擴張訓練??ɡ装吐宓臋M向擴張訓練首先練習的是左手食指與中指。練習者將左手食指固定在6弦5品處,隨后左手中指先后按在6弦6品處與6弦7品處進行交替,這是左手食指與中指的順時針橫向擴張訓練。左手食指與中指的逆時針擴張訓練是將左手中指先固定在6弦7品處,隨后左手食指先后按在6弦6品處與6弦5品處進行交替。橫向擴張訓練的難點在于左手無名指與左手小指間的配合,然而,大多數(shù)練習者往往缺少對這兩根手指有效且系統(tǒng)的訓練。無名指與小指的練習需先將左手無名指固定在6弦7品處,隨后小指先后按在6弦8品處與6弦9品處進行交替。左手無名指與左手小指也需要進行順時針與逆時針的雙向訓練。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當進行左手無名指與小指間的訓練時,練習者應以左手虎口為重心,不應該因左手無名指與小指的移動來改變左手重心。
四、補充訓練
第4冊中重點補充了許多左右手綜合技巧訓練及圓滑音技巧訓練。練習者應當根據(jù)個人的實際情況,選擇性地進行訓練。如譜例8是關于左手獨立性的訓練,該條練習首先將左手食指固定在3弦全程保持不動,隨后左手中指、無名指與小指先后按在譜例8中相對應的音符上。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第4小節(jié)最后3個音與第5小節(jié)音符的銜接中,當左手的中指與無名指替換時,小指須保持在琴弦上不動;左手的無名指與小指替換時,中指須保持不動。在整個手指運動過程中,左手始終只有一根手指可以離開指板,其余手指須保持在相對應的音符上。該訓練的難點在于如何把握左手縱向移動擴張,以及如何同時保持3根手指在指板上,再分別移動。這條練習的訓練目的是增強各個手指間的配合及在手指運動中的協(xié)調性。譜例9與譜例10是基于譜例8變化出來的進階訓練,分別將中指與無名指全程固定在指板上,訓練方法與目的不變。
圓滑音技巧是古典吉他演奏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彈奏手法,卡雷巴洛在其第4冊教材中使用了大量篇幅來細致地講解圓滑音技巧。在這看似龐大的訓練篇幅中,圓滑音技巧訓練始終離不開一個核心問題——圓滑音左手的發(fā)力。在演奏圓滑音技巧時,練習者的左手發(fā)力問題直接影響著圓滑音的演奏質量。圓滑音的演奏技巧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左手擊弦與左手撥弦。左手擊弦的發(fā)力點來源于左手手腕,當練習者在進行左手食指與左手中指的圓滑音擊弦訓練時,應以食指為重心并且利用左手手腕力量擊弦。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整個擊弦過程中雖然是利用左手手腕來發(fā)力,但練習者也需控制左手的擊弦幅度,避免動作過大帶來的不必要失誤。整個圓滑音的擊弦動作要做到“穩(wěn)”“準”“狠”。所謂的“穩(wěn)”指的是圓滑音擊弦運動軌道的穩(wěn)定,而擊弦運動軌道的穩(wěn)定來源于左手手腕的穩(wěn)定,只有左手手腕的穩(wěn)定才能保證擊弦質量的穩(wěn)定?!皽省敝傅氖菆A滑音擊弦點的準確,以食指與中指擊弦為例,當練習者利用左手手腕發(fā)力后須準確找到左手中指指尖的觸弦點,才能敲擊出高質量的圓滑音。“狠”指的是左手敲擊時的動作要迅猛,速度要快,敲擊的動作及速度是固定的,不會因演奏的速度而改變。左手撥弦的發(fā)力點來源于左手手指的第二關節(jié),古典吉他的左手撥弦動作與其他類型的吉他完全不同,如電吉他的左手撥弦動作只需要手指輕輕離開琴弦即可完成,而古典吉他的左手撥弦動作則需要以下兩個步驟來完成:一、左手手指向下發(fā)力撥弦;二、完成撥弦后手指立即放松。以上兩個步驟是相互配合完成的,步驟一使用手指第二關節(jié)進行下?lián)軄慝@得飽滿圓潤的撥弦音
色;步驟二在撥弦結束后讓手指立即放松為下一次撥弦做準備。圓滑音的技巧演奏也經(jīng)常將左手擊弦與左手撥弦兩個動作疊加使用,其演奏原理及發(fā)力方式不變,只是將單一動作疊加反復多次演奏。
結 語
通過對卡雷巴洛技巧訓練的解析,可以窺見卡雷巴洛學派的訓練思路以及標準。卡雷巴洛技巧訓練體系將復雜的技巧片段科學地拆解成單一的技巧,使古典吉他的技巧訓練變得更加直觀。這套教材在前人對古典吉他技巧訓練總結的基礎上,又豐富了古典吉他的演奏技法,重新定義了當代古典吉他技巧演奏的標準,加速推進了當代古典吉他發(fā)展的進程。卡雷巴洛技巧訓練體系經(jīng)一代代演奏家的傳承與突破,一些歷史上的技術難題隨著技術的革新與發(fā)展迎刃而解。古典吉他技術趨向成熟的體系化發(fā)展,為近幾十年古典吉他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巨大空間,將古典吉他當代音樂發(fā)展帶入了全新的領域。該教材引入中國已有十余年,但多數(shù)練習者并不了解這套教材準確的練習步驟及標準,希望通過本篇對卡雷巴洛技巧的解析,幫助更多研習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未來中國古典吉他教育與演奏事業(yè)發(fā)展提供新的思路。
本篇責任編輯 張放
參考文獻:
[1]亞貝爾·卡雷巴洛.古典吉他教學系列[M].臺灣 :古典新韻出版社,1991.
[2]Abel Carlevaro.School of Guitar: Exposition of Instrumental Theory[M]. London: Boosey?? Hawkes,1984.
收稿日期:2021-06-09
作者簡介:劉憲績(1988— ),男,博士,上海音樂學院講師(上海 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