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英
近來,筆者重溫蘇軾名文《刑賞忠厚之至論》、《范增論》、《留侯論》、《賈誼論》、《晁錯論》,發(fā)現(xiàn)高中生可以從大文豪蘇軾的這些極具議論色彩的文章中獲得一些寫作上的啟示,提升議論文寫作的亮度,讓自己的文章閃爍微光,脫穎而出。
蘇軾為人樂觀豁達,對生命、生活、政治、文化等皆有獨到見解。在面對客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慨嘆時,能以“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來寬慰,最終客喜而笑,二人都獲得了精神上的釋懷;在面對人生窘境時,能以“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來勉勵自己。蘇軾,時刻閃爍著智慧之光。
而在高考語文層面上,占了半壁江山的作文備受關(guān)注。由于議論文自身對同學的思維能力、思辨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較高,議論文因此成為高考寫作的主流文體。而近些年來的議論文寫作呈現(xiàn)出思考淺、不深刻、空而泛、少力度等弊端,能找到更多議論深刻、議論縱橫捭闔、汪洋恣肆,頗有大家風范而震驚四座的文章實在閱卷人的榮幸。以下是筆者從蘇軾名文中得到的議論文寫作打造亮點四方面啟示。
一、論點的新穎度和高度
所謂新穎的論點,就是建立常人相異的觀點,但相異不代表嘩眾取寵,故意為之,而是在全盤觀察事物的基礎(chǔ)之上,看到常人看不到的點,找到一個小的切入口,或者逆著常人的思維思考問題,行得通,講得順,服得人就是新穎同時又有價值的觀點,而這樣的觀點來之不易,實屬寶貴,也正是當下中學生需要培養(yǎng)的看問題的能力。蘇軾的《范增論》、《賈誼論》便是很好的參考和借鑒。常人認為的范增是才華橫溢而又老謀深算的,是讓劉邦也忌憚三分的人,而這篇文章找到了議論范增的一個切入口,就他“該在何時離開項羽”而展開評說,蘇軾認為范增的離開不應是在“鴻門宴”之后,而應該在更早時期。范增立義帝楚懷王事是主謀,但當初項羽執(zhí)意殺之,根本上與范增有靈魂和觀點上的間隙。范增應在此時探測出項羽的脾性,休想依仗項羽而功成名就。但是老馬失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蘇軾此論可謂標新立異,又讓人心服口服。因此中學生在議論文寫作時可以采用側(cè)向思維、逆向思維來解剖一則材料,自然,如若把握不好,可放棄,但無論怎樣立論要有一定的高度。如《刑賞》一文中談應“以君子長著之道待天下”,責人貴寬;又如《留侯論》以張良事跡為基礎(chǔ)談“忍小忿而就大謀”,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以一定的高度來審視一個問題,自然立意有高度,文章有亮點。
二、論據(jù)的契合度
古語有言“事實勝于雄辯”,一個恰好的事例容易起到良好的論證作用?!缎藤p》一文中,為了引出作者君子待人寬厚的觀點,開頭例舉古代圣賢堯舜等人勸民向善的事實,次段引了堯跟皋陶、四岳的對話,可見古人的寬厚之心,以上兩個事例很好的為文章中心服務,使得議論站得住腳,不是空洞而泛論的,因此蘇軾的這篇考進士的論文得到了歐陽修的賞識。高中生要寫出此類文章,要打造論據(jù)的亮點,首先還得積累更多的經(jīng)典實例,以在寫作中不會江郎才盡,可游刃有余使用論據(jù),其次論據(jù)要分門別類地擺放,以期與論點有更好的契合度。如《留侯論》中談“隱忍”,蘇軾采用楚莊王討伐鄭國,鄭襄公屈己迎接而放棄進攻計劃,越王勾踐被困會稽山,臥薪嘗膽正面證實了隱忍的意義。
三、語言的力度
讀完一篇縱橫捭闔的議論文,如同飲完一壇烈酒,讓人酣暢淋漓,甚至有些不過癮。議論文語言有力度,會加強議論的說服力,讀來讓人心服口服,嘖嘖稱嘆?!斗对稣摗芬晃闹?,蘇軾在談完項羽與范增應殺害義帝一事后而產(chǎn)生隔閡,而后被漢軍謀士陳平離間成功這樣的事情后,展開的議論深刻而富有哲理。“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之,而后讒之”可謂點睛之筆;再如《晁錯論》“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另如《留侯論》“古之所謂豪杰之士,必有過人之杰,人情有所不能忍著……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等等。這樣的語言為議論文增色不少。高中生要寫出如此擲地有聲、鏗鏘有力的文字,需要有著豐富的閱歷,對事物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平時加強思維的訓練,多思考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其次多讀新聞評論,借鑒談他人深刻思想,《人民日報》等報紙刊登的新聞評論可以成為中學生智慧的啟發(fā)點。相信蘇軾的深沉與之黃州惠州儋州的人生起伏有關(guān),更與他飽讀詩文有關(guān)。
四、思維的深刻度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思維的力量讓人得以高貴。一篇思想深刻、哲理性強的文章總能讓人拍案叫絕。蘇軾為了證明張良懂得隱忍,談及項羽和高祖之別,認為他們二人在性格上有相似的地方。項羽脾氣急躁,劉邦亦是如此,曾因淮陰侯想自立為王而殺之等等事例可看出。但后人看到的劉邦善忍讓,這都是張良的緣故。議論問題一針見血不拖泥帶水。“增不去,項羽不亡。嗚呼,增亦人杰哉?!薄ⅰ蔼毢奁洳辉缍??!弊h論深入淺出,層層推進?;蛳扰e例后假設(shè)、因果、對比分析,或逆向推理推翻原論,駁斥他人,頗有諸葛孔明舌戰(zhàn)群儒之勢。作為中學生,名人智慧的繁星不易摘取,但可欣賞與仰望。在可見的議論手法基礎(chǔ)上,通過瞻仰與模仿,亦能寫出有見地超出常人的文章。
蘇軾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肯定了他個人在寫文上的成就。除去東坡,蘇洵的《管仲論》、《辨奸論》,明劉基的《賣柑者言》,方孝孺的《深慮論》等等文章充滿了議論色彩和智慧的火光,中學生可從中汲取寫作議論文的養(yǎng)料,以收獲更豐碩的智慧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