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輝,徐學春
(上海交通大學模具CAD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模具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上海 200135)
動力輸出軸是動力機械裝置傳遞扭矩輸出動力的關鍵部件之一,在機械設備工作中承受著復雜的交變扭矩和彎曲應力,因此常常出現(xiàn)疲勞裂紋和斷裂現(xiàn)象,進而導致設備故障和零件失效[1]。因此,動力輸出軸需要更高的力學強度和機械性能。
有限元模擬(FEA)塑性成型的原理是利用某種類型的單元將連續(xù)的變形體進行離散,同時將整個變形過程分為若干時間加載步長。通過計算每一加載步上各節(jié)點和單元的物理場,來分析變形體在模具型腔內的流動行為及各種熱學、力學場量的變化規(guī)律,為模具設計和實際加工提供依據(jù)[2]。隨著有限元理論的不斷完善和數(shù)值仿真技術的日趨成熟,使得數(shù)值模擬技術在鍛造成型工藝及模具設計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并已經(jīng)成為評判工藝成型性的重要手段[3]。采用FEA不僅可以很好地描述金屬在成型過程中的流動情況、鍛件內各質點的流動規(guī)律,還能定量計算出金屬變形區(qū)的應力、應變和溫度分布狀態(tài),預測成型缺陷的產生,進而可以對整體鍛造工藝進行仿真和優(yōu)化,改進模具結構和相應工藝參數(shù),從而有效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4-5]。
某汽車零部件生產廠商為某型號重卡生產的動力輸出軸零件如圖1所示,材質為40CrMoV5,化學成分詳見表1。產品圖樣要求: 鍛件表面無氧化皮存在,不允許有夾層、折疊、裂紋、過燒、過熱等缺陷;鍛件金屬纖維流線應沿軸向分布;鍛件等溫正火硬度179~219(同件不同部位硬度≤5 HB;同一批不同實件硬度≤15 HB)。該構件為動力輸出的關鍵零部件,在車輛運行過程中傳遞較大的交變扭矩,特別是傳遞扭矩的零件頂端的端齒,其剛度、強度和疲勞壽命等機械性能的可靠性尤為重要。為保證零件的機械性能可靠性,采用鍛造工藝對坯料進行成型加工,并在終鍛工藝完成后,按圖1(a)的方式對零件表面進行切削,同時檢查零件是否存在夾層、裂紋和折疊等缺陷。產品成型工藝路線具體為: 下料→預制坯→終鍛成型→熱處理(正火)→機加工,而本文主要針對預制的終鍛成型工藝進行研究。研究采用FORGE NXT鍛壓成型數(shù)值模擬軟件對輸出軸成型工藝進行仿真分析,獲取其金屬流動規(guī)律、應力應變關系,然后確定影響成型工藝參數(shù),優(yōu)化坯料的結構模形,最終提高產品良品率。
(a) 零件機加工輪廓
(b) 零件3維結構圖1 輸出軸結構(單位: mm)
表1 輸出軸的化學成分(質量分數(shù))
根據(jù)終鍛產品的零件結構,預估型腔內金屬流動趨勢,本文設計了甲、乙兩種結構的預鍛坯料,在階梯處加大倒角設計,利于成型過程中金屬流動,減小殘余應力。坯料乙比坯料甲在預制結構上更接近終鍛產品。將兩者的3D模型導入FORGE軟件中,并按照相同規(guī)格對兩種預制坯料進行網(wǎng)格劃分,網(wǎng)格劃分后的模型如圖2所示。網(wǎng)格劃分采用FORGE軟件自帶的3A網(wǎng)格劃分技術,即自動劃分、自動加密、自適應網(wǎng)格。網(wǎng)格單元為四面體,網(wǎng)格尺寸為1.5 mm。坯料甲共劃分35 565個節(jié)點,197 118個單元;坯料乙共劃分36 405個節(jié)點,202 064個單元。然后按照表2的參數(shù)定義邊界條件,坯料溫度為1 100℃,模具材質為模具鋼,預熱溫度為250℃。
(a) 預制坯料甲
(b) 預制坯料乙圖2 預制坯料
表2 邊界條件參數(shù)
圖3是兩種坯料形式終鍛過程中的金屬填充仿真效果,坯料甲的填充演化如圖3(a)所示,坯料甲在0.52 s時開始對端齒進行填充,填充過程中在端齒兩側區(qū)域出現(xiàn)明顯的熱開裂缺陷(圖中已標識),但隨著填充持續(xù),端齒兩側的裂縫逐漸閉合。坯料乙的填充演化如圖3(b)所示,由于坯料乙結構設計更接近終鍛零件結構,成型速度更快,端齒兩側在成型過程中沒有出現(xiàn)坯料甲中出現(xiàn)的開裂缺陷。因此,乙方案的鍛造填充性能更為優(yōu)異。
(a) 坯料甲填充演變
(b) 坯料乙填充演變圖3 鍛件填充演變
圖4和圖5分別為零件終鍛后的溫度分布和應變分布。由圖4和圖5可知: 零件在鍛造過程中,端齒和飛邊區(qū)域會發(fā)生較為顯著的變形不均,并產生更大的等效應變,而與之相伴的塑性功轉化為熱量。有研究表明: 塑性應變越大,通過導熱、對流等熱傳遞方式散失的熱量越少。兩因素疊加導致該區(qū)域溫度升高,產生熱塑性效應[6-8]。由于更高的溫度和更大的塑性應變會誘導更為顯著的組織演化,可預見端齒和飛邊區(qū)域的溫度場和應變場的極度不均勻性將導致更為顯著的組織不均勻,進而影響零件整體的力學性能。
(a) 坯料甲溫度場
(b) 坯料乙溫度場圖4 溫度場
(a) 坯料甲等效應變
(b) 坯料乙等效應變圖5 等效應變
對比甲、乙兩種方案,可發(fā)現(xiàn)甲方案會導致更高的鍛造溫度和更大的塑性應變,即其溫度場和應變場存在更為顯著的不均勻性,將弱化零件的組織均勻性。因此,從零件性能均勻性角度出發(fā),乙方案更優(yōu)。
動力輸出軸屬于傳動軸,其主要功能是傳遞扭矩,輸出動力,工況惡劣。傳動軸主要失效形式為疲勞斷裂,因此對產品質量要求非常嚴格,特別是開裂、折疊、填充不足等缺陷需重點關注[5]。圖6為甲、乙兩種預制坯料的折疊缺陷預測圖。圖中采用紅色表示折疊缺陷。對比圖6(a), 6(b),可觀察到兩者折疊分布區(qū)域類似,主要分布在大變形區(qū)域,如端齒表面和兩側,飛邊,內凹槽底部,軸下端階梯處,特別是在飛邊處和端齒表面大量集中,基本和圖5中的等效應變分布區(qū)域相同。但由于圖6所示的折疊缺陷主要集中在零件表面,后續(xù)機加切削可將大部分折疊缺陷切除。
(a) 坯料甲折疊缺陷
(b) 坯料乙折疊缺陷圖6 折疊缺陷
產品模鍛時,應力求使金屬按照同一方向沿模鍛件外形流動,避免金屬的流向交叉、對流、急劇彎折和形成漩渦。必須使模鍛件的纖維組織分布合理,使鍛件工作時所受壓力與纖維組織方向垂直,拉力順著纖維組織方向[9-10]。這樣才能保證其組織均勻和力學性能好。圖7(a)和7(b)分別為甲、乙兩種坯料各自終鍛后的金屬流線圖,兩者流線分布大致相同,特別是端齒處流線密集,分布均勻且合理,且與所使用載荷力方向垂直,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然而,甲方案[圖7(a)]出現(xiàn)了一些流線折彎和分布不合理現(xiàn)象。而乙方案[圖7(b)]卻顯示出更為合理的流線分布,因此從流線的角度,乙方案更優(yōu)。
(a) 預制坯料甲金屬流線圖
(b) 預制坯料乙金屬流線圖圖7 金屬流線
根據(jù)甲、乙兩種預制坯料的數(shù)值模擬結果,選擇較優(yōu)的預制坯料乙作為實驗方案,按照數(shù)值模擬的邊界條件設計產品終鍛工藝參數(shù),車間試模生產預制坯料乙,然后進行終鍛實驗。成功得到了如圖8所示的熱鍛件。從鍛件的幾何形狀來看,工藝實驗所得鍛件與熱鍛模擬結果兩者一致。根據(jù)預制坯料乙的數(shù)值模擬分析,折疊、開裂等缺陷主要集中在端齒兩側、端面和環(huán)側面。對這些區(qū)域進行機加工切削檢測,未發(fā)現(xiàn)存在相關缺陷,產品符合質量要求,印證了數(shù)值模擬的準確性,避免了產品缺陷。
(a) 環(huán)側面機加工切削檢測樣品
(b) 端面機加切削檢測樣品圖8 實驗生產零件
(1) 設計了兩種預制坯料結構,并利用FORGE軟件建立了有限元模型,模擬了動力輸出軸的終鍛成型過程,分析了成型過程中的溫度場、等效應變場、材料流動情況等變化規(guī)律。
(2) 通過對比分析兩種模擬結果,選擇預制坯料乙作為實際生產的工藝方案。成功試制出輸出軸鍛件,鍛件形狀滿足設計要求,無折疊、填充不足等缺陷,證明了預鍛方案乙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