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語
主題班會是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的主陣地之一,也是班主任組織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途徑。因為黨史知識距離學生較遠,歷史背景獨特,班主任在召開黨史學習教育主題班會時要創(chuàng)設情境,將黨史知識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相連接,讓學生在活動情境中感悟、思辨、交流,準確理解黨史背后蘊藏的精神內(nèi)涵。
班主任把生活情境引入班會,以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來勾連歷史,拉近黨史和學生的距離,引領學生深刻感受生活本真。
微鏡頭一:“長征路上”主題班會導入。
教師:(出示一張老紅軍的照片)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個老爺爺是誰嗎?(學生猜測)其實,這位老人就是老師的爺爺——一位老紅軍,他平時最愛哼唱《十送紅軍》這首歌。
(播放歌曲,板書“長征”)
教師:課前,老師請同學們尋訪身邊的老紅軍,聽他們講一講紅軍長征的故事,大家尋訪得如何了?下面請同學們一起來分享一下。
筆者的爺爺就是一位老紅軍,當筆者和爺爺?shù)暮险粘霈F(xiàn)時,學生們紛紛驚嘆。他們的積極性和興趣一下被激發(fā)出來,爺爺?shù)睦霞t軍身份又非常貼近本節(jié)班會的主題。在此基礎上,筆者又引導學生分享人物尋訪結(jié)果,用自己的語言轉(zhuǎn)述尋訪來的長征故事,學生們在興趣被激發(fā)的前提下,參與活動的熱情非常高。除了身邊的紅色人物介紹、紅色故事講述,他們還進行了拓展:有的學生展示自己繪制的“長征路線圖”,有的學生播放網(wǎng)絡搜索的紅軍長征途中的珍貴影像,還有的學生帶來了《地球的紅飄帶》一書,展示書中與長征有關的圖片。
借助微鏡頭聚焦師生生活,創(chuàng)設黨史“真情境”,引領學生輕松、自然地突破“黨史精神的時代意義與價值”這一難點。教師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在活動情境中與學生交流互動,從教師傳授轉(zhuǎn)向?qū)W生自主探究,從課內(nèi)走向課外,加深學生對黨史的理解。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素材,今昔生活的對比最能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微鏡頭二:“我們走在富強路上”主題班會活動。
教師:同學們坐穩(wěn)了,我們馬上就要出發(fā)啦!
場景一:老商場(出示老商場門面圖片)。
教師:今天我們先去逛逛老商場(出示衣服圖片),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預設:樣式單一、顏色單調(diào),黑色、白色、藍色居多)。
場景二:老菜場。
當篩選完音樂課程資源之后,教師就可以把音樂資料通過文本形式或制作成DVD、VCD儲存到資源庫中。而且,也可以將制作好的CD、音樂文本上傳,方便有需要的教師在局域網(wǎng)上查閱相關資料。在使用之后,教師也要盡量提出使用建議,以此來改進資源庫的構(gòu)建,在最大程度上發(fā)揮音樂資源庫的作用。
教師:大家逛了半天,肚子都餓了吧,咱們?nèi)ゲ藞龉涔?,買點菜回家做飯(出示菜場圖片),好像菜的品種不是非常多?。『昧?,大家開始選購吧!選好了,開始付錢了,這時有一樣可不能少哦(出示各種票證),沒有它可什么也買不了哦(播放爺爺?shù)匿浺簦寒敃r國家窮,生產(chǎn)不發(fā)達,無法滿足每個人的需求,物品都是定量供應)。
場景三:菜場門口。
教師:今天收獲這么多,我們趕緊回家吧,可是我們怎么回家呢?現(xiàn)在可沒那么容易坐到公交車或是出租車哦,我們只能步行或是騎自行車(出示“二八大杠”自行車圖片)。
班主任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從衣、食、住、行等方面進行對比,深入感知中國的發(fā)展變化。情境創(chuàng)設中的對比體驗可以幫助學生更直觀地認知曾經(jīng)中國的貧窮落后和現(xiàn)在生活的富裕。
班會活動中,班主任可利用“道德兩難問題”創(chuàng)設思辨情境,以“思辨”作為問題討論的核心,指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皟呻y之境”為學生領會黨史精神提供了抓手,黨史知識和學生在時空上有一定距離,需要學生在充分表達自我觀點的基礎上,與其他同學進行思維碰撞,然后在班主任的引領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微鏡頭三:“憶雨花英烈 記黨史光輝”主題班會活動之“讀烈士家書 尋烈士精神”。
教師:雨花英烈們在監(jiān)獄中、在戰(zhàn)場上,寫下了一封封感人的家書,他們用鮮血與生命書寫著革命者的信仰(出示駱何民、高文華、史硯芬烈士的家書)。你們從這一封封家書中讀出了哪些精神?(預設:奮不顧身、英勇無畏、熱愛祖國、信仰堅定等)
學生展開辯論。
教師總結(jié):同學們,雖然現(xiàn)在已是和平年代,但是仍需要奮不顧身的奉獻精神。
筆者在共讀烈士家書活動中,引導學生與烈士進行時空對話。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設兩難情境——“烈士精神學還是不學”,組織學生展開辯論,引導他們了解烈士精神的時代意義和當代價值。當然,班主任在創(chuàng)設道德兩難情境時,應注重“道德情感”和“黨史精神”的融合,結(jié)合學生的真實生活體驗,在共情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生思辨。兩難情境的適時創(chuàng)設,不僅讓學生學會了多角度思考問題,還提高了學生的道德敏感度和道德判斷力,幫助學生認識到黨史背后蘊含的偉大革命精神。
班主任創(chuàng)設黨史表演情境之前要奠定情感基調(diào)。筆者在開展“黨史我知道”主題班會前,先指導學生閱讀《吃水不忘挖井人》這個故事,引導學生把自己體會到的情感融入誦讀中,并利用課余時間排練故事舞臺劇,讓學生體會這段歷史中偉大領袖毛主席一心為人民的偉大情感,以此奠定主題班會的情感基調(diào)。
情境體驗是觸動學生心弦的德育途徑之一。學生通過角色代入,在情境體驗中引發(fā)對黨史蘊含的精神的思考,深入體會所扮演角色身上的精神品質(zhì),從而領悟黨史蘊含的精神。在“你好,陳延年”主題班會中,筆者設置了穿越“時空之境”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演一演陳延年英勇犧牲時的場景。
微鏡頭四:穿越“時空之境”角色扮演活動。
背景:1927年陳延年被國民黨逮捕,雖受盡酷刑,但寧死不屈。
教師:請小組合作演一演這個場景,表演結(jié)束后,采訪扮演陳延年的學生。
教師:播放《覺醒年代》電視劇片段,再次回顧陳延年英勇就義的場面,引導學生體會其中沉重的愛國情懷。
表演把學生們一下子拉進了當時情境,而表演的情境也讓學生真正理解了所扮演角色的品質(zhì),促成了他們對黨史所蘊含精神的正確解讀。
主題班會有三個非常重要的步驟,那就是“激情、明理、導行”,主題班會中黨史學習教育的落腳點也是“落實到行動中”,即指導學生的行為,所以主題班會結(jié)束前班主任的總結(jié)非常重要。班主任可以將總結(jié)導行的任務先交給學生,讓學生分享感受、書寫體會并以小組的形式進行集體匯報。學生傾注真情實感的反思內(nèi)省,能夠更好地促進他們的道德內(nèi)化,促成學生對黨史知識的理解。學生自我總結(jié)后,班主任要及時、適切且精準地進行總結(jié)引導,促使學生內(nèi)化黨史故事背后的精神,加深學生對黨史中精神的理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總之,主題班會中一系列活動情境創(chuàng)設的嘗試和探索,豐富了黨史學習教育的形式,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黨史故事背后的精神,并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