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桐城諸子義理、文章之辨為視角"/>
趙 明
(湖南大學 岳麓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桐城派發(fā)生于康雍之際,起于方苞之時的說法向來為人所慣知。往日雖有數(shù)家點明真相,然零星之語始終未能動搖人們固有認知①早在清代吳敏樹就已一語道破:“今之所謂桐城文派者,始自乾隆間姚郎中”(吳敏樹《與歐陽筱岑》)。周作人也指出姚鼐“是桐城派定鼎的皇帝”(《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人文書店,1932年版,第85頁)。而后漆緒邦、王凱符《桐城派文選》(1984)、魏際昌《桐城古文學派小史》(1988)、馬積高《理學與桐城派》(1993)和陳平原《桐城文章流變》(1996)亦發(fā)表此類觀點,可惜未能引起人們的注意。。直到王達敏《姚鼐與乾嘉學派》出,“桐城”創(chuàng)派的真相才真正得以厘清:“桐城派的真正創(chuàng)始者,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姚鼐?!盵1]1而后人誤將方苞認作開山,其實也正是姚鼐精心“制造”的結(jié)果。在漢學獨當?shù)闹貕合?,尊宋的姚鼐出走四庫,產(chǎn)生開宗立派以抗?jié)h學的念頭。終于在為其師劉海峰祝壽時邁出了制造“桐城”的第一步:“囊者鼐在京師,歙程吏部、歷城周編修語曰:‘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變而后大。維盛清治邁逾前古千百,獨士能為古文者未廣。昔有方侍郎,今有劉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2]姚氏借他人之口,拉入鄉(xiāng)賢方苞、劉大魁,草創(chuàng)出“方—劉—姚”桐城派傳承譜系,而后在《劉海峰先生傳》等文中又多次強調(diào)。而他后四十年的書院講學生涯,更為“桐城”成派打下了牢固的現(xiàn)實基礎(chǔ)。曾國藩的一句話很好地概括了這一歷程:“當時孤立無助,傳之五六十年。近世學子稍稍誦其文,承用其說。”[3]從最初的勢單力薄歷經(jīng)數(shù)十年漸漸發(fā)展壯大,代代傳承,延續(xù)有清一代,終成有清最大文章流派。然桐城派是否如今人所言,自始至終都屬文章流派?似未必然。事實上,桐城派在發(fā)展過程中,流派性質(zhì)發(fā)生過轉(zhuǎn)變。王達敏已對姚鼐建立桐城派進行了深入考察,揭示出其創(chuàng)立“桐城”,造“方—劉—姚”古文傳承譜系,上追唐宋八家文統(tǒng),又尊程朱之學,欲實現(xiàn)文統(tǒng)、道統(tǒng)而一。目的在于樹宋學之幟以抗?jié)h學,學術(shù)之爭是首要因素,回歸辭章只是出于對自身能力的考量。如王達敏所說:“漢宋之爭成為桐城派建立的根本動力。”[1]103歐明俊在此說基礎(chǔ)上對“桐城派”界說進行反思,也認為如果放在歷史語境中來考察,桐城派最初其實是一個“學術(shù)”流派,應(yīng)稱為桐城“學派”①參見歐明俊《文學“流派”,還是“學術(shù)”流派?——“桐城派”界說之反思》,《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6期。吳孟復(fù)也曾說過,就桐城而言,不僅有桐城文派,還有桐城學派、桐城詩派。但他口中的“桐城學派”是指由明末清初方學漸、方以智、錢澄之等人構(gòu)成的群體,非姚鼐建立的桐城派本身(見吳孟復(fù)《〈桐城文學淵源考〉〈撰述考〉序》,《吳山蘿詩文錄存》,黃山書社,1991年版;吳孟復(fù)《“桐城文派”及其歷史淵源》,《桐城文派述論》,合肥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吳懷祺又在其父基礎(chǔ)上將此意義的“桐城學派”延續(xù)至有清一代,與“桐城文派”并行。突出的是桐城諸子文章之外的成就,如姚瑩的邊疆史地研究(見吳懷祺《桐城學術(shù)與時代》,《桐城派研究》第十五輯,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與本文所論的桐城派建派之初具有的“學派”屬性意義不同。。而至于晚清,桐城派卻越來越強調(diào)“辭章”本身,宋學成分濃重的“義理”漸被冷落?!皩W派”逐漸發(fā)展為“文派”。梅曾亮作為姚鼐之后的桐城領(lǐng)袖,在從“學”到“文”的轉(zhuǎn)變中起著關(guān)鍵作用,而后曾國藩、吳汝綸等接續(xù)此衣缽,走得更遠,“桐城”終成“文派”。從姚鼐推舉的“義理、考證、文章”在各個時期桐城各家的不同側(cè)重可以一窺桐城流派性質(zhì)變化的軌跡。
“義理、考證、文章”②“義理、考證、文章”在諸家口中有不同的稱呼。如“義理”又稱“理義”“經(jīng)義”,“考證”又稱“考核”“考據(jù)”“制數(shù)”“訓(xùn)詁”等,“文章”又稱“辭章”“詞章”,義同名殊。此標題取于姚鼐《述菴文鈔序》。為古今學問之途,最早提出是在戴震《與方希原書》一文中,其曰:“古今學問之途,其大致有三:或事于理義,或事于制數(shù),或事于文章。事于文章者,等而末者也?!盵4]在這里,戴震指出“理義”“制數(shù)”“文章”為學問之三途,明確將“文章”置于最末之位置,并未比較“理義”與“制數(shù)”。而其著名的“轎夫與轎中人”之喻,則表明了兩者之高下:“六書、九數(shù)等事,如轎夫然,所以舁轎中人也。以六書、九數(shù)等事盡我,是猶誤認轎夫為轎中人也?!盵5]452此余英時“狐貍與刺猬”之喻揭示戴氏學術(shù)之真最切。所以,“義理、考證、文章”在戴震學問體系中有一個明確的次序,即義理為上,考證次之,文章最末。然而后來段玉裁述戴氏之學,卻無形之中變換了側(cè)重。其曰:“始,玉裁聞先生之緒論矣,其言曰:‘有義理之學,有文章之學,有考核之學。義理者,文章、考核之源,熟乎義理,而后能考核,能文章。’玉裁竊以謂義理、文章,未有不由考核而得者……先生之治經(jīng)……蓋由考核以通乎性與天道……”[5]451-452段氏雖明言其師的追求在義理,但言語之間卻將“考核”放在了最緊要的位置。此移形換影之功后被姚鼐弟子方東樹一眼看穿,指出“此宗旨專重考證”,并責備段氏“竟以考核為圣人之急務(wù),方共蔑棄義理、文章,專事考核”[6]325。方對段的責備固然有其自身立場,而段以考證為重,又何嘗沒有用意?所謂“針尖對麥芒”,兩者正是漢宋之爭中對立的雙方。戴、段以后,孫星衍、焦循、凌廷堪等漢學者皆聞風而起,揚“考證”抑“文章”,希冀由考據(jù)上達圣人之道,視辭章為不足道。漢學主流而外,另有章學誠、袁枚等皆有參與。袁枚既批“考證”也批“義理”,獨舉“文章”。章學誠則視“考證”“文章”皆為載道之器,似以“義理”為最高,“考證”“文章”等而視之,居于次。如其所言:“古人本學問而發(fā)為文章,其志將以明道,安有所謂考據(jù)與古文之分哉?學問、文章,皆是形下之器,其所以之者,道也。”③參見章學誠《與吳胥石簡》。文中章氏所謂“學問”即漢學家所尊之“考證”。王達敏先生認為:“在章學誠的義理、考據(jù)、辭章三者合一論中,義理地位最高,考據(jù)次之,辭章又次之?!保ㄍ踹_敏《姚鼐與乾嘉學派》,第168頁)觀章氏之論,似未必然??梢哉f,戴震開其先,漢學內(nèi)外的學者無不受其影響而產(chǎn)生思考④觀余英時《戴震與章學誠》與王達敏《姚鼐與乾嘉學派》即可知戴震在當時具有的巨大影響力,以及章、姚等人與他的交往經(jīng)歷和學術(shù)恩怨,可以說,姚鼐、章學誠“無不在其籠罩下運思”(王達敏語)。。也可以說,“義理、考證、文章”的關(guān)系是這一時期學者關(guān)注的重點問題,而產(chǎn)生此問題的背景自然是乾嘉時期的漢宋之爭。姚鼐標舉“義理、考證、文章”同樣是由上述背景而來,并使之成為桐城派的論學宗旨。
姚鼐在《述菴文鈔序》中曰:“泰嘗論學問之事有三端焉:曰義理也,考證也,文章也。是三者,茍善用之,則足以相濟。茍不善用之,則或至于相害?!盵7]《復(fù)秦小峴書》亦曰:“鼐嘗謂天下學問之事,有義理、文章、考證。三者之分,異趨而同不可廢?!丶媸罩俗銥樯??!盵8]80梅曾亮曰:“先生挺桐一元,兼包三味?!盵9]最能概括其師主旨。在姚鼐看來,就學問之道而言,“義理、考證、文章”三者缺一不可,兼收善用才是最理想的境界。然而又如姚氏所言:“一塗之中,岐分而為眾家。遂至于百十家,同一家矣。而人之才性偏勝,所取之逕域,又有能有不能焉?!盵8]80可見姚鼐雖然提出這一兼收三者、回歸道術(shù)未裂之境的學術(shù)理想,但也清楚地認識到實踐中的困境:各人才性的限制是實現(xiàn)這一學術(shù)理想的最大障礙和現(xiàn)實難題。故而又言:“若如鼐之才,雖一家之長猶未有足稱,亦何以言其兼者。天下之大,要必有豪杰興焉,盡收具美,能祛末士一偏之蔽,為群材大成之宗者……”[8]80因自身才力有限而將希望寄托于后世君子,自信必有“豪杰興焉”,足以說明三味兼包之難。事實證明,后世君子同樣受限于這一客觀條件,姚鼐所說的這一困境后來也被桐城后學反復(fù)強調(diào)。如方東樹曰:“夫義理、考證、文章本是一事,合之則一貫,離之則偏蔽。二者區(qū)分,由于后世小賢、小德,不能兼?zhèn)?,事出無可如何?!盵6]325曾國藩亦曰:“自孔孟以后,惟濂溪《通書》、橫渠《正蒙》,道與文可謂兼至交盡。其次于昌黎《原道》、子固《學記》、朱子《大學序》,寥寥數(shù)篇而已。”[10]587而梅曾亮更以為不僅后世小賢不能兼?zhèn)?,自古孔門大賢便不能兼:“昔孔氏之門,有善言德行者,有善為說詞者,此自古大賢,不能兼矣?!盵11]在共同面臨的此種困境之下,桐城諸子不得不根據(jù)其“才性”有所偏重。姚鼐《尚書辨?zhèn)涡颉罚骸皩W問之事有三:義理、考證、文章是也。夫以考證斷者,利以應(yīng)敵,使護之者不能出一辭。然使學者意會神得,覺犂然當乎人心者,反更在義理、文章之事也?!盵12]姚氏創(chuàng)立桐城一派,正是出于對漢學家專重考證,輕視義理、文章行為的不滿,故而宗宋儒之學,倡韓、歐之文,欲合“宋元以來學問、文章之統(tǒng)”,以抵抗當時最盛之漢學。所以正與戴震、段玉裁相反,斥考證為末是桐城內(nèi)部的共識。在桐城內(nèi)部,諸人的差異主要在于對“義理”“文章”的關(guān)注前后存在不同偏重。簡而言之,即對文與道偏重的不同。
姚鼐在《停云堂遺文序》中說:“士不知經(jīng)義之體之可貴,棄而不欲為者多矣。美才藻者,求工于詞章聲病之學;強聞識者,博稽于名物制度之事,厭義理之庸言,以宋賢為疏闊,鄙經(jīng)義為俗體?!盵13]此處姚鼐對士多為詞章、名物之事,于經(jīng)義、義理“棄而不欲為”的行為表示惋惜,以為經(jīng)義之體最為可貴。他在《次韻贈左蘭城》中又道:“屬將道域深攀援,更覺文章小技輕?!盵14]顯然,姚鼐以經(jīng)義為貴,文章次之。其曰:“夫道有是非而技有美惡,詩文皆技也。技之精者必近道,故詩文美者,命意必善?!盵15]若套用戴震轎夫、轎中人之喻,正是“詩文”為轎夫,“義理”為轎中人,即“文以載道”。由此可見,戴、姚二人所恃不同,然所求皆在“義理”,可謂殊途同歸。
事實上,姚鼐雖以文章立派,然向來以儒士自期。據(jù)《姚惜抱先生年譜》和《姚鼐與乾嘉學派》綜觀姚鼐為學歷程,可概括出其學有三變:青年時期樂于詩文創(chuàng)作,以文士自待。至京師,受風氣影響,轉(zhuǎn)向考據(jù),不欲為文士。此以乾隆十九年(1754)姚鼐入京參加禮部大試為界。轉(zhuǎn)入考據(jù),任職四庫館,漸覺與漢學異趣,最終于乾隆四十年(1775)辭官南歸,又轉(zhuǎn)歸辭章,著力建設(shè)“桐城”。在這之中,宋學義理始終是姚鼐一以貫之之道。且受漢學沖擊后,愈加堅定以此為立身之道,從考據(jù)回歸辭章的根本因素便是出于對義理的維護。由此可知姚鼐僅早年短暫作為文士,而后始終以儒士自待,在創(chuàng)建“桐城”時期也不曾改變。此心聲早在《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中有所表露,在引程魚門、周書昌二人“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之語后,姚鼐便開始夸述桐城為鐘靈毓秀之地,才人不絕。昔有浮屠之盛,而“釋氏衰歇則儒士興,今殆其時矣”即有暗指自身之意?!都陂T集序》又有言:
今世之讀書者,第求為文士,而古人有言曰:“一為文士,則不足觀。”夫靡精神,銷日月,以求為不足觀之人,不亦惜乎?徒為文而無當乎理與事者,是為不足觀之文爾。……竊以為古今所貴乎有文章者,在乎當理切事而不在乎華辭。[16]
如王達敏考察姚鼐之所以用辭章與漢學相抗時所說,考證和義理非其所長,故而回到早年所擅長的辭章。也就是說,姚鼐回歸辭章是出于對自身能力的考量,并無意以此立身。文章之于姚鼐和考證之于戴震本質(zhì)相同,在他們的學問體系里,文章、考證都只是作為載道之體而已。姚鼐創(chuàng)立文派的目的依然是抗?jié)h學以舉宋學,學術(shù)之爭是首位因素。此所以姚鼐不求為文士,而以儒士自期。因此,開派之初的桐城派更具“學派”性質(zhì)。
姚鼐之后,弟子中繼承此衣缽的主要是方東樹。方東樹(1772—1851),字植之,安徽桐城人,因著《漢學商兌》舉宋學與漢學相抗而聞名。同門管同論方東樹:“同少時,性喜為文,與海內(nèi)文士往來,而桐城方君植之為之冠。其后,同更憂患疾病,四十以來,悟儒者當建樹功德,而文士卑不足為,以語他人,憮然莫應(yīng)也,植之獨深然之。蓋植之之學,出于程朱,觀其《辨道》一論,明正軌,辟歧途,其識力卓有過人者,宜其文之冠于吾輩也。”[17]管同初以文士視植之,實在有以己意揣測植之之嫌。而悟當為儒者之后,獨植之為知交,足以知植之之所向。方氏嘗自述其學:“十八九時,讀孟子書,憮然悟?qū)W之更有其大者、切者,遂屏文章不為,性喜莊、老及程、朱、陸、王諸賢書,讀之若其言皆如吾心之所發(fā)者。”[18]又云:“少時亦嘗泛濫百家,惟于朱子言有獨契,覺其言于人心,無毫發(fā)不合,直與孔、曾、思、孟無二,以觀他家,則皆不能無疑滯焉。”[19]可見方東樹實與其師姚鼐一樣,很早便傾心程朱,以儒者為業(yè)。門人方宗誠所言:“先生氣質(zhì)剛毅,生平以明學術(shù)正世教為歆,研經(jīng)考史,窮理精義,宏通詳確,而一歸于醇正,言必有宗,義必有本,不欲為無關(guān)系之文,故其文茂實昌明,而不盡拘守文家法律。嘗自言其文于姚門不及管異之、梅伯言。又嘗以為吾固深知文,然實無暇致力于此?!盵20]361-362如此,方氏于“義理、考證、文章”三者之次序即使不明說,也可猜測出大概。方東樹生平致力于維護程朱、對抗?jié)h學,其所作《漢學商兌》正是對江藩所作《漢學師承記》的強攻反駁,尊宋學者以其為嘉道間著述有功于圣道第一人?!稘h學商兌》中談及“義理、考證、文章”:
夫義理、考證、文章本是一事,合之則一貫,離之則偏蔽。二者區(qū)分,由于后世小賢、小德,不能兼?zhèn)?,事出無可如何。若究而論之,畢竟以義理為長。考證、文章,皆為欲明義理也。[21]又謂:“文章者,道之器”,“文之所以不朽天壤萬世者,非言之難,而有本之難”[22]200。舒蕪說:“在姚鼐的‘義理、考據(jù)、詞章’的體系當中,義理是靈魂。方東樹的主張,其實就是要桐城派一仍舊貫?!盵23]想必此言深中方氏之心。
由上可見,從姚鼐到方東樹其實都是作為漢宋之爭的重要參與者。他們樹“桐城”之幟,以文為器,務(wù)在抵抗?jié)h學,維護圣道,始終在學術(shù)之爭的范疇中。故而以“儒者”自期,而不以“文士”自命。乃至后來方宗誠、戴鈞衡等方東樹的門人仍積極維護圣道,都可視為漢宋之爭的余波。所以這一時期的桐城派實質(zhì)上是作為“學派”的桐城派。這一點從對方苞的評價中也能看出。方苞本以學者立身,宋學根柢深厚。至于身后被姚鼐拉入文統(tǒng),文章被姚鼐等人推崇甚重,以為“望溪先生之古文為我朝百余年文章之冠”[24]。但依然不忘望溪“學者”特質(zhì)①姚鼐《與管異之》:“《古文尚書》之偽,此已是天下定論。望溪雖學者,而其人敦厚而識滯,又似未見閻百詩之《古文疏證》,故執(zhí)其誤而不知返?!币ω尽断Пк幊郀罚?7頁。,方東樹對方、劉、姚之文進行比較,認為“侍郎之文……是深于學者也……”[22]201而姚鼐之所以引方苞入“桐城”,看中的也正是方苞具備的“學”與“文”兩種特質(zhì)正與其“文”“道”二統(tǒng)合一以抗?jié)h學的創(chuàng)派意圖相契。是故此時桐城派的“學派”性質(zhì)明顯勝過“文派”性質(zhì)。
如果桐城派沿著姚、方理勝于文這一脈走下去,“文”或許會漸漸淡出,最終成為一個純粹的“學派”。蔡長林指出的晚清以來的文人治經(jīng)現(xiàn)象為我們這一猜想提供了可能。畢竟,文章與義理作為桐城派兩大構(gòu)成,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向兩方中的任意一方傾斜都會流于極端。然而,就“桐城”外在形勢而言,自江藩《漢學師承記》和方東樹《漢學商兌》兩軍對壘,漢宋之爭達到高潮。隨后高潮漸息,漢宋學逐漸向合流的方向發(fā)展,出現(xiàn)了漢宋調(diào)和、兼采的趨勢。一般認為方東樹《漢學商兌》即“標識著漢宋相融的新發(fā)展”[25]?!傲x理”與“考證”逐漸失去爭論的必要,尊宋者也無須同往日那般強調(diào)“義理”,“義理”呼聲由此漸弱。同時,自嘉慶以來以阮元為代表的揚州學人倡導(dǎo)駢文欲與桐城古文抗衡,使得文派之爭漸起,即一直延續(xù)至民國的“駢散之爭”。這導(dǎo)致桐城諸子重心不得不發(fā)生偏移,更關(guān)注“文章”本身。再從“桐城”內(nèi)部走勢來看,姚鼐之后,對桐城派的發(fā)展起關(guān)鍵作用的并非方東樹,而是姚氏另一弟子梅曾亮。桐城派的道路由此走向了另一種可能,即對“文章”的關(guān)注逐漸勝過“義理”,“桐城”開始向“文派”方向走去。
梅曾亮(1786—1856),字伯言,上元(今江蘇南京)人。早年喜好駢文,后經(jīng)好友管同勸告,始知班馬韓柳之文可貴而轉(zhuǎn)向古文創(chuàng)作,與方東樹、管同、劉開①曾國藩時將劉開替換成姚瑩,見曾國藩《歐陽生文集序》。后多有人承此說。同為姚門“四大弟子”。至道光中葉,管同、劉開等已相繼謝世,方東樹在地方漂流,勢單力薄。獨梅曾亮于道光十二年(1832)北上返京,隔一年入貲為戶部郎中,十八年后方辭官南歸?!熬熓四晔敲吩烈簧钶x煌的時期,也是桐城派發(fā)展史上的關(guān)鍵時期”②參見王達敏《姚鼐與乾嘉學派》,第222頁。王達敏將梅曾亮在都時間定為道光十三年(1833)到道光三十年(1850)。《桐城派編年》則定為道光十二年(1832)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見俞樟華、胡吉省著《桐城派編年》,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版)。據(jù)吳常燾《梅郎中年譜》,則為道光十二年到道光三十年。。梅氏有詩云:“記年十八謁翁時,迢遞桐鄉(xiāng)感墓碑。昔日語言追悟晚,近來文字就訂遲。瓣香自愧無余子,流別爭傳有大師。定論漫期千載后,喜君先已辨澠淄?!盵26]此為感念師恩之作,悔追悟師教太晚,近來始知就訂文字,表明他繼姚鼐而后自覺承擔斯文之統(tǒng)的心意。由此可以看出,梅曾亮有明確的傳播、壯大桐城派的責任意識。在京期間,梅氏隱于朝,安貧樂道,專意詩文,贏得京師中人尊敬,如朱琦所謂“跡雖友而心師之”[27]。同時又以古文為系,頻繁召集京城文人士子舉行集會活動,以文會友,詩酒唱和。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桐城古文經(jīng)梅氏之手得到了極大的傳播和發(fā)展③梅曾亮在京期間對桐城古文的傳播活動具體可參見魏泉《梅曾亮的京師交游與“桐城古文”的流衍全國》,載《士林交游與風氣變遷:19世紀宣南的文人群體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據(jù)《清史稿》載:“居京師二十余年,與宗稷辰、朱琦、龍啟瑞、王拯、邵懿辰輩游處,曾國藩亦起而應(yīng)之。京師治古文者,皆從梅氏問法。當是時,管同已前逝,曾亮最為大師?!盵28]桐城后學更言“我朝之文,得方而正,得姚而精,得先生而大”[29],“時學治古文者,必趨梅先生以求歸、方所傳”[30],“天下之文章,固在于先生”[31]。雖然不無夸張,推崇過甚,但也足以想見梅氏在當時的影響以及之于“桐城”的意義。而梅氏在“義理”“文章”上的選擇也決定了他成為桐城派性質(zhì)轉(zhuǎn)變中的關(guān)鍵一環(huán)。
關(guān)于“義理、考證、文章”,梅曾亮有自己的見解。對于章句考證之學,梅氏早年自道:
間以暇日游心章句,但兩載所得,似語無成處者差少,于古人之秘思曲致,未有得也。昔嘗謂博聞強識,則所業(yè)自勝,今知此自兩事。昌黎自謂:“于古人書,但求義理,不暇及名物經(jīng)制。”此古人之善用所長耳。[32]
此文作于嘉慶十五年(1810),梅氏二十四歲,學問尚未成熟,正處于泛觀博覽的選擇期。面對當時熾熱的漢學潮,也難免涉足淺嘗。而發(fā)覺與自身才性不合便從此放棄考證。對于義理與文章,梅氏之側(cè)重與姚、方不同。盡管他也主張文章之道與經(jīng)義相通,反對范曄將《儒林》《文苑》二分:“至范蔚宗《后漢書》,始歧而二之,而史之例遂沿而不可止,不亦惑哉!然此非獨為史者失也,即世之文士,亦群囿于其說而不能自拔。若以文章之道本不可通于治經(jīng)者,此則學術(shù)之異,倍本塞源……”[33]然而“文章”“經(jīng)義”同兼實為難事,故曰:“昔孔氏之門,有善言德行者,有善為說詞者,此自古大賢,不能兼矣。”面對同一困境,二者之中姚鼐選擇了“義理”,而梅氏選擇了“文章”。故繼而曰:“謂言語之無事乎德行,不可也;然必以善言德行者,乃得為言語,亦未可也?!盵34]前半句是對文以載道的認同,而后半句則是對文章獨立性的肯定。姚鼐、方東樹向來喜說前半句,后半句卻未嘗言過。而至梅曾亮,顯然有了文道分離的意圖。方東樹自言“其文于姚門不及管異之、梅伯言?!峁躺钪?,然實無暇致力于此”[20]361-362。管、梅重文章,方氏重義理,方氏一針見血地指明他與管、梅之間的差異所在。從梅曾亮居住京師這段時期來看,他也的確選擇了“坦然以文字自期”的道路。道光二十二年(1842),他在《贈汪寫園序》中議論歸有光在“文詞”與“事功”中所作的選擇,其曰:“夫古之為文詞者,未有不言事功者也。至熙甫,而人始以文人歸之。”[35]梅曾亮生平十分推崇歸有光之文。其以“文人”言歸氏,甚有“夫子自道”之意。有學者用“文人情懷”和“學者情懷”區(qū)分梅曾亮和前輩方、姚,以為相對于姚鼐深厚的“學者情懷”,梅曾亮此時具的則是“文人情懷”,并由此指出這一時期桐城派的選擇是回歸“文人”[36]。這的確把握住了梅氏的路徑和桐城派從“學”到“文”的走向。
梅氏而后,曾國藩、吳汝綸等繼續(xù)沿著這條路進行,并徹底改變了桐城派的性質(zhì)。關(guān)于曾國藩與梅曾亮的關(guān)系,向來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問題主要出在曾國藩身上,他一面高度贊揚梅伯言,所謂“單緒真?zhèn)髯酝钔?,不孤當代一文雄”[37],一面又不肯承認受其影響:“余官京師,與梅君過從凡四年,未得畢讀其集……”[38]交往四年都不曾畢讀梅氏文集,似乎受其影響微弱,驕矜之情溢于言表。彭國忠認為曾氏之所以有此糾結(jié)之態(tài),是因為梅曾亮在太平天國時期被太平軍尊為“三老”,惹曾國藩不滿。直到數(shù)年之后,才又逐漸肯定梅氏。但無論如何,曾國藩在古文上受梅曾亮影響是可以肯定的,湖南省圖書館所藏梅曾亮寫與曾國藩的十一通書信足以證明①關(guān)于兩人關(guān)系,非本文討論重點。具體可參見彭國忠《曾國藩與梅曾亮文學關(guān)系新論:基于新材料的考察》,《學術(shù)界》,2020年第9期;謝海林《曾國藩與桐城派古文家梅曾亮之關(guān)系發(fā)微》,《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且梅曾亮在京宣揚桐城古文時期,曾國藩正值青年,是梅府???,常參加梅郎中舉行的文人集會,相與詩文唱和。曾氏嘗作《送梅伯言歸金陵》:“文筆昌黎百世師,桐城諸老實宗之。方姚以后無孤詣,嘉道之間又一奇。碧海鰲呿鯨魚掣,青山花放水流時。兩般妙境知音寡,它日曹溪付與誰?”[39]“方姚以后無孤詣,嘉道之間又一奇”明顯是對梅曾亮的褒獎,推舉其繼方姚之后,為嘉道時期桐城古文的領(lǐng)軍人物。而“兩般妙境知音寡,它日曹溪付與誰”則顯然有承接梅氏接續(xù)桐城之統(tǒng)的自任之情。事實上,曾氏甚至有邁過梅氏,直追姬傳之心②曾國藩《圣哲畫像記》:“國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啟之?!比槐黄浜糜阎扃掖骸白栽鴾焐畬伲ひ运鶚I(yè)來質(zhì)。”(朱琦《柏枧山房文集書后》)。不過,關(guān)于義理與文章的側(cè)重,曾氏的確是沿梅氏一路而來。首先,他在姚鼐所舉“義理、考證、文章”的基礎(chǔ)上,又加一門“經(jīng)濟”,這是他對桐城派的一大貢獻③并非曾氏本人的創(chuàng)造。早前王鳴盛就已經(jīng)分為四類:“夫天下有義理之學,有考據(jù)之學,有經(jīng)濟之學,有詞章之學。譬諸木然:義理,其根也;考據(jù),其干也;經(jīng)濟則其枝條;而詞章乃其萌葉也。譬諸水然:義理,其原也;考據(jù),其委也;經(jīng)濟則疏引灌溉,其利足以澤物;而詞章則波瀾淪漪,瀠洄演漾,足以供人習玩也。四者皆天下之所不可少,而能兼是者,則古今未之有也。”(王鳴盛《西莊始存稿》卷25《王戇愚先生文集序》)。而對于這幾者的關(guān)系,曾國藩的認識有過變化。曾氏早年“以為義理之學最大,義理明則躬行有要而經(jīng)濟有本。詞章之學,亦所以發(fā)揮義理者也”[40]。而后來他卻多次強調(diào)文道分離,強調(diào)文章的獨立性:“鄙意欲發(fā)明義理,則當法《經(jīng)說》《理窟》及各語錄、札記;欲學為文,則當掃蕩一副舊習,赤地新立,將前此家當,蕩然若喪其所有,乃始別有一番文境?!盵10]587甚至直接了當?shù)卣f:“仆常稱古文之道,無施不可,但不宜說理耳?!盵41]為了追求“文章”之境,不惜剝離“義理”。而當初桐城先輩開宗立派,正務(wù)以文為器而求理。兩下對比,發(fā)展至此時的桐城派不免有舍本逐末之嫌。其實曾國藩本意并非如此:
凡作詩文,有情極真摯,不得不一傾吐之時,然必須平日積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原,其所言之理,足以達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時無鐫刻字句之苦,文成后無郁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讀書積理之功也。若平日蘊釀不深,則雖有真情欲吐,而理不足以適之,不得不臨時尋思義理。義理非一時所可取辦,則不得不求工于字句。至于雕飾字句,則巧言取悅,作偽日拙,所謂修詞立誠者,蕩然失其本旨矣!以后真情激發(fā)之時,則必視胸中義理何如,如取如攜,傾而出之可也。不然,而須臨時取辦,則不如不作,作則必巧偽媚人矣。[42]
可見曾氏追求的是一種不露痕跡的言理方式,“即將以‘理’為中心的學術(shù)思想、道德修養(yǎng)‘內(nèi)化’到作者的胸中,使作者之情與所悟之理水乳交融,相合無間,使文學既能表現(xiàn)情感,又能使情感的表現(xiàn)自然地合乎道德理性”[43]。然而如上文多次言及,兼包之境實非常人所能及,在實踐的過程中就難免有所偏頗。所以無論如何,對文辭的強調(diào),渴望擺脫義理之束縛成為這一時期桐城派發(fā)展的趨勢。
由于曾國藩的巨大影響力,他對桐城派的宣揚和再造被后世譽為“桐城中興”,他所引領(lǐng)的“湘鄉(xiāng)派”作為桐城一派的支流反而成為桐城文章的中流砥柱。而吳汝綸作為曾門四子之一,同時又因桐城人的身份,重新把桐城派拉回正軌,成為桐城派新一代領(lǐng)袖。然其道路則在梅、曾的基礎(chǔ)上越走越遠,用關(guān)愛和的話說,可謂是“走向否定的極端”[44]。吳氏不僅多次表示“生平于宋儒之書,獨少瀏覽”[45],“向未涉獵宋明儒者之藩籬”[46],而且徹底將考證、義理排斥于文章之外,其曰:“說道說經(jīng),不易成佳文。道貴正,而文者必以奇勝。經(jīng)者義疏之流暢,訓(xùn)詁之繁瑣,考證之該博,皆于文體有妨。故善為文者,尤慎于此?!盵47]在吳汝綸看來,文章不再是說經(jīng)說道的載體,反而說經(jīng)說道妨礙了文章創(chuàng)作,義理幾成文章的罪人。吳氏又云:“凡吾圣賢之教,上者道勝而文至;其次道稍卑也矣,而文猶足以久;獨文之不足,斯其道不能以徒存?!盵48]此與當初段玉裁移形換影的做法藹然相契。戴震本意以義理為上,段氏雖解其師之意,卻偷將“考核”放置于最緊要處。吳汝綸雖言“道勝文至”為上,然“文之不足,斯其道不能以徒存”看似是“文以載道”之說的翻版,言語之間卻把“文章”作為了最緊要事。由此可知“桐城”為“文派”之趨勢至此已不可擋。所以無論是曾國藩還是吳汝綸,皆開始多從文章立場評價方苞。曾國藩雖盛贊望溪為“一代大儒”,然而卻因文道分離的主張對方苞進行批評:“道與文竟不能不離而為二。鄙意欲發(fā)明義理,則當法《經(jīng)說》《理窟》及各語錄、札記;欲學為文,則當掃蕩一副舊習,赤地新立,將前此家當,蕩然若喪其所有,乃始別有一番文境。望溪所以不得入古人之閫奧者,正為兩下兼顧,以至無可怡悅?!盵10]587吳汝綸接續(xù)其師之說,以為“以義理之說施之文章,則其事至難,不善為之,但墮理障。程、朱之文,尚不能盡饜眾心,況余人乎!方侍郎學行程朱,文章韓歐,此兩事也,欲并入文章之一途,志雖高而力不易赴,此不佞所親聞之達人者”[49]。以上言論明顯不同于姚鼐、方東樹對方苞的評價之語。
當此時,已至于晚清。桐城派除分衍出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湘鄉(xiāng)派”外,又有惲敬和張惠言為首的“陽湖派”,吳德旋門人開啟的粵西古文之學,以及嚴復(fù)、林紓為代表的“閩派”等。這些自命為“桐城后學”的文人以文為重,多以“文章”倡“桐城”。如果說桐城派在建立之初尚屬“學術(shù)流派”,至于此時“桐城學派”已然成為“桐城文派”。盡管吳氏弟子如馬其昶、姚永樸、姚永概,又開始講宋儒之學,提倡文以載道,欲以義理之學施之文章,似又重歸原初“學派”之勢,然余暉已盡,隨著民國時期掀起的文學革命,在新式人物的叫罵聲中,桐城派被迫繼續(xù)身處“文章”領(lǐng)域,在時代大潮中不可避免地在“文章”路上越走越遠,終被后世以純粹的文章流派視之。
桐城派經(jīng)過近百年的發(fā)展,成為有清最大文章流派,對后世影響深遠。而回到最初,姚鼐欲將“文統(tǒng)”“道統(tǒng)”并舉而為一,桐城文學譜系被他建構(gòu)出來,又高舉“義理”之幟以抗?jié)h學,使桐城派得以產(chǎn)生和發(fā)展。然而“文”“道”合一的理念卻難以落實到桐城諸子的實踐中去,兼顧不及,必有所偏頗?!傲x理”之幟在“桐城”開派初期尤為顯著,起到對抗?jié)h學的作用。姚鼐、方東樹等皆可謂宋學衛(wèi)道之士,所以在建派之初,“桐城”的“學派”意義遠大于“文派”意義。而至于梅曾亮,卻一轉(zhuǎn)桐城派“義理”為重的傳統(tǒng),始“以文字自期”,改變了“桐城”的轉(zhuǎn)向,又經(jīng)過曾國藩、吳汝綸等桐城派領(lǐng)袖的繼續(xù)發(fā)揮,“桐城”最終完成了從“學派”到“文派”的轉(zhuǎn)變。至于近現(xiàn)代,又自然進入純文學領(lǐng)域,開派先驅(qū)于衛(wèi)道之士終以文人之姿進入后人視野,似與本意有違,卻似乎又是必然之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