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曾令材
【名詩回放】
秋詞二首(其一)
[唐]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難點注釋】
1.自古:自古以來,泛指從前。 2.逢:遇到。
3.悲寂寥:悲嘆空寂凄涼。 4.春朝:春天。
5.排云:推開白云;沖破云層。 6.碧霄:碧藍(lán)的九霄。
【同步翻譯】
自古以來,每當(dāng)遇到秋天人們就悲嘆空寂凄涼,我卻認(rèn)為秋天要勝過春天。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鶴沖破云層,一飛沖天,把我的賦詩情趣也帶到了碧藍(lán)的九霄。
【精彩賞析】
我國古代文學(xué)中,常將“秋”與“愁”等同起來。這首寫秋的詩卻爽朗明快,表現(xiàn)了詩人積極樂觀的心境。前兩句詩人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我言”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勝春朝”道出的是詩人對于秋景最為充分的認(rèn)可,把悲涼的秋天看得比春天還美。后兩句詩人抓住“一鶴排云”這一別致的秋日景觀,展現(xiàn)了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的開闊景象。詩中鶴的身影是孤獨的,氣勢卻是非凡的,它竟載著詩人的賦詩情趣一同飛到碧霄去了。詩人此時已被貶為朗州刺史,便托物言志,以鶴自喻,視鶴為不屈志士的化身,虛實結(jié)合,不僅立意新穎,而且引人深思。
【知識鏈接】
秋,從何時扮演起“悲”的角色?大概應(yīng)是先秦時代宋玉在《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后,就像打開了傳說中的潘多拉盒子,“悲”在人們眼中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diào),一種情緒;愁,也就慢慢成了人們心上的秋了?!敖袢丈匠菍Υ箿I,傷心不獨為悲秋”“不到青云志未休,近來何事卻悲秋”“秋色遽如許,客心徒自驚”……千百年來,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里淺唱,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渲染得迷迷離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