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柃
(西南大學文學院,重慶 400715)
杜甫的一生中寫過許多有關鷹的詩歌,有的是專詠,比如《畫鷹》《姜楚公畫角鷹歌》《楊監(jiān)又出畫鷹十二扇》《王兵馬使二角鷹》《見王監(jiān)兵馬使說近山有白黑二鷹二首》等;有的是詩歌的句子中提到鷹,比如《贈韋左丞丈濟》《苦雨奉寄隴西公兼呈王征士》《去矣行》《送從弟亞赴河西判官》《送李校書二十六韻》《贈別賀蘭铦》等。鷹是一種猛禽,動作敏捷,廝殺勇猛;高飛云端,燕雀不及,并且常常是獨自行動,因此它被人們視為強悍、兇猛、不羈的象征。鷹這一意象常出現(xiàn)在詩歌中,如《詩經(jīng)·大雅·大明》云:“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保?]描繪出軍師尚父率領軍隊如鷹一樣在戰(zhàn)場上飛揚的場景,《離騷》曰:“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2]唐代詩人多詠馬和鷹,這和當時養(yǎng)馬、飼鷹的風氣有密切聯(lián)系。唐代養(yǎng)馬、飼鷹的風氣盛行。因玄宗追求奢侈享樂,馬除了用于征伐、巡行、驛傳、運輸外,還用以應節(jié)起舞、點綴升平,故當時大規(guī)模地馴養(yǎng)舞馬。鷹在玄宗當政時期同樣也具有特殊地位。據(jù)《新唐書·百官志二》記載,唐王室有專門的馴鷹機構,“閑廄使押五坊,以供時狩。一曰鵬坊,二曰鶻坊,三曰鷂坊,四曰鷹坊,五曰狗坊”[3]。玄宗喜好畋獵,即位之后,特令殿中省的閑廄使“押五坊以供時狩”,鷹坊就是其一。飼鷹地方也成了官府衙門,足見當時飼鷹的盛行。杜甫寫了很多與鷹相關的詩,與當時飼鷹的風氣有一定關聯(lián)。杜甫詩歌中的鷹意象有著十分豐富的意蘊,不僅承繼發(fā)揚了我國長期以來賦予鷹這一物象的文化蘊涵,也展示了詩人的精神崇尚和精神寄托。
杜甫常在詩歌中借鷹言志,即通過描寫鷹的豪縱健猛、氣勢不凡,表現(xiàn)自己自負不凡的氣概和亟欲建功立業(yè)的思想。杜甫年少時期創(chuàng)作的《畫鷹》便是其中的代表:“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絳鏇光堪擿,軒楹勢可呼。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4]38-3“9素練風霜起”一句使鷹的精神全體畢露,“身”“側目”等詞讓人誤以為真,而“堪摘”“可呼”等詞又表明是畫而非真,結尾“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描繪了真鷹的氣概,詩人幻想素練上的蒼鷹能夠奪身而出,去排擊凡鳥。畫上的蒼鷹不同凡響,白絹上似乎風霜欲起,最后詩人直把畫鷹當成真鷹,希望它能搏擊凡鳥,暗喻自己疾惡如仇的性格和奮發(fā)向上的決心,如浦起龍所說:“乘風思奮之心,嫉惡如仇之志,一齊揭出?!保?]41杜甫整個青壯年時期在開元年間度過,在盛世文明的教育下長大,這時候他的經(jīng)濟狀況良好,過著“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生活,《壯游》中敘述了他壯年時呼鷹縱馬的暢快經(jīng)歷:“呼鷹皂櫪林,逐獸云雪岡?!薄懂孃棥肪褪嵌鸥δ晟贇馐r所作,不僅贊美了畫鷹呼之欲出的逼真,更重要的是借鷹寄托了自己宏大的抱負與遠大的志向。表現(xiàn)出青年時期的杜甫對前途和能力的樂觀自信,也體現(xiàn)了詩人富于理想,充滿斗志,以天下為己任的蓬勃進取的氣勢。《畫鷹》借鷹言志,酣暢淋漓地表達出了想要建功立業(yè)的壯志雄心,反映出詩人的胸襟和氣魄。
在其他歌詠畫鷹的詩歌中,詩人也借鷹表達想要建功立業(yè)的壯志雄心。如《楊監(jiān)又出畫鷹十二扇》和《姜楚公角鷹歌》兩首詩,杜甫極力突出鷹搏空而起的雄姿和所向無敵的威武氣概?!督嫿曲椄琛沸稳莓孃椫普?zhèn)魃?,“楚公畫鷹鷹戴角,殺氣森森到幽朔”寫出了角鷹的殺氣橫溢?!稐畋O(jiān)又出畫鷹十二扇》曰:“憶昔驪山宮,冬移含元仗。天寒大羽獵,此物神俱王。當時無凡材,百中皆用壯。粉墨形似閒,識者一惆悵。干戈少暇日,真骨老崖嶂。為君除狡兔,會是翻韝上?!保?]3718杜甫鑒賞畫鷹,沒有在畫技上多費筆墨,而是借鷹寄慨。他回憶起當年玄宗新豐巡幸、驪山避寒射獵的盛事,又聯(lián)想到安史之亂后國勢衰微、時局動蕩的現(xiàn)狀,不禁感到悲涼。戰(zhàn)火連年,真鷹垂老于深山,然而一旦被起用,它還會騰躍而起,勇猛地擒拿狡兔。獵鷹不甘老死山中,期待著有機會去捕捉狡兔。詩人以鷹自況,通過抒寫真鷹的壯志,淋漓酣暢地傾訴了自己除害報國的決心,寄托了自己積極用世的思想。《去矣行》一詩也表達了詩人的豪情壯志:“君不見韝上鷹,一飽即飛掣。焉能作堂上鷰,銜泥附炎熱。野人曠蕩無靦顏,豈可久在王侯閒。未試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藍田山?!保?]652他表示自己不肯做棲止梁間的燕雀,而要當翱翔天空的雄鷹,寄托了作者剛腸嫉惡、胸懷大志、不肯趨炎附勢的思想感情。
杜甫常以“饑鷹”“籠鷹”自比,描繪自己窮困的境地和困于樊籠的苦悶,感慨生不逢時。如《贈韋左丞丈濟》:“左轄頻虛位,今年得舊儒。相門韋氏在,經(jīng)術漢臣須。時議歸前烈,天倫恨莫俱。鴒原荒宿草,鳳沼接亨衢。有客雖安命,衰容豈壯夫。家人憂幾杖,甲子混泥途。不謂矜馀力,還來謁大巫。歲寒仍顧遇,日暮且踟躕。老驥思千里,饑鷹待一呼。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蕪。”[4]209杜甫先是頌揚韋公門第,然后說窮老而受知于韋濟,盼望韋濟能夠感動提攜,則自己就不會淪為荊榛蕪草了。這首詩寫于杜甫困居長安時期,考試落第,找不到出路,生活十分艱難。實際上韋濟也曾大力推薦過杜甫,但卻沒有起到什么作用,這也讓杜甫頗為感慨?!袄象K思千里,饑鷹待一呼”,杜甫以“饑鷹”自喻,描繪出自己窘迫的現(xiàn)狀,表現(xiàn)其貧窮不達、生不逢時的境地。但即便如此,鷹還是充滿著斗志,只要有人扶持便能沖上云霄。詩人借以表明,自己現(xiàn)在雖然處于窘境當中,但仍然充滿斗志,希望韋濟引薦自己。
《敬簡王明府》一詩中,詩人同樣以鷹自比,表達其不愿局促于籠中的心情:“葉縣郎官宰,周南太史公。神仙才有數(shù),流落意無窮。驥病思偏秣,鷹愁怕苦籠。看君用高義,恥與萬人同?!保?]2400鷹因秋而最怕苦籠,困于籠便不能施展其才能,故希冀其早為解脫,以免羈棲之苦。杜甫自謂飄蕩旅寓,如愁鷹之怕籠,借“病驥”“籠鷹”感嘆窮途流落的境況和不愿局促于籠中的心情。《江頭五詠·鸂鶒》云:“故使籠寬織,須知動損毛??丛颇獝澩?,失水任呼號。六翮曾經(jīng)剪,孤飛卒未高。且無鷹隼慮,留滯莫辭勞。”[4]2522黃鶴曰:“此篇言公失位于外,無心孤進,雖有留滯之嘆,而無搏擊之虞。”[4]2521此詩作于杜甫居成都草堂時期,“江”即浣花溪。杜甫此時被貶官,就好像鷹隼困于樊籠,仍然期盼回歸朝廷。此詩雖是詠物實是自詠,杜甫自傷時運不通,借詠鸂鶒排遣滯留的憂傷。“且無鷹隼慮,留滯莫辭勞”,雖然有樊籠的苦楚,但是可免除鷹隼的搏擊,如今滯留,只能隨遇而安,詩人只能聊以自慰?!督嫿曲椄琛芬脖磉_了詩人生不逢時的感慨,浦起龍曰:“公畫鷹詩,率以飛飏搏擊寄興,此獨不飛為慨。蓋亦失職者之言也?!保?]2635這首詩寫于 762 年,處于杜甫漂泊時期。760年至770年,杜甫漂泊西南,先后在成都、梓州、間州、云安、夔州及湖北等地漂泊,他遠離了政治中心,過著貧苦的生活,但依舊關心國家百姓?!拔娜松硖幧鐣邮幹校鶗ぐl(fā)出具有生命力的優(yōu)秀作品?!保?]詩中“楚公畫鷹鷹戴角,殺氣森森到幽朔”極力描寫角鷹的殺氣橫溢,但筆鋒一轉曰:“梁間燕雀休驚怕,亦未摶空上九天”。燕雀不必驚怕,因為這只畫上的鷹并不能騰空九天。鷹雖鷙鳥,終究是在畫上,不能騰飛云霄,頗有感慨鷹獨不飛的失落惆悵之意。在這些詩歌中,杜甫以鷹自比,表達了生不逢時的感慨。
首先,鷹剛健勇武,動作敏捷,廝殺勇猛,攻擊性極強,詩人便借鷹表現(xiàn)人的勇猛迅疾,所向無敵?!侗闭鳌吩疲骸八媒扎楎v,破敵過箭疾”,“鷹騰”,指如鷹一樣飛騰,迅速超過疾箭,言軍士如鷹之飛騰,勇猛迅捷,作戰(zhàn)迎敵比飛箭還快,形容戰(zhàn)士驍勇善戰(zhàn);《王兵馬使二角鷹》一詩,先寫角鷹側目視天地時的勇銳,繼以“杉雞竹兔不自惜,溪虎野羊俱辟易”形容角鷹的威懾力,最后以角鷹比作王兵馬使,希望他以威猛迅疾之勢,掃除寇亂奸邪;《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其一》中“老馬夜知道,蒼鷹饑著人”二句,《晉書·慕容垂載記》:“權翼諫苻堅曰:‘且垂猶鷹也,饑則附人,飽則高飏,遇風塵之會,必有陵霄之志’。”[4]1157蒼鷹“著人”比喻軍士樂為重用,這里是以“蒼鷹”來比喻軍士之敢入,制勝如神。
其次,鷹擊長空,高飛云端,燕雀不及,詩人借助高翔之鷹,表現(xiàn)人的凌云之志和卓越才華?!端蛷牡軄喐昂游髋泄佟分小笆⑾您楒罁?,時危異人至”二句,趙次公曰:“今節(jié)侯應盛夏,而鷹隼擊,則有所搏取不得不擊。譬之時危亂,則須異人,故異人自然來至也。異人,正指其弟亞矣。”[4]855詩人鼓勵從弟在時危中像盛夏的鷹隼一樣奮力博取,干出一番大事業(yè),同時也贊美了從弟的卓越才華,感慨悲壯,使人振奮?!斗詈喐呷迨咕分小膀戲t開道路,鷹隼出風塵”二句,以鷹隼飛騰之快比喻才人得位,可以大行其志?!案呷迨咕奔锤哌m,這時高適已經(jīng)由彭州刺史轉任蜀州刺史,杜甫準備前往會晤,行走前以詩代簡,向高適打招呼,贊美高適既是才子,又居高位。
最后,鷹灑脫不拘,絕少依靠群體捕獵,更多是獨自行動,詩人借助“鷙鳥之不群”表現(xiàn)人的卓爾不群、特立獨行?!端屠钚崱分杏小按庇泻历?,生子毛盡赤”二句,“豪鷹”即大鷹,魏?!耳椯x》曰:“立如植木,望似愁胡,嘴同利劍,腳等荊枯。亦有白如散花,赤如點血?!保?]1086趙次公曰:“以物之奇俊者,譬李舟也。”李舟,隴州人,有文學俊辯,志氣高,詩人以鷹之奇俊喻李舟卓爾不群;《贈特進汝陽王二十二韻》中有“仙醴來浮蟻,奇毛或賜鷹”二句,蔡夢弼曰:“謂玄宗賜王名鷹,以旌其特立不群也。”[4]128《贈別賀蘭铦》感嘆賀蘭的困窮,嘆息群小得志。詩曰:“老驥倦驤首,蒼鷹愁易馴”,饑鷹所憂慮的是容易被人馴養(yǎng),這里用“饑鷹”來比喻賀蘭铦,贊美其不因困窮而屈求于人的高尚品質。
詩人還借鷹發(fā)表議論。如《秦州雜詩·其十一》:“蕭蕭古塞冷,漠漠秋云低。黃鵠翅垂雨,蒼鷹饑啄泥。薊門誰自北,漢將獨征西。不意書生耳,臨衰厭鼓鞞?!保?]1439詩人借鷹表現(xiàn)英雄失路的悲涼和人民生活的疾苦。這首詩作于唐肅宗乾元二年秋天,此時關內大饑,時局動蕩,民生疾苦,杜甫對政治深為失望,便拋棄華州司功參軍這個小官,率家西行,流寓秦州,以采藥賣藥為生。從“蒼鷹饑啄泥”可見塞雨之繁,民生之困苦,也展現(xiàn)了邊遠山區(qū)所特有的蕭條景象。“文藝作品中的‘風景’,一方面來源于客觀自然之物質實體,另一方面,又是創(chuàng)作主體表達特定意識和價值的文化實踐,是創(chuàng)作主體建構、想象、生產(chǎn)、形塑的產(chǎn)物。”[6]黃鵠、蒼鷹困在泥途,不得翱翔,雨大將不得其任,詩人以此比喻君子為小人所擠,英雄無用武之地,讓人觸景傷心?!犊嘤攴罴碾]西公兼呈王征士》反映了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揭露唐王朝政治的黑暗,針砭時弊。此詩作于天寶十三載八月,《新唐書·五行志一》云:“(天寶)十三載秋,大霖雨,害稼,六旬不止?!保?]476可見“苦雨”之害。鷹、隼皆猛禽,張華《鷦鷯賦》:“蒼鷹鷙而受緤,……屈猛志以服養(yǎng)?!保?]479趙次公曰:“鷹隼亦屈猛,而不能奮飛,況瑣瑣如烏鳶何所蒙賴乎!此方是言君子小人皆不得其所也?!保?]479鷹隼這樣的猛禽因為受苦雨影響都不能奮飛,何況小小的鳥鳶呢,君子小人皆不得其所。這些發(fā)表議論的詩歌大多寫于安史之亂后,詩歌中也反映出國家的衰弊,人民的疾苦。杜甫始終關注著社會民生,這些詩歌表達了詩人對賢人失志、人民受奴役的悲憫。《送高三十五書記》也發(fā)表了他對時政的議論。高適早年十分貧窮,詩人以“饑鷹”比喻高適,《三國志·魏書·呂布傳》云:陳登喻呂布曰:“登見曹公言:‘待將軍譬如養(yǎng)虎,當飽其肉,不飽則將噬人?!唬骸蝗玎l(xiāng)言也。譬如養(yǎng)鷹,饑則為用,飽則揚去。’其言如此?!保?]390查慎行曰:“此蓋深不滿于哥舒之窮兵,而惜高生之側翅相隨也?!保?]393杜甫大概是對哥舒之窮兵深有不滿,而遺憾高適側翅相隨,隱晦地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
另外還有乾元元年所作的《義鶻行》,借義鶻的忠義之舉激勵壯士的忠肝義膽,警醒世人。詩人自言這是一個潏水岸邊的樵夫講給他的故事,詩人有感于鶻之義,便寫下了這首詩?!读x鶻行》講述了一個鶻殺白蛇、為蒼鷹報仇雪恨的生動故事:一對蒼鷹在陰崖的柏樹頂上養(yǎng)了一群幼雛,白蛇爬上鷹巢把雛鷹吞吃了。雄鷹飛到遠處覓食,雌鷹無力制止,只能心酸悲鳴。雄鷹回來見此狀怒不可遏,翻身飛入林中領回了一只健鶻。健鶻滿懷義憤,俯沖而下將白蛇折尾穿腸擊斃,為蒼鷹報仇雪恨后就一去無蹤。義鶻行俠仗義,功成身退,讓人感動。這首詩總敘義鶻為鷹父報仇,大逞勇力,雪憤懲仇,十分痛快;仁慈義勇,慷慨激昂,打動人心。許昂霄曰:“公雖備員朝右,未蒙國士之知,無可建功,故聞義鶻之事而有慨焉。”[4]1115鶻即鷙鳥,能俯擊鳩鴿而食。此詩不單詠鳥,而是借義鶻的忠義之舉激勵壯士的忠肝義膽,激勵朋友勇于義舉,壯士奮不顧身。詩歌寓意于鳥,由鳥及人,贊頌了義士勇于助人的高尚品質,以達警醒世人的作用。此時的鷹意象不再局限于呈現(xiàn)力量、速度等外部特點,而是結合了人世的倫理道德等觀念,表現(xiàn)了詩人對現(xiàn)實和個體存在的熱切關注。
不管是借鷹表達積極用世的愿望,還是借鷹展示抑郁不平的心情,都是詩人內心世界的深刻反映。詩人對鷹的敘寫或賦予其上的思想內容同詩人自己的遭遇和追求密切相關。青年時,杜甫受奉儒守官的家世出身的影響,立志高遠,以鷹隼自許;面對國家的強盛,更使他渴望像搏擊長空的鷹隼一樣平寇亂,濟蒼生。此時杜詩中的鷹往往神態(tài)威猛、英氣逼人,與詩人樂觀自信的昂揚心態(tài)相契合。經(jīng)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詩人沒有了盛唐時期那種自信與豪邁,鷹的形象失去了以往的勃勃生氣,即使尚能描繪得颯爽英姿,但一接觸現(xiàn)實便黯然傷懷。詩人以鷹喻己,表達生不逢時的感慨;以鷹喻人,贊美友人、將士等勇猛敏捷、卓爾不群,激勵他們對國事有所作為;詩人還借鷹發(fā)表議論,對頹勢難遏、黑暗腐敗的社會予以揭露與抨擊。鷹意象便被注入了深廣的社會內容,更顯深沉博大,給人強烈的心靈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