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純
所謂校園危機,是指在事先沒有預警的情況下圍繞學校發(fā)生的、可能直接或間接威脅到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會帶來不良后果的緊急事件,如傷害學校師生、破壞教學設施、損壞學校形象和聲譽等。此類事件具有發(fā)生時間短、發(fā)展速度快、波及范圍廣、超出學校預期等特點,如不及時處置,極易出現次生災害,帶來更大的風險。
美籍奧地利學者貝塔朗菲認為,宇宙、自然、人類社會由于人類設定的參照系不同而分屬于不同的子系統(tǒng),也就是說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大到宇宙,小到個體都存在于系統(tǒng)中。這就是系統(tǒng)論的基本思想,系統(tǒng)論將需要研究和處理的目標看作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用整體性思維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人和事。如果用系統(tǒng)論的觀點來審視校園危機,會發(fā)現校園危機的產生及發(fā)展由多種因素組合而成。
危機雖然發(fā)生在校園,但其背后卻有著個體、家庭、社會及校園的深層原因。因此,應對校園危機要有整體性思維,只有認真排查各類校園隱患,坐實應急預案,才能在危機到來之時破解危機。
近幾年來,青少年自殺、自殘等事件大多有著明顯的個體因素。抑郁癥、躁狂癥、雙相障礙、自閉癥等精神類疾病在發(fā)病過程中造成的校園危害已經屢見不鮮。有關部門應盡快發(fā)布關于“校園心理危機識別與干預”的文件,明確學校及教師的職責范圍,建立此類危機的“早期報告制度”,以避免校園危機的發(fā)生。
家庭因素是導致校園危機的第二大因素。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庭關系失和、教養(yǎng)方式不當、父愛母愛缺位和不良熏陶等,都極有可能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及行為偏差。學校可借助家校合作平臺進行心理宣教,讓家長了解不同年齡段孩子對應的心理需求及行為特點,把生命教育融入孩子成長的每個瞬間,讓孩子從小就了解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生命觀。
學校要制定詳細的危機干預預案,包括事前的預防、過程的管控、善后的處置。要針對可能發(fā)生的隱患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如建設符合公共安全教育要求的物質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
總之,校園危機干預要有整體性思維。只有按照系統(tǒng)論的方法分門別類、綜合治理,才能未雨綢繆,減少校園危機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