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芳 李鑫
摘? ?要:法治思維是運用法治基本原則、價值理念及原理認識和解決問題的理性思維形態(tài),是政治思維、治理思維。法治思維在民法典中的運用主要體現(xiàn)在民法典的編纂指導思想遵循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基本原則,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貫徹落實了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要求,體現(xiàn)了“共同推進,一體建設”的法治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思維。
關 鍵 詞:法治思維;《民法典》;法治道路;國家治理;一體建設
中圖分類號:D923?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7-8207(2021)11-0093-12
收稿日期:2021-09-17
作者簡介:白芳,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李鑫,吉林吉天行律師事務所律師,研究方向為刑事辯護。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課研究專項“高校青年政治信仰培育及政治引領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9VSZ043;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教育廉政理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7JDJYLZ03。
法治是法治思維的前提和基礎,法治思維不僅包含司法思維、裁判思維等法律思維,更是一種政治思維、治理思維。[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起來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盵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作為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和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舉措,從編纂的指導思想到創(chuàng)新制度和價值理念都充分運用了法治思維,是黨領導立法取得的重大成果。
一、民法典編纂遵循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基本原則
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fā),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基本原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編纂民法典的基本原則和指導思想。
(一)堅持黨的領導
《民法典》是黨領導立法的典范。首先,把編纂民法典提上日程源自十八屆四中全會的部署。十八屆四中全會作為黨的歷史上第一次專題研究法治的中央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完善黨對立法工作中重大問題決策的程序”,“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問題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黨組向黨中央報告”,強調要 “加強市場法律制度建設,編纂民法典”。正是黨中央站在國家治理的高度,依據我國基本國情、法治建設實際和人民意愿,作出了編纂民法典的決策部署,拉開了編纂民法典的序幕。其次,民法典編纂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體例結構等重大問題是按照法定程序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確立的。從2015年編纂工作正式啟動開始,全國人大常委會黨組就多次向中央請示、匯報民法典編纂的相關重大問題,并堅決落實黨中央的重要指示和明確要求,努力把黨的政策、方針融入法律制度、規(guī)則之中。習近平總書記于2016年6月、2018年8月和2019年12月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分別審議民法總則、民法典各分編、民法典三個草案。[3]正是因為堅持黨的領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指導方針和基本原則,才取得了民法典編纂工作的成功,使民法典成為習近平總書記所評價的“一部體現(xiàn)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順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的民法典”。[4]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原則,體現(xiàn)了鮮明的人民立場,實質上回答了“法治為了誰,依靠誰,保障誰”的根本問題。[5]人民是我國政權的基礎,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價值追求。[6]黨領導編纂民法典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日益增長的新需要,更加充分、有效地維護人民權益。[7]
民法典編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原則,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貫徹保護人民權利的立法宗旨?!睹穹ǖ洹返谝粭l開宗明義表達了立法初衷:“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弊鳛槊袷骂I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民法典》把抽象的人民利益具體化為民事主體的民事權利和利益予以全面保護,從一般到具體、從生前到死后、從物質到精神、從個人到家庭,貫穿始終的主線即是確認和保障民事權利。二是維護社會實質公平正義,積極回應民生需要和社會關切。如結合疫情防控等突發(fā)緊急情況,增加了臨時監(jiān)護制度,使被監(jiān)護人的權利在監(jiān)護人不能履行或怠于履行監(jiān)護責任的情況下能夠得到及時保護;增加了居住權制度,為以房養(yǎng)老提供制度依據;明確規(guī)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限屆滿的,自動續(xù)期”①,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的房屋所有權。三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制度安排?!睹穹ǖ洹返诙l規(guī)定:“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第三條規(guī)定:“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利受法律保護”,與之相對應,《民法典》總則編第五章民事權利的具體規(guī)定中,第一百零九條至第一百一十二條是關于人格權和身份權的規(guī)定,之后才是對物權、債權等財產權利的規(guī)定,這種“人前物后”的安排,體現(xiàn)了《民法典》對人的主體地位的重視和以人為本的立法理念。人格權單獨成編,凸顯了《民法典》加強人權保護和人文關懷的理念,扎扎實實地為人民群眾更有尊嚴地生活提供法律保障。
(三)堅持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fā)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堅持從實際出發(fā),求真務實的實踐性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鮮明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從我國實際出發(fā),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相適應,既不能罔顧國情、超越階段,也不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guī)?!盵8]《民法典》主要著眼于三個方面的中國國情和實際:一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客觀實際,二是中華五千年法制文明源遠流長、影響深遠的實際,三是全球化背景下人類法治文明交流互鑒的實際,修改、完善和增加了部分法律條文。如《民法典》物權編中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的相關規(guī)定與我國社會主義集體土地所有制密切相關,但與國外的永佃權是有根本區(qū)別的。而動產和權利擔保制度方面則引入比較法的登記對抗制度,明確了“登記在先則權利優(yōu)先”規(guī)則,基本確立了擔保物權實現(xiàn)的統(tǒng)一優(yōu)先順位規(guī)則,[9]有助于解決中小企業(yè)融資難的問題,激發(fā)經濟發(fā)展內在動力,對接國際營商環(huán)境評估標準?!睹穹ǖ洹坊橐黾彝ゾ幹忻鞔_了“親屬包括配偶、血親和姻親”,“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近親屬為家庭成員”,從法律上肯定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大家庭概念;為倡導家庭成員敬老恤幼、文明和睦、互助互愛,《民法典》明確規(guī)定了“有負擔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對于父母已經死亡或者父母無力撫養(yǎng)的未成年孫子女、外孫子女,有撫養(yǎng)的義務。有負擔能力的孫子女、外孫子女,對于子女已經死亡或者子女無力贍養(yǎng)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贍養(yǎng)的義務”。這些規(guī)定融合了中華傳統(tǒng)法理、情理和習慣,符合中國實際,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四)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立法工作要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和完善,闡明了提高立法質量的重要性,指出了“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質量的根本途徑”。[10]民法典編撰充分貫徹了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原則。首先,民法典編纂遵循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堅持問題導向,科學規(guī)劃立法步驟,按照黨中央“成熟一個通過一個”的工作思路,[11]先制定民事單行法律,在制度、實踐、理論、社會等各方面條件成熟正式啟動編纂民法典工作。民法典的編纂又分成兩步來推進,先制定民法總則作為民法典總則編,再編纂民法典各分編,最后合并為體系化、系統(tǒng)化的完整的民法典。為應對未來客觀實際的發(fā)展變化,民法典對有些制度的具體規(guī)定作了保留,為日后銜接配套的單行法律法規(guī)預留了接口,充分體現(xiàn)出立法的規(guī)律性、科學性和立法技術的嚴謹、成熟。其次,民法典編纂過程緊緊依靠人民,創(chuàng)新民主立法方式,主要體現(xiàn)在:一是起草工作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牽頭,成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法學會五家單位參與的民法典編纂協(xié)調小組[12]和工作專班;二是通過各種途徑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如將草案印發(fā)地方人大、基層立法聯(lián)系點,4次通過人大網公開征求意見,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審議民法典草案的過程中廣泛征求全國人大代表意見和建議;三是重視通過咨詢會、咨詢報告等形式吸收法學界專家、學者的專業(yè)意見。再次,依法立法最根本的是依憲立法,立法合憲?!睹穹ǖ洹返谝粭l規(guī)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既宣示了憲法是民法典的總根據,彰顯了民法典的合憲性基礎,又維護了憲法的權威和尊嚴,彰顯了憲法至上的法治原則。[13]
二、民法典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走對路。如果路走錯了,南轅北輒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舉措都沒有意義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一個管總的東西。具體講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舉出十幾條、幾十條,但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一條。”[14]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關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制度屬性和前進方向,意義重大。《民法典》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具體的制度創(chuàng)新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
《民法典》第一條明確寫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告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立法宗旨和精神靈魂統(tǒng)攝和引領《民法典》全篇?!睹穹ǖ洹凡粌H在立法目的中宣示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且通過科學的制度設計將核心價值觀所蘊含的國家價值目標、社會價值取向、公民價值準則轉化到具體的民事法律規(guī)則之中,使核心價值觀貫穿《民法典》始終,成為《民法典》的靈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融入《民法典》,是一次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立法實踐,[15]彰顯了《民法典》的中國特色和精神內涵,體現(xiàn)了《民法典》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自信。首先,核心價值觀直接融入民法基本原則。《民法典》第四條至第九條涉及平等、自愿、公平、誠信、公序良俗、節(jié)約、保護生態(tài)等基本原則的規(guī)定,直接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是核心價值觀的原則表達。其中,第九條關于“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jié)約資源、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規(guī)定也被稱為綠色原則,其與第七條關于公序良俗的規(guī)定都是《民法典》相較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所做的基本原則的創(chuàng)新,均體現(xiàn)了《民法典》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法治思想。其次,核心價值觀全面滲透、轉化到各分編具體制度規(guī)定之中。如《民法典》物權編確立物權的平等保護原則,維護平等交易、公平競爭的經濟秩序;合同編中在保護合同自由和合同嚴守的基礎上注重維護合同正義,如增加了情勢變更、破解合同僵局以及完善格式條款等規(guī)則,體現(xiàn)了《民法典》對自由、誠信、公平、正義等價值原則的制度表達;人格權編對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肖像權、個人信息等的全面保護是對“自由”“法治”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詮釋,如規(guī)定“從事與人體基因、人體胚胎等有關的醫(yī)學和科研活動,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國家有關規(guī)定,不得危害人體健康,不得違背倫理道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①;婚姻家庭編增加“家庭應當樹立優(yōu)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條款,以法律的形式維護家庭的和諧、穩(wěn)定,反映了中華傳統(tǒng)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繼承編規(guī)定了繼承人有法定喪失繼承權的行為,但“確有悔改表現(xiàn),被繼承人表示寬恕或者事后在遺囑中將其列為繼承人的”①,不喪失繼承權,這一制度設計既符合“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的中華傳統(tǒng)價值觀念,也融入了崇德向善、和諧和睦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侵權責任編對好意同乘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無償搭乘人損害的情形,明確規(guī)定“應當減輕其賠償責任”,體現(xiàn)了《民法典》對助人為樂、誠信友善的核心價值觀的肯定和弘揚。同時,在復雜疑難案件中,當《民法典》具體條文規(guī)定力有不逮時,法官可以根據目的解釋,引入核心價值觀進行價值判斷和取舍,使司法結論能夠經受住法理、情理、公理的檢驗和評判,為公眾所信服。
(二)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法典把我國多年來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的一系列重要制度成果用法典的形式確定下來,規(guī)范經濟生活和經濟活動賴以依托的財產關系、交易關系,對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6]《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明確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國家保障國有經濟的鞏固和發(fā)展?!睹穹ǖ洹穼椃ǖ南嚓P精神、原則通過具體條文予以貫徹落實,如《民法典》第二百零六條表明了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立場,第二百四十五條到第二百六十八條對國家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進行了確認和保護。為進一步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促進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民法典》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創(chuàng)新:
⒈增加特別法人制度?!睹穹ǖ洹房倓t編在營利法人和非營利法人的劃分基礎上,增加了特別法人,以彌補法人二分體系的不足,[17]便利了機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城鎮(zhèn)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以法人身份參與私法活動。這是我國獨有的法人制度,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為推動我國公有制經濟發(fā)展,特別是農村集體經濟發(fā)展、實現(xiàn)鄉(xiāng)村振興注入了活力。
⒉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睹穹ǖ洹反_認了修改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簡稱《農村土地承包法》)關于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分置的改革成果,物權編對耕地、草地、林地的承包期,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設立、登記、互換、轉讓和承包地征收補償等內容作了規(guī)定,刪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第一百二十八條關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期限不得超過承包期的剩余期限”的規(guī)定,放寬了流轉條件。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可以保留承包權,依法將經營權出租、入股、抵押或者采取其他方式進行流轉,這有助于促進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流動性,提高土地價值,緩解人地關系矛盾,更好地保障農民權益。
⒊放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依據未修訂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以下簡稱《土地管理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不能直接入市,不享有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人所享有的轉讓、互換、出資、贈與或者抵押等權利。2019年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刪除了對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限制,規(guī)定其進入市場的相關行為參照同類用途的國有建設用地執(zhí)行。《民法典》第三百六十一條規(guī)定:“集體所有的土地作為建設用地的,應當依照土地管理的法律規(guī)定辦理”。這一規(guī)定既是對土地制度改革成果的鞏固,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完善,為黨的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守正與創(chuàng)新中國民法典編纂體例
民法典編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堅定“四個自信”,從我國國情和法治建設實踐出發(fā),在編纂體例上獨樹一幟,采取七編制、不設債權編、人格權獨立成編、侵權責任獨立成編,繼續(xù)保持民商合一的民事立法傳統(tǒng),既堅持和繼承了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民事立法取得的成果,又有新的發(fā)展和突破。
⒈采用七編制的獨特體例。我國《民法典》整體結構上采取《德國民法典》總、分體例,但分則的設置與其分為債、物權、親屬和繼承四編不同,采取的是六編制,即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我國《民法典》采取的這種體例,與每編都對應著已有的單行法有關。除人格權編外,總則編對應《民法總則》(2017年),物權編對應《物權法》(2007年),合同編對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1999年),婚姻家庭編對應《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2001年修訂)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yǎng)法》(1998年修訂),繼承編對應《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1985年),侵權責任編對應《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2009年)?!睹穹ǖ洹氛窃诶^承和吸收新中國七十年來已有的民事單行法立法成果的基礎上,以法典化的形式系統(tǒng)編修而成,既保持法律的穩(wěn)定性,又通過適當的立、改、廢實現(xiàn)與時俱進。合同編通則補充完善了債的一般規(guī)則,明確了非合同之債的適用原則,因此不再單設債法總則。這種編纂體例,符合我國司法實踐的客觀實際,便于法律的適用。
⒉設立人格權編。這在大陸法系各國民法典中屬于首創(chuàng),為世界民事立法提供了中國范本。單設人格權編不僅在形式上凸顯了我國《民法典》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保障人民權益的立法宗旨,而且在內容上通過對人格權權利類型、內涵的界定,人格權保護體系的構建和信息時代新型人格利益及其保護規(guī)則的明確,實現(xiàn)了對人格權的全面性、開放性保護,貫徹落實了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保護公民人格權的要求,從立法上切實回應了人民的法治需求。人格權獨立成編是我國法治文明和人權保障事業(yè)取得巨大進步的重要象征,彰顯了鮮明的中國特色。
⒊堅持民商合一的傳統(tǒng)體例。面對民商合一和民商分立兩種立法模式,從制定《民法通則》時起,已經通過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規(guī)定將商事關系納入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范疇,奠定了民商合一的基礎。民商事立法一直遵循《民法通則》所確定的思路,把商事法律規(guī)范納入到民事法律制度之中,逐漸形成了以《民法通則》為核心的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等商事單行法在內的民商事法律體系。[18]民法典編纂承襲民商合一傳統(tǒng),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既有民商事活動須共同遵循的原則和制度,又有對商事活動的直接規(guī)定,與商事單行法構成了普通法和特別法的關系。因此,我國的民商合一與瑞士、意大利采取的典型合一制不同,是符合我國法制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國情的正確選擇。
三、民法典堅持了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只有全面依法治國才能有效保障國家治理體系的系統(tǒng)性、規(guī)范性、協(xié)調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會共識。[19]民法典作為一部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民事基礎性法律,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公民權利宣言書”,它用法律手段協(xié)調和配置私權與公權,在調整民事主體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同時,很多規(guī)定同有關國家機關直接相關,是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制度載體。對此,可以從以下四個維度來理解:
(一)確認和保護私權,明確民事主體的可為與不可為
《民法典》賦予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等各類民事主體充分的自由、平等權利?!睹穹ǖ洹返谖鍡l規(guī)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體現(xiàn)了私法自治,法無禁止即自由,“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不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在許多法定情形下明確規(guī)定“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等?!睹穹ǖ洹吩诔浞直U纤綑嗟耐瑫r,為防止權利濫用和私法自治的盲目性,又對其進行必要的限制,規(guī)定“民事主體行使權利時,應當履行法律規(guī)定和當事人約定的義務”,“不得濫用民事權利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①,加強公權力的宏觀管理和調控,如第四百九十四條第一款規(guī)定“國家根據搶險救災、疫情防控或者其他需要下達國家訂貨任務、指令性任務的,有關民事主體之間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權利和義務訂立合同”,該條第二款、第三款也規(guī)定了強制締約的情形。一方面,通過保護民事主體在民商事活動中的意思自治,激發(fā)了民事主體參與市場活動的積極性;進一步規(guī)范公權力的行使,壓縮自由裁量權空間,減少不必要的行政管理行為對市場活力的干擾,從而實現(xiàn)社會自我調節(jié)、提高社會治理效率。另一方面,通過對私法自治加以必要限制,克服其局限性、盲目性,有助于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交易安全,在各種利益間做好協(xié)調和平衡,從而實現(xiàn)國家治理的最優(yōu)效果。
(二)明確公權力邊界,規(guī)范和引導公權力積極作為
《民法典》通過基本原則和具體條文的規(guī)定,明確規(guī)定了公權力的邊界。民法基本原則對民事主體的民事權利和自由的確認與保護,即是對公權力的約束和限制?!睹穹ǖ洹返谌龡l規(guī)定:“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痹摋l“任何組織和個人”當然也包含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睹穹ǖ洹愤€在具體條文中對國家公權力的邊界作了界定,如第一百一十七條對國家征收、征用行為作了明確限定,必須是基于公共利益的目的,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才能征收、征用不動產或動產,并且應當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第二百四十三條詳細規(guī)定了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組織、個人的房屋以及其他不動產,需要給予的補償,包括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保障被征收住宅人的居住條件等,明確了“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征收補償費等費用?!?/p>
《民法典》規(guī)范和引導公權力積極有為,為公民權利保駕護航。一是直接明確相應國家機關必須履行的職責和義務。如《民法典》侵權責任編明確規(guī)定發(fā)生高空拋物墜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公安等機關應當依法及時調查,查清責任人”①。這是《民法典》的創(chuàng)新性規(guī)定,通過立法明確要求公安機關積極作為,依靠其專業(yè)技術手段,及時查證侵權責任人,讓侵權人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二是為檢察公益訴訟提供實體法依據和拓展方向?!睹穹ǖ洹反_認了對英雄烈士的相關人格權保護,促使最高人民檢察院修訂了《關于檢察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將“英烈保護”正式納入檢察公益訴訟案件范圍,加強了對英烈權益的保障力度,有利于在全社會形成保護英烈權益、弘揚英烈精神的良好氛圍;《民法典》增加了生態(tài)環(huán)境損害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明確了有關生態(tài)環(huán)境損害的修復責任和賠償規(guī)則,為人民檢察院進一步完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公益訴訟制度提供了民事基礎法律的支持,有效破解了公益訴訟實踐中遇到的爭議問題;《民法典》完善了生產、銷售缺陷產品的侵權人應負懲罰性賠償責任的相關規(guī)定,這為食品藥品領域的公益訴訟提供了直接的參照依據,有利于保障人民“舌尖上的安全”。除了上訴列舉的三種公共利益,《民法典》的許多條款、制度都涉及到公共利益保護和不特定多數人的救濟,為檢察公益訴訟案件范圍的拓展提供了制度空間,有助于更好地發(fā)揮司法在維護公益方面的作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
(三)明確包括習慣在內的各種社會規(guī)則的效力,倡導糾紛的多元化解
一是認可了習慣的法律效力?!睹穹ǖ洹返谑畻l規(guī)定:“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guī)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边@條規(guī)定認可了習慣和公序良俗的法律效力,不違背公序良俗的習慣在沒有法律規(guī)定的情況下,可以作為民法的法律淵源予以適用。這使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時對規(guī)則能更加明晰、確定,減少因對規(guī)則的無知和誤解,而出現(xiàn)糾紛和利益損失;二是認可了團體決議行為的效力?!睹穹ǖ洹房倓t編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二款規(guī)定:“法人、非法人組織依照法律或者章程規(guī)定的議事方式和表決程序作出決議的,該決議行為成立”。該條款確認了團體規(guī)約、章程、決議行為的效力,認可了社會組織通過團體協(xié)議等管理共同事務的一種治理方式,有利于降低國家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三是《民法典》分則確認了規(guī)章、國家規(guī)定對民事活動的調整。如第二百九十四條規(guī)定:“不動產權利人不得違反國家規(guī)定棄置固體廢物,排放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噪聲、光輻射、電磁輻射等有害物質”;第一千二百二十二條的規(guī)定,醫(yī)療機構開展診療活動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guī)范的規(guī)定??傊瑢Ω鞣N社會規(guī)則效力的明確,有利于發(fā)揮法律的指引作用和評價功能,降低治理成本,提升國家治理效率。
除了依靠訴訟途徑解決民事糾紛,《民法典》還倡導通過調解、和解、仲裁等多元方式化解矛盾糾紛。物權編在物權保護中規(guī)定物權受到侵害,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途徑解決;婚姻家庭編第四章離婚中,不僅規(guī)定離婚訴訟要調解前置,而且在選擇訴訟前,把有關組織的調解作為和訴訟并列的選項列入條文,規(guī)定“夫妻一方要求離婚的,可以由有關組織進行調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在繼承編第二章法定繼承中規(guī)定“遺產分割的時間、辦法和份額,由繼承人協(xié)商確定;協(xié)商不成的,可以由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①,這里把人民調解和訴訟兩種糾紛解決機制并列備選?!睹穹ǖ洹烦珜Ъm紛的多元化解,有助于把矛盾和風險及時化解在基層、解決在基層。
(四)積極回應人民關切的社會熱點問題
《民法典》堅持問題導向、法效導向,積極回應人民關切的社會熱點問題,加強立法解決實際問題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用良法善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如為回應社會中出現(xiàn)的“好人難當”現(xiàn)象,新增見義勇為免責條款,《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條規(guī)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對于“校園貸”“套路貸”和非法放貸行為,《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條明確規(guī)定禁止高利放貸,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guī)定;回應高鐵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多次出現(xiàn)的“霸座”現(xiàn)象,《民法典》第八百一十五條客運合同部分對旅客義務的規(guī)定增加“旅客應當按照有效客票記載的時間、班次和座位號乘坐”;確立“自甘冒險”規(guī)則,回應生活中在一些對抗性比較強的體育運動中自愿參加者因其他參加者而受到損害,由誰來承擔責任的問題,這一規(guī)則的明確對于學校等機構組織開展正常的文體活動具有積極意義。《民法典》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回應還涉及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器官捐獻的基本規(guī)則、關于人體基因和人體胚胎的醫(yī)療科研活動的底線規(guī)則、禁止性騷擾的規(guī)定、將虛擬財產列入保護對象,等等。對于社會熱點的積極回應,反映了《民法典》與時俱進的實踐特色和時代特色,持續(xù)地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提供法律保障。
四、民法典堅持了“共同推進,一體建設”的法治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思維
“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zhàn)略布局,體現(xiàn)了法治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思維?!睹穹ǖ洹肥屈h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部署“加強重點領域立法”的重要成果,是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轉化為法律法規(guī)的典范,《民法典》的制定和頒行本身就是黨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的體現(xiàn)。同時,《民法典》作為市場經濟的基礎性法律、保護私權的宣言書和基本法,其貫徹實施與各級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密切相關?!睹穹ǖ洹穼τ凇肮餐七M,一體建設”思想的貫徹落實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民法典》為“共同推進,一體建設”提供制度供給
《民法典》根據憲法而制定,作為一部“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20]在構建規(guī)范有效的民事權利保護體系的同時,也為鞏固國家經濟基礎和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fā)展、追求實質公平正義而作了許多涉及公法性的制度安排,直接體現(xiàn)出“共同推進,一體建設”思想。一是關于“國家”作為民事主體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相關規(guī)定。首先,《民法典》總則編用特別法人(第九十六條)和機關法人(第九十七條)制度賦予“國家”參與民事活動的主體資格。其次,《民法典》物權編第二百五十五條、第二百五十六條確認了國家機關及國有事業(yè)單位的財產處分權,即對其“直接支配的不動產和動產,享有占有、使用以及依照法律和國務院的有關規(guī)定處分的權利”。再次,確認國家投資權,國務院、地方政府可以代表國家投資企業(yè)、享有相應權益(第二百六十五條),也可以和其他主體(集體、私人)共同出資組建混合所有制企業(yè),在出資范圍內依法承擔有限責任(第二百六十八條)。這些規(guī)定明確了公有制產權在市場經濟中的運行規(guī)則,使我國的國家經濟基礎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能夠依法鞏固和發(fā)展,國家、政府與其他社會力量共同在民法典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規(guī)則下,平等、自愿、公平、依法參與市場經濟活動,深刻體現(xiàn)了“共同推進,一體建設”思想。二是關于監(jiān)護制度的規(guī)定。首先,進一步完善以父母近親屬為法定監(jiān)護人的家庭監(jiān)護制度,增加了以遺囑、協(xié)議等方式確定監(jiān)護人的規(guī)定(第二十九條、第三十條、第三十三條),明確監(jiān)護應遵守最有利于被監(jiān)護人利益的原則,最大程度地尊重被監(jiān)護人的真實意愿。其次,把基層自治組織和社會力量納入監(jiān)護人范圍,在法定情形下,被監(jiān)護人所在地的居委會、村委會應承擔監(jiān)護職責,學校、醫(yī)療機構、婦聯(lián)、殘聯(lián)等社會組織也負有法定范圍內的監(jiān)護義務(第三十六條第二款);再次,國家民政部門承擔兜底保護責任。[21]《民法典》在總則民事主體制度的部分以單獨一節(jié)、14個法律條文來詳細規(guī)定監(jiān)護制度,其立法深意在于對未成年人和能力不足的成年人的權益保護不只是婚姻家庭內部的問題,而是關系到社會和諧發(fā)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民生問題,是國家和社會應予高度關注和保護的弱勢群體人權問題。當家庭無力或拋棄、濫用監(jiān)護權時,國家和社會必須進行應有的救濟和保護,該制度的具體法律規(guī)定鮮明地體現(xiàn)出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思想。三是關于業(yè)主的建筑物區(qū)分所有權制度。根據《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二百八十四條的規(guī)定,業(yè)主可以通過設立業(yè)主大會及選舉業(yè)主委員會來管理建筑物區(qū)劃內業(yè)主共有的財產或者委托物業(yè)服務企業(yè)或其他管理人來管理,體現(xiàn)了建設法治社會所鼓勵的社會組織的依法自治;規(guī)定了政府有關部門、居民委員會應當對設立業(yè)主大會和選舉業(yè)主委員會給予指導和協(xié)助(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二款),物業(yè)服務企業(yè)或者其他管理人應當執(zhí)行政府依法實施的應急處置措施和其他管理措施,積極配合開展相關工作(第二百八十五條第二款),業(yè)主負有包括交付物業(yè)費、配合政府依法實施應急處置措施等在內的各種義務,當業(yè)主不履行相關義務時,當事人可以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或投訴,有關行政部門應當依法處理(第二百八十六條第三款)。過去的實踐表明,單純依靠業(yè)主個人或業(yè)主委員會等群眾組織來維權往往不能獲得理想效果,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給予積極指導和協(xié)助,政府管理與社區(qū)自治有效結合、一體建設,才能達到令群眾滿意的治理效果。
(二)《民法典》是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重要抓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法治政府建設是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要率先突破”。[22]《民法典》為各級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標示邊界、設定規(guī)則、提出要求,是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抓手。根據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把民法典作為行政決策、行政管理、行政監(jiān)督的重要標尺”,[23]行政機關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依法放權,克守權力邊界不越位。以《民法典》為依據,充分尊重民事主體享有的各項民事權利,法律沒有限制性規(guī)定的,不得作出減損其合法權益或增加其義務的決定,杜絕權力濫用,為保護人民權利而克守公權邊界;充分尊重和保護民事主體意思自治,尊重交易習慣和公序良俗,法無禁止即自由,做到不該管的堅決不管,防止行政亂作為。其次,依法行權,依職權積極作為不缺位。行政機關必須嚴格以法律法規(guī)的明確授權為依據,一方面,行使權力時要合法、合理,注意保護相對人的民事權利,如對個人信息的處理不得過度,處理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圍要明示(第一千零三十五條),對履行職責中知悉的自然人隱私和個人信息應當予以保密(第一千零三十五九條);另一方面,該管的一定要管好、管到位,如涉及到食品藥品安全、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等關系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涉及到社會弱勢群體的保護問題以及征收征用補償、人格權保護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有關行政機關必須要依法、依職權積極作為、有效干預?!睹穹ǖ洹返谖灏偃臈l明確規(guī)定“對當事人利用合同實施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行為的”,市場監(jiān)督管理和其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必須依法處理。再次,服務便民,回應群眾關切?!睹穹ǖ洹返木袷且匀嗣駷橹行模婪ㄐ姓?、法治政府建設的本質要求也是以人民為中心,[24]因此,貫徹實施《民法典》,行政機關必須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水平,積極回應群眾訴求。如涉及到行政登記、行政許可的事項,應盡可能地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為方便群眾、服務群眾而減少環(huán)節(jié)、提高效率、節(jié)約成本。最后,遵守契約,做誠信政府。當政府作為民事主體參與市場經濟活動時,也是《民法典》所調整的法律關系中的平等主體,必須遵循《民法典》所倡導的誠信原則,依法訂立合同、履行合同。
(三)《民法典》是開展普法宣傳、增強全民法治觀念的重要依托
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離不開全民守法的社會氛圍,加強普法教育、提升全民法治觀念是“共同推進,一體建設”的應有之義。民法是與人民生產生活聯(lián)系最密切的法律,對每個人來說一生都要與民法打交道,受民法規(guī)范的指引。對于公眾而言,《民法典》是最有用的一部法律,成為最適合做普法宣傳的法律,是增強全民法治觀念的重要依托。因《民法典》體系龐大,單次的普法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針對受眾對象的不同,把群眾最關心、最需要的法律知識帶給他們,讓群眾真正有觸動、有收獲、聽得懂、用得上。如在城市社區(qū)對中老年人宣講,要重點講清楚居住權制度、業(yè)主的權利義務、物業(yè)服務合同、中介合同、涉及子女贍養(yǎng)和繼承的制度以及高空拋物、飼養(yǎng)動物損害責任等各類與其生活密切相關的侵權責任的規(guī)定;在農村對農民宣講,要重點講清楚土地承包三權分置和農民收入的關系,《民法典》對征收征用補償的規(guī)定以及婚姻家庭、繼承等法律規(guī)定;在學校對青少年宣講,要注意結合思想品德教育,介紹與他們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如了解自己作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享有哪些權利、法律是如何保護自己的權益的,引導他們樹立規(guī)則意識、權利意識,自覺尊法守法。
【參考文獻】
[1]謝暉.論法治思維與國家治理[J].東方法學,2021,(2).
[2][3][4][10][14][15][19][20][22][23]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92,278,279,95,
279,280,3,278,4,281.
[5]周佑勇.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立場及其根本觀點方法[J].東南學術,2021,(3).
[6]王遠才.堅持人民至上的邏輯理路[J].行政與法,2021,(1).
[7][11]王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二二年五月二十二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N].人民日報,2020-05-23.
[8]習近平.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J].求是,2015,(1).
[9]龍俊.民法典中的動產和權利擔保體系[J].法學研究,2020,(6).
[12]梁慧星.中國民法總則的制定[J].北方法學,2017,(1).
[13]張文顯.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一般理論[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6,(3).
[16]陳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的理論意蘊與實踐樣態(tài)[J].理論探索,2021,(3).
[17]陳小君.民法典“特別法人”入法動因、功效與實踐[N].檢察日報,2020-07-15.
[18]柳經緯.《民法典》:新中國民事立法的集成[J].貴州省黨校學報,2020,(4).
[21]孫憲忠.民法典實施要進一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J].學術前沿,2021,(1).
[24]馬懷德.習近平法治思想中法治政府理論的核心命題[J].行政法學研究,2020,(6).
(責任編輯:苗政軍)
On the Application of Legal Thinking in the Civil Code
Bai Fang,Li Xin
Abstract:Legal thinking is a rational thinking form of understand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by using the basic principles,values and principles of the rule of law.It is political thinking and governance thinking.The applic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thinking in the civil cod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compilation of the civil code,follow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socialist rule of law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dhering to the path of the socialist rule of law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mplemen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on the track of the rule of law,and reflecting the“joint promotion and integrated construction”Systematic and holistic thinking of the rule of law.
Key words:legal thinking;rule of law;national governance;integrated construction;the Civil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