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林月,黃柳向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2.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湖南 長沙 410007)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復損害導致固有腺體減少,伴或不伴腸腺化生和(或)假幽門腺化生的一種慢性胃部疾病[1]。胃癌前病變(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是指一類容易發(fā)生癌變的胃黏膜病理組織學變化,即胃黏膜異型增生和腸上皮化生,主要伴存于慢性萎縮性胃炎[2]。此病屬消化系統(tǒng)常見疾病,多見于中老年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上腹部不適、飽脹、疼痛,可伴有食欲不振、嘈雜、噯氣、反酸、惡心、口苦等癥狀,西醫(yī)認為此病與幽門螺桿菌(Hp)感染、膽汁反流、自身免疫等因素相關,主要予以根除Hp、保護胃黏膜、促進胃動力等對癥治療,缺少針對性治療方案,因易進展成胃癌,故被重視[3]。
中醫(yī)認為此病屬于“胃脘痛”“痞滿”“嘈雜”等范疇。近年臨床研究顯示,中醫(yī)藥在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中具有獨特優(yōu)勢,不僅能改善臨床癥狀,還能使病變胃黏膜不同程度逆轉[4]。黃柳向,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委員,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脾胃學說應用與創(chuàng)新專家委員會常務委員,從事中西醫(yī)結合內科學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25年,運用中西醫(yī)理論治療各種內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及疑難病,尤擅長于消化系統(tǒng)疾病診治,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有自己獨特的臨床思路,現將其臨證經驗介紹如下。
黃教授認為此病主要病位雖在脾胃,但與肝、腎、肺、心密切相關,主要病機可概括為“虛”“滯”“痰”“瘀”“濕”“毒”。正如《脾胃論》中云:“胃虛則臟腑經絡皆無以受氣而俱病。”五臟失和,津液疏布失常,氣血失調,痰瘀夾雜,蘊而化毒,則易發(fā)為本病。
《脾胃論》中指出:“土為萬物之母”“人以胃氣為本”;《臟器法時論》曰:“脾虛則腹?jié)M腸鳴,飧瀉,食不化”;《周慎齋遺書》曰:“脾虛食不磨,有宿食則酸,胃虛飲不消,有宿飲則嘈”,闡明脾胃虛弱為本病基本病機?!杜R證指南醫(yī)案·卷三·脾胃》曰:“納食主胃,運化主脾,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闡述脾升胃降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虛弱,則氣機升降失常,納運失司,壅滯中焦,發(fā)為本病?!兜は姆āぞ砣ち簟吩唬骸皻庋獩_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于郁”;《沈氏尊生·胃痛》中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氣相乘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指出肝氣郁結,氣機郁滯,失于疏泄,脾胃素虛,肝木易乘虛弱之脾土,造成肝郁脾虛之象。
《癥因脈治》曰:“脾胃素弱,日飲水谷,不能消受,停積中脘,則成痰飲而痛”;《臨證指南醫(yī)案》有“初病在經,久病入絡,以經主氣,絡主血”以及“胃痛久而屢發(fā),必有凝痰聚瘀”的記載。感受外邪、飲食不節(jié)、七情不暢、勞倦內傷等都可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水濕內生,郁而化熱,濕熱內蘊,煎灼津液,聚生痰濁,氣機不暢,從而導致血脈瘀阻,不通則痛。且陽明胃經為多氣多血之經,氣血運行不暢更加影響脾胃運化,痰瘀之邪聚于中焦,久而化熱,傷精耗氣,發(fā)為本病。此病也符合“百病多由痰作祟”“久病多瘀”的觀點。脾胃虛弱,運化失常,痰瘀互結,濕熱日久不化,醞釀成毒,則進一步發(fā)展為腸上皮化生及異型增生。
通過多年的臨床經驗,黃教授自擬莪蠶健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全方具有健脾柔肝、化痰祛瘀、行氣消痞之功[5]。且研究證明此方可通過抑制MMP-2在蛋白及mRNA方面的過表達,從而阻止新生血管形成,可用來治療胃癌前病變[6],臨床療效明顯。
2.2.1 脾虛氣滯期——健脾和胃、行氣疏肝 平素飲食不潔,或嗜食辛辣肥甘,脾胃之氣受損,運化失常,癥見胃脘部脹滿不適,進食后可加重,噯氣則舒,可有胃脘部隱痛,納呆,神疲乏力,可伴胸脅部疼痛或痞悶不舒、煩躁易怒,大便溏薄色黃,舌質偏淡,脈多弦。治法:健脾和胃、行氣疏肝。代表方:六君子湯合肝胃百合湯、柴胡疏肝散、逍遙散加減。黃教授善用經方,以黨參、茯苓、白術、炙甘草健脾益氣,使脾胃之氣得生,并在此基礎上重視肝胃同治,喜用柴胡、白芍相配伍,治療氣機郁滯效果佳,柴胡辛散補肝,白芍酸斂養(yǎng)血柔肝,二藥參合,剛柔相濟,動靜結合,達到疏肝解郁、柔肝止痛之功,使肝木調達而脾土得以運化。兼有畏寒怕冷陽虛者,加用理中湯溫中補虛;兼有肛門下墜脾虛下陷者,加用補中益氣湯升陽舉陷。
2.2.2 濕阻期——辛開苦降、寒熱并用 癥見胃脘部疼痛,食欲不振,口干,或甜或苦,伴有肢體困倦,大便質黏膩,舌質淡有齒痕或紅有齒痕,苔黃膩或薄黃,脈細。治法:辛開苦降、寒熱并用。代表方:半夏瀉心湯。脾虛運化失常,濕邪內生,濕性重濁黏滯,易阻滯氣機,故黃教授靈活運用辛開苦降之法,正如《溫病條辨》中提出“非苦無能勝濕,非辛無能通利邪氣”以及“苦與辛合,能降能通”的觀點,使胃氣通降之職自復,脾之升清功能得健,則疾病自除[7]。用苦寒之黃芩、黃連清熱祛濕,辛溫之半夏燥濕,人參、大棗、炙甘草甘溫健脾益氣和胃,再加入干姜,使全方溫清并用,補瀉兼施,上下調和,升降復常,使邪氣有出入。若濕邪與寒邪合并發(fā)為畏寒怕冷明顯,可增加干姜用量,酌情使用附子、肉桂、高良姜等溫中散寒之品;若濕邪與熱邪相合但頭汗出,苔黃厚,可加用黃連、厚樸、葛根等清熱祛濕之品;若有口干明顯、面部痤瘡等熱毒證,酌情加用連翹、金銀花、板藍根等;若濕邪日久不化,可酌情添加杏仁、薏苡仁、豆蔻仁,使?jié)裥皬纳?、中、下三焦分消?/p>
2.2.3 痰瘀互結期——化痰散結、和血化瘀 胃脘痛日久不愈,癥見胃脘部疼痛時間長,多為刺痛,痛位固定,夜間明顯,可伴有咽喉部梗阻感、惡心,大便易解或有黑便,舌質紫暗,舌下膜絡擴張色紫,脈多澀。治法:化痰散結、和血化瘀。代表方:二陳湯、半夏厚樸湯合當歸芍藥散。黃教授多在活血祛瘀的基礎上加用養(yǎng)血藥物如丹參、當歸、生地,使舊血去而新血生,并且酌情添加柴胡、香附、木香、枳殼等藥物行氣,使氣行則血行;且囑患者定期復查胃鏡,以免病情進一步發(fā)展。
2.2.4 陰虛期——養(yǎng)陰和胃 在疾病后期,陰液虧虛,癥多見口干明顯,飲水不得解,胃脘部隱痛,可有燒灼感,嘈雜,納差,身體消瘦,大便多干結,舌質紅或有裂紋或無苔,脈多細數。治法:養(yǎng)陰和胃。代表方:益胃湯、一貫煎、沙參麥冬湯。黃教授臨床用藥上多以滋先天為主,腎藏精,為先天之本,腎陰充足從而胃陰不虛,但必須兼補胃陰,因為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胃運化功能正常,散布精氣從而五臟六腑得以滋養(yǎng)。若兼有神疲乏力,大便干結難解,加用黨參、白術、茯苓益氣健脾,火麻仁、陳皮理氣通便。
黃教授認為根據此病的發(fā)展過程及伴隨表現,可分期用藥治療,此病伴有腸上皮化生多為濕熱內蘊為主,加用清化濕熱之品,如薏苡仁、黃芩、黃連、蒼術等;伴有不典型增生則多為痰瘀互結,熱毒熾盛,加用祛痰散結、化瘀通絡、清熱解毒之品,如僵蠶、莪術、土茯苓、藤梨根、山慈菇、敗醬草、白花蛇舌草等。
患者陳某,男,58歲,于2018年10月8日初診,因“反復上腹部疼痛3年余”就診?;颊咦栽V3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上腹部疼痛,與進食無關,可自行緩解,未予以重視,多次口服“雷貝拉唑鈉腸溶片、達喜”后癥狀未見明顯緩解,癥狀反復發(fā)作。現癥見:上腹部隱痛,陣發(fā)性,與進食無明顯關系,口干不苦,無噯氣、反酸、燒心,納寐可,小便正常,大便色黃質稀,日行1次。舌質淡紅偏暗,苔薄,脈弦。查體:全腹柔軟,無壓痛及反跳痛。胃鏡示:胃竇胃角黏膜病變:性質待定。病檢:(胃竇)慢性萎縮性胃炎,局部腺體腸化。中醫(yī)診斷:胃脘痛,辨證:脾虛血瘀痰阻證,處方:莪蠶健胃湯加減:黨參10 g、麩炒蒼術10 g、茯苓15 g、陳皮10 g、法半夏10 g、干姜10 g、炒僵蠶10 g、莪術10 g、醋延胡索10 g、靈芝10 g、炙甘草6 g,7劑,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二診:2018年10月15日,服藥后癥狀稍好轉,胃脘部隱痛稍減輕,口干較前減輕,無口苦,大便稍成形,色黃,日行1次,舌質淡紅,苔中根部薄黃膩,脈弦細。處方:上方黨參加至15 g,加炒雞內金10 g,7劑,煎服同前。
三診:2019年10月22日,胃脘部疼痛好轉,偶有胃脘部隱痛,與進食無關,稍口干無口苦,納寐可,大便呈糊狀色黃,1次/天,小便可。舌質淡紅,苔黃膩,脈弦細。處方:法半夏10 g、黃芩10 g、黃連3 g、黨參10 g、麩炒枳實10 g、干姜5 g、麩炒蒼術10 g、炒僵蠶10 g、土茯苓15 g、靈芝10 g、炒雞內金10 g、炙甘草6 g,14劑。
四診:2019年11月5日,服藥后未見明顯胃脘部不適,無口干口苦,納寐可,二便調。舌質淡紅,苔薄黃,脈弦。辨證:肝郁脾虛證。處方:黨參15 g、白術10 g、茯苓15 g、黃芪20 g、麩炒枳實10 g、百合10 g、柴胡10 g、白芍10 g、重樓10 g、當歸10 g、佛手10 g、炒僵蠶10 g、莪術10 g、炙甘草6 g,7劑。
五診:2018年11月12日,胃脘部隱痛,與進食無關,大便成形,舌質淡紅,邊有齒痕,苔薄黃膩,脈弦。處方:柴胡10 g、白芍10 g、黨參10 g、麩炒蒼術10 g、茯苓15 g、陳皮10 g、法夏10 g、藤梨根20 g、白花蛇舌草20 g、莪術10 g、醋延胡索10 g、炙甘草6 g,14劑。
繼續(xù)中醫(yī)辨證施治服用中藥10個月后,上訴癥狀消失,于2019年8月1日就診并復查胃鏡示:結合病史,考慮慢性萎縮性胃炎,病檢未見明顯腸上皮化生。囑患者飲食調護,逐漸停用中藥,并定期復查胃鏡。
按:該患者病程較長,慢性起病,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氣機郁滯,痰濁瘀血內阻,不通則通,故發(fā)為胃脘部疼痛,予以黨參、茯苓、炙甘草益氣健脾,蒼術燥濕健脾,莪術、延胡索行氣止痛、活血消積,僵蠶化痰通絡、解痙止痛,陳皮、枳實、法半夏祛痰散結消痞,雞內金健脾運、生胃津、消化瘀積,全方共奏健脾益氣、化痰祛瘀之功,四診時根據患者癥狀及舌脈加用佛手、重樓行氣消積,百合、柴胡、白芍、當歸補血養(yǎng)陰、柔肝和營,患者癥狀緩解后酌情添加藤梨根、白花蛇舌草、山慈菇、土茯苓等清熱解毒抗腫瘤防癌之品,防止疾病進一步進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習慣的改變,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臨床癥狀也逐漸多樣化。黃教授認為脾胃虛弱、氣機郁滯為該病病機之本,痰瘀互結、濕熱蘊久化毒為病機之標,分為脾虛氣滯期、濕阻期、痰瘀互結期、陰虛期,但此四期常伴隨,臨床需要辨證施治,隨證加減,動態(tài)觀察,定期復查胃鏡及病理檢查,囑患者注意飲食調護,忌油膩辛辣刺激食物,并且規(guī)律配合藥物治療以防止疾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