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yī)促會泌尿健康促進分會,中國研究型醫(yī)院學會泌尿外科學專業(yè)委員會)
1955年,GOODWIN等[1]首次描述了采用經皮腎穿刺引流對1例腎積水患者實行了腎盂減壓術。目前,腔內泌尿外科技術發(fā)展迅猛,包括對腎臟及上尿路病變的多種經皮途徑的治療。對集合系統(tǒng)進行成功穿刺并安全建立通道是上尿路經皮手術操作的最初步驟。利用建立經皮通道,泌尿外科醫(yī)生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包括腎結石、腎盂輸尿管連接部狹窄、惡性或良性腫瘤、集合系統(tǒng)感染和癥狀性腎囊腫等。經皮腎穿刺造瘺術(percutaneous nephrostomy,PCN)是在影像學手段引導下,向腎集合系統(tǒng)內置入導管,使梗阻部位以上的尿路得以減壓的一種治療方法。該操作常被用于建立臨時性尿液分流通道,以緩解梗阻性結石、膿腎或繼發(fā)于惡性腫瘤的壓迫梗阻。常用的經皮穿刺引導方式包括超聲、X線、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等,超聲引導能夠實時且相對準確地顯示腎集合系統(tǒng),明確引導穿刺針的方向及深度,具有較高的成功率,避免了傳統(tǒng)X線定位技術帶來的輻射問題。在我國隨著超聲定位技術的廣泛推廣,絕大多數(shù)單位都可以采用超聲定位技術進行經皮腎穿刺[2]。
在微創(chuàng)外科時代,泌尿外科醫(yī)生需要掌握經皮穿刺技術以適應微創(chuàng)技術快速發(fā)展的需要,但是由于缺乏規(guī)范化培訓及臨床經驗差別,上尿路經皮穿刺途徑的診療措施開展并不廣泛,且相關并發(fā)癥時有發(fā)生。因此提高對該技術安全性的認識,對順利開展上尿路疾病經皮穿刺途徑診療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1 組織構架開展上尿路疾病經皮途徑診療的醫(yī)院應具備的學科包括泌尿外科、超聲科、血液內科、放射介入科、重癥監(jiān)護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等,具備處置并發(fā)癥的應急處理機制以保障患者的安全;科室層面需要配備專業(yè)的醫(yī)護團隊,并根據(jù)實際情況制定患者接診、治療、隨訪的管理流程,保證手術患者的基本醫(yī)療安全。
專家共識推薦:開展上尿路疾病經皮穿刺途徑診療的醫(yī)院及科室需要具備處置并發(fā)癥的應急處理機制及能力,放射介入科和ICU對于術后相關并發(fā)癥的處理尤為重要。
1.2 人員保障正確規(guī)范的操作有益于提高手術成功率、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開展經皮穿刺途徑診療的醫(yī)師需從事泌尿外科或影像專業(yè),獲得主治醫(yī)師及以上資格,具有一定使用超聲和(或)X線定位的經驗,有經皮穿刺手術操作相關專業(yè)培訓。
專家共識推薦:建議開展經皮穿刺途徑診療的醫(yī)師具有主治醫(yī)師及以上資格,從事泌尿外科或影像專業(yè),有經皮穿刺手術操作相關專業(yè)培訓。
1.3 設備匹配開展上尿路疾病經皮途徑操作主要設備包括①穿刺引導設備:超聲診斷儀或X線透視機;②穿刺及擴張設備:穿刺針、導絲、筋膜擴張器;③活檢穿刺槍和穿刺針;④不同引流目的的各種型號引流導管;⑤相應腔內治療設備。
專家共識推薦:經皮途徑操作器械的選擇根據(jù)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進行匹配,部分專家建議有條件的醫(yī)院使用彩超設備,帶有專門穿刺引導架探頭或可視穿刺系統(tǒng);造瘺管的大小及型號依據(jù)引流目的進行相應選擇。
1.4 醫(yī)患溝通與患者管理經皮穿刺操作為有創(chuàng)檢查,具有一定風險,需要重視醫(yī)患溝通與患者管理。在詢問病史,告知風險及注意事項后,醫(yī)護人員需與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術后做好患者隨訪,定期更換引流袋及引流導管,實現(xiàn)患者全程管理。
2.1 患者評估
2.1.1適應證
2.1.1.1緩解尿路梗阻[2]①結石性梗阻:大負荷的或造成梗阻的腎結石、腎盞憩室結石、結石合并腎盂輸尿管連接部梗阻等[3-4]、梗阻性輸尿管結石;②腫瘤性梗阻:腎盂及輸尿管腔內腫瘤[5]、輸尿管壁腫瘤、外壓性腫瘤梗阻(后腹膜腫瘤、宮頸腫瘤、膀胱腫瘤、直腸腫瘤及前列腺癌);③炎性梗阻:腹膜后纖維化[6]、盆腔脂肪增多癥、盆腔放療后、腹膜后淋巴結清掃術后。如評估后認為無法留置輸尿管引流導管或留置失敗后可行經皮途徑引流。
2.1.1.2建立集合系統(tǒng)通道進行腎臟及輸尿管疾病治療 腎及輸尿管上段結石治療(碎石、取石、化學溶石)、腎囊腫硬化治療[7-8]、輸尿管狹窄擴張[9-10](冷刀切開、球囊擴張、擴張支架植入)、順行輸尿管支架管植入、輸尿管息肉切除、腎盂輸尿管腫瘤活檢[11-12]、腎盂輸尿管腫瘤激光消融治療[13]、經皮灌注化療[11]、異物取出(支架管碎片、導絲覆皮、彈片等)、腎真菌石病[4]、纖維上皮性息肉病[5]。
2.1.1.3尿液分流 輸尿管瘺、輸尿管吻合術后狹窄、膀胱陰道瘺及部分嚴重的出血性膀胱炎(化學性、放射性、腺性膀胱炎)。
2.1.1.4輔助診斷 評估殘余腎功能(評價慢性梗阻性、萎縮性腎臟功能)、經皮腎腫瘤穿刺活檢[14]和Whitaker試驗[15]。
2.1.1.5其他疾病 腹膜后尿性囊腫[16]、腹膜后血腫(外傷性、術后)、淋巴囊腫[17-18]、腎積膿、腎周膿腫[19]、腎被膜下積液、氣腫性腎盂腎炎[20]。
專家共識推薦:經皮穿刺操作可用于對上尿路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適應證包括經皮腎穿刺腎造瘺引流及經皮穿刺途徑的多種治療,可緩解尿路梗阻,建立集合系統(tǒng)通道、實施腎臟及輸尿管疾病治療,尿液分流,輔助診斷,控制嚴重泌尿系感染。梗阻性疾病應結合患者病情及操作者經驗,經評估后認為無法留置或留置輸尿管引流導管失敗后可行經皮途徑引流。
2.1.2禁忌證 ①未糾正的全身性出血疾?。虎诖┐搪窂缴嫌袗盒阅[瘤;③嚴重心臟疾病和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術者。
2.2 臨床操作
2.2.1術前準備 術前常規(guī)行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腎功電解質、心電圖及凝血功能檢查和輸血前檢查;相關影像學檢查[泌尿系超聲、泌尿系CT/靜脈尿路造影(intravenous urography,IVU)],根據(jù)病情選擇尿路三維重建、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或腎動態(tài)檢查等。高齡或心肺功能異常患者,增加超聲心動圖、動態(tài)心電圖及肺功能測定。
2.2.2技術操作(以超聲引導經皮腎造瘺為例)
①麻醉和體位。推薦使用局部麻醉,也可依病情選擇靜脈復合麻醉或硬膜外麻醉。體位選擇俯臥位或腰部墊高側臥位。在超聲引導下根據(jù)引流目的選擇穿刺點,一般選擇腋后線與肩胛下角線之間區(qū)域的12肋下或11肋間作為穿刺點,可首選有積水或者結石所在的后組盞穿刺。穿刺進入目標腎盞內(或觀察到腎盂腎盞黏膜、結石),拔出針芯,觀察有尿液流出,沿穿刺針置入導絲,退出穿刺針,將引流導管沿導絲滑入腎盂內,拔出導絲,可見尿液流出,調整引流導管位置并妥善固定。當腎積水明顯(如腎盂分離>20 mm時,或腎積膿)可使用一次性帶穿刺針引流導管一步法穿刺,方法是麻醉后,引流導管在超聲引導下穿刺入腎盂內,拔針芯,引流出尿液,固定金屬針鞘,送外鞘管滑入腎盂內,拔外鞘管并固定引流導管。對無引流導管單位可考慮留置導絲后使用筋膜擴張器逐級擴張并置入剝皮鞘,沿剝皮鞘放入氣囊導尿管,氣囊注入生理鹽水后與皮膚縫合固定。
②超聲引導穿刺可顯示集合系統(tǒng),引導穿刺的深度和方向,穿刺針位置的確定為該技術的關鍵。超聲下可徒手或在穿刺定位引導器引導下進行。目前有多種不同設計的超聲探頭,其內有腔道可容納穿刺針完成穿刺操作,成功穿刺入集合系統(tǒng)的標志為穿刺針中有尿液流出或觀察到腎盂腎盞黏膜、結石。置入引流導管時,需要針對病變的位置和后期的治療方式綜合考慮個性化的穿刺入路,單純腎造瘺引流應以下盞后組為穿刺目標,常規(guī)放置F10號的引流導管(如液體渾濁可選擇F12引流導管)于腎盂腔內并固定在肋腹部,如需要進行順行腎盂輸尿管腔內操作,則需要上盞或中盞后組作為穿刺目標,以便在后期處理時更加方便。
專家共識推薦:超聲引導下的經皮穿刺操作需嚴格掌握手術指征和禁忌證,完善必要的術前檢查,仔細評估患者身體狀況及可能出現(xiàn)的合并癥。當置入腎盂造瘺管時,需要綜合考慮病變的位置和以后的治療方式。如單純腎造瘺引流可選擇后下腎盞穿刺。如需要進行順行手術,則需要上盞或中盞后組穿刺,以便在后期處理時更加方便。選擇合適的引流導管及手術設備。
2.3 療效評估放置腎造瘺管的目的包括:挽救腎功能、緩解疼痛、控制感染及尿液分流?;仡櫺匝芯勘砻鞒曇龑碌慕浧つI穿刺造瘺術成功率達88%~99%[21-22],術后依據(jù)引流目的定期(術后2周、1個月,必要時可延長至3個月)行實驗室檢查和影像檢查(KUB、超聲、CT等)評估引流導管位置。實驗室檢查評估感染指標、腎功能等重要生化指標,術中發(fā)現(xiàn)膿尿、尿液渾濁等情況需及時留取尿液培養(yǎng)。對于感染性疾病可增加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等感染指標的監(jiān)測。依據(jù)尿液培養(yǎng)明確感染情況,并及時調整敏感抗生素。
3.1 不良反應管理長期留置造瘺管的相關不良反應及應對方案。
3.1.1出血 出血常由腎盂空間過小或引流導管置管過淺,自鎖裝置的固定線拉緊后對腎盂或腎實質切割所致;氣囊造瘺管出血多見插入未至腎盂而充水。處理:腎盂空間過小時可不牽拉固定線行皮膚縫線固定,造瘺管放置腎盂內再插入3 cm左右后拉緊固定線,氣囊造瘺管插入腎盂后充水。
3.1.2結殼形成 因尿量較少、尿鹽濃度過高或合并尿路感染導致引流導管結殼或結石形成。囑患者多飲水,縮短換管時間可避免結殼或結石形成。
3.1.3感染 保持引流通暢,必要時選擇應用敏感抗生素,可減少尿路感染。
3.1.4造瘺管堵塞 原因:引流導管結石形成、合并感染或血塊堵塞。處理:可用無菌生理鹽水沖管,如引流導管結殼形成需更換造瘺管。
3.1.5造瘺管斷裂 原因:帶管時間過長或固定不恰當。處理:帶管時間不宜過長(根據(jù)說明書留置時間)或恰當固定好引流導管。
3.1.6造瘺管脫落 原因:固定不妥或用力牽拉。處理:妥善固定引流導管,防止外力牽拉或松開內固定線。
腎造瘺管更換時間:如腎造瘺為永久性則需定期更換腎造瘺管,更換時間根據(jù)引流導管的說明書而定,一般1~3個月,更換腎造瘺管時先從引流導管尾部放入導絲,再沿導絲放入腎盂。
3.2 特殊人群膿性腎病和氣腫性腎盂腎炎:膿性腎病或腎盞積膿常由梗阻性結石患者繼發(fā)尿路感染引起。氣腫性腎盂腎炎是一種由產氣細菌引發(fā)的急性壞死性感染性腎疾病,以腎實質內或腎周積氣為特點[23],常與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24]、尿路梗阻、免疫功能障礙等有關?;颊弑憩F(xiàn)為急性的敗血癥或一個有輕度癥狀的慢性病程,常見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為發(fā)熱、寒顫以及患側肋脊角壓痛。在慢性表現(xiàn)的病例中,患者的癥狀輕微,甚至沒有發(fā)熱,僅僅輕度腰痛,或有白細胞輕度升高,尿培養(yǎng)陰性的情況。有一些患者在做靜脈腎盂造影時,受到結石影響的腎盞不顯影[稱為“迷失”腎盞(“missing”calyx)[25]],這可能是腎臟積膿的最初表現(xiàn)。如果漏診腎盞結石合并積膿而行體外沖擊波碎石可能立刻導致敗血癥,需要急診住院,對積膿的腎盞進行經皮穿刺引流并經皮腎取出結石。CT對于診斷氣腫性腎盂腎炎具有重要的意義。
對于膿性腎病和氣腫性腎盂腎炎患者給予抗感染、控制血糖以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迅速地對感染的腎盞或腎盂進行穿刺引流是非常必要的。即刻行腎切除術被認為是氣腫性腎盂腎炎的標準治療,經皮穿刺引流與急診腎切除比較,對于不能耐受手術或不宜切腎的患者(如移植腎)可以作為一線治療。穿刺引流時應注意:避免胸膜損傷和胸腔感染,建議穿刺的位置為12肋下;穿刺到目標的腎盞或腎盂放置F10或F12的引流導管;不宜同時進行順行腎盂造影術,避免出現(xiàn)腎盂靜脈反流而導致敗血癥;不推薦對膿性腎病患者進行逆行輸尿管置管引流,因為引流效果(因導管較細)不如經皮穿刺,對于腎盞梗阻積膿的患者,尤其當感染腎盞位于腎下極時,將輸尿管導管放入感染腎盞是很困難的。
專家共識推薦:膿性腎病和氣腫性腎盂腎炎易引發(fā)感染性休克,病情兇險,病死率較高。多與糖尿病、多囊腎、尿路梗阻及免疫功能障礙有關,應重視基礎疾病的治療。給予抗感染、控制血糖以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對感染的腎盞或腎盂進行穿刺引流非常必要。穿刺引流時應盡量避免胸膜損傷,建議穿刺的位置為12肋下;不推薦對膿性腎病患者進行逆行輸尿管置管引流。
3.3 手術并發(fā)癥的預防和處理策略經皮腎穿刺操作較開放性手術并發(fā)癥少,其發(fā)生率為4%~8%[26],但仍有可能產生嚴重的并發(fā)癥,因此對并發(fā)癥的預防及處理非常重要。
3.3.1出血 出血為經皮穿刺操作常見的并發(fā)癥。原因為穿刺過于靠近中線、多次穿刺、解剖關系異常、凝血功能異常等。大多數(shù)病例出血量較少,通過保守治療通??色@得良好預后,如果保守治療效果不好,仍有持續(xù)活動性出血或血流動力學出現(xiàn)異常表現(xiàn),則需要行腎動脈造影和高選擇性腎動脈栓塞。在一項經皮腎手術的系列研究中[27],僅0.8%出現(xiàn)難以控制的出血,需要進行血管造影和血管栓塞。最常見的出血原因和影像學表現(xiàn)為動靜脈瘺(41%)和假性動脈瘤(35%)。腎臟的靜脈損傷比較常見,可以用保守的方法控制,留置氣囊引流管牽拉加壓或夾閉腎造瘺管可以控制大多數(shù)靜脈出血。動脈出血多出現(xiàn)在穿刺或通道擴張過程中,表現(xiàn)為脈動式鮮紅色血液從穿刺針或擴張鞘內流出,如果發(fā)生在穿刺通道擴張時,出血多為小動脈,可嘗試壓迫止血,如止血效果不佳應積極行血管造影下超選擇性腎動脈栓塞術或開放手術探查。
術中出血預防:①穿刺部位選擇:通常選擇距離目標盞最近的皮膚區(qū)域穿刺,如不考慮對病變同期或后期處理,下盞后組為較為安全的穿刺點,如需考慮順行處理,則需要上盞或中盞后組的腎盞穿刺;②通道大小選擇:如果僅為引流,可不需擴張通道,沿導絲放置F10或F12引流導管,如需處理病變或結石則根據(jù)病情選擇通道大小;③通道擴張時建議遵循“寧淺勿深”原則,切勿用力過猛或盲目擴張,造成腎實質撕裂而導致嚴重出血;④引流導管放置時切勿置管過淺,使得牽拉固定線過程切割腎實質。
專家共識推薦:出血是在經皮腎穿刺操作中較常見的并發(fā)癥,與穿刺過于靠近中線、多次穿刺和腎臟解剖異常及凝血功能異常等有關。建議術前評估凝血功能,術中結合手術目的盡量選擇距離目標盞最近的皮膚區(qū)域或經后組盞穹窿部穿刺。引流導管放置時切勿置管過淺使牽拉固定線切割腎實質。出血保守治療無效時應積極選擇介入治療。
3.3.2感染 經皮穿刺操作術后可出現(xiàn)感染。主要表現(xiàn)為高熱、寒顫及尿路感染,嚴重者可出現(xiàn)尿源性膿毒血癥。感染重點在于預防:①對治療患者在術前進行尿液培養(yǎng),選用恰當?shù)目股?;膿性腎病引流的同時對尿液進行培養(yǎng),以便選擇敏感抗生素。②在經皮腎操作時如見大量膿苔樣感染物應及時終止手術,先行腎造瘺引流并使用敏感抗生素,待炎癥改善后擇期行手術。③術中保持腎盂低壓、控制手術時間。④術后保持腎造瘺管引流通暢,若出現(xiàn)腎造瘺周圍滲液嚴重者要及時調整造瘺管位置。尿源性膿毒癥治療原則包括盡早抗感染、液體復蘇支持和處理合并癥,盡早使用廣譜抗菌藥物和液體復蘇。
專家共識推薦:對治療患者在術前進行尿液培養(yǎng),選用恰當?shù)目股?;對在經皮腎操作時如見大量膿苔樣感染物應及時終止手術,先行腎造瘺引流并使用敏感抗生素,待炎癥改善后擇期行手術;術中保持腎盂低壓、控制手術時間;術后保持引流導管通暢;尿源性膿毒癥治療原則包括盡早抗感染、液體復蘇支持和處理合并癥,盡早使用廣譜抗菌藥物和液體復蘇。
3.3.3腎盂的損傷 腎盂穿孔常發(fā)生在置管或通道擴張時,可能由穿刺針或導絲直接穿透內側腎盂壁,置管時沿著錯誤位置的導絲或進行擴張時造成腎盂撕裂。擴張通道時穿孔易發(fā)生在曲折成角、過于靠近內側、擴張通道過大或導絲在擴張時扭結等情況下。治療時使用操作器械如超聲及氣壓彈道碎石探桿或激光光纖也會損傷。尤其在朝向腎盂內側壁碎石時容易發(fā)生,近期的感染和炎癥可使腎盂黏膜更脆,容易發(fā)生穿孔。預防措施:穿刺成功流出尿液后置入導絲,將導絲盡量放入輸尿管內沿導絲將引流導管放入腎盂內;在器械操作時避免穿孔的發(fā)生,首先探頭對結石的壓力不要過大,盡量避免在同一部位長時間碎石。當穿孔引起大量液體外滲,應及時停止手術。放置輸尿管支架管及腎造瘺管引流,??梢越鉀Q問題[19]。
3.3.4胸腔損傷 胸腔損傷發(fā)生在建立經皮腎通道時,隨著穿刺點的升高而增加,吸氣末的穿刺也會增加胸部損傷的并發(fā)癥發(fā)生。PARDALIDIS[28]報道在11肋間進行腎造瘺操作,大約10%的患者會出現(xiàn)胸腔積液。因此穿刺部位選擇12肋下比較安全,如從11肋間進行穿刺盡量靠外側進針可避免胸腔損傷。術中注意觀察患者的呼吸狀況,若出現(xiàn)肩背部放射痛、呼吸困難或血氧飽和度下降時,應考慮胸腔損傷的可能。損傷胸膜應中止手術。胸部X線檢查對氣胸、胸腔積液診斷是必要的。如果發(fā)現(xiàn)發(fā)生以上并發(fā)癥,需行胸腔閉式引流,24 h以后可以拔出引流導管,如果血胸嚴重,則需要放置較大的引流導管。
3.3.5腸道穿孔 在經皮穿刺操作中損傷結腸的發(fā)生率較低,報告小于1%,研究表明0.6%病例存在腎后位結腸,對于馬蹄腎、融合腎、異位腎、有空回腸手術史或其他解剖位置異常的患者,穿刺會增加結腸穿孔的發(fā)生率。因此術前應行超聲或CT檢查確認穿刺通道上無結腸。如果存在術后的便血、腹膜炎和敗血癥,或在腎臟造瘺管中有氣體或糞便引出時,要考慮結腸穿孔的可能。結腸穿孔有可能無癥狀,僅在術后的腎造瘺造影中發(fā)現(xiàn)。如果為腹膜后穿孔,可以通過保守治療,輸尿管內置入雙J管,將腎造瘺管拔至結腸腔內,分流腸道系統(tǒng)及泌尿系統(tǒng),應用廣譜抗生素,術后7~10 d從結腸造瘺管進行造影,如果沒有在胃腸道和尿路之間發(fā)生瘺管可拔除結腸造瘺管。如存在腹膜炎癥狀,多需手術探查并行結腸造瘺。
3.3.6肝脾損傷 對于肝臟及脾臟的損傷少見,報道在0%~4%不等[29]。當肝、脾增大時引起肝、脾損傷的可能性增加。術中超聲可清晰分辨肝、脾,引導穿刺能有效夠防止肝、脾損傷的發(fā)生。通過密切監(jiān)測患者術后的癥狀、體征,懷疑肝、脾損傷時可通過CT明確診斷。如果脾臟損傷會造成嚴重出血需進行外科手術探查;肝臟的損傷經常采取保守治療,開放探查手術很少采用。
專家共識推薦:經皮腎穿刺操作臟器損傷相對較少。穿刺后成功置入導絲,謹慎擴張可以避免腎盂穿孔的發(fā)生;胸腔損傷隨著穿刺點的升高而增加,穿刺時12肋下比較安全,11肋間穿刺時盡量靠外側選擇進針,腎后位結腸、馬蹄腎、融合腎、異位腎或有空回腸手術史的患者,穿刺過程中避免結腸穿孔的發(fā)生率增加;肝、脾增大時引起肝、脾損傷的可能性增加,采用超聲引導穿刺可清晰的分辨腎臟及周圍組織臟器,預防周圍臟器的損傷,一旦出現(xiàn)臟器損傷應積極處理。
編輯與執(zhí)筆專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安恒慶 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陳興發(fā)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姜 華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
梁 亮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路恵茹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王海峰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yī)院
吳文起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肖 博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yī)院
薛 力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楊文增 河北大學附屬醫(yī)院
張 晉 石家莊市人民醫(yī)院
參與審稿與討論專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茍 欣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谷現(xiàn)恩 清華大學附屬垂楊柳醫(yī)院
何 輝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賀大林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胡衛(wèi)國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yī)院
李建興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yī)院
劉孝東 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邱明星 四川省人民醫(yī)院
邢金春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許可慰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
許長寶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張 偉 蘭州大學第一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