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 瓊
大棚黃瓜的種植技術與管理
駱瓊
(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北武漢430074)
為了能夠進一步提高我國大棚黃瓜種植產(chǎn)量與技術水平,利用文獻資料法對大棚黃瓜種植技術要點與管理方法進行分析,從分析中發(fā)現(xiàn),溫室大棚黃瓜種植技術環(huán)節(jié)多,管理要全面、科學,種植人員要根據(jù)實際情況,科學進行黃瓜品種選擇,通過科學的嫁接與培育,確保種植的合理性,在此基礎上,做好種植管理,才能夠進一步提升大棚黃瓜產(chǎn)量。
大棚黃瓜;種植技術;管理
大棚黃瓜種植,可以避免低溫天氣對黃瓜種植的影響,既可以滿足市場供應需求,又可以提高黃瓜種植質(zhì)量和產(chǎn)量,給種植戶帶來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既要保障大棚黃瓜種植技術的科學性、合理性,又要做好科學、嚴格的種植管理,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發(fā)揮出大棚種植的優(yōu)勢,促進黃瓜種植技術的發(fā)展。
種植黃瓜時,首先需依據(jù)具體的種植區(qū)域條件來選擇黃瓜品種,傾向于選擇具有更強的抗病害和抗逆性特征的種子類型[1],這樣才能夠有效提高溫室大棚的種植效果。
在正式開展黃瓜種植前,需先將接穗的種子實施溫燙處理,之后再實施催芽和播種。通常需將種子放在營養(yǎng)較為豐富的土壤中,并置于溫水當中浸泡,此后放到木箱當中。完成溫室大棚的構建后再實施嫁接,此后使用草席或幕布等進行遮蓋,達到避光的效果。完成上述工序后便可處理幼苗,在嫁接幼苗的位置噴施乙烯利等藥物來增加雌花的數(shù)量,以此來提高黃瓜的產(chǎn)量。當嫁接的苗木生長到三葉一心后,便可進行移苗,在此期間還需側重對大棚的溫度進行科學控制。如白天的溫度可低于30 ℃,晚間溫度需低于18 ℃。在幼苗定植前一周,需將大棚的溫度控制在7 ℃~8 ℃,這樣便可為幼苗的嫁接提供理想的環(huán)境條件。
在實施黃瓜定植期間,需先在大棚地間進行操作,基于地面溫度提高的前提,需提前一個月做好施肥和松土等工作。此后可添加磷酸二胺等肥料來保證土壤具有更高的肥力,以此為黃瓜的生長提供必要的條件。在針對土壤進行優(yōu)化處理時,深度需達到15 cm,溫度控制在12 ℃左右,且松軟度適中,這樣便可為后續(xù)的定植操作提供保障。在最終定植期間,種植人員也需科學控制種植的密度,通常為3 500株/畝~4 000株/畝,后續(xù)便可設置地膜,在大棚周圍用草席遮光。
在黃瓜的生長期內(nèi),對晝夜的溫差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實施大棚種植期間,還需對棚內(nèi)的溫度進行科學控制,通常大棚在白天的溫度需在25 ℃~30 ℃,夜晚溫度需在13 ℃~18 ℃。對大棚的溫度進行合理控制,可有效提升植株的生長效果,同時還可避免黃瓜發(fā)生落花生果的情況。在完成定苗后,還需同步實施氮肥,此后對瓜田進行灌溉,保證黃瓜的成活率和出苗量。進入黃瓜收獲環(huán)節(jié),種植者也需對灌溉量進行科學控制,同時做好排水和防澇工作,以此來保證黃瓜的種植質(zhì)量和數(shù)量,提升總體的種植效益。
在實施定植前,需先完成施肥和起壟等工序,在每畝施加有機物質(zhì)含量高于45%的肥料2 000 kg、磷酸二銨15 kg~20 kg等物質(zhì)。將肥料和土壤充分融合,施加基肥后再按照南北的方向作壟[2]。
在實施定植時,傾向于選擇晴朗的天氣實施,并將土壤的溫度控制在12 ℃上下。在此期間,依據(jù)不同地域的種植習慣來設置幼苗的行距,通常行距設置為50 cm~60 cm、株距為27 cm~33 cm較為適宜,這樣便可保證黃瓜的定植量可達3 000株/畝~3 500株/畝。
黑腐病在黃瓜種植期間較為普遍。一旦黃瓜感染該種病害后,便可明顯看到葉片出現(xiàn)淡褐色等病斑,同時蔓上出現(xiàn)菱形的病斑,并滲出透明膠狀的液體。如果種植者并未及時對黑腐病進行有效控制,便會導致黃瓜的藤蔓出現(xiàn)大面積的腐爛。導致黃瓜發(fā)生上述病變的原因較多,其病原可依附于土壤或棚架過冬。在對該類病害進行防治期間,需及時處理感染的病株,通常可對其進行深埋來減小病害的感染概率。
猝倒病在黃瓜生長期間也較為普遍,多發(fā)生在幼苗生長期內(nèi)。一旦幼苗感染上述病害,便會在根莖位置受創(chuàng),導致秧苗的確定性不足,降低黃瓜的成活率,因此猝倒病也是影響黃瓜產(chǎn)量的重要因素。在對其進行防治期間,通??墒褂脽o菌殺毒劑來處理??蛇x擇80%大生M-45聯(lián)用50%多菌靈等藥劑,按照相應的比例稀釋后對黃瓜進行噴灑,這樣便可有效控制病菌對黃瓜生長造成的負面影響。
白粉病通常會對黃瓜的葉片和莖的位置造成一定的損害。在感染病害初期,葉片上會出現(xiàn)大面積的白斑,在植株的病害逐步嚴重后,白斑的數(shù)量也會隨之提高,最終黃瓜的葉子便猶如被白色霉狀物包裹一般。通常對其采取的防治措施:將濃度為20%的粉銹寧乳液進行稀釋處理,連續(xù)噴灑3次~4次后,每隔7 d噴灑一次,從而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3]。
黃瓜在生長期間還會受到蚜蟲的侵襲。在初步發(fā)生蟲害時,可先將受到蚜蟲侵襲的葉片進行全面的摘除。具體可采取下述方法進行處理:第一,對葉片進行修整,為其提供必要的空氣和陽光條件;第二,在蚜蟲的孵化階段,可使用1.2%的煙·參堿乳油稀釋后均勻噴灑在葉片表面;第三,針對植株的根部使用呋喃丹顆粒劑,或者針對葉片噴灑稀釋的洗衣粉液體,從而有效控制蚜蟲的蔓延。
針對紅蜘蛛可使用73%的克螨特,將其稀釋后噴灑到葉面上,需保證噴灑的均勻性,保證所有葉片均能夠獲得藥劑的噴灑,同時還需清除枯萎的葉子,從而全面消除蟲害。
在實施播種期間,可先播撒干種子,也可將其浸泡后再實施播種,經(jīng)過種衣劑處理的種子需要采取干播的方式。如果在夏季,溫度較高,能夠有效促進種子的生長,因此可實施干種播種。如果氣候溫度較低,可先實施浸種和催芽,保證種子的發(fā)芽率達到理想水平。如果在冬季實施黃瓜的反季栽培,由于冬季的溫度偏低,需在早上將大棚溫度控制在10 ℃~12 ℃為宜,晴天的溫度控制在21 ℃左右,晚上溫度維持在17 ℃左右。種植者需注意保持黃瓜生長環(huán)境溫度的穩(wěn)定性,不能持續(xù)高溫或者低溫,這樣才能保證黃瓜具有更強的抗寒能力,全面優(yōu)化黃瓜的質(zhì)量和產(chǎn)量。
3.2.1 注意風害
在實施定植期間,由于大棚膜剛完成覆蓋,因此其穩(wěn)定性不足,如果遇到大風天氣,便容易被吹破。因此種植人員需在剛完成大棚覆蓋時,隨時安排人員看守,或者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實時的監(jiān)控,提高對風害防治的重視程度,避免黃瓜生長受到影響。
3.2.2 防寒保溫
秧苗從溫室移植到大棚后,需注意大棚內(nèi)的溫度,尤其是夜間溫度和地表溫度均略低,同時秧苗剛剛完成定植,還處于緩苗階段,因此其抵抗低溫的能力較弱。種植人員需在每天17點左右,使用草甸將大棚圍住,這樣便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棚內(nèi)的溫度。如果遇到氣溫驟降的天氣,還需提前對大棚進行包圍處理,避免秧苗受涼。如果具備條件,還可設置小拱棚或者采取雙層覆蓋的方式。在夜間,種植人員需配置專人看護秧苗,如果大棚內(nèi)的溫度達到3 ℃~4 ℃,便需進行升溫處理;如果大棚外的溫度低于-5 ℃,則需及時采取防寒措施,如在大棚內(nèi)生火;如果大棚內(nèi)溫度能夠達到8 ℃左右,則秧苗便不會發(fā)生凍害。一旦秧苗發(fā)生輕微的凍害情況,則需在日出前對秧苗進行遮擋,避免陽光照射。
3.2.3 嚴防高溫
完成定植工序后,秧苗便進入緩苗階段。此時其根系功能還未發(fā)展成熟,自身的吸收能力也較弱,如果遇到高溫天氣,地表的莖葉發(fā)生脫水,而地下水又無法提供必要的水分支持,便會導致秧苗在短期內(nèi)大面積死亡。對此,如果大棚的溫度超過30 ℃,則種植人員便需將大棚兩側的大門敞開,盡量加大通風量來降低溫度。如果溫度仍無明顯的變化,便需開放側風,保證秧苗不會受到高溫的影響而降低生長的品質(zhì)。
3.2.4 中耕保墑,嚴控水分
在秧苗完成定植的2 d~3 d后,需完成中耕保墑工作,耕入深度需高于10 cm,同時鋤動土方的表面。需盡量將畦內(nèi)鋤細,這樣便可全面接收到日光的照射,提高土壤的溫度,促進秧苗的新根快速生長。需科學實施定植和灌水處理,細化中耕。如果發(fā)生缺水的情況,則需適當提供必要的水分,完成灌溉后再及時實施中耕。
3.3.1 溫度管理
在黃瓜的定植到采收期間,遇到大風天氣便會導致棚內(nèi)的氣溫下降。種植人員需側重開展科學的保溫工作,重點做好夜晚的保溫工作。從腰瓜到頂瓜的收獲階段,地面溫度緩步上升,且高溫持續(xù)時間較長,此時管理工作的重點便是降溫。在結果時期,需在早晚保持大量的通風,以放肩風和頂風為主。實施放風工作時需注意:第一,嚴禁放底風,這樣便可避免秧苗的根部受到凍害,可在大棚周圍使用1 m左右的塑料提高大棚內(nèi)的溫度;第二,保證大棚內(nèi)具有充足的二氧化碳,上午十點后進行放風,定期補充二氧化碳,讓秧苗能夠充分實現(xiàn)光合作用;第三,避免大棚內(nèi)的濕度過高。完成灌溉后便需及時進行放風處理,以此減小棚內(nèi)的濕度。
3.3.2 適期采收
采瓜要適時,依據(jù)瓜的生長情況,在瓜條頂端開始由尖變圓的時候,就是最佳的采收時期。如果采收過早,即使黃瓜看上去比較嫩,但是產(chǎn)量低、汁液少、缺少風味;如果采收晚,皮厚硬且墜秧,質(zhì)量差,還會妨礙其瓜的生長。
在實施采收工作前,如果瓜秧處于快速生長階段,為保證不出現(xiàn)瓜墜秧的情況,便需進行合理的嫩收。到采收盛期,植株更為茂盛,便可實施相應的采摘。進入采收的后期,植株衰老,此時便可依據(jù)瓜條的數(shù)量進行采收。針對瓜條數(shù)量多且形成接班瓜的情況,需早收,相反便需適當推遲采收的時間。
要確保大棚黃瓜種植的過程中的技術科學性,同時做好病蟲害防治與種植管理,這樣才能夠在保障黃瓜種植產(chǎn)量的同時,充分發(fā)揮出大棚種植的優(yōu)勢,帶來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
[1]曹國濤.大棚黃瓜栽培與水肥管理技術[J].農(nóng)家參謀,2021(12):28-29.
[2]王春燕,呂培娟,柳強.大棚黃瓜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農(nóng)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21(4):202-203.
[3]聶海洋,王鋒,李響.大棚黃瓜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探析[J].種子科技,2021,39(7):58-59.
10.3969/j.issn.2095-1205.2021.11.27
S642.2
A
2095-1205(2021)11-58-02
駱瓊(1970- ),女,漢族,江蘇句容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外貿(mào)英語和農(nóng)業(yè)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