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紙?zhí)芬喾Q《自怡帖》,為米芾翰牘九帖之三,書于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此作于法度嚴(yán)謹(jǐn)中充滿沉著痛快,全文意在推行古代造紙法。
米芾在三十余歲所書的《叔晦帖》中,曾提過他鐘愛的三個兒子:鰲兒、洞陽、三雄。“鰲兒”指長子米友仁,“三雄”則為幼子米友知。米芾年過五十后,遭遇前所未有的家庭變故,先是小女兒于1100年過世,接著幼子米友知于1103年早卒,使米芾深受打擊,并嚴(yán)重影響了身體健康。米芾對幼子特別疼愛,其在《海岳名言》中有言:“幼兒友知,代吾名書碑及手書大字,更無辨。”從中可知,友知年少才高,嘗為米芾代筆。由此更能想見米芾哀痛之情。
釋文:
此晉紙式也,可為之。越竹千杵裁出,陶竹乃復(fù)不可杵,只如此者乃佳耳。老來失第三兒,遂獨出入不得,孤懷寥落,頓衰颼,氣血非昔。大兒三十歲,治家能干,且慰目前。書畫自怡外,無所慕。芾頓首。二曾常見之,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