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小艷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動力會大大提高。筆者最難忘的是教一年級學生的經歷。他們離開幼兒園進入小學,根本不適應小學生活,一節(jié)40分鐘的課對他們來說真的太漫長。一節(jié)課中有一大部分的學生是心不在焉的,非常影響課堂學習效果。對此,筆者在每節(jié)課的開始利用新媒體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富有吸引力的故事情境,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
比如,在教學減法的概念時,筆者創(chuàng)設這樣的動畫情境:今天是星期天,小虎和小明來找小紅玩,小紅正在折紙鶴,他倆跟著小紅學了起來。在小紅耐心指導下,小虎和小明都學會了折紙鶴。小明高興地拿著折好的紙鶴回家給奶奶看。原來有3個小朋友,走了1個,還剩幾個小朋友呢?還剩2個,這2是怎么來的呢?3個小朋友共有3只紙鶴,被小明拿走了1只,還剩幾只呢?他們下午來到了公園,小丑拿著4個彩色氣球,不小心飛走了2個,小丑手中還有幾個氣球呢?
這個情境非常契合一年級小朋友的年齡特點,可以非常好地吸引小朋友們的注意力,讓他們輕松地理解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用減法。
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比較弱,特別是抽象思維,而小學數(shù)學學科中的部分學習內容恰恰又是抽象的。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對于一些抽象性比較強的內容,學習起來比較困難。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恰當?shù)剡\用多媒體,有意地將相對抽象的問題轉變成學生更容易接受的直觀形象的問題,有效地避免學生在學習抽象內容時產生厭學情緒,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
如在教學“時、分、秒”時制作一個鐘表,讓學生先認識鐘表的構造,說出鐘面上有什么,大格與小格各有多少個,接著運用多媒體將時針、分針和秒針進行動畫演示,引導學生認真觀察,使學生明白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一小格;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大格。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分針走1圈是多少分,同時時針走多少;分針走1小格是多少分,同時秒針走多少。通過動畫演示,很形象地使學生對時、分、秒有了深刻認識,還可以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時、分、秒三個時間單位的關系,有助于接下來的深入學習。
教學中,有一些教學難點光憑教師單一的講解,學生很難真正理解。這些不能真正理解的學習內容,導致學生在練習中會出現(xiàn)很多錯誤。多媒體信息技術就可以很好地緩解這一問題,幫助教師突破教學重難點,將教學中的內容進行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轉變,擴大教學內容的范圍,便于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在教學“千米的認識”時,1千米到底有多長,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模糊不清的,而且課堂教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無法進行實物操作。因此,在教學中筆者利用課件讓學生初步認識8個人手牽手站成一排,大約有10米長;80個人手牽手站成一排,大約有100米長;800個人手牽手站成一排,大約就有1000米長了。學校的運動跑道,一圈是400米,兩圈是800米,兩圈半就是1000米。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形象生動地加強了學生對于1千米的認識。
在一堂課中,需要學生們運用新知識來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以達到鞏固新知識的目的。隨后的課堂小結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一次好的課堂小結可以讓學生對新知識進行很好的回顧和總結,同時還能加深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對于課堂練習,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精心地設計一些由易到難、富有彈性、體現(xiàn)差異的題目,還可以將練習設置成游戲的形式,增加趣味性,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里解決數(shù)學問題,提高學生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課堂小結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根據(jù)學情,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將知識的梗概以多元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系統(tǒng)地鞏固知識,體會重難點,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進行總復習時,因為每一個復習點都涵蓋好多個小知識點,學生自己去總結、歸納很難做到全面,教師要學會運用多媒體技術,系統(tǒng)呈現(xiàn)復習內容,加強學生對知識之間聯(lián)系的理解,便于學生進行比較,突出復習的重點和難點,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