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益貞 (福建漳州市教師進修學校)
古詩詞作為一種優(yōu)秀的文化形態(tài),是人們在歷史不斷推進的過程中逐漸發(fā)展和進化自身審美能力的產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蘊含的實際含義和意義變得更加豐富和復雜。與此同時,根據我國素質教育的實際要求,對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其中,小學生需要具有優(yōu)良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以此促進其自身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
小學生受自身心理特征和年齡特點的局限,并且沒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對于一些美好的事物,他們只能注意到其外在,而難以深入其內核。這也從側面體現出小學生的審美意識還比較薄弱,并且,他們受教育的時間比較短,所以相關知識的儲備量存在明顯不足的情況。因此,教師想要對小學生進行正確、有效的審美教育,就需要充分結合這些明顯特征。鑒于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有限,教師需要將具體事物進行生動化、形象化地處理,以此作為審美教育的基礎,并鍛煉小學生的直觀能力,進而促進小學生抽象思維和空間思維的培養(yǎng)和增強。與此同時,對于“美”的定義是多種多樣的,會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也會隨著審美主體的審美角度的變化而變化。但是,根據對小學生的認真分析和仔細研究,可以發(fā)現,他們的審美還沒有達到正常標準,只能夠單一地對一個事物進行形象化地描述和表達。而想要促使小學生對“美”進行全方位感知,就需要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抽象思維的培養(yǎng)和增強,促使小學生對“美”的認識和理解朝著個性化、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
古詩詞是通過對語言的不斷精煉而形成的一種文學形式。也正是由于其字數較少,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更需要字斟句酌,力求通過精準的文字,表達出最為準確的情感或是思想。因此,語文教師需要從文字角度入手,引導小學生對其中的重點字詞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地認識和理解。其中,最為有效的方式是誦讀,小學生需要將濃厚的感情充分地融入誦讀之中,從而營造出一種優(yōu)良的誦讀氛圍。與此同時,小學生可以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通過自主思考和激烈的討論以及探討,能夠最大限度地碰撞出更多的文字火花。
例如,在進行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浪淘沙》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對詩詞的上片進行認真、仔細地研究,并且將“堪”“只”“景”以及“哀”字等進行分析,由此可以得知,上片的詩詞主要是圍繞著白天的景象進行描寫,并抒發(fā)一定的心緒。其中,通過“堪”和“只”字,突出作者的往事已經全部化為愁怨。而通過“景”字,所表達的并不是好的景致,所以排遣的也是無限的哀愁。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能夠促使小學生借助詩詞中的一些字,體會到詞人悲涼的家國興亡之感。
通過對古詩詞的分析和研究,很多古詩詞都會描繪出一個獨特的畫面,山水詩便是作者對一處美景按照不同的觀察順序進行描寫,從而在讀者腦海中呈現出相應的美麗畫面。由此可見,古詩詞能夠給人們帶來比較直接的心靈感受,也能夠形成一定程度的視覺沖擊。但是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實際學習情況,他們的想象還比較弱,對于古詩詞中描繪的畫面難以進行全面性地感知,進而阻礙了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語文教師可以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對具體的古詩詞內容進行相應的修飾和豐富,并且可以將圖片、聲音以及動畫等引入其中,運用多個維度和角度,不斷刺激小學生的感官,從而促進其審美能力和感知能力的不斷增強。例如,在進行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事先引導小學生對黃沙嶺的相關信息進行收集,并且引導小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相互交流,以此促使小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受到黃沙嶺的優(yōu)美風景。其次,語文教師進行范讀,并引導小學生進行自由朗讀,對朗讀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及時地糾正。其中,需要重點圍繞“驚鵲”“鳴蟬”以及“豐年”等字詞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地認識和理解。與此同時,通過創(chuàng)設的美好意境,引導小學生進行大膽地想象和聯(lián)想,并進行自主朗讀和獨立感悟,同時從視覺、聽覺、嗅覺以及觸覺等多個角度,更好地勾勒出黃沙嶺美麗的畫面。其中,小學生看見了高懸的明月,環(huán)繞的綠樹,聞到了撲鼻的稻香氣息,聽到了蟬鳴和蛙鳴,從而體會到其意境美和自然美,感悟出詩人熱愛大自然的強烈情感,以及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古詩詞作為一種傳承千年的文化形式,其中蘊含的哲理也是非常多的。然而,部分古詩詞并沒有將具體的哲理直接體現在詞句中,而是需要讀者進行深入地認識和側面理解。深究這些流傳千年的哲理內容,直到今日,還是適用的,而且對于小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有著較為深刻的意義和作用。因此,語文教師十分有必要引導小學生對古詩詞中蘊含的哲理進行不斷地深究和思考。與此同時,小學生的知識儲備量不是很多,在這樣的情況下,很難快速直接地發(fā)現古詩詞中蘊含的哲理,并對其進行深入地認識和理解,此時,就需要語文教師能夠遵循循序漸進地原則以及由淺入深的原則,充分地將小學生的學習能力考慮其中,從而運用一種適合小學生且有效的教育方式,促使其自主發(fā)現和感受古詩詞中蘊含的哲理美。比如,在進行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適當地對詩人蘇軾進行講解,然后,引導小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通過溝通和交流,將古詩的詩意進行概括,并在每組中選擇一個代表,匯報學習成果。表面上,這首古詩是在對春天的美景進行描寫,但實際上,其中還蘊藏著一個哲理知識。此時,需要引導小學生對古詩的前兩句進行全面、仔細地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關問題,“鴨子為什么好像事先感知到了春天的氣息呢?”因為,鴨子下了水,通過水來判斷春天是否到來。這也就說明,凡事只有自己去親自實踐,才能夠深刻認識和了解事物的原本樣貌。
又如,在進行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登鸛雀樓》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引導小學生對題目中的“登”字以及古詩中的“窮”字和“更”字進行重點講解,體會其含義。其中,在進行古詩第二句的講解時,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關于黃河的畫面,小學生通過觀看畫面,感受黃河入海時的氣勢磅礴,給予其極大的視覺體驗。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對最后一句進行賞析,并提出相應問題,如“詩人看著這樣的情景,心中會想到什么?”“為什么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層?”等,由此引出詩人拼搏進取的精神和廣大的胸襟,更能夠引出一種哲學道理。小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夠從根本上揭示出人需要站在更高處,才能夠看得更遙遠,視野也會更廣闊。更能夠促使其深入體會古詩詞中蘊含的各種哲理美感。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需要積極運用各類教學手段,不斷革新其自身的教學理念,深入了解審美教育與古詩詞教學之間的關聯(lián),重點對小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能力以及審美情感進行培養(yǎng)和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