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姜波 特約通訊員 代安榮
每學年,在一位校長的會議筆記本上第一頁都會寫著令人思考的一段話:卓越的密碼在于“共同理想,各自成長”,學校的每一個人都很重要,把學校當作精神皈依的家園。
他,從一線教師,到全國優(yōu)秀教師,特級教師,從校長到教育局副局長,又返回學校當“孩子王”。他有辦“田野”教育的情懷,認為辦教育就是要到基層一線中去。
近幾年,他一直提倡“天地人和”的治校理念。他說,所謂的“天地人和”,天,指辦學理念;地,指依據辦學理念的行動方案;人,即教師和學生;和,即辦學環(huán)境。正是因為這樣,他在三明學院附屬小學繼續(xù)改革中大膽探索,在創(chuàng)新中不斷奮進,以“新形態(tài)”學校為附小辦學樣態(tài),輻射引領在三明基礎教育界不遺余力地探索“新形態(tài)”教育新模式:理念有前瞻;文化有落地;課程有圖譜;專業(yè)有關注。他,就是現任三明學院附屬小學校長,曾揚明。
做教育,他是“心行合一”理念的倡導者。在近三年的“心行合一”教育實驗期間,他提出了“心智與身體不可分”的教育原理。因此,在三明學院附屬小學,“課前三分鐘”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依據學科特點讓學生進行三分鐘表現。語文,演講或故事;數學,分享思維;科學,展示小實驗;英語,角色表演。這里面暗藏教育的生機:讓學生把學科知識運用到行為表現中。
三明學院附屬小學的書法教育與眾不同,不僅是習得中國傳統(tǒng)書法技巧,更重要的是提出了書法的育人功能——聯墨教育,即楹聯學習與書法習得相融合,每幅作品都是學生的原創(chuàng),源于生活,源于教材。雖然作品不像楹聯專家作品那么對仗,而是讓學生嘗試創(chuàng)作的成功與自信。
曾揚明校長的辦學始終立足兒童,以兒童的“學”為核心,以“轉化”為路徑,充分展現出了“做的學問”。他一直認為,兒童的教育,是做出來的教育,學校的任務就是設計兒童行為的平臺,這平臺包括課程建設、文化建設、團隊建設。三明學院附屬小學的“為您定制”欄目深受家長和學生喜歡,體現“做”的教育,“知”即“行”,“行”即“知”。2016 年,他應約《湖北教育》雜志,從1 期至12期,圍繞著“讓學:教育本質的回歸”撰文,那可以看作是他對心行合一教育哲學的闡釋。
在曾校長眼里,所謂的學校文化,一定是在學生和老師的行為上所折射。他認為,一切文化寫在臉上,寫在師生的行為舉止上,這才體現以文化人。
在德育轉型思路上,他提出了“小公民規(guī)則素養(yǎng)教育”,在學校稱之為“七禮教育”課,所謂的“七禮教育”課程體系,即規(guī)范學生的一日在校常規(guī)或在家的基本禮儀,在學校包括了問候、課間集會、課堂學習、學校衛(wèi)生、學生安全、課間活動、放學乘車等小規(guī)則要求。在家的基本禮儀包括就餐、待客、網絡、作業(yè)、游戲等,學校對每個禮儀都有明確的細則要求和朗朗上口的童謠,易記易懂。學生的行為習慣及生活禮儀習慣得到很大的改善?!靶」褚?guī)則素養(yǎng)課程”實際上是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化作兒童校本的行為教育課程,真正體現以文化人。另外,學校依據學段兒童的年齡特征設計了入學禮儀教育(第一學段)、感恩教育(第二學段)、理想教育(第三學段)。
為適合兒童的德育實踐體驗,他倡導了“年段分級”德育體驗課程,一年級入學禮課程;二年級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程;三年級紅色蘇區(qū)文化課程;四年級感恩教育課程;五年級勞動教育課程;六年級理想教育課程。依據兒童年齡特征,設計主題性的項目式學習,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展示,在展示中生成兒童的精神長相。五育相融,各有千秋。
曾校長在三明學院附屬小學的治學理念始終遵循以“不讓一個孩子失去最佳發(fā)展的機會”為宗旨,致力于兒童發(fā)展需要,體現能動學習的校本化課程開發(fā)與建設,初步構建了獨樹一幟的“一主兩翼四驅動”課程模型。
1.一主:學科文化課程有特質。針對國家課程如何校本化實施,他在學校力推“能動學習”統(tǒng)領各學科領域的課堂教學改革。
語文學科,他力導學生學習“轉化力”的培育,主要是學生將教材上的語文要素轉化為自己的語文能力,特別是實踐能力。將自己對世界認知的情感轉化為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
數學課堂改革,他一直推崇“分享型”教學范式。所謂的分享型教學,主要是力求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上將自己的思考與同伴分享,也就是讓思維可見。
綜合學科課堂改革,他力推“做中學,學中做”的理念,推進科學課堂、美術課堂、音樂課堂等改革,讓學生動起來,要么動手操作,要么動手制作,要么動腦思考,要么力求展示。
2.兩翼:書香與墨香課程有特色。構建校園大閱讀和墨香校園,把閱讀作為兒童人生奠基的一個基本常識,力推校園大閱讀和寫字教育。
(1)在曾揚明校長的力推下,校園大閱讀從教師閱讀和學生閱讀兩個層面進行總體設計:教師閱讀主要是采用“1+X”方式進行,所謂的“1”即每學期必須精讀的專業(yè)書,“X”就是與專業(yè)相關的雜志、網絡等途徑的經典文章閱讀。在教師會的“教師論壇”,在教研活動的“微教研”,學科教師分享閱讀所獲。學生閱讀主要是采用“3+X”的方式進行,“3”是指經典誦讀作為晨讀,群文閱讀作為學科閱讀,整本書閱讀作為課程;所謂的“X”是指各學科與之相關聯的閱讀。從課程目標到閱讀內容,從實施建議到閱讀評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閱讀體系。
為打造書香校園,他多年來一直大力推行校園閱讀行動計劃:從學科閱讀到整本書閱讀,從班級閱讀到親子閱讀,從線下閱讀到線上評價,以靜態(tài)的手抄報或動態(tài)的課本劇,或以靜態(tài)的思維圖到動態(tài)的閱讀演說,多樣化的閱讀成果表現,支撐著兒童閱讀生態(tài),三明學院附屬小學校園書香彌漫,風氣蔚然。
(2)在三明學院附屬小學,曾揚明校長把寫好中國漢字作為“童子功”來抓,他認為,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以字育人,培育學生的“以字啟智,以字育美”。在推行過程中,他以“合格+特長”的模式進行,所謂的合格即人人寫一手好的硬筆字,所謂的特長即培育一批毛筆書法特長生。在持續(xù)墨香校園建設過程中,特別有特色的舉措是教師簽到墻的首創(chuàng)。學校稱之為:師德銘。他的做法可謂有思想的管理智慧,學校行政帶班簽到時,用粉筆簽一個師德成語,其它老師簽到時,也仿著用粉筆寫下同樣的成語。這一做法的創(chuàng)新在于既起到了簽到作用,又進行了師德教育,更重要的是練習了粉筆字。
3.四驅動:“百福園”走班課程有個性。三明學院附屬小學以“五育相融”的理念,設計了“四驅動”的百福園課程,即勞動與實踐、藝術與審美、科技與創(chuàng)造、體魄與健康四個層面,在每周五下午設計了半天的走班課程,使每名兒童都擁有自主學習的平臺。學校從藝術與審美、勞動與實踐、健康與體魄、科技與創(chuàng)造四個維度設計自選課程內容,做到“五育相融”,既發(fā)揮教師課程資源的利用,又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在三明學院附屬小學,探索“2+1”的校本研訓模式,即一堂示范課,兩節(jié)高峰論壇。從“主題教研+微教研”的方式引導和鼓勵老師以“專業(yè)閱讀、專業(yè)寫作、專業(yè)交往”為目標,形成了一支真教研、真思考的教師文化共同體。
1.專業(yè)閱讀提升職業(yè)信仰。閱讀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必備條件與習慣。曾揚明校長一直鼓勵教師要把書讀好,把書教好,這是教師應有的常態(tài)。尤其是閱讀,凡是有思想的教師無不有閱讀的習慣,曾揚明校長在學校組建了一支“大閱讀工作坊”,主要是策劃教師閱讀活動。在閱讀這一理念上,他提倡讀進去,想開去,寫出來。因此,每次活動都圍繞“想開去與寫出來”展開,凝聚著一大批優(yōu)秀教師的偉大精神品格和力量。
2.專業(yè)寫作提高育人水平。寫,是教師專業(yè)提升的必經路徑,有針對性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微寫作活動”,如在全校開展“課堂寫真”即教師的課堂育人細節(jié);提倡“教學有理”,觀察自己教育教學成功的細節(jié),成就自己的職業(yè)認同和詩意人生。
3.專業(yè)交往催生學術氣質。他一直鼓勵廣大教師用課堂來交往,鼓勵教師摸索“小即大”的微探索路徑,奉行“我與課堂”“課堂與課堂”的交往模式,倡導教師在課堂實踐中與名師對話,與同伴對話,在課堂的情境中實踐智慧,通過微觀網、課堂在線等形式積累豐富的田野教育研究經驗,催生了數百個行動研究成果。
曾揚明校長站在全程育人、全科育人的層面,讀書、教書、寫書成了他人生的三件事,從縣城校長,到教育局副局長,又到市屬小學校長,一段人生旅途度過的是最痛苦、最艱難也最豐饒的精神“治學”與“辦學”之間的思考。從管理,到一線課堂巨細無遺,就是為了教育情懷、打造這方內心向往的教育田園……
曾校長“心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和“天地人合”的治校理念獨領風騷,教師文化的獨特風貌,以及自主自由的獨立品格,值得附小教育人無比珍惜?!疤斓厝撕汀敝涡@砟罘闲滦螒B(tài)下教育的自然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