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北城中學 黃曉菊
史料是記載社會政治、經濟、軍事及文化發(fā)展等方面的材料,而歷史教學則是教師教會學生運用豐富的史料,嘗試探究并解釋諸多歷史現(xiàn)象。運用史料能更好地深入歷史,通過在教材、史書、專著、試題等不同的地方選擇史料并引導學生展開探究,能使學生更清楚地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有助于形成深刻的認識。
教材中的史料包括文字敘述、歷史地圖、圖片等。在處理教材重難點時,情境性史料的展示是非常有必要的,能促使學生回歸歷史現(xiàn)場,也能更好地幫助教師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在介紹明清的經濟發(fā)展與“閉關鎖國”的相關內容時,筆者引入圖片《施復夫婦經營絲織業(yè)的機房》,幫助學生理解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典型表現(xiàn)——“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為了讓學生更深入理解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狀況,筆者設計了問題:施復夫婦經營的機房會發(fā)展成為像“海爾”這樣的世界性企業(yè)嗎?為什么?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理解“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在明朝中期出現(xiàn)后,發(fā)展得相當緩慢”,但是大部分學生認為“施復夫婦的機房會成為世界性企業(yè)”。學生沒有材料作為依托,得出這樣的結論并不奇怪。因此,筆者補充了一段有關海爾集團發(fā)展的材料。學生通過提取材料、分析比較,認識到海爾集團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有國家的支持,有交通運輸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而這些條件對于當時的施復夫婦經營的機房來說是不具備的。所以,在課堂中充分運用教材中提供的史料,可以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展開想象、開拓思維。
為了開闊學生視野,也可在各類史書或歷史專著中選擇史料。對于初中學生來說,若讓其自主閱讀史書古籍,難度過大。所以,教師可以選擇史書或權威的歷史專著輔助教學,帶著學生慢慢去解讀史料。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拓展閱讀空間、培養(yǎng)閱讀能力、鍛煉歷史思維,而且在專著中往往還有作者利用史料進行分析的具體例子,能給學生起到示范作用。
在教學《三國鼎立》時,為了讓學生了解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歷史原因,筆者補充了一些拓展資料。比如學者張大可的《三國史研究》。這部巨著論據(jù)充足,展現(xiàn)了作者具有個性的思想,其中“赤壁之戰(zhàn)與三國鼎立”和“夷陵之戰(zhàn)與三國鼎立的地理均勢”這兩部分內容,更清楚地呈現(xiàn)出三國鼎立的狀態(tài)。在指導學生閱讀時,鼓勵學生思考:對于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作者的觀點是什么呢?他是通過分析哪些史料得出了這些觀點的呢?這樣的閱讀讓學生拓展了時空,使其不僅了解了三國的歷史,而且還掌握了結合史料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閱讀專著能讓學生了解專家是怎樣圍繞史料分析歷史問題的,這樣,學生也會主動借鑒并模仿類似的學習方式,并從中汲取精華,掌握分析歷史問題的關鍵點。
從歷史試卷中選擇史料,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這樣,能讓學生了解歷史考試的動態(tài)和命題的方向,進而提升歷史學習的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鴉片戰(zhàn)爭后,給學生展示一些與之有關的中考習題,并鼓勵學生嘗試運用自己掌握的史料進行分析。“歷史學家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提出‘對國人來說,這場鴉片戰(zhàn)爭是一塊界碑,它標志著古老的中國在西方列強槍炮的威脅中向近代社會跨出的第一步’。該學者這么說的依據(jù)是什么?”這道題目運用了學生平常閱讀時沒有注意的名家論述,此時要鼓勵學生嘗試結合陳旭麓的論述和鴉片戰(zhàn)爭的其他史料進行綜合分析。有的學生提出“這么說的依據(jù)是中國市場被打開”,有學生認為“因為中國社會性質發(fā)生了變化”,也有學生認為“民族矛盾此時成為主要矛盾”,還有學生認為“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了侵害”。此后,鼓勵學生自主分析,嘗試解答問題。這樣,學生就從試題拓展開來,了解新時代歷史考題的命題方法和解題思路。
從試卷中選擇史料能開闊學生視野,更能發(fā)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完成知識點和考題的對接,這樣,學生以后在面對同類型題目時就會提升答題的準確性。
歷史學家湯普森認為“歷史教學就是深刻地認識和理解歷史,這不僅僅只是要學生記住歷史本身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更重要的是思考和研究歷史事件”。在此過程中,必須合理地使用史料,使歷史事件之間形成知識框架并融會貫通。這樣,教學效果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