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振宇
(甘肅省渭源縣會川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 748200)
豬流行性腹瀉的致病性病原是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其主要癥狀是嘔吐、腹瀉、脫水、嚴重時甚至死亡[1]。豬流行性腹瀉病毒主要分為兩種類型,I型PEDV僅感染生長發(fā)育中的豬;II型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影響所有年齡段的豬,包括斷奶仔豬和成年母豬。在英國,I型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被認為是一種低水平的地方病,每年發(fā)病病例較少。II型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的致病能力更強,2013~2014年間導致美國超過100萬頭豬死亡,7d以內的仔豬死亡率高達100%。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會破壞細胞表面的腸絨毛,減少吸收表面積,從而導致水分流失、腹瀉和脫水[2]。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可造成母豬感染,其癥狀表現為輕度或水樣腹瀉,但2~3周后會產生強大的免疫力,因此,母豬初乳能保護仔豬免受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的感染。病毒通常會在小型密集繁殖的豬群中自動消失,但在大型戶外繁殖的豬群中,并非所有的豬都可能在第一次感染,并可能在較長時間內復發(fā)。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的肆虐給全世界的養(yǎng)豬業(yè)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本文從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的癥狀、病理變化、流行特點、診斷方法、治療措施等方面進行詳細介紹。
豬流行性腹瀉的臨床癥狀存在年齡特異性,年輕的豬只癥狀更為嚴重。非常小的仔豬會出現大量的水樣腹瀉,腹瀉物中沒有血液或黏液,通常呈現出黃綠色,經常伴隨嘔吐和厭食癥,可能導致一周齡以內的仔豬100%的死亡。一周以上的豬通常很快恢復,但生長速度損失約10%。當年老的豬只(苗圃、種豬、育肥豬、母豬、公豬)被感染后,它們可能會停止進食2~4d,出現大便或水樣腹瀉,糞便中沒有血液或黏液。斷奶后豬只的死亡率為1%~3%。
還有其他疾病也會導致非常相似的臨床癥狀,如球蟲病、傳染性腸胃炎、輪狀病毒腹瀉、產氣莢膜梭菌腸毒血癥及大腸桿菌感染,應根據現在的技術手段進行區(qū)分。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的潛伏期通常為2~4d,病毒通過消化道進入機體后,很快就到達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并在此進行感染[3]。結果導致腸絨毛縮短,腸絨毛受損后,腸絨毛上皮細胞分泌的乳糖酶大量減少,導致腸道內的滲透壓增高,水分從組織間進入腸道,導致腸壁變薄,引起腹瀉。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在20世紀70年代首次被檢測到。1971年,英國首次發(fā)現豬群感染了豬流行性腹瀉病毒,7年后,病原體被確定為一種冠狀病毒,并被正式命名為豬流行性腹瀉病毒[4]。在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及隨后的幾年中,豬流行性腹瀉主要在歐洲流行。1982年,亞洲首次出現了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病例。此后對亞洲養(yǎng)豬業(yè)產生了越來越大的經濟影響。特別是自2010年以來,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報告了豬流行性腹瀉疫情,導致哺乳仔豬死亡率高達100%[5]。2013年4月美國首次報道了豬流行性腹瀉病例。短短的一年內,豬流行性腹瀉已經傳播至36個州,導致美國養(yǎng)豬業(yè)損失了6%左右的豬只。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被糞便污染的水源、飼料等都可通過豬只的采食和飲水進入健康豬只體內。由于母豬喜歡躺臥在地上,因此,帶毒糞便可能沾到母豬乳頭,仔豬因為吮吸了母豬的乳頭而導致感染。近年來也有一系列研究表明,呼吸道也是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的一種傳播方式。病毒進入呼吸道后,可在鼻腔中被鼻腔上皮細胞的樹突狀細胞攝取,隨后樹突狀細胞將病毒攜帶進入血液循環(huán),最后到達病毒的最終靶點——腸道上皮細胞,從而導致感染的發(fā)生。
豬流行性腹瀉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但主要在天氣寒冷的冬春季節(jié)較為流行。較低的溫度一方面適合病毒存活,另一方面也容易導致豬只抵抗力降低,使感染機率大大增加。
豬流行性腹瀉可以粗略根據癥狀進行判斷,當豬只出現腹瀉癥狀,且剖檢可見腸道充滿大量黃色液體時,可以初步判定為豬流行性腹瀉。但由于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和輪狀病毒三者之間癥狀相似,因此,不能僅憑肉眼觀察就判定為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感染。如果想要確診還需要實驗室診斷。
當感染病毒時,腸道、糞便及動物嘔吐物中均會存在大量病毒。我們可以收集這些部位的內容物或糞便,提取RNA,運用普通PCR技術、熒光定量PCR技術對病毒核酸進行擴增。在瓊脂糖凝膠中進行電泳,最后根據有無目的條帶進行判定。同時,也可對病毒進行分離,在易感細胞,如綠猴腎細胞、Marc145細胞上進行感染,分離出病毒后,用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判定。
機體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免疫系統(tǒng)會發(fā)揮其強大的防御功能。B細胞會轉化為特異性的漿細胞,分泌大量的針對外來抗原的特異性抗體,這些抗體分布在血液及受感染的部位。因此,我們可通過檢測血液中的抗體水平進行感染判定。通過采集患病豬只的血清,進行免疫組化、免疫熒光、免疫印跡、酶聯免疫吸附等以抗原抗體反應為基礎的血清學試驗。如果豬只試驗反應呈陽性,說明豬只體內存在抗體,則表明豬只已受到感染。
目前豬流行性腹瀉沒有特效藥物,只能對癥治療?;疾∝i只可以口服抗生素治療,以防止繼發(fā)感染。輕度感染的豬只也可以進行干擾素治療,在后海穴注射5ml干擾素。有研究表明,注射干擾素的治愈率可以達到90%以上。豬流行性腹瀉的主要癥狀是腹瀉和脫水,因此,對患病豬只應進行補液治療,包含氯化鈉、碳酸氫鈉、葡萄糖等成分,如果豬只脫水和腹瀉等癥狀較為嚴重,應補液量加倍,以確保及時補充丟失的水分。
免疫接種是預防疾病最有效的方法,僅依靠豬只自身免疫是遠遠不夠的。目前,國內研制出許多針對豬流行性腹瀉的疫苗,現在已經有了豬流行性腹瀉和豬傳染性胃腸炎及豬輪狀病毒三價疫苗,且臨床試驗效果較好。由于每年冬春季節(jié)是疫病多發(fā)時期,每年應在冬春來臨之前進行疫苗接種。研究表明,每年的9、10月份是疫苗接種最佳時期。同時,養(yǎng)殖場應在免疫接種前做好豬只的健康檢測,患病豬只不能進行接種。
被糞便污染的水源、飼料、母豬皮膚、乳頭等都會成為病原體攜帶者,因此,平時的飼養(yǎng)管理非常重要。由于糞便中可能含有大量的病原體,同時糞便也會導致細菌和蚊蟲的大量滋生,容易造成疫病傳播,因此,養(yǎng)殖場應及時清理豬只排出的糞尿,以免糞便對周圍環(huán)境造成污染。冬春季節(jié)是疫病多發(fā)期,而且在溫度較低時更適合病毒生存。因此,應在冬春季節(jié)注意豬舍保溫工作。同時,豬舍應定期進行消毒,控制潛在病原體。在豬舍外圍及出入口也應設置消毒裝置,控制外來人員及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