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艷
(定西市渭源縣慶坪鎮(zhèn)農業(yè)農村綜合服務中心 甘肅定西 748200)
在我國農業(y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中藥材產業(yè)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力度開發(fā)中藥材資源,不斷種植推廣各種中藥材。農民通過種植中藥材,不斷提高中藥材產量,帶動了當?shù)亟洕l(fā)展。但隨著中藥材栽培面積的逐漸擴大,也加劇了中藥材病蟲害問題,影響到了我國中藥材規(guī)?;l(fā)展。如果不能及時解決中藥材問題,將會影響到我國中藥材產量和品質。因此,需要遵守病蟲害防治原則,提出科學的防治方法。
在特定地區(qū)種植的藥材就是所謂的道地藥材。隨著道地藥材種植時間不斷延長,當?shù)氐牟≡秃οx等開始適應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導致道地藥材病蟲害問題越來越嚴重,而且蔓延問題控制難度比較大。例如,云南地區(qū)存在三七黑斑病等[1]。
種植人員長期栽培道地藥材,不斷積累藥材的病源、蟲源,此外當?shù)乩ハx種類的增加也會導致中藥材病蟲害類型的增多。還有一些害蟲以中藥材為棲息地,并且在藥材上產卵,也加大了病蟲害的防治難度。
很多中藥材的根部和鱗莖部分不僅是植物吸取營養(yǎng)的重要部分,而且也是重要的藥用部分。很多地下部分入藥的中藥材都存在嚴重的病蟲害,其中主要為真菌病害、線蟲病害和細菌病害等[2]。如果土壤中存在病原菌和害蟲,就會增加病蟲害發(fā)病原因的復雜性,加大病蟲害防治難度,導致中藥材的根頸部病蟲害問題嚴重,最終將會危害到中藥材生產質量和產量等,影響到中藥材生產效益。
中藥材的栽培過程中,因為有害生物和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中藥材的新陳代謝受到干擾,中藥材的生理機能受損和組織結構被破壞,外部形態(tài)就會發(fā)生病變,如枯萎和糜爛及斑點等都屬于病害。中藥材產生病害原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真菌和細菌及病毒等,生物因素導致的病害具有傳染性。而非生物因素是指旱澇和嚴寒及養(yǎng)分失調等,非生物因素導致的病害沒有傳染性。
危害中藥材的蟲類非常多,各種昆蟲具有不同的取食方式和不同口器,如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且食物不同。咀嚼式口器害蟲包括甲蟲和蝗蟲等,它們主要是取食固體食物,引發(fā)機械性損傷。刺吸式口器害蟲包括蚜蟲和葉蟬等,它們利用針狀口器刺入中藥材組織,吸食植物汁液,導致植物萎縮和皺葉等癥狀。因此,在防治蟲害的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掌握害蟲消長規(guī)律,提出針對新的害蟲防治措施,保障中藥材優(yōu)質高產。
中藥材發(fā)生病蟲害將會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因此,相關工作人員需要重視中藥材病蟲害管理工作,保障中藥材生產質量和產量。在防治中藥材病蟲害的過程中,需要以“防治為主,綜合防治”為防治原則,結合綠色食品生產規(guī)定,加強研究中藥材病蟲害的流行規(guī)律,分析中藥材病蟲害將會帶來的危害損失,明確中藥材病蟲害具體治理對象,據(jù)此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3]。
農業(yè)防治在中藥材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農業(yè)防治措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這項技術主要分為栽培技術和管理技術等,需要工作人員根據(jù)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有效減小病蟲害的危害性,實現(xiàn)中藥材種植生產的穩(wěn)定性。以下是當前中藥材病蟲害防治中常用的農業(yè)防治措施。
(1)合理輪作和間作:合理輪作中藥材和蔬菜糧食,或者輪作不同的藥材,有利于減小病蟲害的危害性。工作人員需要合理選擇輪作的植物,在選擇下茬作物的過程中,通常不能選用同科屬植物,也不能選擇會被某些病蟲害同時危害的植物。例如,佛手瓜和非瓜類作物輪作時間通常是2年或者3年,能夠有效降低蔓枯病的發(fā)病率。在種植佛手瓜階段落實輪作模式,要注意規(guī)避重茬問題,同時可以利用地膜覆蓋模式,有效隔絕外界病蟲害。保障間作的合理性,可以有效控制病蟲害,選擇間作物和選擇輪作物的原理具有相同性[4]。
(2)深耕細作。通過冬耕方式,深耕土壤暴露出害蟲,遏制其過冬,使其被天敵食用,同時可以利用紫外線消滅病原菌。由于一些中藥材病蟲害常發(fā)生于雜草中,因此需要直接燒毀前茬作物和雜草,減小病蟲害的威脅性。
(3)合理施肥和灌溉:保障施肥工作和灌溉工作的合理性,優(yōu)化中藥材的成長環(huán)境,使其有能力應對各種中藥材病蟲害。可以施加磷肥和鉀肥,根據(jù)中藥材生長狀態(tài)合理開展灌溉工作,有效預防中藥材病蟲害的發(fā)生[5]。
(1)以蟲治蟲:為了有效防治中藥材病蟲害問題,可以利用害蟲的天敵進行防治。中藥材害蟲的天敵包括捕食性天敵昆蟲和寄生性天敵昆蟲。捕食性昆蟲包括螳螂和步行蟲等。寄生性昆蟲如寄生蜂,它是各種幼蟲和蛹的天敵。
(2)微生物治蟲:主要是昆蟲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蟲。病原細菌主要是蘇云金桿菌,可以使害蟲患白血病在1 d~3 d之后死亡,當前蘇云金桿菌具有較多的制劑和殺蟲譜。病原真菌主要包括白僵菌和綠僵菌等,利用最多的是白僵菌,患病后的害蟲將會變得呆滯,同時食欲減退,或者在身體上產生褐色的斑點,在3 d~15 d以內將會死亡。昆蟲病原病毒包括多角體病毒和細胞質多角體病毒,害蟲患病之后將會減退食欲,身體橫向變得腫大,皮膚流出白色液體,在一周之后將會死亡。通常情況下,一種病毒只能寄生在一種昆蟲上,且具有很強的轉化性。
(3)抗生素和交叉保護作用:例如,在枸杞黑果病防治階段,利用抗菌素和抗生菌可以有效防治植物病害。在枸杞中首先接種非病原微生物有機體和不親和的病原小種,枸杞接種之后將不會感染親和性病原物,從而實現(xiàn)交叉保護[6]。
當前,我國在防治中藥材病蟲害的過程中也會利用化學防治方式。這種方式使用非常方便,并且具有顯著的效果,可以快速起到防治作用,但是使用不合理就會引發(fā)病蟲抗炎性,或者導致中藥材農藥殘留超標,甚至會污染環(huán)境,因此需要保障用藥的科學性。
(1)合理選擇藥物:針對治蟲類農藥,在中藥材生長過程中需要控制用藥次數(shù)在3 次以內,在最后一次用藥時期,要注意在采收期一周之前用藥。在防治炭疽病和灰霉病的過程中需要利用托布津,在防治葉斑病和霜霉病的過程中需要利用百菌清。在中藥材生長過程中,需要控制托布津和百菌清使用次數(shù)在3 次以內,并且要在采收期前兩周開展最后一次用藥。
(2)選擇低殘留、低毒的化學藥劑:在中藥材關鍵防治階段,需要嚴格控制化學藥劑使用量。利用藥劑浸種,可以防治地下病蟲害。在選用化學藥劑的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天敵,選用的藥劑不能傷害病蟲害天敵[7]。
(1)人工捕殺:針對集中的蟲害,可以利用人工方式捕殺,在實際工作中主要是捕殺中藥材上的幼蟲和卵;在中草藥設施栽培基地可以推廣利用防蟲網,可以在棚室入口和通風口設置防蟲網,有效阻隔害蟲,提升中草藥的種子質量。在耕地深翻階段,可以撿出土壤中的蠐螬等幼蟲,從而減少危害性。
(2)燈光誘殺:在種植中藥材的區(qū)域范圍內設置黑光燈,這是利用了中藥材害蟲趨光性特點,利用燈光吸引害蟲集中捕殺,提高中藥材害蟲防治效率,節(jié)省病蟲害防治成本的支出。此外,可以將黃色黏蟲膠板插入到中草藥種植區(qū)域中,可以誘殺蚜蟲和白粉虱等害蟲,利用反光膜和銀灰色遮陽網可以驅趕蚜蟲。
(3)高溫滅菌:方式包括開水燙種和溫水浸種等,主要是處理中藥材的種子。例如,在播種黃芪之前,可以利用開水消毒種子,消毒種子的時間控制在5 s~8 s,也可以利用60 ℃的溫水浸泡種子,浸泡時間為0.5 h,優(yōu)化中藥材病蟲害防治效果。
中藥材發(fā)生病蟲害之后,將會嚴重影響到中藥材生產質量,因此,需要重視中藥材病蟲害防治工作,堅持中藥材病蟲害防治原則,科學地選用農業(yè)防治措施和物理防治措施及生物防治措施等,保障中藥材病蟲害防治成效,從而提升中藥材生產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