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跨文化傳播視域下楔形文字興衰考略

        2021-12-01 13:57:53孫寶國
        文化與傳播 2021年1期
        關(guān)鍵詞:蘇美爾泥板銘文

        孫寶國

        古代東地中海世界的物質(zhì)精神交往歷史,是不同文明體相遇和交融的歷史,在此期間,古代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成為當時不可或缺的語言工具和傳播媒介。特別是阿卡德語楔形文字一度成為東地中海世界的通用語言,為推動古代東地中海世界楔形文字文化圈和文明共同體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

        一、楔形文字的發(fā)明

        目前所見最早的楔形文字泥板出土于今伊拉克南部蘇美爾人建立的烏魯克城邦遺址。這些文字書寫于公元前32- 30世紀。[1]而在蘇美爾人到達兩河流域南部以前,兩河流域地區(qū)的居民已經(jīng)有自己的文字,蘇美爾語楔形文字中的 “木匠”“皮毛匠”“祭司”等職業(yè)術(shù)都借自這些更古老的語言。蘇美爾城邦時期,蘇美爾語楔形文字成為蘇美爾城邦共同使用的文字體系,同時也成為蘇美爾城邦跨文化交流的橋梁。

        而關(guān)于蘇美爾語楔形文字的起源,學術(shù)界主要有“圖畫說”和“陶籌說”兩種。[2]盡管兩種起源說各有千秋,但不能截然分開,應該是兩者共同發(fā)揮了作用。

        首先,楔形文字的產(chǎn)生與蘇美爾人的計數(shù)系統(tǒng)有關(guān)。[3]蘇美爾原始計數(shù)工具包括石頭、泥球等等,其中泥球最為常見。在具體計算時,通常是先把軟泥揉成泥球,然后用石頭、骨棒、木棍、樹皮、草莖等材質(zhì)器具的尖端在泥球上刻壓出代表不同數(shù)量的圖形。其中,生長于蘇美爾地區(qū)沼澤地帶的大片蘆葦,最為方便易得,這可能激發(fā)了蘇美爾人的靈感,從而發(fā)明了精致實用的葦管楔形筆,并基本上取代了石頭、骨棒等早前相對粗糙的書寫工具,在泥板上壓出一個個楔形符號。“潮濕的泥板上刻字比較困難,象形文字因而消失?!盵4]的確如此,在泥板上刻劃象形文字會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煩,如收筆時經(jīng)常會留下一個個小疙瘩,不但影響美觀,而且不易保存,這就要求改良書寫技術(shù),以適應書寫材料。有學者認為,“從圖形到純丁頭字的變化,大約經(jīng)過了500年以上?!盵5]

        其次,楔形文字的產(chǎn)生與象形文字自身的弊端有關(guān)。早期的蘇美爾語象形字符數(shù)量龐大,用法隨意,非常不利于書吏的學習和使用。采用蘆葦楔形筆后,所壓刻的字符大小粗細差別不大,既顯著提高了書寫速度,也逐漸規(guī)范了字符形態(tài)。蘇美爾語楔形文字約有兩千個符號,有音符,也有意符,既能書寫實詞,也能書寫虛詞。[6]鑒于一符多義和一音多符現(xiàn)象非常普遍,一些同音多義詞不得不添加新的符號以示區(qū)別。從類型來看,蘇美爾文字屬于表意文字,但圖符演化為字符和音符的情況也是司空見慣。

        第三,楔形文字的產(chǎn)生與美索不達米亞的書寫材料密不可分。美索不達米亞,又稱兩河流域,這里的“兩河”是指同樣流入波斯灣的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蘇美爾人生活的蘇美爾地區(qū)地處兩河下游的沖擊平原和沼澤地帶,山地和森林難得一見,石料和木材極為匱乏,但絕少雜質(zhì)的粘土資源貯量豐富,從而為泥板這種書寫材料的廣泛應用創(chuàng)造了條件。蘇美爾用蘆葦筆在泥板上面書寫文字,字形呈現(xiàn)為釘頭形或楔形,這種文字因此被稱為釘頭字或楔形文字。

        較紙草、羊皮紙、紙等約同時代或后來的書寫材料,泥板可以說相當笨重,每塊的重量約通常在1千克以上。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大泥板長約2.7米,寬約1.95米。為避免破裂,泥板自然需有一定厚度,而且隨著泥板面積的增大,厚度也要相應增加。泥板的正面是近乎平整的,而反面則有一定的弧度。泥板的形狀差異也比較大,磨去棱角的長方形最為常見,四角圓潤的正方形較為稀有,而作為學生習字用的多為圓。泥板加工好后,就可在上面書寫了。書吏先用細繩在泥板板面上勒好格子,再用楔形筆在泥板的兩面分別刻寫。通常情況下,為避免另一面的字跡被意外擦掉,刻寫時要從平整的一面開始,之后再將泥板翻過來,在凸面繼續(xù)刻寫。小的泥板可拿在手上刻寫,大的則放在特制的架子上。書寫完成后就將泥板自然曬干或放到爐子中焙燒,使其保持固體形態(tài)以便于長期保存。

        楔形文字泥板文獻通常都是大部頭,因為一篇“文稿”和一部“著作”往往需要用掉首尾相連的多塊甚至數(shù)十塊大小規(guī)格不一的泥板,盡管在一塊泥板上獨立成篇的情況也是有的。如公元前7世紀由亞述國王亞述巴尼拔的尼尼薇圖書館所藏的目前世界上已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史詩《吉爾伽美什》就用了十二塊泥板,共三千余行。大型書稿的泥板存放于木箱或泥箱中。由于體積相對較大,泥板書稿無法向紙草和羊皮紙那樣裝訂。為便于分類、存儲、查找,泥板書稿已經(jīng)有了原始但實用的寫作、編輯和檢索辦法。譬如,同一書稿的多塊泥板中的每塊的下端都刻有同一章節(jié)的標題和編號,而且下一塊泥板會重復上一塊的最后一行字,以示銜接。[7]需要保密的泥板文書,則另用一塊空白的薄泥板覆蓋其上,然后在空白和刻有文字的兩塊泥板的四面接合處封以軟泥,最后再在軟泥上加蓋印章。收件人接到泥板文書后,只需打碎這層薄泥“信封”就可以看到刻寫的內(nèi)容了。從楔形文字泥板的外觀形態(tài)來看,面積大的通常分欄書寫。按慣例,泥板正面的文字,自左欄向右欄書寫;泥板反面的文字,自右欄向左欄刻寫。

        除了泥板之外,石料是僅次于泥板的楔形文字的書寫材料之一。石材主要書寫王室、宗教、法典等宣傳性和紀念性的文獻,如古巴比倫王國《漢穆拉比法典》就刻寫在一塊高逾兩米的石碑上。除泥板和石料之外,銅、銻、青銅、青金石、白銀、黃金等也都是楔形文字的書寫材料,如著名的《銀板條約》就是用阿卡德語楔形文字刻寫在銀板之上的。

        楔形文字的發(fā)明對周邊民族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古代東地中海世界的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qū)都采納了這套文字書寫系統(tǒng)。譬如,公元前30世紀中期,與蘇美爾地區(qū)毗鄰的埃蘭人就在蘇美爾人的影響下發(fā)明了埃蘭語楔形文字。公元前30世紀后期,操塞姆語的阿卡德人部落進入兩河流域,早期居于巴比倫尼亞北部的阿卡德地區(qū),隨后兼并了巴比倫尼亞南部蘇美爾地區(qū)的眾多蘇美爾城邦,統(tǒng)一巴比倫尼亞并創(chuàng)立阿卡德王國。在借鑒蘇美爾語楔形文字的基礎(chǔ)上,阿卡德人發(fā)明了阿卡德語楔形文字,并推廣到整個巴比倫尼亞,而蘇美爾語和蘇美爾語楔形文字則逐漸退化為一種只在某些宗教場合使用的語言和文字。居住在小亞的赫梯人從敘巴地區(qū)的操塞姆語的部族那里學到了阿卡德語楔形文字,并于公元前20世紀創(chuàng)立了赫梯語楔形文字。[8]公元前 20世紀末,與亞述毗鄰的居于南高加索的烏拉爾圖人發(fā)明了烏拉爾圖語楔形文字。波斯人也在公元前10世紀中葉發(fā)明了波斯語楔形文字。這就形成了一個以兩河流域最南端的蘇美爾地區(qū)為中心的東地中海世界楔形文字文化圈。[9]

        二、阿卡德語的傳播

        阿卡德語與同為塞姆語系的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類似,有四種語干。阿卡德語是一種屈折語,并且相當屈折——由于全部可以用人稱前綴或后綴加在動詞上解決,阿卡德語里極少出現(xiàn)人稱代詞。所以一個詞的作用可以等于一句話。這可能與阿卡德語的主要書寫材料泥板有關(guān):在泥板刻寫不易,修改更難,因而形成了高度屈折的文字結(jié)構(gòu)形態(tài),以期實現(xiàn)文字表達的最大靈活性。

        阿卡德王朝以降,美索不達米亞的歷史先后進入蘇美爾人、巴比倫人和亞述人主導時期。阿卡德語逐漸成為通用語言和官方語言,蘇美爾語則成為宗教語言和文學語言,為了學習蘇美爾語,當時的書吏編撰了一批蘇美爾語詞典和蘇美爾-阿卡德語雙詞典,所收詞匯包羅萬象,地名、人名、動物名、植物名、山川名和河流名等無所不有。譬如,與重要貿(mào)易伙伴麥魯哈相關(guān)的詞匯就有麥魯哈銅、麥魯哈紅玉髓、麥魯哈黃檀木、麥魯哈“阿巴”木和麥魯哈黑鷓鴣等等。古巴比倫人還用阿卡德語翻譯蘇美爾文學作品,并附錄原文,在為學生提供雙語教材的同時,客觀上也保護和傳承了蘇美爾文學。由于烏爾第三王朝和更早的蘇美爾文學作品原件絕大多數(shù)已不可考,這些保存在教材甚至學生作業(yè)中的蘇美爾語抄本,就更顯得彌足珍貴。

        隨著古代東地中海世界各國各地區(qū)對外交往的日益活躍,政治、軍事、貿(mào)易、司法等涉外事務越來越多,對掌握相應外國語言和文字的相關(guān)機構(gòu)人員需求也開始不斷增加,于是各國各地區(qū)的書吏學校開設(shè)培養(yǎng)阿卡德語翻譯人才的課程就成為一種必然。一封阿馬爾那信件記載,一位埃及書吏在寫給同行的信中,志得意滿地羅列了他到過的許多外國地方。根據(jù)這封書信,有學者推斷當時的埃及書吏學校很可能開設(shè)了阿卡德語語法和口語課程,教師通過讓學生們拼寫這些外國地名來掌握外語的聽說讀寫技能和歷史地理常識。[10]有了這樣的雙語人才,當一國的書信送達另一國后,就可以互相轉(zhuǎn)譯,使雙方順利實現(xiàn)交流信息的目的。

        對于母語不是阿卡德語的國家,如埃及和赫梯,首先要將收到的阿卡德語書信譯成本國語言。這樣,國王和群臣才能理解信中的內(nèi)容,而復信時仍要采用阿卡德語,而不是用本國語言。而對于什么樣的人才能做這類翻譯工作,目前仍未有確鑿的史料可考,不過其來源不外乎兩大類:一類是本國書吏學校培養(yǎng)的本土雙語人才;二是聘用母語為阿卡德語的外國雙語人才。

        由于不同語言所在的文明單元之間在政治制度和官僚體制等方面的差異,在語言轉(zhuǎn)換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一些誤讀和誤譯。譬如,敘巴地區(qū)各國的書吏在起草給埃及國王、王后、宰相、將軍等書信的過程中,當遇到某些埃及語埃及官名時,往往找不到完全與之對應的阿卡德語官員,于是他們只能從阿卡德語中找出與這些埃及官名職責相近的詞匯。埃及第十八王朝中后期,被派往敘巴地區(qū)的埃及官員擁有不同的官名,但由于目前只知道這些頭銜的阿卡德語語意,而阿卡德語官名與埃及語官名并非完全對等,所以阿卡德語官名的含義并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埃及語官名的本義。更為甚者,阿卡德語書吏有時還錯誤地把埃及官職名稱翻譯成了埃及官員的名字,如“Pawuro” 為埃及語官名“p3 wr’3”(偉大的首領(lǐng))、“Pahamnate”是埃及語官名“p3hm-ntr”(祭司)、“Ihripita hry” 是埃及語中官名“pdt”(司令官 ),都不是具體的人名。當然也存在相反的情形,即一些詞匯是人名,而非官名,盡管這些人名本含有某一官名的詞素,如阿卡德語名詞“Pasite”對應的是埃及語人名“p3 t3ty”,而不是官名,盡管其中含有官職名“維吉爾”這一詞素;阿卡德語名詞“Sari”對應的是埃及語人名“ipwty-nsw”,不是官名,盡管其中含有官職名“國王的信使”這一詞素;阿卡德語名詞“we’u”對應的是埃及語人名“w’w”,也不是官名,盡管其中同樣含有官職名“職業(yè)軍人”這一詞素。同時,在日益頻繁和廣泛的跨文化語言交流過程中,各國各地區(qū)本土語言中的外來詞匯明顯增多,特別是一些政治、軍事、外交術(shù)語日趨統(tǒng)一。

        三、楔形文字的衰落

        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阿拉米人進入美索不達米亞并帶去了他們在腓尼基文字基礎(chǔ)上發(fā)明的阿拉米文字。腓尼基文字是世界最早的字母文字,共有22個字母,但沒有元音。阿拉米語字母文字較之腓尼基語字母文字,變化不大,只是書寫起來更加便捷。[11]

        與字母文字相較,楔形文字的缺陷一目了然。雖然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亞述人、烏拉爾圖人、埃蘭人、波斯人都一再減化楔形文字符號,但總數(shù)仍達數(shù)百個,而且以一符多意的居多。因此,無論是那種語言的楔形文字,學習和應用起來都頗為費力耗時。另一方面,分屬于不同語系的巴比倫、亞述、烏拉爾圖、埃蘭等語言不加區(qū)別地照搬語系來源不明的以表意為主的蘇美爾語楔形文字,不同程度地阻斷了這些語言采用字母文字的進程。楔形文字越來越不適應當時東地中海世界日益緊密的物質(zhì)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大勢,以字母文字取而代之已經(jīng)成為時代的要求。

        從公元前15世紀中期開始,字母文字與楔形文字的使用在東地中海世界已呈并駕齊驅(qū)之勢。譬如,在一塊公元前15世紀的石碑上,就刻有楔形文字和字母文字兩種字符。在公元前10世紀前期的亞述國家,楔形文字與字母文字共用的現(xiàn)象已屢見不鮮。及至公元7-8世紀的帝國時期,亞述人已經(jīng)字母和和楔形兩種文字登記戰(zhàn)利品。在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歷史文物中有一幅圖案,上面畫著一名手執(zhí)蘆葦筆的書吏正在羊皮紙或紙草上書寫字母文字,另一名書吏則手持楔形筆在泥板上壓制楔形文字。[12]

        公元前6世紀中期,波斯人從伊朗高原進入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波斯人盡管仿照阿卡德語發(fā)表了波斯語楔形文字,但不久就轉(zhuǎn)而和阿拉米人學習發(fā)明了波斯語字母文字。公元前4世紀,希臘人和羅馬人相繼成為東地中海世界的執(zhí)牛耳者,由腓尼基文字派生的希臘字母文字和拉丁字母文字也先后成為通用文字。隨著希臘字母文字和拉丁字母文字的大舉擴張,楔形文字的應用范圍日益局促。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后一塊楔形文字泥板文書寫于公元75年,內(nèi)容為天文年歷。[13]又過了六七百年的漫長歲月,阿拉伯人成為原東地中海世界原楔形文字文化圈的主人,并與當時居民不斷融合,而楔形文字及其所承載的人類文明曾經(jīng)的光榮與夢想也最終淡出了人們的記憶。

        四、楔形文字的釋讀

        自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的征服戰(zhàn)爭至19世紀考古學誕生之前,美索不達米亞的居民由于不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創(chuàng)造者直接后裔,所以并不知道當?shù)卦嬖谶^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偉大文明。被西方學者尊稱為“歷史之父”的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是首位提到美索不達米亞古代傳說和城邦的希臘古典作家,但他對巴比倫的史事顯然只能停留在道聽途說層面。希羅多德之后,當古希臘歷史學家色諾芬于公元前401年途經(jīng)尼尼微地區(qū)時,他已無從判斷這里曾是亞述都城的所在。而當約400年后的古羅馬歷史學家斯特里波再次提到巴比倫城時,該城也早已化為一片廢墟。公元299年,羅馬皇帝塞維魯從帕提亞人手中奪取美索不達米亞時,眼中的巴比倫已然是黃沙掩埋是一座土丘了。而此時,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象征之一——楔形文字早已被阿拉米語文字、希臘文字和波斯文字等取而代之,不再有人說、有人讀、有人寫了。

        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歲月,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許多城市廢墟變成了一座座臺形土丘。這些土丘的名字完全被人們所遺忘,更不必說它們的歷史了。在東地中海世界,這樣的土丘成百上千,考古學上稱其為tell(丘),其中的百般奧秘只有經(jīng)過考古發(fā)掘才能略窺見一斑。

        1616年至1621年,意大利探險家彼得羅·德拉·瓦萊游歷了美索不達米亞和伊朗,期間把出土于巴比倫和烏爾遺址的刻有文字的古代文物帶回歐洲。然而,當時世界上尚無人能破譯這種神秘的古代文字。1700年,德國東方學家托馬斯·海德將這種文字命名為“Cuneiform”或“ductuli pyramidales seu Cuneiformes”,即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釋讀的第一人是精通阿拉伯語的丹麥學者卡斯騰·尼布爾。1761年,丹麥國王派出一支考察隊前往近東收集和發(fā)掘古代文物。從1761年到1767年,卡斯騰·尼布爾在波斯波利斯臨摹了幾篇楔形文字銘文。1778年,尼布爾終于認出這些銘文是用三種不同語言的楔形符號寫成的三種文字對照版銘文;其中的第一組楔形文字是字母文字,有42個字符,最簡單,而且書寫方向與西方文字相同。歐洲波斯語學者已經(jīng)可以讀懂古代波斯語文獻,掌握了波斯大王王銜格式等習慣用法。

        在楔形文字破譯方面邁出決定性一步的是德國戈廷根的一位27歲的希臘文中學教師喬治·格羅特斐德。1802年,他利用幾張出土于波斯波利斯的楔形文字銘文拓本,發(fā)現(xiàn)了破解楔形文字的鑰匙。他推測字符較少的第一組文字可能是波斯文,其內(nèi)容應是王名與王銜。他試著用波斯大王薛西斯的“薛西斯、王中之王、大流士之子”的格式釋讀第一組楔形符號的音值,結(jié)果一舉成功,證實了這是一種拼音文字。1838-1851年,英國學者埃德溫·諾里斯在格羅特斐德研究的基礎(chǔ)上,又成功釋讀了銘文中的埃蘭語文字。

        1835年,英國古典語言學家亨利·羅林對包括波斯語楔形文字等古代近東語言產(chǎn)生了深厚的興趣,并在不了解格羅特芬德釋讀成果的情況下,獨立破譯了??税退浅鐾恋囊黄ㄐ挝淖帚懳闹械牟ㄋ雇趺?。隨后他又考察了位于伊朗西札格羅斯山貝希斯敦巖壁上的楔形文字銘文。銘文所在位置比小鎮(zhèn)高520米,而且從崖壁腳下到銘文頂端是約104米高的人工鏟平的陡峭光滑的立面,如果沒有輔助手段,根據(jù)無法近距離臨摹銘文。由于貝希斯敦銘文長達數(shù)百行,且與波斯波利斯銘文一樣,也是用三種語言的楔形文字分別書寫,臨摹三組銘文并從相對容易的波斯語版本入手,就成為釋讀其他兩種楔形文字的不二法門。

        1835-1847年間,亨利·羅林森多次來到伊朗年拓制和摹寫貝希斯敦銘文。這項工作相當危險,因為銘文刻于陡峭異常且涂有光滑保護層的巖壁之上。他需要先攀登的銘文底部的巖階之上,從那里開始拓制和摹寫。然后再在狹窄的巖階上架設(shè)木梯,拓制和摹寫銘文中部。最后從通過巖頂放下的系在身上的繩索,懸空拓制和摹寫銘文上部。通過這種方式,他在3年間完成了長約200行的臨摹作業(yè),并在接下來的釋讀工作中,初步確定了幾百個地名,辨識出全部40多個波斯語楔形文字符號。亨利·羅林森判定,這是一篇波斯大王大流士一世的平叛記功銘文。1844年,他再接再厲,完成了巖銘上的長達253行的第二種楔形文字的臨摹作業(yè)。3年后,亨利·羅林森又臨摹了貝希斯敦銘文中最難靠近的長約112行的第三種楔形文字銘文的拓制和摹寫工作。

        在順利釋讀波斯語文字的基礎(chǔ)上,亨利·羅林森先后析出了第二種文字的一百余個字符和第三種文字的幾百個字符。接著他又發(fā)現(xiàn),第三種楔形文字的許多符號即表意又表音,一些符號有2個以上的音值。這些釋讀成果表明,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居民使用的這種語言為阿卡德語,與阿拉伯語一樣,屬于塞姆語系。1851年,亨利·羅林森正式公布了246個阿卡德語符號的音值和意值,以及貝希斯敦銘文中的阿卡德語部分的音讀和譯文。

        1857年,英國學者塔爾博特將最新發(fā)現(xiàn)的楔形文字銘文《提格拉特帕拉薩爾一世編年史》譯出,隨后將譯文寄給位于倫敦的皇家亞洲學會,建議邀請羅林森和愛爾蘭考古學家愛德華·辛克斯分別翻譯該銘文。由于當時法國古文字學家朱利斯·歐佩爾特亦在倫敦,學會于是向這三位楔形文字專家各發(fā)了 一封邀請密函,并附寄了《提格拉特帕拉薩爾一世編年史》楔形文字銘文。1857年5月25日,學會組織專門委員會對四篇譯文進行了鑒定。結(jié)果表明,盡管每人所用方法有所不同,但譯文基本一致。這一事件被視為亞述學正式誕生的標志。羅林森、辛克斯、奧佩特被尊稱為“楔形文字三杰”,其中貢獻最大者羅林森被譽為“亞述學之父”。

        結(jié)語

        文字是語言的固化,極大擴展了人類跨越文化隔閡的物質(zhì)交往和精神交往的時空。在這種跨文化傳播中,若參與傳播的我者不了解他者的文化,就沒有能力恰當?shù)亟忉屗邆鬟f的信息,由此可能導致種種誤讀。而要了解他者的文化,終南捷徑就是學習他者的語言文字。由于語言文字的不同,人們的思維方式也往往不同。一但有了共同的語言文字,思維方式就可能趨同,彼此誤讀的機率亦會相應減少。作為人類發(fā)明的最早的文字系統(tǒng)的楔形文字的出現(xiàn),以及作為古代東地中海世界最早的國際性語言文字阿卡德語的廣泛應用和傳播,卓有成效地推動了古代東地中海世界文明共生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但由于包括阿卡德語在內(nèi)的楔形文字本身不可克服的歷史局限性,其最后的衰落乃至毀棄又是必然的。近代以來各國學者通力合作,又使包括阿卡德語在內(nèi)的楔形文字“死而復生”,延續(xù)著其作為人類文明共同遺產(chǎn)和跨文化傳播語言文字載體不可替代的承前啟后、鑒往知來的時代使命。

        猜你喜歡
        蘇美爾泥板銘文
        漢皎光鏡銘文釋考
        東方考古(2021年0期)2021-07-22 06:26:16
        阿馬爾那泥板的涅槃重生之旅
        大眾考古(2021年7期)2021-01-16 01:06:50
        拍塊泥板做浮雕
        泥板的疊加、拼合、包裹與刻線
        君有遠行鏡銘文釋解
        東方考古(2019年0期)2019-11-16 00:45:58
        淺談泥板成型工藝在陶藝創(chuàng)作實踐中的思考
        陶瓷研究(2019年4期)2019-06-24 05:55:58
        《拉格什王表》譯注
        古代文明(2017年3期)2017-07-07 07:59:04
        蘇美爾文明的啟示
        兩河流域早王朝時期作為地理概念的“蘇美爾”
        蘇美爾神廟建筑儀式探析
        ——以古迪亞滾筒銘文A和B為例
        古代文明(2014年4期)2014-10-13 00:02:44
        亚洲一区二区综合精品| 亚洲老妇色熟女老太| 四虎国产精品视频免费看|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乱妇熟女爽到高潮视频高清 | 免费高清日本一区二区| 免费国产自拍在线观看| 粗壮挺进人妻水蜜桃成熟漫画|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乱片子| 初尝人妻少妇中文字幕在线| 青青草高中生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国产精品11p| 国产女主播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麻豆日韩|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专区 |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野外|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一区| 蜜臀性色av免费| 亚洲中文无码成人影院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国产熟女久久| 国产麻豆久久av入口| 日本japanese丰满多毛| 欧美成人www免费全部网站| 日本办公室三级在线看| 精品偷自拍另类在线观看|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直播午夜精品 | 亚洲va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少妇下面好紧好多水真爽播放| 日韩中文网| 蜜桃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一二区| jk制服黑色丝袜喷水视频国产| 日本系列有码字幕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妇| 日韩高清无码中文字幕综合一二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免费看| 无套内内射视频网站| 日韩av无码成人无码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