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英
(榮縣林業(yè)科技推廣中心,四川 榮縣 643100)
育苗地的選擇應注意以下幾方面:(1)首選土壤肥沃、排水條件優(yōu)良、交通方面的位置作為育苗地,并結合育苗地周圍人文環(huán)境與運輸條件等狀況進行具體分析,以此保障育苗管理工作能夠高效有序開展。(2)綜合育苗地陽光、水分、土質等多種情況,對育苗地綜合性能進行科學評估,避免沙土、鹽堿土、粘土等土質影響苗木的存活率。(3)合理配置道路、灌溉等與育苗管理相關的系統(tǒng),為觀察苗木生長情況、改善苗木生長條件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各項配套設施還可保障后續(xù)管理工作有序進行,從根本上保障造林綠化實效的增強。
一方面,選擇顆粒飽滿、品質高的樹種作為造林綠化的苗木種子,以此保障苗木存活率與工程整體質量。另一方面,做好種子的催芽處理。種子處理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在不斷優(yōu)化,可根據造林綠化實際需求對種子進行定向處理,第一,采用稀土液激發(fā)樹種過氧化氫酶的活性,使得種子在活力指數以及氨基酸酶含量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可以提前發(fā)芽,并且可以控制種子的發(fā)芽率。第二,采用激素促使休眠狀態(tài)的種子向活性狀態(tài)轉變,主要是利用植物激素、生長調節(jié)劑等提高樹種的酸性酸酯酶活性,例如吲哚乙酸、乙烯利、赤霉素等,促使種子能夠提前發(fā)芽。第三,采用具有激活氧化氫酶作用的氧化劑處理種子,進而加快樹種的新陳代謝過程,通常利用高錳酸鉀對種子進行處理。第四,利用靜電效應適當轉變樹種的部分特性,使得活力指數提高的種子能夠提前發(fā)芽,并可從根本上保障造林綠化工程中苗木的存活率[1]。
種子播種時機的選擇對造林綠化育苗培育水平的提升發(fā)揮重要作用,一般選擇春季氣候、溫度、濕度適宜種子生長的時間段進行播種,與此同時,綜合分析造林綠化所用樹種的生長需求進行澆水與灌溉,以此保障樹種生長能夠擁有良好的生長條件與環(huán)境。此外,應注重造林密度的控制,避免密度過大影響種子對水分、肥料的吸收。通常情況下,種子播種時的密度應控制在167~222株/667m2以內,且根據造林規(guī)模以及造林地的選擇適當調整造林密度,同時注重多元樹種間的搭配種植,以此保障每棵樹木能夠獲得充足的光照強度。
苗期管理一般是進行肥水管理,一方面,注重7~9月份溫度較高時間段內苗木水分管理,保證苗木在生長關鍵階段能夠獲得充足的水分,早、晚進行兩次澆水灌溉,并確保澆水前后是否有暴雨天氣存在,避免水分過多影響苗木正常生長。另一方面,在苗木生長時期,需要結合實際情況科學配置相應的肥料,主要是將沼液與清水按照科學比例混合,并在攪拌均勻后放置10 h,以此除去混合液中多余無用的雜質,然后對嫩葉階段、成熟階段的苗木進行葉面施肥,混合比例分別為1∶20、1∶10,一般進行4次葉面施肥可達到最佳效果,同時進行不同時期的苗木施肥,以此從根本上提升造林所用苗木的存活率,促使工程綠化水平得以提升。
2.1.1 品種選擇與養(yǎng)護
移植苗木品種的選擇對造林綠化規(guī)模的擴大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選擇苗木的過程中,應結合苗木根部、胸徑、光滑性等多種因素綜合考慮苗木的品質,并將健康、無病蟲害的苗木作為移植苗木,以此保障樹木存活率。一般情況下,苗木胸徑的10倍是根系土球的直徑,大、小型喬木苗木的高度應控制在120 cm與40 cm左右,并根據造林綠化的工程設計、移植條件、坑穴分布等是情況以及要求合理調整移植苗木的高度,同時注意移植苗木的密度,避免影響苗木的光合作用,并且土球外形應處于一種光滑緊實的狀態(tài),避免土球松散而影響根系養(yǎng)分與水分的儲存[2]。此外,袋裝苗、假植苗是起挖樹苗的首選苗木,不僅有利于降低移植苗木運輸工作的難度,而且有利于降低水分的蒸發(fā)量,促使因地制宜苗木移植技術的使用,從而為定植后苗木做好鋪墊工作。
2.1.2 移植時機的選擇
我國地域遼闊,需要造林綠化的區(qū)域以及面積眾多,為進一步提升移植苗木的存活率,對于氣溫較高、濕度較大的南方地區(qū),首選冬末春初進行苗木移植。對于四季溫度、濕度差異較大的北方地區(qū),應在春季進行苗木移植,隨著溫度的回升,移植條件以及環(huán)境逐漸適宜苗木生長,并且雨水的增加可保證苗木始終能夠獲得充足的水分,進而有利于整體移植效果的增強。
此外,還應注重苗木益智造林方式方法的選擇。目前最常采用的是分枝造林法,主要是選擇培育好的苗木干、枝、根等進行造林,從而減少幼苗培育所耗費的時間與資源,還可保證苗木能夠有效遺傳母樹的優(yōu)良特性,例如松樹、白楊木、泡桐樹等,均可根據定植點選擇插條、壓條、分根等方式作為造林的方法,以此為合理搭配樹種提供優(yōu)良條件,實現造林綠化生產效率、質量、水平提高的目標,為其長遠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2.1 苗木的運輸與定植
一方面,做好苗木運輸工作。造林綠化所用苗木的運輸與放置都應小心謹慎地進行,一般根據移植苗木體積與重量的大小,合理選擇運輸的人力與物力,以此避免苗木在運輸途中遭到破壞。通常情況下,采用草或網兜保護大型樹苗的根部土球,并且苗木土球放置在運輸車輛上時,應與車頭處于同一側,同時使用0.5%的尿素護養(yǎng)苗木裸露的根系,使用篷布來防止苗木水分、養(yǎng)分在運輸過程中大量流失,進而從根本上保證達到定植現場的苗木仍具備優(yōu)良的品質。
另一方面,做好苗木的定植工作。苗木定植工作直接影響造林綠化整體的質量,在定植過程中,苗木根部土球應盡量維持原有形態(tài),注重定植中各種不確定因素的控制,避免機械、人工操作損害苗木根系,確保土球能夠平穩(wěn)放進固定坑中。此外,在苗木根系放入固定坑之前,還應及時補充養(yǎng)分與水分,在前期無雨的情況下對定植苗木根部進行檢查,及時排除根部已經受到損害的苗木,以此將定植后苗木的死亡率降至最低,確保移植效率與質量有效提升,避免浪費造林綠化的資源。
2.2.2 定植后管理與維護
苗木定植后的養(yǎng)護與管理是造林綠化水平提升的關鍵,也是提升整體存活率的重要階段。由于苗木培育與定植期間的土壤情況以及一系列的生長條件存在一定差異,需要造林綠化工程人員格外注意定植后的管理與維護。對于苗木定植后管理工作,強調移植應在苗木運輸當天進行,對于運輸當天無法定植的苗木來說,應做好根部保持處理,并注重苗木移植后的土壤回填工作。對于定植后苗木維護工作,應進行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定植的坑部應與水位在高度上應保持一定距離,通常每3 d進行2次澆水,并注意澆水天氣、季節(jié)間的關系,確保相關規(guī)范標準能嚴格落實[3]。
此外,病蟲害防治是造林綠化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現階段,生物防治是常用的病蟲害防治手段,需要根據苗木類型引入相應的蟲害天敵,必要時可使用噴灑化學藥劑的方式殺死病蟲,采取的綜合性防治措施將病害與蟲害發(fā)生概率降至最低,以此保證苗木能夠健康生長。
綜上所述,造林綠化工程是現代城市規(guī)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苗木存活率、移植效率與生長質量對工程整體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造林綠化人員應積極做好苗木種子選擇、處理播種與苗期管理工作,并注重苗木移植過程中與定植后相關技術的應用,以此保障育苗管理與苗木移植中的問題得以解決,促進造林綠化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