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曉敏 徐 龍 王 凱 曹銘晨 唐 寧 李 靜 隋忠國 荊凡波
(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藥學部,青島266000)
陰部神經痛 (pudendal neuralgia, PN)為陰部神經支配區(qū)域內、臨床表現(xiàn)多樣的頑固性疼痛,常以女性病人多見[1]。PN病人常有會陰部功能失常,并伴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甚至抑郁表現(xiàn)[2]。病因多樣,往往無器質性病變,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陰部神經阻滯、脈沖射頻、脊髓電刺激、手術治療等,但國內外尚缺乏治療標準及根治方法[3,4],是目前臨床上亟待解決的難題。本文報道1例直腸癌術后頑固性陰部神經痛病人,應用鞘內藥物輸注系統(tǒng)(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IDDS)泵注嗎啡治療,取得良好療效,以期在治療方法及藥物選擇方面提供參考。
病例,男性,50歲,漢族,9個月前因“直腸癌”于外院行腹腔鏡下直腸根治術,5個月前出現(xiàn)會陰部疼痛,行“會陰部神經阻滯術”后稍緩解,口服鎮(zhèn)痛藥物效果不佳。10天前無明顯誘因疼痛加重,嚴重影響睡眠,于當?shù)蒯t(yī)院行“骶尾部局部麻醉藥阻滯試驗”,疼痛緩解5 h。入院前使用藥物包括:口服加巴噴丁0.4 g,每日3次,普瑞巴林150 mg,每日2次,氨酚羥考酮每日10余粒,嗎啡注射液處理爆發(fā)痛,近1個月內注射10余支。既往血栓史10余年。
病人疼痛部位為肛周及會陰部持續(xù)性疼痛,性質為針扎樣、刀割樣、燒灼樣痛,伴痛覺超敏,疼痛數(shù)字評分法 (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 評分10分,影響睡眠,無法坐臥。入院給予口服羥考酮緩釋片20 mg,q12 h、度洛西汀腸溶膠囊60 mg,每日1次、加巴噴丁膠囊0.5 g,每日3次,NRS評分8分,夜晚出現(xiàn)2次爆發(fā)痛,NRS評分10分,均給予嗎啡注射液10 mg皮下注射處理,羥考酮緩釋片調量至40 mg,q12 h,效果不佳。第3天硬膜外L4-5向下置管,行硬膜外鎮(zhèn)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泵內藥物為生理鹽水82 ml +羅哌卡因(75 mg/每支10 ml)18 ml,泵速每小時1 ml,NRS評分2分。第7天病人疼痛加重,NRS評分9分,停用羥考酮緩釋片,泵內藥物調整為生理鹽水82 ml +羅哌卡因18 ml +芬太尼0.2 mg,泵速每小時1 ml,NRS評分5分。第8天病人出現(xiàn)爆發(fā)痛,NRS評分7分,給予嗎啡注射液10 mg皮下注射處理。與病人及家屬溝通后,行L2-3間隙port泵鞘內置入術治療,下午病人血壓明顯升高至180/111 mmHg。第9天病人行腦脊液分流術,后連接IDDS鎮(zhèn)痛泵,配比為生理鹽水99 ml +嗎啡注射液8.4 mg,泵速每小時0.5 ml,NRS評分3分,血壓151/97 mmHg,晚上下降至132/80 mmHg。第10~11天病人疼痛明顯減輕,NRS評分均為2分,病人對鎮(zhèn)痛效果滿意,因直腸癌術后盆腔轉移,要求帶泵出院,回當?shù)剡M行放療。出院后2周、4周、12周和18周隨訪NRS評分2~3分,生活質量顯著改善。
陰部神經來自S2-S4骶神經前支,向下與陰部內動脈伴行,穿出梨狀肌下孔離開骨盆,繞坐骨棘經坐骨小孔進入會陰部坐骨肛門窩,其主要分支為會陰神經、直腸下神經以及陰蒂(陰莖)背神經[5]。PN可能的發(fā)病因素包括:神經卡壓(陰部神經受到機械性壓迫或損傷,如盆底肌痙攣及周圍韌帶的壓力、骨盆骨折、外科手術等)、原發(fā)性神經病變(如神經鞘膜瘤、腰椎間盤脫出)、會陰部慢性病史、腫瘤、放化療、病毒性感染、免疫及心理疾病等[6,7]。該病人直腸癌術后4個月出現(xiàn)陰部神經痛,可能與其腫瘤和手術操作造成陰部神經卡壓有關。
加巴噴丁、普瑞巴林等藥物聯(lián)合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是臨床中治療陰部神經痛的常用藥物;氟西汀對于頑固性慢性前列腺炎或盆腔疼痛有緩解作用;肌肉松弛藥物可緩解疼痛;局部外用阿米替林-氯胺酮復合凝膠等可治療會陰區(qū)域頑固性疼痛[8,9]。Weinschenk等[10]研究表明,5%利多卡因聯(lián)合阿米替林可作為一線治療,曲馬多可作為二線治療。該病人外周用藥效果欠佳,可能與其腫瘤導致的癌性疼痛和陰部神經的解剖結構有關。陰部神經叢由具有肌肉和內臟分支的陰部神經組成,從內臟分支開始出現(xiàn)4~6個分支,與S2-S4根吻合形成交感神經叢,是包含運動、感覺和自主神經纖維的混合神經,需要將神經性和慢性疼痛的治療相結合。
PCEA利用PCA裝置將藥物用于硬膜外腔,通過行脊椎穿刺并置入導管,用于胸背部及以下部位疼痛[11],主要適用于術后鎮(zhèn)痛治療,對慢性神經痛治療效果欠佳。該病人使用0.135%羅哌卡因,后復合0.2 mg (0.002 mg/min)芬太尼,初始治療效果較好,4天后疼痛加重。
IDDS是通過埋藏在病人體內的藥物輸注泵,將泵內的藥物輸注到蛛網膜下腔,作用于脊髓或中樞相應的位點,快速、有效、穩(wěn)定地發(fā)揮鎮(zhèn)痛作用,廣泛用于癌痛和頑固性非癌痛的治療[12],一線藥物包括嗎啡和氫嗎啡酮。該病人預期壽命大于6個月,生存周期較長,符合IDDS適應證。病人PCEA時背景量為每小時0.002 mg芬太尼,嗎啡10 mg皮下注射處理爆發(fā)痛,按照靜脈與鞘內嗎啡用量的比為100:1,芬太尼與嗎啡劑量換算,24 h嗎啡泵入劑量為0.59 mg。病人疼痛程度為持續(xù)痛4~8分,陣發(fā)加重6~8分,加量50%~100%。24 h估算的轉換計量為0.87~1.16 mg,背景量每小時0.036~0.048 mg,PCA量為bolus 0.043~0.058 mg,鎖時15 min。病人使用嗎啡8.4 mg +生理鹽水99 ml,以每小時0.5 ml維持,背景量每小時0.042 mg,24 h內爆發(fā)痛次數(shù)較少,滴定后未進行劑量調整,鎮(zhèn)痛效果良好。該病人有血栓史,使用時應注意監(jiān)護凝血功能。鞘內泵置入后,病人血壓明顯升高,認為是由于藥物輸注導管直接置入蛛網膜下腔內,操作過程中腦脊液外溢難以避免,進行腦脊液分流術不良反應好轉。同時應注意對IDDS進行維護,減少感染、肉芽腫炎等風險。病人出院后中長期鎮(zhèn)痛效果較好,無明顯并發(fā)癥和阿片類不良反應發(fā)生,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
此外,脈沖射頻治療 (pulsed radiofrequency, PRF)直接針對支配會陰區(qū)的神經也是有效的治療方法。標準PRF可明顯緩解PN,溫度42℃不會對組織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價格較IDDS低,中長期療效好,治療后鎮(zhèn)痛持續(xù)時間可達數(shù)年[13]。近年來,高電壓長時程PRF治療PN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4]。
此例病人提示我們,IDDS治療頑固性PN符合指南及文獻推薦,所需藥物劑量更小,藥物不良反應更少、程度更輕,持續(xù)鞘內給藥能夠實現(xiàn)長期有效的疼痛控制和個體化鎮(zhèn)痛治療。PN現(xiàn)仍為一種頑固性疾病,可根據病人情況采取多種治療手段聯(lián)合。作為臨床藥師應加強自身理論學習,對各類并發(fā)癥進行觀察及處理,對病人全程進行用藥教育和用藥監(jiān)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