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張詠
(四川省眉山市氣象局,四川 眉山 620010)
研究[1-4]表明:空氣質(zhì)量受逆溫層影響,其污染程度與逆溫層有重要聯(lián)系。逆溫的出現(xiàn)表示大氣層結(jié)構(gòu)穩(wěn)定,近地氣層強烈亂流運動會受到近地面逆溫的阻礙,而對流層中垂直運動的發(fā)展也會受到其上方出現(xiàn)的具有一定高度的逆溫的限制。對流層位于大氣最低層,其中大氣邊界層位于近地1~2km左右,是人類主要的活動空間,也集中了絕大部分大氣污染的排放,而污染物的擴散通常受到大氣邊界層內(nèi)的逆溫的影響[5]。對流層中層上界高度大約為6km,底界為摩擦層頂,受地面影響遠遠小于摩擦層,而它的氣流情況基本可以代表整個對流層空氣的運動狀況。京津冀地區(qū)是我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地區(qū),與其不同,昆明為高原地區(qū),但輻射逆溫也很強。
本文所用資料是北京站(116.28°E,39.93°N,海拔55.0m,站號54511)及昆明站(102.68°E,25.01°N,海拔1892.0m,站號56778)2006-2015年逐日08時和20時(北京時)高空探測資料。主要研究從地面到500hPa左右的逆溫層,按逆溫層的底高將其分為2部分:北京將底高低于1000m的逆溫歸類于大氣邊界層逆溫,昆明站將底高低于2400m的逆溫歸類于大氣邊界層逆溫;底高在1000m(北京)/2400m(昆明)以上,500hPa(約5500m~5900m)以下的逆溫歸類為對流層中低層逆溫[6]。
逆溫次數(shù)、逆溫層厚度和逆溫層強度是表征逆溫特征的參數(shù),本文對探空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和統(tǒng)計,對所得參數(shù)的月平均值進行統(tǒng)計分析。逆溫層厚度(以△H表示,單位:m):逆溫層底部與頂部的高度差;逆溫層強度(以I表示,單位:℃/100m):逆溫層中高度每上升100m,溫度增加的值。
逆溫現(xiàn)象在北京整年都會出現(xiàn)。月變化來看:08、20時2個時次均為秋冬多,夏季少。大氣邊界層逆溫次數(shù)20時均少于08時,10月次數(shù)最多達20次以上,7月最少為10次以下。對流層中低層最大值均在1月,為20次左右,最小值均在6月,為8次左右。08時大氣邊界層逆溫層厚度均大于20時,08時在冬季較薄,春季較厚。對流層中低層逆溫層厚度冬季略厚,夏季略薄,12月最厚約為260m,7、8月最薄約為150m。對流層中低層兩個時次逆溫層強度均大于大氣邊界層。大氣邊界層強度為0~1℃/100m,秋冬較強,春夏較弱。對流層中低層強度變化較小,多為1~1.5℃/100m,冬季略弱。年變化來看:北京總逆溫次數(shù)08時較20時明顯偏多;逆溫層年平均厚度08時均大于20時,對流層中低層大于大氣邊界層,且都呈明顯減少趨勢,而年平均強度變化不大,對流層中低層均遠遠大于大氣邊界層,但兩層均表現(xiàn)出增強趨勢。
昆明逆溫全年均會出現(xiàn)。從月變化來看:逆溫次數(shù)具有明顯年變化規(guī)律,在大氣邊界層兩個時次在6、7月最少,08時在1、2月最多約為19次,3~6月迅速減少;20時在11月最多,約為15次。在對流層中低層,08時均多于20時,但相差較小,最大值均在12月達26次以上,7月最少,均為3次左右。對流層中低層逆溫層厚度較大氣邊界層更厚,且冬季略厚,夏季略薄。大氣邊界層整體變化不大,08、20時在1月最厚,分別約為140m和95m;夏季最薄約為40m;對流層邊界層約為100~230m。大氣邊界層逆溫層強度較弱,但呈現(xiàn)出明顯年變化,僅冬春季有較明顯逆溫出現(xiàn)。對流層中低層均大于大氣邊界層,無明顯變化形式,最強在7月,達到2.7℃/100m,6、7月較小,約為0.8℃/100m。
有研究表明[7]:昆明貼地逆溫中輻射冷卻逆溫是主導(dǎo)機制。且昆明特殊的“壩子”地形,即四周為高山環(huán)繞類似于盆地但有所區(qū)別,對昆明貼地逆溫有重要影響,對壩內(nèi)貼地逆溫起到保護穩(wěn)定的作用,特別是在保護輻射逆溫過程方面。在本文中,貼地逆溫包含在大氣邊界層逆溫中,大氣邊界層08時逆溫次數(shù)、厚度和強度基本大于20時,其中厚度與壩區(qū)壩墻大概100m的高差相近,可見昆明壩子地形對大氣邊界層逆溫具有保護作用。
從年變化來看:昆明總逆溫次數(shù)08時均遠遠大于20時,對流層中低層也都遠遠大于大氣邊界層,大氣邊界層呈增長趨勢,而對流層中低層則呈減少趨勢;逆溫層年平均厚度呈現(xiàn)明顯減小趨勢,對流層中低層年均遠遠大于大氣邊界層,20時具有明顯的減弱趨勢;對流層中低層年平均強度變化較大,最高約為2.3℃/100m,最低為1.1℃/100m左右,呈明顯減弱趨勢。
2個地區(qū)逆溫現(xiàn)象具有明顯季節(jié)特點,冬季較嚴重,次數(shù)較多、厚度較大,強度較強,而在夏季則相反。逆溫次數(shù)、厚度或強度呈現(xiàn)較明顯的日變化特點,08時大多高于20時,即早晨逆溫情況較傍晚更為明顯。昆明大氣邊界層逆溫層厚度與壩區(qū)壩墻的高差相近,昆明特殊的“壩子”地形對當?shù)氐拇髿膺吔鐚幽鏈鼐哂斜Wo作用。逆溫層的年平均厚度和強度也呈現(xiàn)明顯特點:對流層中低層的逆溫層年平均厚度和強度均強于大氣邊界層,北京逆溫層年平均強度呈明顯減弱趨勢,昆明逆溫層年平均厚度呈明顯的減少趨勢。本文主要針對北京和昆明的逆溫基本特征進行了基礎(chǔ)統(tǒng)計分析和初步探討,對于其成因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