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玉杰
(陜西師范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西安 710119)
隋唐時代的洛陽城內(nèi)水渠縱橫,其中洛水是城內(nèi)水系的貢獻者?!奥逅l(fā)源于陜西省的洛南縣,東流入河南境內(nèi)。經(jīng)盧氏縣、洛寧縣、宜陽縣、洛陽市,至偃師市楊村附近納伊河后成為伊洛河,到鞏義市洛口以北入黃河。全長467公里,流域面積為12 000多平方公里?!盵1]在隋唐洛陽城中,洛水自西南經(jīng)上陽宮進入外郭城,整座城市被洛水劃分為南北兩部分,故而在洛水之上架設(shè)橋梁以便南北行人車馬往來。武后時代,洛水的地位迅速上升,垂拱四年(688年),唐同泰獻給武后洛水瑞石。“秋,七月丁巳,赦天下。更名寶圖為天授圣圖;洛水為永昌洛水,封其神為顯圣侯,加特進,禁漁釣,祭祀比四瀆?!盵2]6 449該年年底,武后親自拜洛受圖,太子、群臣、外夷酋長使臣陪同。圍繞洛水周圍,興建了拜洛壇這座紀(jì)念碑性的建筑物。“神都父老勒碑于拜洛壇前,號曰天授圣圖之表?!盵3]925開元五年(717年),這座武周時代的政治景觀被拆毀。隨后洛水的顯圣侯廟亦被毀。此后的洛水更呈現(xiàn)出世俗性的一面,在都市社會的日常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除了洛水之外,據(jù)《唐兩京城坊考》記載,城內(nèi)的水系還有“伊水、谷水、瀍水、漕渠、泄城渠、通濟渠、運渠、寫口渠”[4]178-18。有關(guān)這些水系的開鑿、流通情況,學(xué)者早有論述,然而大多限于考證及洛陽水害的研究,鮮有將水渠同洛陽的都市社會聯(lián)系起來加以研究的。近年來,“隨著人文地理學(xué)研究中的文化轉(zhuǎn)向,個人、群體與社會空間關(guān)系逐漸成為城市歷史地理學(xué)研究的重點”[5],其中城市公共空間這一源于西方的理論被應(yīng)用于對中國各個時期的城市研究當(dāng)中。具體而言,“城市公共空間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實體之間存在著的開放空間體,是城市中供居民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公共使用的外部空間,是進行各種公共交往活動的開放性空間場所”[6]。水渠作為城市內(nèi)的公共空間,城內(nèi)的居民在與其進行的日?;舆^程中,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要之,上述的水渠與洛水一起促進了城市內(nèi)部的發(fā)展與繁榮,它們成為隋唐時代洛陽最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間之一。
洛陽“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7]。隋煬帝在營建東都的詔書中曾提到洛陽的優(yōu)勢為“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貢賦等”[8]。洛陽城內(nèi)以洛水為中心形成了物資運輸?shù)慕煌ňW(wǎng)絡(luò)。洛北有通遠市,“市東合漕渠,市周六里,其內(nèi)郡國舟船軸艫萬計”[9]205。豐都市“周八里,通門十二,其內(nèi)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甍宇齊平,四望如一,榆柳交蔭,通渠相注。市四壁有四百余店,重樓延閣,互相臨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積”[9]205。通遠市處于洛水之北,在隋唐兩代均稱北市。市之東靠近漕渠。漕渠屬于洛水的分支。本名通遠渠,自斗門下枝分洛水,流經(jīng)立德坊,歸義坊、景行坊、時邕坊、毓財坊、積德坊,最終經(jīng)六十余里至偃師之西復(fù)與洛水匯合。史稱漕渠橋之東“皆天下之舟船所集,常萬余艘,填滿河路,商旅貿(mào)易,車馬填塞,若西京之崇仁坊”[4]180。武周時代,洛陽成為政治中心,都城所需要的貨物從各地運抵洛陽。在立德坊附近,“長安年間,宗晉卿開新潭,以通諸州租船”[4]180?!伴_元十七年(公元729年)“七月十四日,瀍水暴漲,流入洛漕,漂沒諸州租船數(shù)百艘,溺死者甚眾,漂失楊、壽、光、和、廬、杭、瀛、棣租米一十七萬二千八百九十六石,并錢絹雜物等”[3]1357??芍鞯刈馕镌诖送<?。各地的貨物經(jīng)洛水入城后,一部分經(jīng)漕渠運往北市及新潭,另有一部分則運往洛南的南市。南市在隋稱豐都市。其繁榮程度遠超北岸的通遠市。豐都市市周八里,而通遠市僅六里。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大業(yè)六年諸夷來朝,請入豐都市交易。蓋豐都市面積廣闊、貨物充盈、邸店眾多的原因。入唐以后,以南市為中心,形成了西域胡人的聚集區(qū),在立德坊及南市西坊有胡祅祠。眾所周知,西域胡人在兩京對外商貿(mào)上扮演重要角色。而《唐會要》記載天寶八載商人在南市之北的洛水架石橋,則可證商人與南市、洛水的重要聯(lián)系。“天寶八載(749年),先是東京商人李秀貞,于南市北洛水架石橋,南北二百步,勞人施財巨萬計,自五年創(chuàng)其始,至是而畢?!盵10]商人架石橋以通洛水是便于在洛水之畔卸載的貨物運入南市之內(nèi)。這樣在城內(nèi)以洛水為線,北向物資運往北市及新潭,南向物資運往南市。后北市衰落,南市依舊繁榮,洛水在其中仍是重要樞紐。東西向的洛水要道在商業(yè)運輸上發(fā)揮著巨大作用,而在東都的日常社會中,城內(nèi)百姓多往返于南北。前文提及,為了便于往來兩岸,洛水之上架有天津橋及中橋。然而有時洛陽百姓也會乘坐舟船往返于兩岸之間。白居易有詩記曰“中橋車馬長無已,下渡舟航亦不閑”[11]2530。可知因橋上人員車馬眾多,人們選擇乘船?!度莆摹分械囊坏琅性~“《洛水中橋,破絕往來渡??h令楊忠以為時屬嚴(yán)寒,未可修造,遂私雇船舫于津所渡人。百姓杜威等連狀舉忠將為干濟,廉使以忠懦弱,不舉職事以邀名,欲科不伏》”[12]8908則提示我們在洛濱聚集著大量的私家舟船,就像城門附近車店的存在一般,它們的作用是為百姓出行提供交通工具。河畔由于舟船往來,人員絡(luò)繹不絕,應(yīng)運而生了眾多服務(wù)場所:灞橋有灞橋驛(1)《資治通鑒》卷二百六十四,唐昭宗天復(fù)三年二月戊戌條,胡三省注:“以唐制驛程考之,灞橋驛當(dāng)在長樂驛東三十里?!?,浐水之東有旅店(2)參見岑參撰、廖立箋注《岑嘉州詩箋注·浐水東店送唐子歸嵩陽》。,而在洛水的中橋有“逆旅席氏家”[4]178。
安史之亂后,洛陽的政治地位迅速下降。然朝廷在東都仍會舉行東都選,使眾多士子前往洛陽。洛陽成為長安之外的第二個揚名城市?!氨叵却蟾姿],聲價已振京洛”[13]1335,京洛有著其他城市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婆e發(fā)榜之后,有春風(fēng)得意,有內(nèi)心則五味雜陳。落第的舉子離開洛陽時,眾多好友會親自送別并賦詩表達慰意。此時,靠近洛水附近的城門、橋頭成為都市祖餞的重要空間。在北魏時代的洛陽城中,崇義里七里橋、閶闔門外長分橋在京師士子送去迎歸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隋唐洛陽城城東最北靠近漕渠的上東門及天津橋、中橋是洛水送別的重要空間?!鞍榜R上東門,裴回入孤舟。賢豪相追送,即棹千里流?!盵14]1427綦毋潛落第后,好友王昌齡等人在靠近漕渠的上東門祖餞。個人色彩的私人送別讓人感受到深厚的友情,而在官方色彩的公共送別中,洛水附近區(qū)域成為洛城中一道亮麗的景色:“上自選諸司長官有聲望者大理卿源光裕、尚書左丞楊承令、兵部侍郎寇泚等十一人為刺史,命宰相、諸王及諸司長官、臺郞、御史諸司長官,餞于洛濱,供張甚盛。賜以御膳,太常具樂,上自書十韻詩賜之?!盵2]6763
唐人重內(nèi)職輕外任,玄宗親選京官有才望者為都督、刺史,為表示對其重視,令諸王、宰相等親自在洛水之濱送別。“恩光水上溢,容色柳間浮?!盵15]皇帝對新任刺史的恩寵通過這一空間向外傳達。這一風(fēng)景也吸引了眾人的目光。“詔餞三臺降,朝榮萬國歡。舉杯臨水發(fā),張樂擁橋觀?!盵14]809此刻的洛水已經(jīng)成為城內(nèi)最熱鬧的舞臺。
洛陽城中眾多運河相互交織,如水上之都。其中洛水是城內(nèi)最大的水系。以洛水為中心,城內(nèi)開鑿多條人工水渠。有的水渠雖然不由洛水所引,但大多要匯入洛水之中。如通濟渠,經(jīng)官藥園、延慶坊東,最終入洛水;運渠,北流經(jīng)延福坊、富教坊、詢善坊之西入洛水;谷渠,從禁苑東流,至外郭城西南入洛。而瀍渠、泄城渠、寫口渠雖然最終入漕渠,但漕渠還是在偃師與洛水匯合,可以說,洛水是整座城市水系的最大貢獻者。這樣豐富的人工水系與天然水系極大地便利了城內(nèi)百姓的日常生活。當(dāng)時的長安為了滿足城內(nèi)生產(chǎn)與生活的用水需求,也開鑿了眾多水系:龍首渠、漕渠、清明渠、永安渠、黃渠。但明顯洛陽因城內(nèi)水渠交錯的緣故,更像是一座庭園式的城市。據(jù)文獻記載,端門街“道旁植櫻桃、石榴兩行,自端門至建國門,南北九里,四望成行,人由其下,中為御道,通泉流渠,映帶其間”[9]191。城內(nèi)的眾多水渠與城市相結(jié)合,優(yōu)化了城內(nèi)的自然環(huán)境,使城市呈現(xiàn)出庭園風(fēng)貌。除了公共空間外,在皇家禁苑和達官貴人的私家園林內(nèi),水渠交匯,別有一番風(fēng)景?!洞髽I(yè)雜記》記隋朝西苑“苑內(nèi)造山為海,周十余里,水深數(shù)丈。其中有方丈、蓬萊、瀛洲諸山,相去各三百步”[9]205。在唐朝后期,眾多厭倦長安朝堂斗爭的士大夫們紛紛居住于此。以南市為中心,高官的甲地與園林在此興建。在園林之中,不可缺少的便是池沼,而洛陽的水系恰好滿足了這一需求。裴度在東都集賢坊的宅地“筑山穿池,竹木叢萃,有風(fēng)亭水榭,梯橋架閣,島嶼回環(huán),極都城之勝概”[3]4432。而據(jù)學(xué)者的收集整理,東都城內(nèi)還有“魏王池、岐王山池、姚開府山池等諸多盛景”[16]。這些池沼、園林在唐朝滅亡后又被宋代的士大夫所繼承。“歸仁,其坊名也,園盡此一坊,廣輪皆里余。北有牡丹、芍藥千株,中有竹百畝,南有桃李彌望。唐丞相牛僧孺園七星檜,其故木也,今屬中書李侍郎,方剙亭其中。”[17]與此同時,城中的水渠也滋潤了城內(nèi)的土地:“東都嘉慶坊內(nèi)有李樹,其實甘鮮,為京城之美,故稱嘉慶李?!盵18]157“崇讓坊,此坊出大竹及桃,諸坊即細小?!盵18]157“宣風(fēng)坊,景云元年改安國寺。會昌中廢,后復(fù)葺之,改為僧居。諸院牡丹特盛?!盵19]24“睦仁坊,坊內(nèi)出柿實,俗稱睦仁之柿,嘉慶之李?!盵19]21
對普通民眾而言,城內(nèi)的水渠則為他們?nèi)粘I钐峁┍U??!柏S都市內(nèi)榆柳交陰,通渠相注”[9]205,為各種生產(chǎn)提供用水。作為城內(nèi)主干水系的洛水,除供水之外,也為城內(nèi)百姓提供了豐富的漁業(yè)資源。早在北魏時代,洛陽城內(nèi)的南人為了滿足食魚的需要,在伊洛之濱進行捕撈?!皻w正里。民間號為‘吳人坊’,南來投化者多居其內(nèi)。近伊洛二水,任其習(xí)御。里三千余家,所賣口味,多是水族,時人謂為魚鱉市也。”[20]當(dāng)時的洛陽社會對于食魚十分鄙夷。進入隋唐后,北方食魚之風(fēng)盛行。隋煬帝時期,“吳郡獻海鮸干鲙四瓶;吳郡獻松江鱸魚干鲙六瓶;吳郡又獻蜜蟹三千頭”[21]。洛水之上也有漁者的身影:“一日,洛水漁者獲生鯉一尾,金鱗赤尾,鮮明可愛。”[13]2308垂拱四年(688年),因洛水之中獲得寶圖,武后敕令禁止在此漁釣??芍饲奥逅疂O釣?zāi)顺B(tài)。后隨著洛水政治性的退化,世俗性再現(xiàn),洛水之中又有了捕魚者的身影?!疤平饔^察使韋丹。年近四十。舉五經(jīng)未得。嘗乘蹇驢。至洛陽中橋。見漁者得一黿。長數(shù)尺。置于橋上。呼呻余喘。須臾將死。群萃觀者。皆欲買而烹之?!盵13]827此前北人目食魚的南人為魚鱉之徒,作為歧視性字眼的魚鱉此時卻備受洛陽百姓的青睞。而在城中也出現(xiàn)了魚的交易。“日晏。有貨枯魚者至焉。”[13]4089在長安,魚的交易更為普遍,這與此前北方鄙視食魚已經(jīng)有很大不同。
東漢、西晉、北魏時代的洛陽城,洛水之濱成為皇室貴族與官員游宴的重要空間。永和六年(141年)“三月上巳日,(梁)商大會賓客,燕于洛水”[22]?!皶x中朝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禊洛水之側(cè)?!盵23]“會太后與肅宗南游洛水,雍邀請,車駕遂幸雍第?!盵24]隋唐時代的皇帝并無游洛水的記錄,但洛水作為都城的游勝之地毋庸置疑。節(jié)日之際的游玩活動是城內(nèi)一年中最為熱鬧的時刻。長安的樂游原“每三月上巳、九月重陽,士女就此袚褉登高,幄幕云布,車馬填塞,虹彩映日,馨香滿路,朝士詞人賦詩,翌日傳于京師”[25]。除此之外,城市東南隅的曲江也是長安士女的游賞之地,“都人游玩,盛于中和、上巳之節(jié),彩幄翠幬,匝于堤岸,鮮車健馬,比肩擊轂”[26]。三月上巳,城內(nèi)各種花木爭相開放?!靶蟹甓?,九州花相映?!盵27]花香彌漫在整個城市的上空。洛水之濱水凈樹綠,成為了都人游賞的勝地。此日,都城士女傾城出動?!八热盏鄢谴?,傾都祓禊晨。停車須傍水,奏樂要驚塵。弱柳障行騎,浮橋擁看人?!盵15]132而在洛水祓禊最為轟動的當(dāng)屬文宗開成二年三月(837年),時任河南尹李待價邀請東都留守裴度、太子少傅白居易、太子賓客蕭籍等15人“合宴于舟中。由斗亭歷魏堤,抵津橋。登臨泝沿。自晨及暮,簪組交映。歌笑間發(fā),前水嬉而后妓樂。左筆硯而右壺觴,望之若仙,觀者如堵。盡風(fēng)光之賞,極游泛之娛[1]2547?!卑拙右椎墓P下記載了這一盛況:“金鈿耀桃李,絲管駭鳧鹥。轉(zhuǎn)岸回船尾,臨流簇馬蹄。鬧于揚子渡,蹋破魏王堤?!盵11]2547-2548此次游宴的行走路線由斗亭過魏王池再抵天津橋。魏王池與天津橋是洛水之畔的觀賞景觀,同時它們與洛水相結(jié)合成為整個都城士民的公共空間。魏王池“與雒水隔堤,初建都筑堤,壅水北流,余水停成此池,下與雒水潛通,深處至數(shù)頃,水鳥翔泳,荷芰翻覆,為都城之勝也”[4]178。天津橋亦是芳樹交映,人員往來,絡(luò)繹不絕。故而上述的游宴活動引發(fā)了強大的公眾效應(yīng),“望之若仙,觀者如堵[11]2547?!痹诙宋绻?jié),洛陽民眾還會在此舉行競渡比賽?!度莆摹分杏小啊段逶挛迦章逅偠纱?請差使于揚州修造,須錢五千貫,請速分付》”[12]1761之記載。雖然沒有洛水競渡場面的記載,但是通過劉禹錫我們得以一窺水中競渡的熱烈場面:“兩岸羅衣破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干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biāo)將近,兩龍望標(biāo)目如瞬。波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蜺暈?!盵28]在古代城市中,現(xiàn)代意義上的公園并沒有產(chǎn)生,群眾可利用的公共空間有限,而洛水由于風(fēng)景優(yōu)美、場地寬闊,滿足了都市百姓的空間需求及精神世界。在坊市制度之下的洛陽城內(nèi),這一空間被都市社會充分利用。
本文主要探討了水渠與洛陽都市社會的關(guān)系。城內(nèi)的眾多水渠不僅只是一條條的河流,當(dāng)我們將其放至城市社會的空間中加以考察,又是另一番畫面。這一畫面對于我們深入了解洛陽的城市社會有極大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