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彤
(中鐵建大橋工程局集團西北工程有限公司,寧夏銀川 750001)
鹽堿地對我國園林綠化發(fā)展產生直接的不利影響,不僅降低了園林綠化植物的成活率,造成了園林景觀效益不佳,還嚴重破壞了生態(tài)平衡,不利于植物群落的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鹽堿地是因為氣候條件、地理條件、土壤質地以及不合理的灌溉方式等相互作用而形成,鹽堿地土壤中由于含有過多的可溶性鹽分,土壤板結程度高,不利于植物的根部呼吸和吸收水分及養(yǎng)分,導致植物無法正常的進行新陳代謝活動,嚴重妨礙植物的存活和生長發(fā)育。因此,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土壤改良措施和科學化、經(jīng)濟化的施工技術,從而提高鹽堿地園林景觀質量和豐富鹽堿地植物多樣性。
園林植物的生長和發(fā)育受到生存土壤的嚴重約束。鹽堿地由于熱效力使得鹽分含量逐漸升高,尤其在夏季,天氣炎熱,會加速土壤中水分的蒸發(fā),直接損害植物的內部組織并導致無法正常生長發(fā)育;鹽堿地土壤的密度高,蓄水保水能力差,導致植物處于失水狀態(tài),出現(xiàn)生理干旱的情況;鹽堿地土壤中離子間存在競爭性吸收效應,當鈉含量高于氯含量時,植物內部出現(xiàn)離子平衡失調情況,導致植物缺乏必須的養(yǎng)分,植物的生理功能受到迫害,從而有損植物的健康生長[1]。
2.1.1 開挖排水溝
在平整土壤時,建立合適的土壤坡度,開挖深溝排水系統(tǒng),借助天然雨水和日常灌溉技術沖洗和瀝干土壤的鹽分。
2.1.2 深耕曬垡、淡水洗鹽
干旱無雨時,對土壤進行深耕細作,將深層的土壤翻到表面,疏松板結的土塊,然后將疏松的土壤日曬20d,再利用淡水沖洗,沖洗后含有鹽分的水通過排水系統(tǒng)流出種植區(qū)域之外,最后再次深耕,反復3 次以上,既能破除土壤板結狀態(tài),又能達到排鹽效果。
2.2.1 施加酸性物質改良
在土壤中施加過磷酸鈣、硫酸亞鐵和有機酸等化學酸性物質,它們易溶于水,呈弱酸性,能中和土壤中的鹽堿,從而降低土壤的pH,減輕土壤的鹽堿程度。
2.2.2 施加微量元素改良
適當施加微量元素補充土壤中氮、磷、鉀及鐵等元素的含量,利用離子間的置換反應來改善鹽堿土壤。
2.2.3 施加有機肥料改良
施用大量有機質肥料,如腐葉土、松針、樹皮、馬糞、泥炭及有機垃圾等,有機肥料不但能改善土壤結構,能為植物生長提供所需的營養(yǎng)成分,而且,有機肥料在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斷分解,產生酸性物質來中和鹽堿,以此降低土壤鹽堿程度。
生物修復是進行鹽堿地改良的最合理有效的方法。生物改良主要是通過種植一些具有特殊優(yōu)勢的植物,利用它們本身的特性和根系與土壤之間的物質交換來改善鹽堿土壤的結構和性質。在園林綠化前期種植耐鹽堿植物,如泌鹽類植物、真鹽生植物和綠肥植物等,從根本上改善土壤狀況。在我國西北地區(qū)可以選種胡楊、檉柳和隱花草等,這類植物屬于泌鹽類植物,由于其根系細胞膜透過性強,而且莖和葉上密布分泌腺體,所以它們的根部能不斷地從土壤中吸收鹽分,但不積累在植物體內,而是通過莖和葉將吸收的多余鹽分排到植物體外[2],從而不斷減少土壤鹽分含量;還可以種植堿蓬草、景天等肉質化植物,這類真鹽生植物從土壤中的吸收鹽分,再通過細胞內物質之間結合轉化成無害成分,這類植物莖葉細胞中中水分含量高,可以淡化從土壤中吸收的鹽離子濃度,從而改善鹽堿地土壤;種植紫穗槐、紫花苜蓿、三葉草等豆科綠肥植物,它們的根部共生根瘤菌,根瘤菌具有固氮特點,在花期深翻入土成為優(yōu)質有機肥料,可以有效地改良鹽堿土壤[3]。
滲管排鹽技術是利用水鹽的運動規(guī)律,在改良方式上,主要通在種植區(qū)域設置暗管,對地下水進行控制,使鹽分能夠隨著水分排出,使得鹽堿地得以脫鹽,使土地變成無鹽環(huán)境。在滲管鋪設上,滲管選擇水平封閉式類型,并設置污水排放管道,使污水能夠順著管道排放。另外,在設置管道時,施工人員需結合綠化植物品種類及土壤結構類型,以及水位高低來合理規(guī)劃管道深度及間距[4]。
3.2.1 運用抗性較強的耐鹽堿樹種
在園林綠化植物設計時,應遵循“適地適樹”原則,在干旱的鹽堿地區(qū),優(yōu)先選擇耐鹽堿、耐干旱的本土園林植物,比如在我國西北地區(qū)可以選種的喬木類有白蠟、杜梨、沙棗、刺槐、國槐和側柏等等,灌木類有紫葉矮櫻、忍冬、小葉女貞、紫葉小檗、西府海棠和連翹等等。這些植物由于自身的抗體優(yōu)勢在生長過程中通過根系深入土壤中有效吸收含鹽水分而不受迫害,通過蒸騰作用將土壤中的水分輸送到樹冠,再散發(fā)到大氣當中,以此循環(huán),降低地下水位,有效防止返堿;另外,冠幅大的喬木又能起到覆蓋遮蔭的效果,能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fā)。所以,合理選擇抗鹽堿性強的綠化植物,成活率高,長勢良好,景觀效益佳。
3.2.2 加大引種馴化力度,豐富植物多樣性
相關工作人員需加大引種馴化力度,制定針對性強的引種馴化方案,通過鹽堿脅迫誘導植物發(fā)生變異,不斷增強植物對鹽堿的適應性,引種馴化更多的耐鹽性較強的外地植物和生命力強的野生植物,既能豐富鹽堿地的植物群落,又能改善鹽堿地土壤。
3.2.3 科學的配置模式
在綠化施工中,采用喬、灌、草相結合的配置方式,縱觀層次多樣化,橫觀密植覆蓋化,實現(xiàn)黃土不見天。通過合理搭配方式,充分發(fā)揮植物的種間協(xié)作作用,從而改善和優(yōu)化土壤,提高生態(tài)效益。
在排水條件不好的種植區(qū)域,采用客土回填技術可以有效提升對綠化植物的移植存活率。在客土回填之前,需對種植區(qū)域土壤進行適當處理,即運用隔離層膜將種植區(qū)域的土壤與底部鹽堿土隔離開。一般隔離層材料選擇卵石、礫石和石屑等,厚度一般為20~30cm,然后在隔離層上鋪設一層草氈子作為墊層,阻斷地下水的上升,保護客土不受次生鹽害;運用塑料薄膜將種植區(qū)土壤與四周鹽堿土壤隔開,防止周邊鹽分的滲透??屯粱靥詈?,土壤表面撒布一層中砂、樹屑等,抑制客土水分蒸發(fā)。在遇到地下水位較高的種植區(qū)域,則客土回填高度適當增加,提高了種植區(qū)域土壤表面標高,相對降低了地下水位,同時與周邊土壤形成地勢高差,以此達到排鹽淋鹽效果。
在地勢較高、排水條件良好的種植區(qū)域,選用大穴換土種植技術,挖大種植穴,種植穴的大小要根據(jù)植物品種及土球大小而定,種植穴的底部采用透水性較好的碎石、礫石等進行回填作為排水層,回填厚度不小于20cm,放入土球之前,墊鋪一層優(yōu)質營養(yǎng)土,放入土球后回填優(yōu)質營養(yǎng)土,在澆完定根水后,在樹穴表面撒一層中砂,厚度5cm,既能減少優(yōu)質種植土中水分的蒸發(fā),又能保證在日常灌溉和降雨后,重力水在土壤的非毛孔孔隙中順暢向下移動。一方面提供植物所需水分,另一方面水分向種植穴周圍擴張運動,達到稀釋種植穴周圍高含鹽水分的效果,而且當?shù)叵滤簧邥r,隨底部排水層排走,有效抑制土壤返堿,在一定時間內能保證綠化植物不受鹽堿脅迫。隨著綠化植物的生長,抗鹽堿能力逐漸增強,并通過不斷灌溉和降雨的作用,種植穴周邊土壤的淡化不斷擴大,從而確保植物穩(wěn)定而旺盛地生長[5]。該技術改善速度快、效果高,但施工成本相對較高,主要用于重要景點綠化工程或名貴苗木種植區(qū)域。
為了保證鹽堿地綠化植物健康生長和獲得高質量的整體景觀,后期更需加大養(yǎng)護管理力度。①施加合理的肥料,既改善土壤的條件,又保證植物的養(yǎng)分;②做好水分管理,根據(jù)氣候條件和植物需水特性,制定合理的澆水方案,既滿足綠化植物對水分的需求,又減少水資源的損失;③做好修剪整形工作,通過修剪整形既能調節(jié)植物生理生長需要,又能實現(xiàn)綠化功能和審美等需要;④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由于病蟲害的發(fā)生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事先做好相應的預防措施、防治結合,保證植物健康生長;⑤做好火災、雪災、風災等自然災害對綠化植物的危害防治工作[6]。一切的養(yǎng)護管理離不開專業(yè)的養(yǎng)護技術人員,因此還有必要加強對養(yǎng)護技術人員的培訓,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養(yǎng)護人才隊伍。因此做好后期養(yǎng)護管理工作,為實現(xiàn)鹽堿地園林綠化項目的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總之,鹽堿地的土壤改良和園林綠化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重要生態(tài)問題。只有通過不斷地研究和實踐,選擇最合理的土壤改良技術,結合項目特點選擇科學的施工技術,后期還要從多角度加大養(yǎng)護管理力度,從根本上改善鹽堿地對園林植物生長的影響,實現(xiàn)鹽堿地園林景觀達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