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周一圍棋、周二識字、周三聲樂、周四口才、周末游泳和街舞——這是一個4歲北京孩子的課后日常。據(jù)家長介紹,其所報興趣班的數(shù)量在同學中只能算中等,“有的小朋友每天學特長到晚上十一點”。
馬術>高爾夫>冰球>擊劍>棒球/美式橄欖球>花滑>網(wǎng)球,管風琴>豎琴>大提琴>小提琴>長笛>薩克斯>架子鼓>鋼琴,圍棋>國際象棋>中國象棋>軍旗>五子棋>跳棋,社會上,一條關于興趣班的鄙視鏈悄然流傳,運動、樂器、棋類項目都難逃高下之分,似乎越冷門、越燒錢就越“高貴”。
興趣班,已然成為學科成績之外的另一條賽道。尤其是“雙減”之后,非學科類培訓升溫,“興趣班”漸有卷起來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孩子開始在這條賽道上狂奔。
毫無疑問,興趣班的存在有其重要意義。
首先,可以挖掘孩子的優(yōu)勢智能。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提出,每個人都有一種或數(shù)種優(yōu)勢智能,只要教育得法,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某方面的人才。崇尚個性培養(yǎng)、因材施教的興趣班,無疑是發(fā)現(xiàn)、挖掘孩子優(yōu)勢智能的重要路徑。
其次,可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是現(xiàn)代教育培養(yǎng)人的根本追求。興趣班可以彌補學校教育的短板,在知識學習之外,發(fā)展學生多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孩子的審美力、表現(xiàn)力、創(chuàng)造力,鍛煉孩子的溝通能力、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
最后,可以豐富孩子的生命體驗。美術、音樂、舞蹈、體育、表演,不同藝術以其獨特的意蘊和表現(xiàn)形式,帶給人不同的體驗和感受。在興趣班中,孩子不僅可以學習技藝、擴展視野,而且可以體驗生命的多姿多彩,延展生命的廣度和厚度,培養(yǎng)熱愛生活的情趣。
遺憾的是,時至今日,興趣班已經(jīng)變了味。其最主要的表現(xiàn),就是本末倒置。
一是主體倒置,興趣班的選擇者是家長而非孩子。依常理而言,孩子作為學習的主體,理應自己去選擇興趣班,但事實并非如此。以前文所提北京孩子為例,除街舞和聲樂是他自己感興趣想學習的之外,其余項目全部是家長的意愿。這在現(xiàn)實中并非個例,而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當然,在孩子年紀尚小、缺乏判斷力和選擇能力時,父母幫忙報班無可厚非,可一旦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父母就應該尊重孩子,而非打著“為你好”的名義一廂情愿地去支配孩子的人生。
二是目的倒置,興趣班的選擇基于功利而非興趣。興趣班,顧名思義,應該建立在孩子的興趣愛好之上去選擇,但在當今社會,選擇背后卻摻雜著許多功利因素。一方面,對于未來的焦慮,促使家長迫切地想給孩子的人生增加一些籌碼,以盡可能地在未來的競爭中獲勝——有人想要獲得升學加分,有人希望習得謀生之技,還有人意圖通過興趣班掌握更多人脈和資源。另一方面,家長的虛榮心、攀比心在作祟?!皠e的孩子都在上興趣班,哪能讓自家孩子傻乎乎地在家里玩?”在不少家長心目中,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不只是學習成績,還有才藝。對此,曾有人戲言:“不上興趣班,家長會輸在家長群里的起跑線上,而不是孩子。”
不可否認,絕大多數(shù)家長給孩子報興趣班都源于愛子心切,否則,誰又愿意投入那么多時間和金錢、耗費那么多心力呢?但是,好的初衷不一定能帶來好的結果。如果盲目給孩子選擇不適合或者不感興趣的興趣班,很可能會讓孩子感到厭煩或挫敗。而且,古人言“過猶不及”,給孩子報的興趣班越多,不見得能收獲越多。畢竟,人的精力有限,如果讓一個大人同時學習很多種知識,都會覺得吃力,何況孩子?為此,筆者認為,一方面,要讓興趣班回歸本質,基于孩子的喜好去選擇;另一方面,家長要學會給孩子的人生“留白”,不要讓興趣班和學業(yè)把孩子的生活填塞得滿滿當當,而要留給他們自由探索、用心感受的時間。
在一窩蜂涌向興趣班的路上,我們是時候停下來想一想:興趣班,到底為何而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