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龍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商都縣大黑沙土鎮(zhèn)中心校,內蒙古 商都 013459)
在新課改理念影響之下,教師也要轉變觀念,能夠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從多個角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主動思考、敢于摸索,自覺加入新知識的探求過程中,收獲豐富的知識,取得自身的進步。基于我對學生的了解與實踐經驗,我在不斷總結、不斷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總結出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果的四個方法。
情境教學是在新課改下生成的新型教學方式。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可以使教學活動迸發(fā)出特殊的吸引力,從而緊緊抓住學生,順利完成知識的傳遞,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借用各類生活場景構建教學情境,就是把與教學知識相關且小學階段學生經歷過的情境引入到教學中,讓學生可以借助這一情境全方位把握教學知識并借用情境穩(wěn)固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生活是汲取知識的根源,學生自身的許多認知均來源于其生活經歷,若能將學生對生活的認知與課本知識連接起來,兩方面知識就能夠相互促進、相互提高,既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也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應用。以“生活”為背景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可以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方法,如此也與建構主義相關的觀念相符。
在實施教學期間,可以借用各種各樣的活動,增強教學的趣味性。例如:利用游戲引入新知識,是非常有效的教學輔助方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學生自身的求勝心所在,其為了獲得游戲中的成功體驗,會嘗試運用各類方式,在摸索、探究期間,學生能夠自然地把握游戲本身的規(guī)律與知識相關的內容,同時,還可以全方位應用其已學過的各類知識,這些知識的收獲渠道及把握的深度往往要優(yōu)于教師在開展教學期間的傳授。教師應評測游戲本身的可操作程度,不但應保障全部學生能夠參與到游戲中,還要維持教學期間的紀律,促使教學活動得以順暢開展。
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強化與補足,舊知識是收獲新知識的重要基點,它們互相影響,互相促進。新舊知識間的關系主要表現在:
學生原本的知識結構中,已儲存了部分知識,如果能在新舊知識間建立一個關聯點,那么就能將舊知識運用到新知識的理解中。相反如果學生在平常生活中不注重知識的積累,那么就無法在新舊知識間建立關聯,學生只能進行機械式的學習。比如:學生若未掌握“積的規(guī)律”與“整數的乘法”,他們就無法對“小數乘法”這類知識展開學習。
新知識是舊知識的提高,這說明新舊知識間有聯系,但也有差別,只有學生能夠明確地辨識出“小數乘法”與之前所學的“整數乘法”間的差距,才可以說學生對新知識有更準確、更全面地理解。
可以對學習新知識施以同等的穩(wěn)固點。若學生已穩(wěn)固掌握原知識,那么他們就會更容易掌握新知識,這就體現出知識間的平穩(wěn)性。
若學生并未穩(wěn)固把握“整數的乘法”,其就無法把握“小數的乘法”,如此更能說明數學知識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關系。在教學“小數乘法”時,教師應先向學生講解積的規(guī)律及整數的乘法,使學生先掌握基本算法,接著,再引導學生觀測“小數乘法”及“整數乘法”間的差距,借助知識本身的轉移構建情境,使學生自行摸索出新算法,自覺拓展知識容量,提升學生的成就感。
學生認知發(fā)展的過程是一個“均衡—喪失均衡—再均衡”這樣重復、向上的過程。構建沖突型情境,使學生生成認知方面的沖突,進而沖破原本的認知均衡,激發(fā)探索新知識的欲望。所以,在開展教學期間,教師應將學生自身的進步當作根本,把握學生的認知特征,借助設定相應的思維型障礙,引導學生借助當前的經驗,發(fā)掘思維內部的潛能,高效開展學習。
比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時,教師應先讓學生拉出六邊形與長方形的構架,這時,學生就會獲得六邊形與長方形能夠生成變換這一結果。接著,教師提出問題:“三角形本身的形狀是否可以生成變換呢?”部分學生憑借想象可能會回答“可以”,但是,當他們拉開三角形相應的構架時就會知曉自己的回答不正確,此時,學生的內心就會生成認知方面的沖突,進而產生想要解開疑慮、探求新知的欲望,接下來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之下順勢走入新知識的學習。創(chuàng)新教學對策是一個持之以恒的過程,教師需要不斷地分析、總結,還要不斷地修正與改善,才能得出有效的教學對策。
在各行業(yè)中,創(chuàng)新意識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意識,新思想、新產品、新設計的提出都伴隨著很強的創(chuàng)新意識。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將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作為自身的重要任務之一,在教學中貫徹落實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學方法,善于從生活的角度上發(fā)現教學素材,并應用到教學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