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偉琦 南京藝術學院
蘆笙是起源于中原,流傳于苗、瑤、侗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傳統(tǒng)簧管樂器,距今有3000 多年的歷史。早期蘆笙流傳于我國貴州、云南、廣西等地,后傳至東南亞的泰國、老撾和緬甸,其前身是漢族樂器竽。蘆笙在苗族地區(qū)的流傳最為廣泛,今已演變?yōu)槊缱逦幕南笳?,是苗族各大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儀式慶典的必備樂器。
史料關于蘆笙的記載有很多,《嶺表紀蠻》中載:“苗音樂簡單,惟蘆笙與銅鼓兩種。蘆笙一稱,在蠻疆風行甚遠,創(chuàng)之者,為諸葛武侯?!盵1]清《滇黔土司婚禮紀》載:“苗以跳月為婚者,大會男女,男吹蘆笙于前,女振金鐸為后,盤旋跳舞,各有行列?!薄缎绿茣つ显t傳》道:“參差六竹管,長蘆黃鐘濤,短聲清微散,舞來隨節(jié)施,吹去別促緩,苗女共苗男,明月花滿山?!盵2]古代多以撰寫苗族蘆笙為主,所以“在中國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蘆笙”一說是有源可溯的。隨著苗族蘆笙的社會和文化功能的不斷轉變,如從最初的祭祀典禮、跳舞狂歡到后來的山歌對唱、男女傳情、歡迎儀式等。如今蘆笙已被廣泛應用于苗族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中國貴州雷山縣的西江千戶苗寨便有“蘆笙之鄉(xiāng)”的稱譽。
蘆笙管體由四部分組成:笙斗、笙簧、簧片和共鳴管,其中笙斗又叫氣箱。制作蘆笙所用到的材料主要有錘、風箱、銅、斧子、鑿子、鋸、竹、木、桐油和石灰(或用乳膠代替)等,制作時先將整塊材料從中間一分為二,掏空內膛,然后裝入笙管后再將其黏合。蘆笙的制作工藝十分煩瑣,其中以我國貴州雷山縣制作的黔東南苗族蘆笙最為傳統(tǒng),其音質優(yōu)美,享有盛名。
竹材用于制作蘆笙的笙管(又叫發(fā)音管),以白竹、紫竹和苦竹居多,要求其生長周期超過3 年,此時的竹子質地堅韌,表面光滑不易破裂、被蟲蝕。此外,要求竹徑粗細均勻(1.2 厘米為佳)、竹節(jié)長(40~50 厘米為佳)、中空大、竹壁薄厚適中。蘆笙笙管的尺寸與整體定調密切聯(lián)系,其音越高,管體越短越細;音越低,管體則越長越粗。
蘆笙的共鳴管是套在第二三根笙管上端的一節(jié)竹質管體,具有傳遞吹奏聲音的作用,共鳴管的尺寸與音高是有關聯(lián)的,以C、C1、C2 三個音為例,共鳴管長度通常為60 厘米、30厘米、15 厘米,以此類推。共鳴管要根據所定音的高低來制作,音越高,共鳴管尺寸越小,反之,尺寸越大。
銅用于制作蘆笙的簧片,一般情況下為響銅(響銅是指由銅、鉛、錫按一定比例混合煉成的一種銅,用于樂器制作,可以發(fā)出悅耳的聲響),也有少數(shù)是由黃銅、白銅鑄成,但音色效果不如響銅制作的洪亮清脆。因為簧片的制作工藝直接影響樂器的音色,所以在選擇銅片時,通常遵循軟硬和彈性適度的原則,過硬的簧片會使樂器發(fā)音遲鈍,后期不便加工調整,過軟則易出現(xiàn)音色不穩(wěn)定的問題。一般情況下,簧片越短越薄,音越高,反之,音越低,因此,簧片打磨的尺寸需嚴格考慮和遵循這種關系。制作時,制作者首先在銅片上畫出簧舌尺寸的輪廓,用銼刀銼好后將其放入爐火中加熱,燒成紅色后用鑷子將簧框加緊,以縮小其與簧舌間的空隙,然后從火中迅速取至冷水中定型。如今也有制作者將火燒簧片這一步驟省略,但簧片經過火燒后吹奏起來會更加輕松,音色也會更加明亮。制作簧片的這一步驟是整個蘆笙制作過程的關鍵,需十分嚴謹,所以對蘆笙匠人的技巧和熟練度要求很高。高水平的蘆笙制作大師甚至可以直接通過聽覺來分辨簧片的質量。
木材用于制作笙斗(又叫氣斗或笙柱)。一般以杉木為主,選用的木材需紋理清晰、沒有疤節(jié),表面光滑以便挖空,以直徑為5~10 厘米、長度為45~55 厘米的木材為佳。制作笙斗時,制作者應先將整塊木料削皮挖空內膛,削成上端小、下端大的圓柱形,以便后期安裝發(fā)音管,然后從正面往笙斗底部75~90 度的位置鑿通6 個眼,將之前加工的簧片插入,進行最后的6 孔音高調試,最后再將笙斗重新拼合起來,如此便完成了傳統(tǒng)六管苗族蘆笙的全部制作過程。
苗族蘆笙的制作工藝映射了我國古代的簧管樂器制作技術,并保留了其精華和鮮明的個性,苗族蘆笙形制多樣,音色純正,美觀大方,代代相傳。蘆笙制作者不僅要有長期的工匠經驗,而且還需掌握一定的物理、力學和樂理知識。由于制作技藝的細節(jié)一般由師傅親自教授,外人很難找到詳細的文字資料來留存,所以想傳承技藝十分困難。
高排蘆笙是平祥苗寨的傳統(tǒng)蘆笙,管體長約5 米,體積較大,是世界上最高的蘆笙。高排蘆笙有7~8 根發(fā)音管,聲音更渾厚洪亮,穿透力強,通常在蘆笙坪地下挖坑放置配音桶,吹奏時,人們可以感受到極強的低音在地下顫動,增強了表演時的震懾力和音樂感染力[3]。
芒筒蘆笙是芒筒與蘆笙的合稱,是丹寨苗族居民的標志性樂器,在蘆笙家族中獨具風格。苗族居民經常舉辦大型祭祀活動以祈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芒筒蘆笙最初是祭祀典禮中宗教樂舞的伴奏樂器,后演變?yōu)槊缱鍐试醿x式上的主奏樂器并沿用至今。芒筒蘆笙音色低沉婉轉,曲調悲壯肅穆,幾首比較典型的安慰曲、離別曲等都具有鮮明的宗教風格,較好地保留了苗族原有的生態(tài)文化。
顧名思義,多管蘆笙是經過改良的形制,傳統(tǒng)苗族蘆笙有6 根發(fā)音管,如今有10 管、16 管或20 管的。云南大關縣的蘆笙制作第五代傳人王杰鋒在祖?zhèn)骰A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他對蘆笙簧片和發(fā)音管距離的長短與定調間的關系進行了反復推理,后將發(fā)音管增至10 根,且在高溫冶煉銅簧片時加入了一定比例的鉛,增強了簧片的柔韌度,使蘆笙音色更加洪亮,此外還有18 根管的多管蘆笙,其更是獨具震撼力。
小蘆笙比普通形制的蘆笙尺寸更小,制作工序基本相同,安裝和拆卸過程并不煩瑣,攜帶方便,它不僅是別致的“迷你版”樂器,更是精美的工藝品,在苗寨很多特色工藝品店里都有銷售。
傳統(tǒng)蘆笙的笙斗主要以杉木為原材料進行加工,如今雖然出現(xiàn)了部分紅木制作的改良版蘆笙,但還未進入大批量生產,是否可取還不得而知。此外,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一些地區(qū)的蘆笙匠人在傳統(tǒng)的手工操作步驟中加入了激光、打壓等現(xiàn)代切割技術,省時、省力且數(shù)據精準,同時傳統(tǒng)手工紗布打磨材料的工序也逐漸被機器打磨所替代,大大提升了蘆笙外圍的光滑度。雖然如此,部分苗族地區(qū)依然保留著原始的人工技術,這既是對傳統(tǒng)的傳承和敬畏,也是一種古老文化的象征。
經較長時間的發(fā)展,苗族蘆笙不僅在形制和制作技術上產生了變化,而且在表演藝術中也注入了新的元素。蘆笙的曲調由原來的古樸深沉發(fā)展為輕盈高亢,唱和旋律在嚴格的基礎上更加自由多變,演奏技巧趨于多元化發(fā)展,如傳統(tǒng)的吹奏技法僅有顫音、吐音等,較單一,不能滿足大型典禮儀式上的吹奏需求。如今的苗族蘆笙技巧多變,可吹奏和聲效果,體現(xiàn)強弱節(jié)奏的對比,花舌等技巧也為演奏增添了幾分趣味性,如此一來,演奏者便能更好地抒發(fā)情感,活躍氣氛。
苗寨世世代代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蘆笙不響,五谷不長?!泵缱逄J笙是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樂器,它見證了苗族的歷史發(fā)展,在苗族人民的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古代,蘆笙只是祭祀活動中的吹奏樂器,用來營造莊重的氣氛,且多數(shù)情況下與舞蹈緊密相連。而如今的苗族蘆笙更像助苗族人民排憂解難的心靈寄托,每個苗族重大節(jié)日都少不了其身影,苗族人民淳樸好客,每當有人去苗寨做客,姑娘們便會為客人備十二道攔門糯米酒作為最高歡迎儀式,苗族男性則圍坐一圈集體吹奏蘆笙曲,氣氛十分活躍,客人們很快便能放松下來。此外,如今的蘆笙還是苗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媒介”,男生通過吹奏蘆笙向姑娘表達愛慕,姑娘領會情意后若主動與其對歌,那么二人便確定了戀愛關系,這既浪漫又別致。
我國蘆笙音樂藝術底蘊深厚,流傳千年,歷史悠久,它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百姓勤勞與智慧的結晶?!懊缱逄J笙制作技藝”已于2006 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可見國家對苗族蘆笙文化的重視與保護。中華音樂文化源遠流長,苗族蘆笙經過了數(shù)千年的歷史沉淀如今已演變成中華文明較具代表性的符號之一。當今是一個潮流多元化發(fā)展的時代,傳統(tǒng)、現(xiàn)代和未來音樂審美之間的博弈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古代的樂器產物似乎距離大眾越來越遙遠,也越來越神秘而陌生,但它們映射著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凝聚著民族靈魂,承載著民族自尊心。希望這種“神秘感”能使人們始終對傳統(tǒng)民族樂器保持敬畏之心、保持探索,如此便能讓世界各國的人們更好地了解中華樂器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真實面貌和歷史價值,對促使中華樂器早日走出國門,邁向世界舞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