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錦炬,黃永裕,黃春燕,賴奮飛
(廣東醫(yī)科大學附屬惠東醫(yī)院 五官科,廣東 惠州 516300)
糖尿病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一種內分泌系統(tǒng)綜合征,中國每年新增糖尿病患者超過5000 萬[1],且干眼癥等眼部并發(fā)癥是糖尿病較為常見并發(fā)癥[2],發(fā)病率高達55%,糖尿病出現(xiàn)干眼癥并發(fā)癥,可能會導致患者眼部不適,嚴重者會對視力造成顯著影響。糖尿病患者出現(xiàn)并發(fā)癥具有不同影響因素,以往研究多停留在干眼癥的現(xiàn)狀調查方面,對其高危因素的深入分析未能實現(xiàn),而logistics 回歸是分析疾病高危因素的重要分析方法。因此,本研究對II 型糖尿病合并干眼癥采用非條件多因素logistics 回歸進行高危因素分析,明確糖尿病患者出現(xiàn)干眼癥的高危因素,從而進行針對性干預措施。
選 取2018 年3 月至2019 年12 月,在 廣東醫(yī)科大學附屬惠東醫(yī)院眼科就診且符合II 型糖尿病診斷標準對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病例納入標準[3]:①患者經臨床檢查確診為2 型糖尿??;②研究對象并且意識清楚,能獨立完成問卷調查;③研究對象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病例排除標準:①研究對象存在眼部感染、過敏,或其他與干眼無關疾?。虎诨颊哐鄄看嬖跍I小點栓塞;③研究對象過去6 個月內接受眼部手術或正在眼部藥物或他對眼部存在影響的全身藥物,人工淚液除外;④研究對象在檢查前2h 內使用過人工淚液;⑤研究對象1 個月內曾佩戴角膜接觸鏡。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干眼癥組包含552 例患者,其中男247 例,女305 例,平均年齡(63.2±6.83)歲,平均糖尿病病程(5.1±2.48)年。非干眼癥組包括668 例,其中男333 例,女335 例,平均年齡(63.6±7.35)歲,平均糖尿病病程(5.3±2.39)年。兩組研究對象的性別構成、平均病程等影響研究結果因素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表明兩組數(shù)據(jù)均衡可比。
本研究收集的糖尿病患者均為常住人口,都現(xiàn)場詳細記錄病史、納入干眼調查的受試者均應用2 種干眼問卷進行現(xiàn)場的調查。同時進行現(xiàn)場抽血、眼科干眼檢查、眼底照相等。干眼問卷、眼表疾病指數(shù)(OSDI)問卷[4]組內相關系數(shù)(ICC)值均為0.99,表明兩種問卷的信效度較高。
1.2.1 干眼癥檢查
檢查順序為裂隙燈檢查、淚膜破裂時間(BUT)、角膜熒光素染色、淚液分泌試驗、瞼板腺評估、角膜知覺度。①結膜充血評估[5]:以美國角膜和接觸鏡研究所標準評估,按照其進行0~3 分進行評估。②結膜松弛評估:采用H(O)h 的結膜松弛診斷與分級標準[6],按照其進行0~3 分進行評估。③BUT 檢查[7]:下瞼結膜用玻璃棒蘸1% 熒光素鈉進行檢查,記錄患者睜眼至角膜出現(xiàn)第1個黑斑的時間,取連續(xù)3 次測量的平均值。④角膜熒光素染色[8]:角膜染色的方法參考BUT,在裂隙燈鈷藍濾光片下對患者角膜染色情況進行觀察。評分標準:角膜劃分為5 個象限,評價各象限染色點情況。⑤淚液分泌試驗(Schirmer I,無表面麻醉)[9]:患側眼球表面下結膜囊外1/3交界處放置試紙,眼球向下或輕閉眼,5min 后測試紙濕長度。⑥瞼板腺評估[10]:評估患側眼球瞼板腺開口位置,熒光素染色后,對下瞼板腺開口與灰線相對位置進行觀察。⑦瞼板腺分泌物性質評估[11]:對患側下瞼板腺的分泌物進行性狀評估。⑧角膜知覺度檢查[12]將小塊消毒棉花搓成尖狀,以尖端輕觸角膜表面,由外側至內側,若知覺正常,患者會表現(xiàn)為反射性眨眼;若反射遲鈍,則表明有知覺減低;若知覺完全消失,則觸后無任何反應。復查眼科檢查結果相關系數(shù)I CC 值為0.85,
表明結膜松弛度、BUT、Schirmer I 試驗、角膜知覺度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程度重測信度很好。
1.2.2 診斷標準
干眼診斷標準[13]如下:①主觀感覺:患者眼部存在異物感、燒灼感等不適感,并伴隨視力波動,同時有BUT ≤5s 或Schirmer I 試驗(無表面麻醉)≤5mm/5min 等表現(xiàn),即可診斷為干眼癥。②主觀癥狀:患者眼部存在異物感、燒灼感等不適感,并伴隨視力波動,同時5s<BUT ≤10 s 或5mm/5min<Schirmer I 試驗結果(無表面麻醉)≤10mm/5min 時,角結膜熒光素染色陽性可診斷干眼。
本次研究所有數(shù)據(jù)資料均采用SPSS 22.0 進行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形式表示,組間數(shù)據(jù)資料采用獨立資料t檢驗;計數(shù)數(shù)據(jù)資料采用百分比(n,%)形式表示,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采用Pearson 卡方檢驗。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單因素logistics 回歸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 <0.0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Logistic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干眼病和非干眼癥組在合并癥、文化程度、結膜充血、瞼板腺分泌物性質評估、問卷分數(shù)、淚膜熒光染色評分、淚膜破裂時間、Schirmer I試驗、角膜知覺度遲鈍、糖化血紅蛋白等等指標對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數(shù)據(jù)如表1 所示。
以是否干眼癥作為因變量,年齡、BUT 等自變量納入非條件logistics 回歸方程,結果顯示年齡、BUT、角膜知覺度、角膜熒光染色、瞼板腺分泌物性質評估、糖化血紅蛋白、Schirmer I 試驗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干眼癥患者檢查指標結果與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這一研究也表明糖尿病是導致患者出現(xiàn)干眼癥的危險因素。在一般社會學資料對比中,在糖尿病患者年齡、文化程度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表明文化程度較低,對糖尿病控制的科學性等存在問題,且年齡越大,患者基礎指標老化,引發(fā)糖尿病干眼癥并發(fā)癥。
在患者進行結膜、瞼板腺檢測結果對比,結膜松弛評估、瞼板腺分泌物性質評估均相對于非干眼癥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這一結果表明,糖尿病患者應當及時檢查患者結膜松弛狀況、瞼板腺分泌物情況,一旦出現(xiàn)異常,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避免干眼癥發(fā)生。角膜知覺度、糖化血紅蛋白與干眼癥關系研究結果表明患者角膜知覺度、糖化血紅蛋白觀測值在兩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這一數(shù)據(jù)結果表明糖尿病患者發(fā)生干眼癥,不僅與角膜知覺度有關,還與血糖控制不佳相關。上述指標相關機制尚未完全探明,可能是在血糖較高時,葡萄糖進入細胞內,激活多元醇通道,胞內滲透壓增加,細胞水腫,細胞活力下降,BUT 縮短,最終出現(xiàn)副淚腺功能障礙,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預防干眼癥時,需要積極采用多種方式措施控制血糖。
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 分析,Logistic多因素分析結果提示,年齡、BUT、角膜知覺度、角膜熒光染色、瞼板腺分泌物性質評估、糖化血紅蛋白、Schirmer I 試驗等指標是糖尿病患者出現(xiàn)干眼病的高危因素(P <0.05)。因此在進行糖尿病患者干眼癥預防過程中,在做好血糖控制的同時,年齡越大,干眼癥發(fā)病風險越高,應當積極進行定期檢查,及時發(fā)現(xiàn)并治療,檢查指標還應包括角膜熒光染色、瞼板腺分泌物、Schirmer I 試驗等,能夠有效發(fā)現(xiàn)干眼癥表現(xiàn)。
綜上所述,在II 型糖尿病患者中,年齡、BUT、角膜知覺度、角膜熒光染色、瞼板腺分泌物性質評估、糖化血紅蛋白、Schirmer I 試驗等因素均會導致干眼癥發(fā)病風險顯著增加,對糖尿病患者視覺相關生活質量產生一定影響,因此必須要對糖尿病患者做好三級預防措施,即積極有效控制血糖;對糖尿病患者做好干眼病特異性檢查,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一旦患者確診,則積極采取綜合治療措施,提升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