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起彼伏的疫情中,2021年即將結束。《上海文化》(文化研究版)又一次走過了自我更新的一年。在此感謝尹林博士基于他的觀察,為我們回顧、梳理了本刊的發(fā)展歷程,以及對于本刊的肯定和鼓勵;當然,更要感謝這一年多來,來自各個方面的關愛和幫助。但凡過往,皆為序章;瞻望前程,唯有勇猛精進。
這兩年來,疫情一直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7月中旬,我們跟丁帆教授約定了訪談時間,卻因南京出現(xiàn)疫情,不得不延后,最終不得不改為筆談。丁帆教授在“當代性”概念中注入了一些特定的內(nèi)涵,包含著他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熱情、對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關切。建構文學創(chuàng)作和批評中的“當代性”價值理念,既是丁帆教授多年來一以貫之的思路,也有疫情所帶來的觸動——實際上,“當代性”也正是本刊原本所秉持的主導方向,而這個訪談加深、擴展了我們對它的理解。
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本刊在11月初主辦了2021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的分論壇之一,以“網(wǎng)絡文學的多元建構”為主題。全國各地十多位青年學者在線上線下分享了他們對于中國當代網(wǎng)絡文學的研究成果。這場小論壇讓我們充分認識到,中國網(wǎng)絡文學創(chuàng)作和研究已經(jīng)進入了相當成熟的境地,值得關注和期待。當然,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網(wǎng)絡文學恐怕也要努力避免許紀霖教授在訪談中(本刊十月號)提到的公共性的危機,這是一個相當突出的“當代性”問題。
城市文化研究一直是本刊的重點之一。徐錦江研究員闡述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和上海實踐經(jīng)驗,最后指出:從本質(zhì)上說,城市建設的最后旨歸,應該是實現(xiàn)人類社會的最高理想,即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chǎn)黨宣言》中提出的“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毫無疑問,這是人民城市建設的最高宗旨。錢澤紅、陳云霞和張艷關于城市更新問題的圓桌討論則落實在一些具體區(qū)域、具體問題。但是,小問題也可能是大問題,老問題也可能是新問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貫穿著人民共和國的精神實質(zhì),而城市更新的具體實踐同樣以在地的方式回應著“何為中國”這個歷久彌新的大問題。
“海納百川”是上海的城市精神,也是本刊的傳統(tǒng)。如這一期的相關欄目所示,本刊歡迎中西方古典學對于各種經(jīng)典作品加以新的解讀。同時,一方面,對于人類共同的傳統(tǒng)思想資源的轉(zhuǎn)換和激活,另一方面,對于世界各國的現(xiàn)代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和反思,都是我們所關注的理論前沿問題。正如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堅持胸懷天下”“堅持開放”,我們就能夠“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前途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