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林
(湖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盵1]41當前,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及其大眾普及催生出一個虛擬但不虛幻、重要但又復雜的虛擬社會,現實生存與虛擬生存共同構成當代人類生活的圖景。網絡空間是虛擬的,但活動在網絡空間的主體是現實的。在網絡虛擬空間日漸成為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的背景下,如何加強虛擬社會治理,提升虛擬社會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引領力就成為一項極其重要的任務。
意識形態(tài)工作本質上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而思想問題的解決,歸根到底要靠教育對象的思想自覺。由此,意識形態(tài)的思想引領力就至關重要。簡單地說,所謂意識形態(tài)引領力,就是由某種意識形態(tài)所產生的價值認同和思想引導的力量,它與政治領導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一起構成黨的領導力的重要內涵,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深刻揭示了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內在關系,指出不是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而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由此,經典作家進一步揭示,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也必然在思想上占據主導地位,“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2]420。在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不斷鞏固和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在思想文化領域的主導地位,確保其思想引領力,就必然成為黨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核心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引領不同于替代和消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文化的多元競爭有其歷史必然性,“純而又純”的單一思想文化既不可取也不可能。因此,黨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在承認差異、包容多樣的前提下進行的,思想引領的實質是用馬克思主義在全社會形成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從而凝聚思想共識,共同前進。
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經驗證明,牢牢樹立思想領導權是黨的事業(yè)興旺發(fā)達的重要前提和條件。思想一旦掌握群眾,就會與群眾結合形成強大的物質力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革命的運動需要革命理論的武裝,而“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3]170。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的歷史就是明證。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被先進分子引介到中國,成為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重要思想基礎。自此以后,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共產黨最鮮明的旗幟,在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下,一批又一批愛國志士和進步分子加入到黨的組織,為挽救民族危亡、實現國家獨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革命勝利后,黨又領導人民繼續(xù)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雖歷經挫折但從不退縮,有過失誤但勇于承認并自覺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從革命、建設到改革,黨“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zhàn)斗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這都是我們的真正優(yōu)勢”[4]144。這條經驗不僅針對黨內的思想建設,也適用于解釋社會領域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思想引領力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獨特優(yōu)勢。正是因為牢固確立起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引領地位,我們才能成功抵御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侵蝕,才能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動搖。
所謂社會,本質上是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聚合。虛擬空間中的參與者,實際上都是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人,虛擬社會中建構起來的各種社會關系,也是現實社會關系在虛擬空間中的映射,這樣便使得存在于現實社會中的各種社會現象得以借助網絡通道映射到虛擬社會中。
虛擬社會本質上是現實社會的延伸。虛擬不等于虛幻,虛擬社會以客觀現實為依托,不存在完全脫離現實的虛擬社會?,F實社會與虛擬社會通過生存于其中的人聯系起來,從而形成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相互影響,現實生活中思想文化的多樣競爭必然反映到虛擬社會中,而虛擬社會的空間虛擬、身份隱蔽、行為自主、關系平等、信息“裂變式”傳播等特點也會進一步加劇這些競爭,并反饋和作用于現實社會。目前,我國網民達10.11億,普及率達71.6 ,手機網民達10.07 億,其中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9.6[5]。在此背景下,網絡虛擬社會已然成為思想匯聚的主要場所和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最前沿。陣地是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基本依托,人在哪里,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思想引領就應該在哪里,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在網絡虛擬社會中的引領力也就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虛擬社會拓展了人的生存維度和發(fā)展空間,其發(fā)展前景十分廣闊。但是,虛擬社會作為現實社會的延伸,其發(fā)展本質上仍然是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拓展,其目的歸根到底還是要服務和滿足人的發(fā)展需求?!熬W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tài)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6]50,這樣基礎上所構建起來的虛擬社會必然難以為大多數人民群眾所歡迎,只有風清氣朗、生態(tài)良好的網絡空間才能發(fā)展出健康的虛擬社會。為此,必須將網絡虛擬社會整體納入社會治理的范圍,在健全虛擬社會法制體系的“剛性”制約的同時,強化和發(fā)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思想引領作用,加強價值引導和精神塑造,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占領網絡陣地,以先進文化涵養(yǎng)思想、塑造靈魂。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是我國社會的主導意識形態(tài),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道路的內在合理性根據。虛擬社會的發(fā)展,一定程度上重構著社會關系,深刻改變著傳統人類社會的運行模式。通過數字化方式,綜合三維技術、模擬技術、傳感技術等,科技人員在網絡空間中創(chuàng)造出各種仿真場景,人們可以組建“虛擬家庭”,構建“虛擬社區(qū)”,成立“虛擬團體”等,獲得在現實生活中難以體驗的感受和全新生活。在現實生存之外,虛擬生存已經成了人們延展自己的重要空間和途徑,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引領力遭受嚴峻挑戰(zhàn)。
虛擬社會突破物理時空的限制,極大地拓展了思想傳播和信息交流的深度和廣度,為社會成員表達觀點、交流思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進而激發(fā)全社會的思想碰撞。個人在虛擬社會中的自由自主性及虛擬空間的超高時效性增強了人們對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參與度,而身份隱蔽、關系平等的特點則會激發(fā)社會成員思想和訴求更加自由的表達,信息的“裂變式”傳播則使得傳統的“把關人”機制失靈。這些特點本身也有利有弊,并不全是挑戰(zhàn),但是在這些特點下,現實社會中本已存在的多樣化價值觀念必然在虛擬社會中被進一步放大和加強,從這個意義上說,難免會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思想引領功能構成挑戰(zhàn),削弱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在團結思想、凝聚共識方面的作用。此外,隨著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體的發(fā)展,信息傳播呈現明顯的碎片化趨勢,有限的文字、限時的語音、短視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話語表達的完整性,“讀圖時代”也讓信息傳播的深度大打折扣。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于通過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等社交網絡獲取資訊,這就使得自己獲得的信息大量來自與自己價值取向比較一致的社交圈而造成“信息繭房”和群體極化效應,進而損害其整體性的社會認知,妨礙主流意識形態(tài)統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發(fā)揮。
在網絡虛擬空間,人人都有平等表達的權利,話語主體表面上實現了平權化,但技術帶來的只是話語權的基礎性條件,在資本集團、大型媒體的操縱下,話語主體在話語傳播中享有的權利并不均衡,擁有資本和技術優(yōu)勢、傳媒優(yōu)勢的資本集團事實上擁有更多的影響力。當前,網絡核心技術大多掌握在西方少數發(fā)達國家手里,一些重要的網絡技術規(guī)則和信息規(guī)則也由其主導制定,這既構成我國網絡安全的隱患,也讓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滲透有了便利條件,他們憑借強大的資源和技術優(yōu)勢,利用自由開放的網絡虛擬空間大肆傳播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西方發(fā)達國家掌握虛擬社會的強勢話語權,通過網絡媒介將西方的話語體系、思想信仰、價值觀念傳播到世界各地,以擴張國際影響力和實現自身利益。近年流行的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西方思潮以“普世價值”自居,主要針對的就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骨子里就是試圖以此動搖人們對社會主義的理論認同和制度認同,動搖社會主義的根基。他們“著力于解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思想原貌,為其貼上虛假、顛倒、遮蔽的標簽,使網絡空間成為看不見硝煙的意識形態(tài)較量的主戰(zhàn)場。”[7]當然,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并不是以直接、赤裸的方式,而是以極其隱蔽的方式輸出其意識形態(tài)。他們利用網絡空間中人們的碎片化閱讀以及獵奇心理,借助社會熱點和重大事件,通過網絡輿論的助推,惡意抹黑社會主義制度,丑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削弱人們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自信與認同感,嚴重威脅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引領力。
相較于現實社會,網絡虛擬空間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究其原因:其一,網絡空間的活躍主體是青少年,其心理特征和思維習慣上就有好奇心強、喜歡標新立異,以及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點,這就天然有利于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力擴張。在現實社會中,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往往受到一定控制,傳播的范圍相對有限,但一到網絡社會,就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網絡空間天然的自由特性容易助長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泛濫。其二,人們在海量網絡信息中選擇和獲取資源時往往有獵奇的特點。在信息爆炸的網絡空間,選擇困難是常見現象。此時,那些現實生活中知之不多、了解不深的“新”東西就格外引人注目,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于是獲得被關注的“優(yōu)勢”。其三,意識形態(tài)一般都有自己的理論形態(tài),在理論建構和理論邏輯等方面較為完備,而且這些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大都擅長自我包裝和傳播推廣,借著學術爭鳴和思想交流的幌子,在線上線下利用一切手段傳播,把自己包裝成“思想盛宴”和“終極真理”,借以網羅信眾。過去曾有一段時期,馬克思主義被歪曲、誤讀,甚至遭到攻擊,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點被視為“潮流”,信仰馬克思主義反而被貼上教條主義的標簽,馬克思主義在被污名化中地位遭到削弱,主流意識形態(tài)受到沖擊。
網絡技術為虛擬社會提供低門檻、開放性、隱蔽性、便捷性的同時也加大了管理的復雜性。習近平指出:“隨著新媒體快速發(fā)展,國際國內、線上線下、虛擬現實、體制外體制內等界限愈益模糊,構成了越來越復雜的大輿論場,更具有自發(fā)性、突發(fā)性、公開性、多元性、沖突性、匿名性、無界性、難控性等特點。”[6]45虛擬社會治理中信息過濾和篩選的技術和機制還不完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輸入輸出機制被削弱,虛擬社會有效管理的難度加大?!包c對點”“端到端”的信息傳遞,打破了傳統媒介相對容易管控的局面,虛擬社會的扁平結構使得“把關人”機制及政府控制信息的發(fā)布和傳播的傳統模式受到挑戰(zhàn),“去中心化”“去權威化”的特點在虛擬社會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在這個社會中,每個網民都是一個節(jié)點,都是一個信息終端,思想和信息以“核裂變”式的形式向外擴張,現實社會中的精英主導輿論模式黯然失色,代之以扁平化了的虛擬社會中的平民模式,信息管理和思想引導的挑戰(zhàn)前所未有。
虛擬社會作為思想雜燴的場域,營造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為嘈雜的意見領域,真實的、虛假的,理性的、非理性的,正確的、錯誤的,各種思想輿論在網上相互疊加,身處這一復雜而龐大的輿論生態(tài)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必須旗幟鮮明地把立場亮出來,把觀點擺出來,充分彰顯和發(fā)揮思想引領力。
虛擬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亂象本質上是現實社會意識形態(tài)沖突的反映,不能就虛擬社會談虛擬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問題,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無法觸及根源。要從根本上解決該問題,就必須將視野轉回到現實社會,在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解釋力上下功夫。
任何一種意識形態(tài)和話語體系,“內容永遠是根本”[6]46。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和共產主義運動的思想指南,歸根結底在于其科學性,在于其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真理性認識。時至今日,“人類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馬克思主義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來說仍然是完全正確的”[8]。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某種程度上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解釋中國實踐時還存在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傳開叫不響的情況,標簽化、空心化甚至教條化的問題在一定范圍、一定程度上存在。這就要求我們守正創(chuàng)新,堅守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同時堅持問題導向,以時代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解釋和回應改革發(fā)展中的新問題,并通過大眾化的語言和途徑宣傳教育廣大群眾。馬克思指出,“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tài)的最實際的呼聲”[9]289-290。我們要圍繞改革發(fā)展中出現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開展理論創(chuàng)新,集思廣益,以海納百川之心汲取一切人類文明成果為我所用,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中國理論解釋中國道路,用中國道路檢驗中國理論,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解釋力。
第一,守正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首先,要以實踐創(chuàng)新鑄牢理論創(chuàng)新的根基。創(chuàng)新不是胡思亂想、胡言亂語、胡編亂造,創(chuàng)新的基礎在于實踐。一切真正屬于創(chuàng)新的理論成果必定是有著堅實的實踐根基并能在實踐中反復得到檢驗的規(guī)律性認識。恩格斯指出,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對包含著一連串互相銜接的階段的發(fā)展過程的闡明”[10]586。它提供的不是一成不變的結論,而是指導人們認識、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一般原則和科學方法。實踐是具體的、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也必須隨之發(fā)展。尤其是身處網絡時代,虛擬化生存與真實生存同時共存,人類生活一定程度上可以超越傳統的時空局限,人際交往形式上轉化為人機交往,這樣一種深刻變革背景下,經典作家所揭示的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是否仍然適用,人的社會關系尤其是階級關系是否依舊如此,等等,這一系列新的時代和社會問題需要馬克思主義作出回答。唯有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時代發(fā)展提出的新問題,從理論上作出深刻回答和合理闡釋,方能有力回擊“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充分彰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真理性和時代價值。其次,要以尊重群眾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保障理論創(chuàng)新的源頭活水。無論是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明,歸根結底都是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產物。要尊重群眾首創(chuàng)精神,營造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社會氛圍,讓群眾敢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愿意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善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黨員干部和理論工作者要扎實踐行群眾路線,深入群眾、深入實際開展調查研究,及時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和服務群眾的實踐,并把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進行理論總結和提升,持之以恒地發(fā)展馬克思主義。
第二,創(chuàng)新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一種思想、一種意識形態(tài)總要通過一定的話語來構建和表達,“話語的背后是思想、是‘道’”[11]433。話語體系體現著特定的價值立場,話語體系的構建與主導性價值體系緊密相聯。拿西方話語體系來解讀中國的實踐,就會犯削足適履的錯誤,不但會扼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生機與活力,也解決不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建設和改革面臨的問題,而且還會危害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地位。西方學者也承認,西方的“現代化理論”決不僅僅是一種純粹學術理論,“它預言世界的未來發(fā)展方向是自由主義、資本主義和非革命化的”[12]。在其話語語境下,現代化本質上就是西方化。如果食洋不化,一味用西方現代化理論裁剪和評判中國現實,必然落入西方陷阱。
與西方社會發(fā)展模式不同,中國人民選擇了走中國特色社會社會主義道路,并由此引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不是簡單延續(xù)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fā)展的翻版?!盵13]344歷史性成就及其背后的經驗,需要我們用中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用緊密結合中國實際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來深刻闡釋改革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認識。如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合理性和制度優(yōu)越性才能充分彰顯,“四個自信”才能在全社會牢固確立。
與此同時,要研究和破解全球化時代、網絡化時代我們自己以及全球所面臨的各種難題與世界性挑戰(zhàn),為這些問題的解決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提出新觀點、新理論,由原來的“跟著說”,努力向“一起說”甚至“領著說”轉變。習近平指出:“哲學社會科學有沒有中國特色,歸根到底要看有沒有主體性、原創(chuàng)性。”[13]341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立足中國實際,切準并深入研究社會問題,為時代立言,為人民發(fā)聲,既反對食洋不化,也避免復古主義,堅持自主創(chuàng)新與綜合創(chuàng)新,構建彰顯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如毛澤東同志所說,“我們的態(tài)度是批判地接受我們自己的歷史遺產和外國的思想。我們既反對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對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們中國人必須用我們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并決定什么東西能在我們自己的土壤里生長起來?!盵14]一切理論都源自于實踐,中國14 億人口所進行的前所未有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為推動理論創(chuàng)新提供了良好契機,無論是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上,還是在解決貧困、保護生態(tài)、維護國際秩序和世界和平問題上,我們都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積累了寶貴而豐富的經驗,這些都為話語體系和理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難得的條件。在此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創(chuàng)新話語表達,將深邃的理論話語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大眾話語,將灌輸話語轉化為滲透話語,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增強理論的解釋力。
社會輿論導向是影響社會成員思想觀念和價值態(tài)度的重要因素,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是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引領力,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主導地位的重要舉措。要從政治安全和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高度深刻認識網絡輿論引導的重要性,“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6]29。思想工作的對象是人,人在哪里,工作場就在哪里。各級媒體要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變化,主動對接網民,將輿論引導的重心下沉到網絡空間,積極擴大影響力。
以網絡媒體為重點,堅持移動優(yōu)先原則,大力推進全媒體融合發(fā)展,將網上網下有機銜接,推動各媒體由相“加”變?yōu)橄唷叭凇?,建成空間上全覆蓋、時間上全天候,差異發(fā)展又深度融合、協同高效的全媒體輿論引導新格局。要以全媒體一體化融合發(fā)展為方向,遵循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的發(fā)展趨勢,匯聚主流媒體的內容、人才優(yōu)勢與新媒體的技術、傳播優(yōu)勢,鍛造一批全媒體覆蓋、技術先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質變,放大一體效能”[15]。以真實、客觀、公正、權威的媒體形象加強主流媒體公信力,顯著提升輿論引導的效果。
適應新媒體傳播特點,積極主動引導議題設置,以調查研究為基石,找準傳播者“想說的”和群眾“想聽的”結合點,圍繞時政熱點、大政方針、重大事件、群眾關切關注等問題主動策劃設置議題,用馬克思主義原理闡釋關于特定話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讓人民群眾潛移默化受到思想熏陶,對媒體的輿論信息既“對味”又“解渴”,引導輿論發(fā)展方向。
各級黨委要擔負起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堅守“主陣地”,種好“責任田”,“一把手”在意識形態(tài)宣傳上帶頭抓、直接抓、具體抓,切實當好“第一責任人”。明確宣傳系統相關部門和人員在虛擬社會輿論引導中的主體責任,著力解決好虛擬社會條件下輿論引領的“本領恐慌”問題。尤其是要加強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學習,懂得用先進技術生產、分發(fā)、篩選信息,助力新興媒體監(jiān)管和輿論引導。堅持時、度、效相統一的原則,提高引導能力。網絡輿論傳播迅捷,慢人一步就容易錯失先機,必須就網民關切的重要問題及時發(fā)聲,第一時間以客觀、全面、公開的信息搶占輿論空間,以積極正面的態(tài)度贏得輿論引導的主動權和主導權,確保網絡輿論引導的及時性、時效性。要注意把握好網絡輿論引導的度,既要確保主流輿論的正確方向,也要堅持依法治網,依法保障公民的基本言論自由,讓網絡作為社情民意的“表達窗口”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做到導之有度,維護好網絡文化的開放性和多樣性,切實增強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虛擬社會中的向心力和引領力。
網絡意見領袖在網絡虛擬空間中有著眾多“粉絲”,在裂變式的傳播機制下,其言論傳播的速度更快、觸達面更廣,因而能量巨大,是信息傳播和輿論走向的重要影響力量。美國社會學家拉扎斯菲爾德研究指出,信息傳播一般是按照“媒介—意見領袖—社會大眾”的方式進行,意見領袖起著信息聚合、篩選、加工以及增效傳播的作用,是社會輿論的重要引導者。從功能上看,網絡意見領袖能有效表達大眾訴求、合理設置議程以正面引導輿論走向,但也可能傳播錯誤思想觀念,制造思想混亂,危害主流意識形態(tài)安全。因此有必要加強對網絡意見領袖的管理,并重點培育正能量網絡意見領袖,引導和激勵其發(fā)揮積極價值。
培育正能量網絡意見領袖,要深刻認識網絡意見領袖產生和成長的內在機理,把握新媒體傳播的規(guī)律和特點,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成意見領袖,把意見領袖培養(yǎng)成馬克思主義者。一方面,要建立選拔培養(yǎng)機制,在網絡活躍分子中挑選思想態(tài)度積極、價值觀念正確的有識之士進行重點培訓,著重加強其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堅定四項基本原則的政治素養(yǎng),以及掌握和運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規(guī)律和技巧,加強議題設置和輿論引導的綜合能力,提升網絡活躍分子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和辯證思維能力,培育一批政治素養(yǎng)高、理論功底扎實、通曉網絡傳播技巧、活躍度高、網民認可度好的意見領袖;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激勵機制,通過考核評優(yōu)、職稱評審、課題申報等激勵措施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和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教育者積極在網上發(fā)聲,充分發(fā)揮其在知識儲備、表達技巧、理論水平、專業(yè)能力、社會公信力等方面的獨特優(yōu)勢,幫助普通民眾廓清思想,提高認識,傳播主流意識形態(tài),抵制錯誤思潮。要建立交流和協同機制,克服以往“各唱各的調”“各吹各的號”的弊端,確保在輿論引導時同向發(fā)聲,形成引導合力。
思想爭取群眾的過程,必然伴隨著思想之間的交流、碰撞乃至斗爭。馬克思主義“這一學說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經過戰(zhàn)斗”[16]1,提升虛擬社會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引領力,也離不開必要的思想斗爭。尤其是那些惡意抹黑、歪曲、攻擊社會主義的錯誤思潮,危害尤甚,必須旗幟鮮明開展思想批判。
進行思想斗爭,首要的是解決好立場和態(tài)度問題。立場不牢,地動山搖。要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根本立場,從黨的執(zhí)政安全和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高度認識意識形態(tài)領域思想斗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以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態(tài)度做好對錯誤思想的批判,旗幟鮮明地抵制那些打著學術爭鳴的幌子,本質上否定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否定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革的錯誤思潮,堅守好、呵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
其次,要解決好方式途徑問題。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思想斗爭盡管與政治斗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很多堡壘都是首先從思想上被攻破的,但是,思想斗爭又有其特殊復雜性,決不能簡單等同于政治斗爭。既要區(qū)分好學術問題與政治問題,按照“雙百方針”確實保護好不同學術思想的自由交流與爭論,又要在大是大非的政治問題上高度清醒,決不漠視和回避違背四項基本原則的政治問題。另外,即使是以思想形式表現出來的政治問題,也不宜采用政治斗爭的粗暴方式簡單化處理,而要在深度的理論剖析基礎上揭示問題,辨明道理,以理服人。針對網絡虛擬空間的多樣化社會思潮,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研判和分析網絡空間“三個地帶”,鞏固和發(fā)展“紅色地帶”,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滋養(yǎng)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爭取和引導“灰色地帶”,對“曖昧不清”“搖擺不定”的模糊觀念進行思想澄清和價值引導,引導其向“紅色地帶”轉化;依法嚴肅整治“黑色地帶”,敢于對錯誤思想亮劍,堅決回擊惡意抹黑英雄人物、攻擊社會主義道路、否定黨的領導、歪曲國家歷史等錯誤思想和行為。
變管理思維為治理思維。治理與管理雖只有一字之差,代表的社會治理理念和模式卻有諸多差別,在主體上,治理強調政府、社會、市場等多元共治;在手段機制上,治理強調法治為主、多種手段形成合力機制。在虛擬社會中,單純依靠政治權力進行自上而下的社會管理,不僅操作困難而且效果不佳,更何況意識形態(tài)這一精神層面的深層次問題。確立治理思維,就要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方向下,構建黨委全面領導、政府負責管理、企業(yè)履職盡責、社會協同監(jiān)督、網民嚴格自律的網絡虛擬社會意識形態(tài)綜合治理格局,增強治理實效。要健全宣傳、安全、工信等部門協同治理網絡意識形態(tài)的有效機制,完善與教育部門、社科理論專家等力量的溝通、聯合機制,共同助力虛擬社會意識形態(tài)治理。
確立治理思維,還要堅持依法治網。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虛擬社會不是法外之地。盡管虛擬社會本身的特殊復雜性為其法治化治理加大了難度,但愈是困難愈要加強依法治理的體系和能力。習近平指出:“要抓緊制定立法規(guī)劃,完善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等法律法規(guī),依法治理網絡空間?!盵17]198-199要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為基本依托,繼續(xù)完善網絡法治,出臺相關管理細則,進一步提高網絡法律法規(guī)的執(zhí)行力和可操作性;要依法健全網絡意識形態(tài)監(jiān)測、預警機制,實時監(jiān)測反饋虛擬社會中的意識形態(tài)狀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的力量,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完善虛擬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監(jiān)督管理機制,加強對各類信息的篩查,對錯誤言論要及時發(fā)現,積極引導,對不良信息要盡早清除,規(guī)范信息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