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陸郎中心小學 查正美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生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一個閱讀能力不好的學生,就是一個潛在的‘差生’。”數(shù)學學習肯定也不能離開閱讀,這里的閱讀更傾向于數(shù)學讀題。學生讀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準確性。
然而由于一年級學生識字量較少,而讀題能力和生活經(jīng)驗又有限,再加上在思維方式上也很不成熟,不能夠有條理地思考問題,所以對文本的閱讀及對題意的理解就成為部分學生學習上的攔路虎。在平時完成作業(yè)時都是等老師分析完題目意思、做完答題示范之后再解題。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養(yǎng)成惰性,不想主動讀題,這部分學生如果沒有后續(xù)讀題的指導,做題的準確性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讀題如此重要,作為一年級的老師,我們該如何指導學生呢?對此,筆者對一年級學生數(shù)學讀題能力的培養(yǎng)做了如下嘗試。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庇辛伺d趣,學生就能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進行學習。因此,我們可以變換讀題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讀題欲望。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第56 頁的第3 題時,我先敘述:森林里正在舉行賽車,小動物們都趕去看呢!你們想去嗎,需要回答動物們的幾個問題才能通過。自己試試讀一讀小動物們的問題吧!此時學生的心情是愉悅的,思維是活躍的,這種狀態(tài)下的他們就會樂于去嘗試讀題。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我們在開始引導學生自主讀題時,可以讓讀題出色的學生當小老師帶領大家讀,其他學生看到同伴能當“小老師”領讀,也會心生羨慕,從而激發(fā)自己讀題的興趣,爭當“領讀者”。
當遇到圖文結(jié)合的題目時,我會讓學生們分角色讀,如蘇教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第99 頁第8 題:“跳繩的有6 人,拍球的有5 人,打乒乓球的有8人。(1)跳繩的和拍球的一共有多少人?(2)拍球的和打乒乓球的一共有多少人?”這題文字較多,我讓學生分角色進行讀題,讀題后,重點弄清“誰和誰一共有多少人”,再加上引導與點撥,學生很快解答出來,做題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除此之外,還可以個人讀、分組讀等,形式不拘一格。這樣就摒棄了單一的讀題方式,激發(fā)了學生的讀題欲望。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眼、口、腦等多種感官,把用眼觀察、開口讀題和動腦思考有機結(jié)合起來。只要把一年級學生讀題活動滲透到游戲中,學生讀題的欲望自然被激發(fā)出來。
在一年級階段,我們老師總感覺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不強,自主學習能力弱,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通過讀題來獲得新知,課堂上往往是學生傾聽多、做活動多、交流討論多、用課件多,而回歸課本進行文本閱讀少。其實,一年級小學生使用的數(shù)學課本,是眾多專家根據(jù)新的課程標準,結(jié)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結(jié)構(gòu)組織編寫的,在編寫過程中,已經(jīng)充分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識字問題,所以教材中減少了文字描述,多數(shù)采用圖文結(jié)合的方式呈現(xiàn),他們應該是可以看懂的。
我們老師平時就要引導他們認識到認真讀題的必要性。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讀題相關(guān)的問題并有依賴思想時,我們要幫助他們尋找原因,給予一定的方法指導,幫助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
一年級學生識字量有限,獨立讀文字題顯得有困難,可以由教師示范讀或領讀,還可以把不會的生字注上拼音,在教師的幫助下讀題。遇到較難理解的詞時,教師可以帶著學生多讀幾遍,并且留出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和消化題目信息。同時要求學生邊讀邊指認出一些關(guān)鍵性的詞語,如“上”“下”“左”“右”“從大到小”“第幾”“合起來”等。
也可以要求學生“老師讀到哪兒,小手指到哪兒”。比如,剛接觸加減法時,要求學生必須用手指著一個數(shù)一個符號地讀,如“3+4=( )”讀作“三加四等于幾”,“6+( )=10”讀作“六加幾等于十”,至少讀兩遍,不懂還可以再讀。如果讀到有圖的題目時,還要觀察圖,把圖和文字結(jié)合起來。
之后隨著識字量的逐步增加,我們可以要求“老師小聲讀,學生大聲讀”這樣的跟讀練習,這樣可以逐步培養(yǎng)學生讀題的語感。
當一年級學生的識字量多到足夠讓他們讀出完整的一道題時,可以放手讓他們獨自嘗試“放聲讀”,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讀題聲音中,準確掌握學生讀題是否完整、流利,以及斷句是否正確。
例如:“停車場上午開走10 輛汽車,下午開走15 輛,一共開走多少輛?”學生讀題后,我會聽到這樣的斷句:“停車場上,午開走10 輛汽車”。”錯誤就是學生錯誤停頓造成的。如果學生不發(fā)出聲音,我們就會很難發(fā)現(xiàn)。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也許一年級學生最初讀題時,出現(xiàn)結(jié)結(jié)巴巴一字一頓的情況。但正因為如此,更需要我們的指導與培養(yǎng),引導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疏通文理。只要我們堅持下去,一定能“靜待花開”。
在教師領讀結(jié)束后,可以問問:“這道題講了什么?”“題中的哪個詞或哪句話最關(guān)鍵?”不能“亂花漸欲迷人眼”。讀的過程當中要能了解題目的內(nèi)容,找出其中關(guān)鍵的字、詞、句。抓住了關(guān)鍵詞,就抓住了題目的精髓。比如,有些題的要求很長,孩子們讀到后面的時候就忘了前面是什么。針對這種情況可以要求學生多讀幾遍,再找出其中的“題眼”,圈一圈、畫一畫,帶著這些思考再次讀題,才能弄清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guān)系,厘清“事理”。
當學生能做到讀通字句,知曉其意后,就需要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了解此處應該用哪種算法。有時候,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常常給出更多的條件,我們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同時要求學生一邊讀題一邊找出題目中的關(guān)鍵詞、重要數(shù)據(jù)、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等。對多余的條件進行篩選,提煉“算理”,才能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
比如:一根繩子長20 米,第一次剪去10 米,第二次剪去5 米,繩子短了多少米?
這題會有一部分學生不讀問題,看到“剪去”二字,就會不假思索地列出算式:20-15-5=5(米)。而進行深入思考的學生,會從問題入手:“求繩子短了多少米?”就是求“繩子一共減掉多少米”,必須知道“第一次減去多少和第二次減去多少”這兩個已知條件,和“一根繩子長20 米”無關(guān)。有了這樣的理性思考后,學生就會列出正確的算式。當讀后思考成為習慣,當學生遇到問題,就會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這種以生活問題為背景的題目,可以在學生讀題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學會收集信息、選擇信息,然后進行深入思考,才能降低思維的盲目性,真正理解其中嚴密的邏輯關(guān)系,提煉出“算理”,從而提高理解的層次,增強解決問題的靈活性。
蘇霍姆林斯基多次指出:“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彼宰x題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僅僅依靠老師的指導,還要取得家長的督促配合。老師和家長在讀題時,語句是連貫的,句子中的數(shù)量邏輯關(guān)系基本上都讀出來了,學生很容易理解。而學生自己讀題,本身是一個困難、復雜的學習過程,他要先認字,再連成詞,最后到連貫成句,不是一兩遍就能完成的。有時家長為了省事和加快做題的速度,很容易越俎代庖。如果剝奪了學生的這種讀題的機會,很可能就會造成以后的學習障礙。
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讀題的習慣,我會通過多種手段和家長聯(lián)系。比如,電話聯(lián)系、班級微信群、大小型家長會等,友情提醒家長督促好孩子認真讀題,按時完成作業(yè)。并且不時在群里開展一些讀題的比賽,讓家長把孩子的良好表現(xiàn)錄下來,展示在群里,讓孩子產(chǎn)生讀題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一年級是起始階段,所有習慣的培養(yǎng)、能力的提升都離不開我們老師的精心指導。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讀題的習慣與能力,增強他們讀題的意識,指導他們掌握讀題的方法、技巧。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將其作為我們的目標來完成。只要我們方法合理、循序漸進,遵循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學生數(shù)學讀題能力一定能拔節(jié)生長,向陽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