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國忠, 江千舟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yī)院牙體牙髓科·廣州市口腔再生醫(yī)學基礎與應用研究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510182)
牙髓根尖周病常規(guī)治療方法為根管治療術,但治療后由于牙髓和部分牙體組織的喪失牙齒營養(yǎng)缺失和抗折能力下降易導致牙折發(fā)生。理想的牙髓治療形式是用健康的牙髓組織取代病變或壞死的牙髓組織,實現(xiàn)牙髓再生,以恢復牙齒的正?;盍?。目前,潛在的方法包括根管血運重建、干細胞治療、牙髓植入、支架植入、三維細胞打印、可注射支架和基因治療[1]。但由于牙髓再生治療技術尚未成熟,暫無統(tǒng)一治療標準,確切療效也尚未可知,因此,牙髓再生在牙體牙髓領域的研究仍需更多的探索與深入研究。許多學者應用組織工程技術,從支架材料、種子細胞和生長因子等方面對牙髓再生的研究進行探索,并取得一定進展。近年來隨著3D 打印技術逐漸應用于組織再生領域,通過3D 打印構建的組織工程支架——3D 打印“牙髓復合體”為牙髓再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針對相關研究作一綜述。
3D 打印技術又稱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或快速成型,是一種與傳統(tǒng)減材制造方式相反,以三維數(shù)字模型為基礎,通過逐層疊加的方式將材料結合起來的工藝[2]?;玖鞒淌牵菏紫韧ㄟ^軟件設計和各種掃描系統(tǒng)進行數(shù)據(jù)采集,然后將數(shù)據(jù)導入計算機軟件進行三維重建,以STL 格式保存,最后數(shù)據(jù)經(jīng)3D 打印機識別進行3D 打印。其主要優(yōu)點包括:精準制作、快速成型、節(jié)能環(huán)保和可制作個性化結構等[3-4]。在組織工程牙髓再生的應用中,3D 打印存在明顯優(yōu)勢,可以實現(xiàn)支架結構和形狀的可變性和可控性。在3D 打印對支架結構的控制上,能將支架設計成微米級甚至納米級的多孔各向同性纖維,從而誘導細胞的分布表現(xiàn)出規(guī)律性和方向性。Hsiao 等[5]利用3D 打印設計微絲間隙寬度為150 μm 和200 μm 聚乳酸支架,體外探討不同微絲間隙對人牙髓干細胞生長方向性的影響,結果顯示前者更容易誘導細胞定向生長。3D 打印還可設計適應患者的個性化結構支架,Han 等[6]通過3D 生物打印生產(chǎn)一個具有特異性形狀的三維牙本質-牙髓復合體,能誘導人牙髓干細胞在單一結構內的局部分化,細胞的存活率可達到88%以上。3D 打印技術在神經(jīng)再生的研究中也取得一定的進展,Hu 等[7]采用3D 打印技術制備了由低溫聚合明膠甲基丙烯酰凝膠和脂肪干細胞組成的生物導管,成功地連接10 mm 缺損的坐骨神經(jīng)間隙,該技術在周圍神經(jīng)再生展示了很大的潛力。因此,利用3D 打印支架負載不同干細胞形成牙髓神經(jīng)構建體,有望在牙髓神經(jīng)再生的研究加以應用。近年來,3D 打印可實現(xiàn)將生物材料、活細胞和生物活性分子打印成復雜的3D 功能組織結構,被定義為“生物打印”[8]。3D 生物打印能精確錨定各種種子細胞在制造支架上的某些位置,對細胞和生物材料定位具有顯著可控性,同時在內部和外部細節(jié)上保持了很高的準確性[9]。由此可見,3D 生物打印在牙髓再生的研究中具有較大潛力。
在牙髓再生過程中,理想的支架材料發(fā)揮重要作用,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有利于種子細胞的附載和生長因子的持續(xù)緩慢釋放,也為細胞的遷徙、增殖和分化提供適宜的微環(huán)境,最終誘導牙髓樣組織的形成。目前應用于牙髓再生研究的支架材料主要是天然和人工合成材料兩大類。
天然材料是從自然界提取的可降解材料,成分與細胞外基質相似,通常具備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細胞相容性,結合種子細胞或生長因子制備成水凝膠可作為牙髓再生研究的支架材料。Yu 等[10]將明膠與海藻酸鈉結合,通過3D 打印技術制備凝膠支架,驗證了該支架可為人牙髓細胞的生長提供適宜微環(huán)境,促進細胞的生長與增殖,可作為組織工程牙髓再生的候選材料。
人工合成材料以聚合物和生物陶瓷類為主,通常具有較好的機械性能,且能避免病原體傳播和減少免疫原性,但親水性和細胞相容性較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應用[11-12]。目前,在探索牙髓再生的過程中,利用光交聯(lián)聚合物(如明膠甲基丙烯酰胺水凝膠)進行3D 制造,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高效的血運重建功能,已被證明在牙髓和全牙再生方面前景良好[13-14]。也有一些研究報道聚合物納米纖維在牙髓再生中可取得一定效果[15-16]。在生物陶瓷類的應用中,Hilkens 等[17]利用3D 打印制備羥基磷灰石支架,將三維支架負載牙髓干細胞和根尖乳頭干細胞后植入小鼠皮下,結果表明有血管化牙髓樣組織的形成,為3D 打印“牙髓復合體”在牙髓再生領域的應用帶來了新的希望。近年來,多種新型3D 支架材料也已被嘗試應用于牙髓再生研究,Ho 等[18]將人牙髓細胞培養(yǎng)于3D 打印的聚已酸內酯復合支架,結果顯示支架有利于人牙髓細胞的增殖和分化。
應用于牙髓再生的種子細胞通常是干細胞,基于干細胞的移植方法已被研究來取代牙髓和根尖周組織的功能。干細胞作為牙髓再生的一個關鍵要素,主要包括牙髓干細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根尖乳頭干細胞(stem cells from apical papilla,SCAPs)和人脫落乳牙牙髓干細胞(stem cells from the human pulp of exfoliated deciduous teeth,SHEDs),這些干細胞在牙髓再生方面存在較大潛能[19]。
牙髓干細胞具有高增殖率和多分化能力,而且還容易獲取,可在恒牙或乳牙拔除后收集提取。在牙髓再生研究中,Park 等[20]使用3D 生物打印技術創(chuàng)建包含人牙髓干細胞的生物工程結構體,結果顯示細胞活性在14 d 后超過90%,牙本質涎磷蛋白也有高表達,提示3D 打印結構體可加速牙髓干細胞的牙源性分化,具有用于牙髓再生的巨大潛力。
根尖乳頭干細胞與根尖孔接近,有學者認為這些細胞在再生過程中可進入根管間隙[21]。最重要的是,根尖乳頭干細胞在根尖位置能使這些細胞獲得側支血液循環(huán),這讓它們在髓鞘感染和壞死時也能存活[22]?;谝陨涎芯?,根尖乳頭干細胞被認為是牙髓再生研究的候選細胞。Athirasala等[23]從人第三磨牙的根尖乳頭中提取根尖乳頭干細胞,并將細胞包裹在牙本質衍生水凝膠中,經(jīng)DIW 系統(tǒng)生物打印后細胞培養(yǎng)5 d,存活率高于90%。
人脫落乳牙牙髓干細胞同樣具有高度增殖能力,能夠形成牙髓樣組織并分化為成牙髓細胞。Rosa 等[24]研究表明,接種于支架上的人脫落乳牙牙髓干細胞在植入小鼠皮下能夠形成血管化的牙髓和牙本質樣組織。
組織工程中,生長因子是再生過程中的關鍵因素,其能與特定的細胞膜受體結合,可激活組織工程中的各種機制和途徑,如細胞遷移、存活、粘附、增殖,生長和分化為所需的細胞類型[25]。許多生物活性生長因子在牙本質生成過程中形成于牙本質基質內,不僅有包括驅動根尖乳頭干細胞的牙源性分化的轉化生長因子-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也有促進形成血管和牙髓再生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血小板源生長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26]。在牙髓再生的應用中,生長因子可促進根管內干細胞和祖細胞的趨化、增殖和分化,為牙髓再生提供基礎[27-29]。因此,負載生長因子的支架可以進一步支持牙源性分化和推動牙髓血管重建,促進牙髓再生。Ashiry 等[30]用VEGF-2、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PDGF、神經(jīng)生長因子和BMP-7 處理后的自體牙髓嵌入在殼聚糖水凝膠支架,后續(xù)移植到狗的壞死年輕恒牙中,牙髓再生和牙本質樣組織的形成均取得理想的效果。雖然生長因子在牙髓再生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但是如何在時間和空間上精準調控生長因子的釋放劑量,進一步提高牙髓再生成功率尚有待解決。Huang 等[31]采用3D 打印技術制備介孔硅酸鈣支架作為藥物載體釋放BMP-2,新型三維支架在BMP-2 傳遞系統(tǒng)中表現(xiàn)良好,人牙髓干細胞牙源性相關蛋白表達上調。3D 打印支架對于生長因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劑量調控是未來研究的方向,有利于生長因子在牙髓再生過程中發(fā)揮更高的效率。
3D 打印給牙再生研究帶來重大創(chuàng)新。其中,3D 打印生物工程支架在牙齒及其支持結構(牙周韌帶、牙槽骨和牙骨質等)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進展[8]。由于牙髓系統(tǒng)是一個高度血管化和神經(jīng)支配的組織,牙髓再生包括牙髓及相關組織再生、牙本質形成、血管重建和神經(jīng)再生,被認為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F(xiàn)階段中,采用3D 打印技術打印細胞或生長因子在牙髓再生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通過將活細胞和基質材料結合進行3D 生物打印用于牙髓再生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其中,如何有效為3D 牙髓構造體中的細胞提供氧氣和營養(yǎng)物質是研究的一大難點[32]。隨著3D 打印技術的不斷完善發(fā)展,期待在不久將來通過3D 打印可構建出功能完整的牙髓支架,形成生物活性良好且具有仿生血管和神經(jīng)效果的3D 打印“牙髓復合體”,為牙髓再生提供新的選擇和可能性。
【Author contributions】Tan GZ collected the references and wrote the article. Jiang QZ revised and guided the writing of the article. All authors read and approved the final manuscript as submit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