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強
摘要:《論語》共有20篇,《堯曰第二十》是最后一篇。本篇雖只有三章,所述內容非常重要,實是《論語》一書對儒家社會理想及天道的總結概括,對儒家君子完善自我,追尋崇高的社會理想有重要指導意義。本文旨在通過對《堯曰第二十》第一章的梳理,透過文本看《論語》一書所歸結大道及社會理想,以管窺見孔門先賢大道精義。
關鍵詞:論語;堯曰;天命
《堯曰第二十》首章,在《論語》整個結構中,是作為歸結天命天道部分而存在的。此章自堯舜開始敘述,歷數(shù)二帝三王之道,并延及商周。儒家建構圣王道統(tǒng),正在本章所敘述的二帝三王的歷史之中而進行的。此章敘述了政權更迭過程中,道統(tǒng)如何延續(xù),君主如何自覺或非自覺地“受天之命”的過程,以極簡單的文句,深刻闡述中國古代儒家之政治思想、民本精神。
此章可細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敝苡写筚l,善人是富?!半m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贝瞬糠衷斒鰣?、舜、禹(夏)、商、周道統(tǒng)之一貫性。由此而建構出天命傳承的連續(xù)性。
第二部分: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敘述人君修政之大綱。
第三部分: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綜述周政既修,百姓歸心,以敘述天命歸周。
三部分前后相繼,所說的儒家天命肇造傳續(xù),施政之法、天命遷移歸周,成一完整的整體。
1 天命傳承
1.1 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
帝堯說:舜,上天的權柄運數(shù)降臨在你的身上,你要真誠地秉持中正之道,天下百姓困窘不堪,上天所賜君祿就會終止。大舜也以同樣的課來告誡大禹。
在這段,先討論一個問題:在華夏大地,從原始的公有制到私有制轉變的過程中,社會政治結構是怎么發(fā)生變化的?當時社會所關注的主體對象是誰?有什么獨特性?這個問題就在這章顯示出來了。這是一個文化發(fā)展分野的大問題,決定著文明的走向。在西方出現(xiàn)了少部分人奴役多數(shù)人的“奴隸社會”,并由此而經歷了漫長的以農奴制度為主體的“封建社會”。中華文明其實恰恰沒有經歷“奴隸社會”。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指出“奴隸制是古希臘羅馬時代世界所固有的第一個剝削形式?!?[1]所謂奴隸社會須具有幾個基本特征:第一、奴隸沒有人身自由;其次、奴隸沒有生產生產資料;其三、奴隸對所生產所得的產品,沒有分配權,全部由奴隸主由統(tǒng)治者來進行分配。其四、以上三條是社會主體制度,而不是個例。
而被稱為中國“奴隸社會”的夏商周時代,只有極少數(shù)戰(zhàn)俘或重罪之人被罰做苦力,而不是主體制度。夏商周三代,中國主體人群是平民,他們有土地,掌握生產資料,生產所得的農產品,絕大多數(shù)歸自己所有。所以孟子才說:“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2]即國家給平民土地,平民只繳納10%左右的稅賦即可。這種分配的比例比現(xiàn)在個人所得稅還低。有一個奴隸社會比當下的稅收還少?所以強行拿西方的社會進化論來套中國,是不合適的。
相對奴隸社會這外名字,把夏商周歸為封建制或許更合適。所謂封建制,即是在生產力不足以支撐大一統(tǒng)國家機器之時,或國家管理水平不足以治理龐大的國土之時,把土地化整為零,分封給諸侯,而形成的國家形式。周分封土地給功臣、宗族、先王之后的做法即是分封制。隨著后來交通條件改善、文字信息體系發(fā)展、度量標準建立、社會主體文化認同形成,由一個中央政府管理龐大國土的中央集權制度才有可能性,大秦帝國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得以建立。
秦之以后,中國進入大一統(tǒng)時期,此后的國家政治形式是中央集權而不是裂土而治的封建制形式。當下的社會理論是建立在西方中心的基礎之上的,中西政治制度大有不同,所以把強用西方社會發(fā)展的理論來界定中國古代的社會形式,是不合適的。
回到本章,在本章中,我們看到了強烈的民本思想,這正是中華文明的偉大之處——從未動搖過的民本思想,這種民本思想被制度化并鑄入政治思想的基因之中。儒家很好地繼承了中華文明民本思想,《論語堯曰第二十》即是對這種偉大思想進行闡述的篇章,這即是儒家所說的“天命”與“大道”。本章所說正是天命與大道傳承。中國的古文明肇始之初,天子之權即是公權,而不是私權,天子心中所懷的是百姓,天子的合法性也在百姓。
1.2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p>
夏朝末年,湯看到夏桀天不依據(jù)道治民,致使老“四海困窮”,政治合法性已經不在,所以打出“上承天道”的旗號,伐夏桀而建立商。此句即是伐桀時向上天的告文。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湯向上天祈雨的祝辭。
小子,這個詞在論語里還出現(xiàn)過一次:“小子何莫學夫詩”??鬃臃Q弟子為“小子”。商人以上帝后裔自居,對上帝自稱為“小子”。
玄牡,即黑色的公牛。玄即是黑色。牡,是指雄性鳥獸。雌性的鳥獸稱為牝?!抖Y記》說: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3]。在這里,商湯用夏后氏之禮祭天,也正是申斥夏桀無道,四海困窮,天命當終止。此章列舉此條,從堯舜禹,再從桀到湯,繼而殷到周,正是堯舜到孔子當時所認同的道統(tǒng)傳緒。
有罪不敢赦,是殷取得天下的政治轉交的合法性前提,有罪之人即是夏桀。夏桀修造酒池,以人為座騎,荒淫無道,致使生民困苦,也預示著天命的轉移了。
帝臣不蔽簡在帝心。簡,簡閱的意思。桀是夏的天子,所以稱其為上帝的臣子。上帝這個詞不是西方傳來的,而是《圣經》翻譯時用了中國的詞匯。清末以來中國人患上了崇洋癥,面對西方,中國人過度反思自己的劣根性,致使中國人自我貶抑,所以像“上帝”“圣經”“天皇”“美國”這樣的詞也被傳播開來。這對中華文化的沖擊是巨大的??鬃诱f:“名不正則言不順”,一個處于正常發(fā)展的國家,其文化的核心詞匯是不會被如此濫用的。只有一個國家的文化心理產生生大問題時才會如此。時至今日,“西方的”“進口的”“外國的”還帶有褒揚的意味,這個現(xiàn)象當深思。
回歸正題,帝臣不蔽,即是控訴桀的罪過,但湯并未在這里一條條列舉,只說簡在帝心,上帝你是心里明白的。這是一種說話技巧。湯以一種極期有擔當?shù)木?,有罪一力承擔,這正是為天下請命的氣度。天伐有罪,天命有德,正是如此。試問中華以外,有哪位統(tǒng)治者能有這樣的心態(tài)?
堯、舜、禹(夏)因禪讓而得位,所告之事以盡心養(yǎng)民,執(zhí)中為重。三代之時人心思善,民風敦樸,圣王執(zhí)中愛民,則天下可治。至夏末世衰,桀不循天道,為天命所棄。當時桀為天子,即上帝之臣。所以湯伐桀必以桀之過告于天,湯所說的,大概是其起兵之時的祈天誓師之辭[4]。由此,有道伐無道,天命轉移的邏輯建構起來了,這實則是周人“皇天無親,唯德是輔”“以德配天”的政治倫理邏輯。儒家思想由孔子而成一脈,孔子所效法的正是西周以來的政治思想體系,在本章的敘述中湯伐桀,周伐紂的邏輯都是據(jù)儒家這一維度而敘述的。
至于“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句。強調的是人君有教化之責,若民獲罪,必因教化未行,民不思善所致。董仲舒:“性者,天質之樸也,善者,王教之化也?!?[5]天子想讓百性質樸向善,則必教化百姓以善。百姓不善實是天子教化無功。
1.3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半m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賚,即是大賞賜。商末帝辛無道,武王吊民伐罪,天命有德,武王成了天子。武王所作所為,在此有三條被拿出來說。
其一,以善立國,所以以善而分配。也即是后來所說的以德配位。一個國家如果真能建立起這樣一套以德配位按善分配的制度,還真是大有特別之處,值得去探討。
其二,雖有至親不如仁人,以仁德之人為社稷的核心,而不是任人唯親,這一條在當下來看是理所應當?shù)?,但在?zhí)行封建制度的周代,乃至當時世界各國各部族而言,則是極大的進步。權位與血統(tǒng)在古代社會是綁定在一起的,所以西方的貴族制度貫穿其整個古代社會,甚至到今天為止,部分國家還有國王。而中國,在武王時期即能提出“任親不如任仁”,殊是難得。
其三,百姓有過,在予一人。這與湯的“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是一樣的,即是武王公天下之心。天子不以統(tǒng)治者自居,而是為人民謀福祉的家長形式。
2 修政之大綱
2.1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
權即是秤,稱重量用。量是指量體積的斗斛。審法度即對法度損益變化進行合于時勢的修正??鬃诱f:“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6]正是如此。修廢官,是對官制進行調整。此三條是對帝王之政如何實施作出的說明。
權量所代表的是公平;法度所代表的是保障公平秩序的依據(jù);修廢官是對政府職能的完善。由此三項,自然政令能順暢能行。食,是讓老百姓吃飽飯。喪祭是禮的范疇。中國古代政治結構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即將人倫推廣到國家。喪祭是人倫的重要事件,所以推而廣之而成為社會禮儀進行強化,這是政治思想在文化上不斷強化及建構的結果。重民,即為國之本;重食是生民之命;重喪祭所以盡哀致敬。
民是天子治天下的根本。“民為邦本,本固邦寧。”[7]本章說:“四海困窮,天祿永終”所說的都是同一事。
關于興滅國,是中華文明中仁厚的部分。不僅是在同御外侮層面,還在保存文化多樣性的作出巨大努力。
春秋時期,衛(wèi)國為夷狄所滅,齊桓公帶領諸侯幫助衛(wèi)國復國,即是興滅國,即是讓被無道天命未絕的國家復興。
殷商滅后,武王封紂之子武庚為公。周滅商是因為帝辛無道,但不絕其祀則是對殷商賢王的尊敬,更是對道統(tǒng)傳統(tǒng)的尊重。不僅如此,周還封舜的后人于陳,封夏的后人于杞,這即是繼絕世的表現(xiàn),所繼的即是天命、大道。對于敵人,不趕盡殺絕,而是保有其遺民與文化,不斷積累人類智慧,不因政權更迭而斷送優(yōu)秀文化的做法,這需要多么偉大的胸懷。這同西方殖民勢力全球化,毀滅文化,屠殺土著民,是有重大不同的。
舉逸民即是用天下人才,如此以來,民心盡收,人才可用,文明能得以傳統(tǒng),自然反對的聲音減少,百姓能依附,人類智慧能更好傳遞。
3 天下歸心
3.1 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此章從堯舜開始敘述,歷說二帝三王政化之法,帝王治理國家,遵循天下為公,為萬民謀生計的天道,同時又要有公、寬、信、敏的施政方略,這樣才能夠上法天道,下順民心。即是達到文明傳承有緒,百姓向化的目的了。以這種磅礴宏大的胸懷與智慧以警帝王,足見圣人為民請命之志。
總結
《堯曰第二十》首章,深刻揭示了儒家政治的偉大理想及建構過程。包含了華夏文明從肇始之初的博大胸懷與民本思想。這種思想的在今天看來,依然有崇高的意義,并未過時。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176.
[2]《孟子·滕文公上》.
[3]《禮記·檀弓上》.
[4]《尚書·商書·湯誓》.
[5] 董仲舒:《春秋繁露·實性第三十六》.
[6]《論語為政》.
[7]《尚書五子之歌》.